一般大家欣赏完一场影片后,肯定有很多启示,可以完成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在书写方面主要要融入自身的真实感受,下面是精品文档站小编为您分享的冯子材故居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冯子材故居观后感篇1
我很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参观烈士陵园活动。首先,由解说员带领我们逐一参观济南战役的图片记载资料,她声情并茂地讲解仿佛把我们带回了当年的战场。接着,我们参观了当年留下的大量实物,包括:手枪,发报机,电话,笔记等军用物品。以及当时我济南人民支持前线的大量实物:独轮车,簸箕等。同学们饶有兴致地仔细观察。然后,我们又参观了二楼的第二战场纪念物品。了解到当时地下工作者的艰辛与付出。最后,我们体验了全景画馆。这是一座圆形穹顶建筑物,在下部与观众看台间,有1260平米的战地实景复原造型,以强攻济南内城的激烈战斗为主要视点,构画出一幅炮火连天、高度逼真的战场实景。
纪念馆收藏了原战斗部队的军史、师史、团史以及当时诸首长、指战员和亲历者撰写的回忆录等大量实物,以文献展示的方法介绍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形势及中央军委对济南战役的决策过程,对济南战役的战斗经过分阶段做了详细介绍,并以多幅战时照片和图表见证了战斗情景及民工支援济南战役的史实和济南地下工作者在战役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战争对于今天的人们已经变得遥远而陌生,而参观济南战役纪念馆,让我们再一次回忆起无数革命先烈曾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洒下热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党员,我们更加清楚了应该继承什么,珍惜什么。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时期,我们要与时俱进的落实共产党员先进性,继承党员前辈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主义精神。以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为榜样,为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参观完烈士陵园,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都过着小皇帝和公主般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想想小萝卜头和那些烈士们的苦难生活,我感到我有无比的惭愧。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无数革命烈士们用自己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天,以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争取做德才兼备的好少年,为今后建设我们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冯子材故居观后感篇2
多少革命先烈的热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铸就“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留下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井冈山时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我们更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井冈山精神的最新阐述,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继往开来,继承先辈遗志,发扬光荣传统,传承井冈星火,坚定不移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理论学习,坚定执着追理想。理论上的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坚持学习理论知识,领悟井冈山精神并转换为强大的力量与支撑,补好“钙”加足“油”,切实指导实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思想上自觉向党中央靠拢,在行动上坚持用奉献之火点燃工作的激情,在工作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提高党性修养,实事求是闯新路。井冈山的斗争既是一部艰苦的斗争史,也是一次创新创业史,自觉吸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井冈山精神的阐述,坚持“三严三实”,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真正做到实实在在谋事,实实在在创业,实实在在做人。
加强廉洁自律,艰苦奋斗攻难关。艰苦奋斗,保持本色。“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八角楼的一根灯芯,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篇光辉著作照亮革命者的心,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物资极度匮乏,但精神却极度饱满。在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更需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自觉抵制“四风”回潮。
树立奉献理念,依靠群众求胜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一贯宗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准扶贫工作需要一线的扶贫工作者以高度的奉献精神完成脱贫攻坚这一历史使命,更需要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加入脱贫攻坚战,精准为先,产业为根,立志是本,机制为要,需要依靠人民群众拨穷根,共富裕。
冯子材故居观后感篇3
郭沫若故居纪念馆是一个占地7000多平米的庭院两进四合院建筑。冬日有闲,我和家人一起游览了此地。这是一所建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以来曾作为蒙古国驻华大使馆和宋庆龄寓所的建筑,1963年11月,郭沫若迁进入住,一直到他1978年病故,他的晚年便是在此度过。
郭老故居的两进门楼都是灰色琉璃瓦屋顶、彩色雕梁门楣、红色油漆大门,十分古朴大方,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类型,在外院一进大门处,有一块宣传栏,上面刊载的是郭老故居简介。
在内院大门右边,竖立着郭老的坐姿铜像,铜像面色凝重,搭二郎腿形象,自然放松。旁边摆放着一张石桌,两张石凳,很简单的样式,看得出是郭老休憩小坐之地。静伫于铜像前的我,想象着郭老在办公闲暇之余坐在此地,和夫人谈论琴棋书画、诗词文章,似乎那笑声就在耳边回响,一时有点不知身居何处了。在石桌旁的墙边,一对石狮子也静静地安放在那里,而不是守卫在自己的防卫线上———平常虎踞龙盘总是在大门两边,着实令人费解。或许这就是郭老不信邪的表现。相比那些富豪的深宅大院、涂金大门,动辄“请神”“请狮”镇宅,倒有些大无畏的风范!
在内院大门的前面,有一座小小的假山,修了一条不大的石条台阶可以通行。我兴冲冲地跑上去,却发现没有想象中可以“尽收眼底”的景色,只是一座矮矮的、简简单单的小山包,不知道这是不是郭老锻炼腿脚的地方。假山前边竖立着一堵墙,上面写着一首诗:百花齐放百鸟鸣,重在推陈常出新,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景永如春。也许,在郭老的眼中,这个简简单单的山包上也有着 “永如春”的佳景。
一进内院大门,就是天井,天井里种着两株海棠树,枝繁叶茂,结了满树的海棠果。而在东南西北屋里,郭老的日常用品还是按照他生前使用时的状态摆放,十分简单朴素,床上用品简陋,真不能相信这就是大文豪的家居,尤其是床边摆放着的那双老头布鞋,那么平常,那么普通,和北京任何一个市民平时穿着没两样!家里除了公家的物品之外,真正属于郭老个人物品的大概就是那些文房四宝!也只有从这些“四宝”的身上,才可以略微体现出一丝丝的“奢侈”。
参观的过程里,朋友有幸请来郭老的小女儿为我们讲解当年郭老的生活,我们一起称之为郭大姐。郭大姐没有丝毫的架子,朴素的着装、平易近人而又不失热情的讲解,令我感慨良多。
一个人是否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敬仰,不在其华丽的衣着,不在其奢侈的生活,更不在其高高在上的架子,而在于其个人修为、造诣,及其对生活所持有的平和心态上!
冯子材故居观后感篇4
在暑假的一天,我和姐姐顶着炎炎的烈日从绍兴大剧院走向鲁迅故里,我一边走一边嘟哝:“唉!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出门前没用防晒霜。”“快看,快看,前面就是鲁迅故里了!”只听姐姐在我的耳边兴奋地叫着,我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刚进大门第一眼瞧见的便是一块大大的石壁,上面刻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和一幅鲁迅先生的图片。我们买好票后,便往鲁迅故居走去,一个前厅映入我的.眼帘,好不气派,紧接着往里拐便是鲁迅及其家人的卧室,还有一间供奉菩萨的屋子和一个厨房,厨房里有两个灶台和一些炊具,墙壁上挂着一个米糠笥和一些蔬菜、五谷杂粮的样品,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常见的。
走出故居,我便被附近一家臭豆腐店的“臭”味给吸引了过去,毫不犹豫地买了一盒,因这东西不能带进参观的景点,所以我和姐姐也顾不得烫,飞快地吃起来,可是这种状态持续不了多久,大街上便可见两个直奔小店买矿泉水的人,真是应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话。这天说变就变,不一会儿天阴了下来,跑到门口听见导游正在说:“三味书屋是绍兴的著名私塾,鲁迅12——17岁时就是在此求学……”我们走到书房,看到书房的正中墙上悬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三味书屋”,鲁迅的座位很容易找,因为他在书桌的右方刻了一个“早”字,时时提醒着自己。
我们继续往前走,到了百草园,光听名字,给我的印象是那里面种着一百种不同的草,那场面一定很壮观吧!,这里原来是一个菜园,也可以说是鲁迅小时的一个乐园,那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主要部分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样呢。
匆匆忙忙的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在这里放着一摞摞鲁迅写的书和一些有关鲁迅的纪念品,我将一本“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手写稿和一套印着鲁迅图像和他的一些诗句用竹叶做成的书签买了下来。
我游完鲁迅故里后,内心真希望自己能体验一下鲁迅那个时代的生活。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故居……一一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
冯子材故居观后感篇5
北京的什刹海,风景秀丽,绿树成荫。前海西沿十八号,我国著名的文坛巨匠、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故居就坐落在此。
20xx年7月12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二年级二班家长协会组织本班老师、家长和同学们来到这里参观。
故居占地七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故居大门座西朝东,门内一条小径直通座北朝南的垂花门前,垂花门内由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及后罩房组成的二进四合院。院内生长着郭沫若先生和夫人生前亲手种植的银杏、牡丹等花木。整套建筑显得古朴典雅、朴素大方。
通过参观活动,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郭沫若先生的简历和事迹。郭老生前是我国国务院副总理、国务活动家、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郭老集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于一身,为我国驻多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次参观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却受益匪浅。一方面,通过老师家长与孩子们的共同学习,促进了交流,加强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方法,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面。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配合学校,配合社会,尽最大努力共同教育好下一代,为培养造就我国杰出的下一代人才贡献我们的一点微薄之力。
冯子材故居观后感篇6
到了!到了!鲁迅故里到了!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迎着人流,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鲁迅故里游作文。跨过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进去,穿过年代已久的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这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因此而得名。闭上眼睛,小时候的鲁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树下小饭桌上乘凉,我耳边似乎还有继祖母蒋氏让他猜迷,讲故事的声音……鲁迅的卧室书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每到一个地方,就感觉离这位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叙事作文《鲁迅故里游作文》。
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三味书屋”,于是又迫不及待的循着鲁迅的描述,探寻他当年读书的气氛。“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间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走进去,我们看到了一张陈旧的两屉硬木书桌。这书桌极其普通,但却蕴涵着特别的含义,因为这是鲁迅因故迟到后,受到塾师的严厉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书桌,我眼前不由的浮现出鲁迅一笔一画的刻字与勤逸学习的'画面。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气,贪婪的搜索着鲁迅的气息,这里毕竟是鲁迅生长的摇篮啊!
再次走在窄窄的青石板上,雨依然在下,一样的细,一样的小,为这一趟鲁迅故里之游染上了别样的情绪。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故居门前潺潺流过,雨点轻轻落上去,裂开了以道道细微的缝,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开来……
我掏出一把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乌篷船,在头戴毡帽,手持青蒿的船家带领下,离开了这座文化古镇,但那一圈儿一圈儿的鲁迅情却久久在我心中荡漾。
冯子材故居观后感篇7
今天我随妈妈一起来到绍兴参观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包括三个地方:鲁迅家的老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们先来到鲁迅的老宅,哇,鲁迅家还真大呀,我想鲁迅家在当时也算得上大户了吧,家居面积很大,摆设也很气派,家居的材料大都是红木的,很结实也很名贵。穿过大厅来到正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客厅,这里很宽敞,正中是一张八仙桌,两边有两把椅子,我想大概是鲁迅家的长辈坐的吧。穿过客厅再往后走就是鲁迅家的卧室了,卧室分了很多等级,有主人住的也有下人住的,大小不一,但结构都差不多,床一律是带脚踏的,外面有帘子。再往后走有书房、卫生间和厨房。听导游说,鲁迅就是在这间厨房里最初结识闰土的,我能想象得到当年两个小伙伴相见的情景该是多么美好!
再往后走就是百草园了,听妈妈说,我上初中的时候会学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将百草园描写成了一个乐园。其实映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个面积不大的菜园子,里面种了一些菜,有一口井,四面的墙壁上刻满了字,据说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写稿,上面到处是修改的痕迹。当年鲁迅就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耍嬉戏,我还真羡慕他们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呢!
出了鲁迅家,在街对面我们来到三味书屋,那是鲁迅上学的地方,鲁迅的老师叫寿镜吾,是一个品行方正教书认真的老师。三味书屋的正面有一个匾额,写着“三味书屋”三个大字,下面是一幅画,一只肥硕的鹿 伏在古树下,据说是讲读书可以给人带来“福禄寿”的意思。鲁迅的书桌在西北角,当年鲁迅刻在上面的“早”字还清晰可见。
有时间大家也到绍兴来看看鲁迅的故居吧!
去年的国庆节,我们一家人去绍兴游玩。经过了长达五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充满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鲁迅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浮雕上刻着的“鲁迅故里”四个大字,显得格外苍劲有力。顿时,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
走进街巷,这里人山人海、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街道两旁有着许多古香古色又不缺乏现代气息的建筑。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各类特色小吃更是让人垂涎三尺,忍不住驻足品尝。走着走着,便来到了鲁迅故居,他的家可大了,七拐八拐的,好多屋子。绕过正厅,有一个园子,那就是有名的百草园,鲁迅儿时的乐园。也是人们最向往的地方,许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念。在前厅院里,有几尊铜像,一边是和蔼可亲的继祖母摇着扇子给小时候的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的故事,看见一旁坐在椅子上的鲁迅认真听故事的样子,想象着当时的情形,此刻的我忍不住沉醉在当时的故事中。
走出百草园不远就到了鲁迅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在讲堂的中央有一块扁,上面刻着“三味书屋”四个醒目的大字,石扁下面是一幅画,画上有一只梅花鹿正伏在一棵古树下。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早”字。字是横着刻的,很像一个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巧玲珑的火把。爸爸告诉我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老先生严厉地对鲁迅说:“以后要早到!”勤奋好学的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小小的“早”字。他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从鲁迅故居出来,天色渐暗,天空飘起了细细的雨丝,踏在窄窄的青石板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大家似乎都沉醉在这迷人的夜色中。随手取出一把茴香豆,跟随爸爸妈妈上了摇摇摆摆的乌篷船,在头戴乌毡帽,手摇轻篙的船家带领下,结束了一天愉快的旅行!
那天,我们去了鲁迅故居——绍兴城,
之前对绍兴城早有所了解,所以在去的路上有一丝丝按耐不住的兴奋。到了后,让我感觉仿佛来到了一个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著名小吃臭豆腐的味道飘散在空中,与桂花糕的十万飘香毫不逊色。走进去,我们最先参观的是鲁迅的家。鲁迅的家很大,要是不跟着导游走,估计就得迷路了。院子里飘散着阵阵的花香。鲁迅的家仿佛也像一个文人的聚集之地,华美而不失清秀。
接着就是要去参观鲁迅的学院了,也就是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里,所有的学生必须都得自带学习用品,当然也包括书桌。据说鲁迅上学的时候,家里花了不小的`一笔钱去给鲁迅做了一件红木书桌。“这就是我们大文豪鲁迅在桌上刻的早字!”导游姐姐和我们介绍道,三味书屋也就这样了。最令我期待的地方其实还没有到达——那就是鲁迅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百草园。
可是却让我失望了,百草园并没有鲁迅先生描述的那样那么的有趣。许多游人在那里照相,仿佛百草园也没有了往日的彩色外衣,现在只是一个旅游景点了。但是,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写作水平,能把不美的东西写得不平凡。
啊!鲁迅先生!感谢您,带领着新中华!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参观鲁迅故居观后感》,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冯子材故居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 玉牡丹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