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风俗的作文6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写作文是一种提升语言能力和文字技巧的理想方法,锻炼写作水平,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感到困惑,不知道从何入手,下面是精品文档站小编为您分享的介绍风俗的作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介绍风俗的作文6篇

介绍风俗的作文篇1

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那么每个民族中也有各种风俗节日,比如苗族,我最喜欢苗族的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苗族花山节,是不是很热闹呢?有机会你也可以参加参加。

介绍风俗的作文篇2

我的家乡在淄博,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包粽子变成了过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粽子做法并不单一,有豆沙的,黑米的,红枣的等,五花八门,在端午这一天,家家都会包各式各样的粽子。

小时的回忆,爷爷摸着黑就会起床,忙前忙后,先用水把粽叶洗净,晾干,再准备好糯米,洗净放在一边一会儿用,再拿出豆沙,红枣,黑米放在一边。等一切准备停当,我们就开始盼着爷爷的话了。

爷爷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人,定要等到十点十分——十全十美,而我们却不敢顶撞爷爷,只好在一旁等候。

十点十分爷爷一起身,我们就来桌前,爷爷可是一个包粽子老手了,他一拿,一盛,一放,一包,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爷爷一边包,一遍不一会儿,一筐粽子就包好了,而我呢,却把米搞得一身,好不容易包好了一个,一拿,米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一样冲了出来,满地都是,而大人们呢,则在一旁哈哈大笑,爷爷却和蔼的看着我。

这包进去的,是我的快乐,包进去的是馅,是美好的心,更是大人们对我们的关心和耐心。

没过一会儿,一锅美味可口的粽子被蒸好了,刨开一层粽叶,吃到了那甜甜的腻腻的味道,吃到了爷爷那辈的'老手艺,带着对岁月沧桑的处置坦然,带着对传统的毕恭毕敬,带着对一家人的十全十美的祝愿。

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介绍风俗的作文篇3

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十分深厚。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早早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清新的粽叶香。

说到端午吃粽子,就不得不讲到屈原的故事了。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叫屈原,他因为国家沦陷,而又不肯向敌人屈服,最后投江了。后人为了纪念他,选择在这一天包粽子投进江里。后来这一习俗广为流传,直到今天。

粽子的类别有很多,而且每种都很好吃。包粽子也很讲究。粽子的口味有各种各样的,有红枣的、豆沙的、还有栗子的。我最爱吃的则是蜜枣粽了,剥开粽叶,雪白的糯米中夹着一颗圆圆的蜜枣,咬一口,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人们包粽子、赛龙舟,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在我们家的端午节可都是充实又温馨的。

包粽子要拿起两片粽叶,左手捏紧粽叶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之后,在空心圆锥形的粽叶里插上一根筷子,从水中捞起一些糯米放进去,然后均匀地摇动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紧紧的。

再按上一颗蜜枣,用剩下的一截叶子包住,再系上一根细细的尼龙塑料绳。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粽子,其乐融融。

晚上,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的粽子,愉快的端午节随着粽子的飘香离我而去。

介绍风俗的作文篇4

在我们顺平老家,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做两件事——熏肉、灌肠,此后,在过年间的好几天都不再买肉、肠了。

要熏肉,就要先煮肉。提起要煮肉,就连一向晚起的我都会忍不住早早的爬起来,和姥姥一起回到老家。煮肉的时候要预备下的肉可多了,有五六十斤左右。

煮肉的用料其实很简单,葱姜,花椒,大料,料酒……用这几味最平常的东西就能煮出最鲜美的肉。煮肉主要靠时间——上锅煮肉至少也要五六个小时,靠时间让汤汁充分渗入肉中。这样煮出来的肉,滋味难忘,比平时的红烧肉、炖排骨不知好吃了多少倍。

肉煮熟了,就要准备“熏”。这熏是炭火盆里的火熄灭以后,再在盆口罩上铁丝网,把肉块一个个搁上去就可以了。这一切的流程走完了,只需把肉照上,坐等熏肉出炉即可。

说起另一味美食——灌肠,口水总是忍不住要飞流直下三千尺的。

肉末葱姜,油盐,红薯淀粉,加水搅拌在一起,再添些别的配料,做灌肠的材料就做好了。

灌肠的时候要用一个漏斗,让漏斗的漏口对准肠衣的开口,把馅料缓慢而均匀的灌进去。下锅煮,最少半个小时。

煮熟的灌肠鲜美可口,热乎乎的,又软又糯。留着灌肠在嘴里跳舞,咽到肚子里后还是有余香回味。

这一天富有意义的不仅仅是备下过年的荤食,也是孩子们的'快乐日子。你想啊,在这一天里,老人们一边煮肉孩子们一边吃,为等肉出锅可以在锅旁一连坐上几个小时,足以看出孩子们是多么喜欢这美味的食物了。

要说熏肉,孩子们当是身先士卒。在火盆里的炭火还没有完全熄灭的时候,就有胆大的孩子坐在火盆旁,持着筷子,用火均匀地“烤”着肉,看着火舌一下又一下贪婪地舔着肉,那感觉真是无比惬意。烤着烤着,也许肉烤焦了,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香气;也许筷子烤黑了,看着黑了一头的筷子哈哈笑着。

这一天,谁都很快乐。不仅是因为食物的美味,也是因为,这是过年的前奏。当老人们开始煮肉的时候,就意味着新年快要临近了。要赶紧准备不是吗?

介绍风俗的作文篇5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传统节日,大江南北,各具特色。我的家乡在南京,说起风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家乡的元宵节。

过南京的元宵节,我们有赏花灯、猜灯谜、做元宵、吃元宵的习惯。今年元宵节,我就去饭店吃了元宵。

傍晚,我随爸爸妈妈来到了老门东门口的的一家名为“东园”的餐厅。在店内点完所有的菜后,服务员竟为我们仨每人准备了一碗汤圆,我好不高兴,已经不能平静了,我双手猛地端起碗,狠狠地吸了一口那碗中元宵中新鲜而又芳香的气味,我那股子了近哦,真不知该如何形容!我又用勺子舀起一个汤圆,那一小小块糯米团的味道,渐渐地在我的嘴中散开,这糯米,不想其他糯米那么的甜腻,味道也没有那么浓厚,只有一股清新而似乎是朴实的味道,这才是糯米真正的味道!在这其中还夹杂着一些银耳汤,带着一丝丝的甜劲,这配上糯米的味道,真是绝配!我随即又把一整个汤圆都吃进嘴中,这种感觉好幸福!汤圆中的芝麻如同流沙般流进我的嘴巴,这芝麻糊好似一把我的味蕾完全激活了。随后我一股劲儿把剩下的两个汤圆一齐吃到嘴里去,顿时,我肚中好似迎来了热流,升起了太阳,燃起了熊熊烈火,我的肚子充满了活力。

吃完饭后,我们非常满意的走了,我甚至到了睡觉的时候还活跃着甜腻的味道。

元宵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要把它的风俗好好传承下去,即使不做,也要记得。

介绍风俗的作文篇6

满族人的发式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即前剃后留,留下的头发编成发辫垂于脑后。辫子上可结有各种各样的装饰物,从装饰物上就可以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低和身份的尊卑。传说这种发式与女真族骑射的生产方式有关,主要是为避免前面的头发遮挡视线,影响猎射野物。六、七十年代,汉族农村的小男孩,为了好养活,仍有脑后留小辫的习俗,这不能不说是受满族风俗的影响。

满族妇女对头发十分爱惜,对发式也十分讲究。满族妇女"辫发盘髻"的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满族女子身着旗袍,足蹬高底旗鞋,显得亭亭玉立,仪态万千,充分体现满族女子的端庄优雅。

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真可谓是动则摇曳生姿,静则雍容华贵。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介绍风俗的作文6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最新7篇

家乡风俗的作文500字优质8篇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通用8篇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5篇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最新5篇

作文端午节风俗500字6篇

介绍中国的作文6篇

介绍校园的作文6篇

冰箱的介绍作文6篇

介绍旅游景点的作文通用6篇

介绍风俗的作文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