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哲学著作以及历史传记等都是值得写读后感的书籍, ,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母亲的爱读后感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母亲的爱读后感篇1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怀念母亲》。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季羡林老爷爷,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文章以散文和日记的形式诉说了华人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
季羡林老爷爷六岁就离开了生母,寄养在叔叔家。六岁啊!大家想一想这是个什么概念。我们六岁在干嘛?在妈妈怀里撒娇,讨价还价买零食吃,跟爸爸嚷着买玩具……季羡林老爷爷打六岁起就再没见过母亲,再没感受过母爱是什么滋味。
读大学,父母相继离世,他的'世界更孤独了。在他初到德国时,便一直思念着母亲和祖国母亲。这种怀念一直很强烈,这种怀念令他不得安然入睡,正如他日记中"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就这样,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季羡林老爷爷渡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看完文章,我慢慢的合上书,心潮澎湃:季羡林老爷爷是怎样在欧洲渡过十一年的呢?我们从小时候到现在一直有父母宠爱着我们,关心我们。一旦我们磕着了或是碰着了,父母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们。可我们呢?可曾为父母做过什么?可曾也想着珍惜这幸福的生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父母老时才懂得去关心,不然我们就会抱憾终生。不要再等了!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长大后好好报答父母、报效祖国吧!
语文老师的话:
李高阳同学是我班的学习标兵,勤奋、踏实的学习态度为班上同学树立了榜样。这篇考场作文语言朴素率真,一气呵成,在读中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扪心叩问,突出了感之主题:"不要再等了!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长大后好好报答父母、报效祖国吧!"
母亲的爱读后感篇2
曾经相依为命的两母女,后来相互疏远,到了共同面对母亲生命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又重新聚在一起。当年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无疑给这个时刻提供过一个符合大家想象的样本:母亲宽厚坚韧,女儿刚直率真,互相包含深切的情感,带着某种被升华的华丽感共同面对无能为力的悲怆,而现实时空拉开的母女的距离,被厚重的情感统统抹平,煽情得会让人因为自己缺乏等量的激情而自惭形秽起来。
相形之下这本《我和我母亲的疼痛》显得无比克制和真实:母亲面对巨大痛苦日复一日的唠叨、抱怨,在坚持和放弃,软弱和不屈之间拉锯。女儿被迫归来,但只能无能为力地旁观,回忆里展开的母亲的'过去,让现在的痛苦像过随着病程越拉越长的过去的影子,是所有美好的背阴面,残忍而且无法摆脱。
书里的妈妈在被生活磨砺之前,是一个意气风发,要强好胜的美丽女孩,富有才华,饱受拥戴和令人羡慕的激情爱恋。但为爱走天涯葬送了她的职业生涯,中年丧夫又敲碎生命另外一根支柱,到老希望女儿守在身边,但短暂停留后女儿也一定会逃离,妈妈好像一个不断受挫但始终维护最后尊严的理想主义者,孜孜不倦地维护着什么东西,但是那到底是什么呢?
女儿不明白,似乎也不想明白,我读不出让这个女儿当初与母亲越行越远的原因,只看到行文当下,在母亲用来包裹痛苦的指责和挑剔面前,她日复一日趋于退缩。文章是日记体,常常一天开端已经疲倦,带有距离感的克制描述,收缩了所有的痛苦,也收缩了所有的关爱,放大了女儿的无所适从,恐惶无助,陪伴在身边的每一天都像昨天,母亲被病痛困扰,母亲强调它希望得到关照,唠叨抱怨,但又不允许这种关照是以怜悯添麻烦的姿态到来。对比着女儿记忆里永远微笑着面对同样病魔的父亲,女儿对母亲即使有三分不舍,也伴随着七分想逃。
我并不是想从道德评判角度来评价这部作品,每个人的感受和反应都有根据漫长生活经验积累下来的必然性,我甚至觉得可以这样诚实地暴露这种心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只是有点遗憾这样的诚实有点单调,展现了囿于疼痛折磨的彼此,却没有展开足够必然的原因。
当然就像我自己也始终没有想好,如果有一天与身边的人告别可以用什么样的姿态,因为我也不明白一些当初亲密无间互为骨血的人,为什么最后会无言相对。可能到不得不分开的时候,我依然想不通这个问题,因为忙着用力同情自己,所以无力同情他人,即使她是你的母亲。
母亲的爱读后感篇3
今日,我读了季羡林先生写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我颇为感动,不时的悲痛难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季羡林爷爷怀念她两位母亲的事。季羡林6岁时就离开了他的生母,直到大学二年级,这段时间,他在家中只待了几天,他原本想大学毕业以后,就奉养母亲,补下多年的亏欠,可偏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在季羡林读大二时就离开了人世,仅仅活了40多岁,为此季羡林十分懊悔。之后,作者去哥廷根留学的日子,思念中多了祖国母亲。
读着读着,我的眼睛里冒出了一颗又一颗的泪珠。当我读到“我痛哭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的时候,我确切的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母亲去世而痛苦、懊悔、自责的心境,再联系下文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爱慕是那样真挚,读到这儿时,我不禁感到一股悲伤之情涌上心头,一个失去了最亲最爱的人,该那么悲痛。我带着这种难受的心境,继续读了下去,当我又读到“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明白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
读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爱,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我6岁那年的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我躺在床上,发烧到了39度,妈妈的眉头紧锁,不停地拿水给我喝,我隐隐约约看到妈妈的额头上出现了晶莹的汗珠,嘴里念叨着:“怎样办怎样办”妈妈突然张开双臂,抱着我就跑,迎着北风,把我送到医院,守在床边等我醒来。
虽然我读完了这篇文章,可是文章的资料仍在我的脑海。以后,我必须会爱我的妈妈。
母亲的爱读后感篇4
“母”“亲”两字何为其意也?“母”为已母也;“亲”为与自己有血液关系并对自己有不一般的感情的人也。但“母亲”并不是一方面的母亲,比如“祖国母亲”。
读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我的感触非常深:我何时能理解生我的母亲对我的良苦用心呢?又何时能清楚那些漂泊在外的海外学子对祖国的思念呢?惭愧!惭愧!
?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与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亲生的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读完这篇文章,我便想起了我那母亲。我的母亲对我的那份“爱”,但那种“爱”我又能理解几分?说来惭愧,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如果没有母亲,我能像现在这样健健康康的成长?人言“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母亲对我的爱就像海一样宽广,我又能如何回报?正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样,我能给我的母亲什么?物质上的并不是母亲真正想要的,她想得到的只是一点点心灵上的安慰啊!难道我们连这点也不能满足母亲吗?不知道母亲几时离去,到那时我不知又会如何伤痛!
假如我离开了我的祖国母亲,我又会怎样伤痛?这点,我现在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像“钱学森”是多么想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啊!历经了千辛万苦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这两个母亲,我对她们没有回报任何好处,这样又怎能让自己的心,得到安慰呢?
母亲的爱读后感篇5
上上个月,我们老师推荐我们看《爱的教育》,我回家便买了下来,一刻不放手地看。当我看到《我的母亲》(父亲的一封信)时,我的眼睛不再朝后瞄了。
这篇日记讲主人公安利柯的父亲教育他怎样对母亲感恩。举例了在安利柯生病的时候,他的母亲整夜整夜地坐在他床前,“一会儿俯身察看你的呼吸,一会儿摸摸你的脉搏,以为就要失去你了,她急得都哭了。”安利柯的父亲在教育中教会了安利柯“母子之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践踏这种感情的人是会很不幸的。”这就是感恩,每个人的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都为自己付出了很多,我们长大以后也得要好好报答他们。如果我是主人公安利柯,我绝对不会因为妈妈过分关心弟弟而对妈妈说出不礼貌的话语,人们都说“母爱是最伟大的”,我长大以后,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因为我是大儿子,我会好好照顾爸爸妈妈,照顾好弟弟,尤其是父母,我的生命是他们给予的,我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安利柯,今后你对母亲再也不要说不讲道理的.话了,更不能无理取闹。玩意你不慎讲了使母亲伤心的话,不要怕我怕批评,而应当真心悔过,请求母亲宽恕。
请求母亲吻你的额角,以拭去你那忘恩负义的污痕。”人不能不知好歹,不能做铁石心肠的人,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好人。学会孝顺,学会感恩,不久之后,你会感觉感恩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
母亲的爱读后感参考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