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可以提供对作品的独特解读和分析,让观众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欣赏,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人物性格和行为的思考和评价,下面是精品文档站小编为您分享的长安城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长安城观后感篇1
我和好朋友赶在放映季的最后一天,火急火燎的跑去观看了号称“追光动画十年之作”的《长安三万里》。本来,我觉得这么一部大制作,电影院应该挤得人满为患、水泄不通才对,可没想到,偌大的放映厅,算上我们仨,一共才十个人左右。——哇,真是太爽快了,好像包场一样!
言归正传,这部电影的内容还是很有趣的,不愧是十年力作!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我对一部电影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打动我。只要在某个情节能够触动我的心弦,引起共鸣或者思考,这对我就算一部佳作!而《长安三万里》正是能够不断撩拨我的心弦的一部电影作品!
故事线主要围绕着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以及他与李白贯穿一生的友情展开的。故事内容紧密连续,把高适无奈彷徨的`早年境遇,与李白才华横溢、豪情万丈、而又恣意挥霍玩乐的人生形成了对比。人到中年之后,高适和李白都尝遍了人生百态,受过挫折,受过褒奖,体会过人生的无常。当年意气风发的蓬勃少年,曾经满怀豪情到长安寻求人生梦想,此时却都被蹉跎了情怀。半百之年,李白选择了入道,不再受凡尘间事情所烦恼。而高适则是选择从军,入了哥舒翰的帐下,为国家继续尽心尽劳。影片运用对比的语言,展现了高适晚年终于一展宏图,平定安史之乱后路过扬州讨伐永王,此时的扬州已经是一片断壁残垣,与当年盛唐时锦绣繁华的歌舞场形成强烈对比,在战争摧残后的城市,已经不复当年欣欣向荣、焕发生机模样,这也折射出李白暮年的心境和境遇,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蓬勃少年。李白的浪漫和豪情都给了璀璨的盛唐,他和贺知章、张旭、王维、杜甫们在锦绣长安斗酒十千,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高适胸中的锦绣交付给了塞北边疆,千里黄云,北风吹雁。
电影中,我在李白身上,看到了浪漫的豪情万丈,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渺小。从高适的身上,我却看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家国情怀。高适和李白比起来,并不是天纵奇才。他对诗文没有太多执念,他所想的就是驰骋疆场,上阵杀敌。他踏踏实实,坚守着与李白的一年之约,与哥舒翰的十年之约,直到晚年终于得偿人生所愿。他在自己的时代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同时,这部电影还让我觉得古代过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对于下民们的机遇太过不公平。李白早年“行卷”,就因为是商人之子,也就是所谓的“下民”,就直接被拒之门外,报国无门。在皇宫权贵们的宴席上,像高适这样武功卓绝的“下人”们也只能将自己多年的努力用来博那些达官权贵们一笑,祈求他们的推荐。当然,这部影片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用豪情万丈的情怀和锦心绣口的诗篇,表现了其实很残酷、血腥、动荡的年代,让人在快乐的氛围中还能窥见十分深刻的现实主题。
长安城观后感篇2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动画形式呈现的电影,通过李白和高适等唐代诗人的形象,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魅力和文化的美丽。这部电影跨越了千年的历史,让观众领略到了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
故事背景设定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几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陷入了战斗的困境,长安城岌岌可危。在这个危急时刻,高适回忆起了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这也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主线。
电影通过高适的回忆,展现了李白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形象。李白的诗歌才华和豪情壮志感染了许多人,他的诗作也成为了后世传诵的经典。电影中的李白形象生动而真实,他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让观众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唐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动乱,吐蕃大军的入侵使得大唐帝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电影中的长安城被困守孤城,高适和其他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这种历史背景的设定,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张刺激,也让观众对唐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长安三万里》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一次对唐代文化的致敬。通过唐代诗人的.形象和诗歌作品,电影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瑰宝和魅力。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我对《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印象深刻。它以动画的形式呈现了李白和高适等唐代诗人的形象,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美丽和文化的魅力。同时,电影也通过历史背景的设定,让观众对唐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次娱乐,更是一次文化的盛宴,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思考和感悟。我相信,《长安三万里》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唐代文化。
长安城观后感篇3
自从看了《长安三万里》我就被它那精美细腻的画面给深深地吸引住了,每个场景都让人大饱眼福,无论是长安的繁忙与热闹,还是宫殿的华丽宴会,都让我赞不绝口。
这部电影讲述了高适弃守云山城,通过对李白的回忆,讲述了唐朝的辉煌和长安城的繁荣,从中李白、杜甫、王昌龄等诗人们的深厚友谊随即出现,最后画面一转,演出了高适利用计谋成功夺回了云山城的故事。
其中,我最爱的人物就是李白,他身穿华丽的长袍,手持酒壶,口中吟诵着十分美妙的诗句。他的形象十分符合历史上的李白。他生活上不拘小节,有钱时挥金如土,落魄时则自我开解。他大大咧咧,洒脱浪漫。
电影中尤其是李白的'那首《将进酒》深深让我震撼,想象力超绝,驾着白鹤,乘着星光,在金色的大殿里与神仙们碰酒,仿佛真的要把一切烦恼全部消灭了一般。
而高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军事将领,他一生经历了很多辉煌与悲壮。他是李白的好友,二人一同畅饮长安城的美酒佳肴,共通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诗歌。但在这安史之乱中,高适家破人亡,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而就在长安城困守之际,高适不惧危险,带着士兵坚守城池,保卫唐朝的尊严及荣耀。他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一个真正的文武双全将领的形象。
电影中细节无数,比如场景设计,同时唐代的器具也十分还原。同时这部电影足足有一百六十八分钟,这无疑是中国可以算得上最长的动画电影,只可惜唐朝盛世实在是太短了。
?长安三万里》并非《哪吒》那种欢天喜地的电影,但它绝对是另类合家皆宜的电影,不论老少,都可以在这精彩的电影中,了解唐朝的文化和历史。
长安城观后感篇4
以史为镜,可以明兴亡。《长安三万里》无疑将大唐开元盛世巅峰至衰败落魄的安史之乱,似卷轴一般铺展开来。
高适想必大家都很了解,那一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闻名天下。这部电影以高适的行踪为线索,展现出一张生动的长安画卷。
谁曾想到高适,原来也只不过是一个说话口吃,学习能力差的笨小孩。他练成高家枪,只是为了上阵杀敌,而不是成为达官贵人们的表演,于是高适遇见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李白,李白仗剑走天涯,潇洒豁达,高适与李白以诗为交,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赋。高适沉稳,李白洒脱,他们相互感染,相互影响,虽然性格不和,但他们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指剑长安,最后高适成为了三镇节度使,而李白却因投靠了永王而被关进大牢。
这部电影展现出两种不同的人。高适,沉稳庄重、武艺高强,老年得志;李白才华横溢、豁达洒脱、放荡不羁,在时代的潮流中被埋没了。
李白的一生无疑是凄苦的。
作为商人子,他一生都无法考取功名,只能藉词行走人间。通过李白的人生,我看到了大唐繁华虚伪的面具下,掩藏着的不平等与不公正。
年轻的李白虽然乐善好施、广交朋友,却未能尽到自己应尽的孝,甚至连父亲死了都未能见最后一面。他的兄弟也将他赶走,他失去了最爱他的`人,也一下子变成了穷困潦倒的人。
他整日醉酒不归,我想李白并不是嗜酒的,他是想借酒消愁,但无奈愁更愁。那份豁达洒脱,只是他用来掩饰内心痛苦与愤懑的面具罢了。大唐皇帝向来以广招贤才著称,但李白的光辉闪闪发亮,他们却视而不见,甚至避之而不及,这难道不可笑吗?
最终,李白看破红尘,皈依道教。仰天长叹命如何,不抵帝王纸书间。一首《将进酒》,将观众的情绪拉入高潮。
一个疲惫的中年人在美酒与友人的浸润下,暂时忘记凡尘,仿佛回到几十年前那个挥斥方遒,与大鹏同飞一般的少年郎。“将进酒,杯莫停”是他放荡不羁的写照。“与尔同销万古愁”更是他叹出了人生的无奈。万里长河是那样的伟大,而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微弱,这是一种多么惊心动魄巨人时的悲伤!
当年那个“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李白变成了已经飞不动的年老的大鹏,当年的豪放不羁如今却变成了痛苦挣扎。
但这悲伤却不悲观。此时李白已年近花甲,他认为当此天下大乱之际,正是壮士立功之秋,于是他入永王幕府。只是这个天才诗人在政治上却太过天真了,他对永王的野心毫无察觉,对自己的行为也毫无反省。后来太子即位称帝,安史之乱还未完全平复,皇家兄弟先打起来,结果永王战败,李白沦为朝廷的囚犯做监狱遭流放,甚至几乎被杀头。
纵观李白的一生,其实是代表了许多人,年轻时立下的豪言壮语,却因生活所迫,被岁月磨平棱角,剩下的只有光滑的鹅卵石。他们在社会上滚摸爬打,却处处被排挤,处处被针对,因为家庭出身条件不好,处处被刁难,被侮辱,这部电影道出了多少人内心的心酸。
走出影院,心潮翻滚。李白的悲歌似乎还在耳畔,高适的真情也在心间。如果长安是理想,那么三万里就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有的人穷尽一生去追赶长安,有的人则意识到去长安的路并不是自己的征途,于是放弃了,但诗在,书在,长安就一直在。
我们要一直保持一颗从容之心,对生活充满无限热情。长安三万里,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长安!
长安城观后感篇5
在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我特意让自己放空,没有看任何剧情简介和评论,只知道这是一部追光制作的关于“长安”的电影,这种感觉很棒,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困扰我,当大幕徐徐拉开,等待我的都是惊喜。原来,这是一部讲述我国大诗人李白的动画片,片中还有各种我童年时候耳熟能详的名字,杜甫、王维、王昌龄、孟浩然、崔颢,还有那个虽然读得不多,但却和李白很要好的高适。电影浪漫、豪情壮志、气势滂沱,整整168分钟的大唐盛世,而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是从一场安史之乱开始的。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旷世友谊,牵扯出那个时代的风云诡秘,当一切化为尘烟,能留下来的,只有文字,只有诗。
“写诗”,是那个时代人人都会的事。大家以诗会友,以诗代信,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的年代,人们的联络唯有文字。所以在片中,李白和高适动不动就许下一个十年之约,在这十年中,可能完全没有联络,等到需要彼此相见的时候,就徒步、骑马前往,其中的岁月,见字如面,读诗如见人。在古代,等级阶级还是非常严苛的,比如官宦子女会有更多的`机会、资源,而商人之子就属于下民,连投考功名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唐代还是属于比较开放的年代,当权者并没有剥夺大家写诗的权利,如果你有才华,诗写得好,广为流传,马上就可以出名,而这样的名气也可以带来有权之人的赏识。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名李十二,号称“诗仙”。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就算过多少年都不会忘的,一是因为他简单易懂,二是因为李白只用短短的五言绝句就描写出了一个旅居在外的孤独的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我想,真正的大师就是这样,他可以做到雅俗共赏,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对应的情感共鸣,而李白正是这样一个大师。
电影用李白和高适的关系作为引子,描写了初唐、大唐和中唐三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以及政治风云。私认为,编剧创造的这个结构很妙,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都不可能脱离那个时代而存在,任何一点风波都可能引起不小的动荡。李白和高适年龄相仿,相识于青年时期,两人都空有一身本领却毫无施展的地方,正可谓是报国无门,无人赏识。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两人的家世都不算显贵。李白虽然挺有钱,但无奈只是商人之后,高适,虽然祖上有点名望,却因为家道中落,早就不受人待见。李白是个大才子,希望通过行卷来取得功名,而高适,从小都不喜欢读书,好在习得一身好枪法,一心只想从军。两个空有豪情壮志的青年一见如故,就这样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长安城观后感篇6
长安,一个盛唐时期的名城,它以其繁华和辉煌,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李白作为一位骚人诗仙,更是为这座城市增光添彩。而在《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人物形象的再现。然而,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对李白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感到非常深刻。
电影中的李白,在我看来是一个执着追梦的人。他和高适约定每十年重逢一次,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相互监督,一方面也是为了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中,李白始终怀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只巨大的大鹏鸟。然而,在现实中,改朝换代,他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即使他在朝廷中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职位,但这些对于他的梦想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助。
一幅像李白这样的才子画美好未来的图景在这场权力转移、思想不自由却又充满机会的争夺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他在这个幸福与悲哀同在的世界里把此生献给了文化,但这种贡献在当时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李白所被赋予的职位,只是为了将他安排在宫廷政治的特定角色中,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才华横溢之人的奖励。在这个时代,李白的诗歌被政治利益所束缚,根本没有得到它应有的欣赏和发扬。
在李白走过的那三万里长安,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反差分明的。繁华与浮华并行,天子与百姓的巨大落差,他的才华却被边角化了。就像高适所说的那句话:“李白,文士之能,儒道之间,其地位尴尬,非比寻常。”即便如此,李白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梦想的执着。他从未忘记自己想要成为一只自由飞翔的大鹏鸟,即使他已经身在政治漩涡之中。
在电影的结尾,李白的梦想得以实现,他终于成为了一只大鹏鸟。但是,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这只大鹏鸟只是李白内心深处的'梦想。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现实已经把他束缚了起来,让他无法真正地实现所梦想的自由。
长安三万里,是李白执着追梦的过程,是他与现实之间的对抗,也是他心中一直燃烧着的火焰。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梦想的李白,也让我们思考到自己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人的心灵需要梦想,但现实也需要面对。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但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断努力,坚持向梦想靠近的过程。
长安城观后感篇7
今天妈妈陪我去看了我一直期待的电影《长安三万里》,真的特别好看,适合小朋友观看。
这个电影讲述了老年时期的高适,回忆他和李白相遇相知一生的友谊。整部电影画面壮观,唯美,让我也感觉自己到了唐代,到了诗里面的画面,驾乘着仙鹤穿梭在天空,印象最深的是在黄鹤楼,李白,高适,杜甫,贺知章,王维……等好多唐代诗人饮酒作诗的场景,看到李白仰天大笑,快意人生的样子,让我想到为什么称李白是诗仙了。
从高适的回忆也让我对唐代诗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知道了大唐从繁荣到衰落的过程。我看电影第一次这么认真,电影里出现很多诗,我会小声的跟着背,发现自己会的太少了。唐代的人都有文化都会写诗,我心里想,我要让自己也有文化,多背诵古诗,好好学习。
长安城观后感篇8
今天晚上,我和雯雯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让我看到了正直,耿介,一心为国的高适,也让我看到了放荡不羁,喝酒作乐,一生颠沛流离的李白。
古人想尽了办法,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各种原因交杂其中,无论是行卷,还是荐举,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李白和高适两个人的目的一样,可是因为性格的不同,最后两个人的结局迥然不同,高适看到在长安的`李白,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无助的摇头;李白不可能像高适一样,在家乡梁园苦练枪法,只为在战场上用高家枪法杀敌。
李白的诗歌无人能敌,浪漫,洒脱,想象奇特,或许和他有西域人的血统有关,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而作为边塞诗人的高适,目睹了边关的战况,才能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
也许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有关,不是他人的三言五语能够规劝的,当李白投靠到永王帐下,永王伏诛后,李白受到牵连,就放到夜郎,高适担心自己和李白的关系,会加重李白的罪行,遂让郭子仪帮忙,这样李白得以获救,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能够帮你出谋划策的真心朋友。
古人亦要负重前行,今人又当如何呢,凡事不必太过执着,唯有健康快乐才是大计!
长安城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