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对电影的评价和看法,观后感可以提供对作品的独特解读和分析,让观众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欣赏,下面是精品文档站小编为您分享的长安城观后感优秀8篇,感谢您的参阅。
长安城观后感篇1
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不断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其中,电影《长安三万里》值得一提。该电影以唐朝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与李白的生死情谊以及抵御外敌的故事。本文将对该电影进行观后感的详细阐述。
首先,该电影在画面上的表现非常出色。电影采用了现代的特效技术,将唐朝的建筑、人物、场景等展现得栩栩如生,使观众仿佛穿越回唐朝时期。特别是在战斗场景中,特效的运用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同时,电影的视觉呈现也非常出色,通过对光影、色彩、构图等方面的处理,达到了画面美学上的高度统一。
其次,电影在情节上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影片通过高适与李白的交往、高适与太监的相处等,刻画出了不同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影片也在战斗场景中展现了大唐军队的英勇顽强,让观众在感受到唐朝文化的底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军人的英雄气概。
该电影的音乐也是亮点之一。电影选用了多首古风音乐,将旋律与画面完美结合,营造出宏伟壮阔的氛围。在电影中,唐朝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该电影不仅在画面、情节、音乐等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现,而且通过展现唐朝文化的底蕴,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希望中国电影产业能够不断发展,推出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长安城观后感篇2
今天晚上,我和雯雯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让我看到了正直,耿介,一心为国的高适,也让我看到了放荡不羁,喝酒作乐,一生颠沛流离的李白。
古人想尽了办法,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各种原因交杂其中,无论是行卷,还是荐举,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李白和高适两个人的目的一样,可是因为性格的不同,最后两个人的结局迥然不同,高适看到在长安的李白,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无助的摇头;李白不可能像高适一样,在家乡梁园苦练枪法,只为在战场上用高家枪法杀敌。
李白的诗歌无人能敌,浪漫,洒脱,想象奇特,或许和他有西域人的血统有关,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而作为边塞诗人的高适,目睹了边关的战况,才能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
也许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有关,不是他人的三言五语能够规劝的,当李白投靠到永王帐下,永王伏诛后,李白受到牵连,就放到夜郎,高适担心自己和李白的关系,会加重李白的罪行,遂让郭子仪帮忙,这样李白得以获救,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能够帮你出谋划策的真心朋友。
古人亦要负重前行,今人又当如何呢,凡事不必太过执着,唯有健康快乐才是大计!
长安城观后感篇3
我以前一直都不敢看电影,因为我一看电影就觉得自己进入了其中。我还不想看到那些可怕的情节,尤其是打仗或者杀人的时候,不敢听大大的恐怖的声音。所以,在学校,老师一放电影,我就捂上耳朵,闭上眼睛。还有小朋友笑话我胆子小。
我刚刚过完8岁生日,妈妈说我已经是8岁的大男孩啦!爸爸妈妈要陪我去看一个电影叫《长安三万里》。据说这个电影是关于李白的故事。
我自己也想鼓励自己去看一场电影,所以我打起精神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电影了!
影城好漂亮啊,爸爸还买了两桶爆米花和饮料。我们去的影厅里的大屏幕可真大呀!我们走到了第六排,找到了座位坐下来,惊喜地发现座椅靠背上还有按摩!我们把爆米花和饮料放到座位扶手的杯托里。
电影要开始了,影厅突然变黑了,我看见大屏幕上出现了《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是个2d的电影,可我看起来就像4d的.一样,只是座椅不会晃动。电影是讲李白的故事,可是我不觉得是讲李白的,电影里更多讲述的是高适。回家我问妈妈怎么我觉得这个电影是讲高适的呢?妈妈给我解释,这是一种电影的创作方式,就是通过高适的描述和视角来讲李白。
我在这个电影里学到了谦虚。高适和李白,他们互相谦虚,互相学习,让我特别的感叹。高适跟李白学到了摔跤秘诀,虚实结合骗过对方的好方法,李白在高适的身上得到过作诗的灵感,高适在李白的鼓励下也写了很多诗。
电影里出现了很多唐朝出名的诗人,比如杜甫、王维、孟浩然等。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听到了很多似懂非懂的诗词。其中有一首我最熟《静夜思》。
我感觉这个电影画面很美,音乐也很好听,情节特别生动,好看!第二天我一起床就告诉爸爸:“我要二刷《长安三万里》”!
长安城观后感篇4
我和好朋友赶在放映季的最后一天,火急火燎的跑去观看了号称“追光动画十年之作”的《长安三万里》。本来,我觉得这么一部大制作,电影院应该挤得人满为患、水泄不通才对,可没想到,偌大的放映厅,算上我们仨,一共才十个人左右。——哇,真是太爽快了,好像包场一样!
言归正传,这部电影的内容还是很有趣的,不愧是十年力作!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我对一部电影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打动我。只要在某个情节能够触动我的心弦,引起共鸣或者思考,这对我就算一部佳作!而《长安三万里》正是能够不断撩拨我的心弦的一部电影作品!
故事线主要围绕着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以及他与李白贯穿一生的友情展开的。故事内容紧密连续,把高适无奈彷徨的早年境遇,与李白才华横溢、豪情万丈、而又恣意挥霍玩乐的人生形成了对比。人到中年之后,高适和李白都尝遍了人生百态,受过挫折,受过褒奖,体会过人生的无常。当年意气风发的蓬勃少年,曾经满怀豪情到长安寻求人生梦想,此时却都被蹉跎了情怀。半百之年,李白选择了入道,不再受凡尘间事情所烦恼。而高适则是选择从军,入了哥舒翰的帐下,为国家继续尽心尽劳。影片运用对比的语言,展现了高适晚年终于一展宏图,平定安史之乱后路过扬州讨伐永王,此时的扬州已经是一片断壁残垣,与当年盛唐时锦绣繁华的歌舞场形成强烈对比,在战争摧残后的城市,已经不复当年欣欣向荣、焕发生机模样,这也折射出李白暮年的心境和境遇,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蓬勃少年。李白的浪漫和豪情都给了璀璨的盛唐,他和贺知章、张旭、王维、杜甫们在锦绣长安斗酒十千,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高适胸中的锦绣交付给了塞北边疆,千里黄云,北风吹雁。
电影中,我在李白身上,看到了浪漫的豪情万丈,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渺小。从高适的身上,我却看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家国情怀。高适和李白比起来,并不是天纵奇才。他对诗文没有太多执念,他所想的就是驰骋疆场,上阵杀敌。他踏踏实实,坚守着与李白的一年之约,与哥舒翰的十年之约,直到晚年终于得偿人生所愿。他在自己的时代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同时,这部电影还让我觉得古代过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对于下民们的机遇太过不公平。李白早年“行卷”,就因为是商人之子,也就是所谓的“下民”,就直接被拒之门外,报国无门。在皇宫权贵们的宴席上,像高适这样武功卓绝的“下人”们也只能将自己多年的努力用来博那些达官权贵们一笑,祈求他们的推荐。当然,这部影片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用豪情万丈的情怀和锦心绣口的诗篇,表现了其实很残酷、血腥、动荡的年代,让人在快乐的氛围中还能窥见十分深刻的现实主题。
长安城观后感篇5
当看完了《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唐朝人的朴素自信和对个人与时代的梦想实现的坚信。无论他们秉承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唐朝人始终怀揣着这份自信,相信自己和时代的“唐朝梦”都能够实现。
看完了这部电影之后,让我了解到了她们的这种自信其实是源于他们的“自知”,也源于那个时代。电影以高适和李白为主线,讲述了他们的相识、相知和相离,同时也映射出了整个大唐的兴衰。高适和李白他们两个人其实都共同秉持着这么一样东西,那就是唐人的自信,当然两个人又同时代表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即便是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这种碰撞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
李白作为唐朝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代表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他对于理想和浪漫的纯粹追求让人们钦佩。尽管他的外在形象在电影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的内心始终如一。年轻人钦佩李白,追随李白,是因为在年轻时我们和李白一样,怀揣着梦想,相信自己的抱负终将实现。
然而,随着阅历和挫折的累积,我们的天真逐渐变成了世故,理想变成了现实,乐观变成了忧郁。而李白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天真和理想主义的精神。他从未改变,无论是贫困潦倒还是身陷囹圄,他仍然是那个乐观的天真,那个怀揣着谪仙般理想主义的人。这种坚持自我、挥洒激情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高适则代表了现实主义的一面。他在外在形象上与李白截然相反,但在内心上却与李白契合。高适离开家乡后,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普通的一个人。有些人可能会因此气馁,但高适选择继续努力,永不言弃,甚至为了实现理想在原则上做出妥协,等待机会的到来。
他是现实世界中的成功者,但他始终欣赏、钦佩李白。两人通过对方看到了自己,高适从李白的话中提炼出抗敌之策,成功击退了吐蕃的进攻。这是对友情的最高赞许:我会带着你的.智慧行走世间。
无论是李白还是高适,无论是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他们都代表了唐朝人的乐观和自信。唐朝的诗人们相信自己可以跨越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乐观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中常常被迷失,人们因为价值观的混乱而迷失方向,因为理想和现实的相互掣肘而陷入内耗。
然而,我们无法改变整个社会,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无论是李白、高适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应该怀揣着一颗小小的理想之心,尽情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部电影其实也是想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只有这么多,才能够让自己过得更加快乐,更加的洒脱。
?长安三万里》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故事,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无论是追求理想还是踏实奋斗,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可以迈过每一道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每个人都能尽兴人间,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长安城观后感篇6
故事讲的是李白,主叙却是高适,就是写《别董大》那个高适。
时间跨度三十来年,从青年到暮年。这一点,与史实不大相符。历史上,李白和高适认识的时候,都四十几岁了。文学作品嘛,哪能完全遵照历史?《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当然是喜欢《三国演义》的人多啊!追光动画看来是准备打造一个传统文化世界,光一个唐朝,这次讲李白高适,还有李商隐、杜牧、元稹、王勃......再讲二十部都讲不完。
即便你不是十足的历史迷,但凡对唐诗有那么一丁点了解,那么当你看到课本上学到过的诗人:杜甫、王维、常健、王昌龄、孟浩然、贺知章、岑参一个个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感觉九年义务教育教会你的.唐诗,是如此鲜活。你也会对大唐充满向往,更会对那时的长安无限徜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安,只不过中间的阻隔,又何止三万里?
除了诗人,故事里还出现了许多诗里出现的人物:张旭、李龟年、歧王、汪伦、丹丘生、岑夫子。
李白饮酒作《将进酒》那一段简直炸裂。借李白的想象为翅膀,众人飞向了天上仙宫。璀璨夺目的星河,金碧辉煌的天宫,正是谪仙人的梦乡。
故事也不只讲唐诗。讲到李白,讲到大唐,安史之乱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叛乱,就会有平叛。郭子仪、哥舒翰、严武这些在历史教材上存在感不强的武将,却在当时立下了大功。这些在故事里都有提到。而且妙的是,高适与李白练相扑的情节,也为后来的战事演变埋下了伏笔。
故事的结尾被刻意美化了。历史远没有那么完美。不过也只有大唐,才能赦免李白。容得下李白的大唐,才是大唐。
安史之乱被平定了,可大唐却由盛转衰。年少时有凌云之志的杜甫,晚年再写不出会当凌绝顶的句子。那些终其一生,想要扬名立万的诗人们,也绝想不到,大唐终有一天也会灭亡。
然而这一切又有什么所谓呢?就像故事里提到的梁园,曾经见证了多少歌声舞影,到头来还不是化成一堆黄土。黄鹤楼被烧了,但只要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长安就在。
长安城观后感篇7
学生时期学了太多李白的诗,准确的说是背了太多,很多意思其实都没学透,只是觉得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仙真的很高产啊,看完《长安三万里》才是真正为他一生的震撼又唏嘘。
商贾之子,年轻气盛,纵马田间抓贼,满腹才学,却因为身份的限制,无法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怀才不遇他站在黄鹤楼上,看着崔颢留下的《黄鹤楼》,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言明自己的壮志,以后也会写出这样诗句。
他纵马前往扬州,饮酒作诗,纵情歌舞;他北上长安,寻求仕途,一展大才;他落寞饮酒,遁入道门,惆怅万千。
从年轻时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借酒消愁,再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劫后余生,他留下这些波澜壮阔的名句,也留下了充满浪漫和遗憾的一生。
他的才情随着唐朝最后的繁华里流传开来,他的命运也和历史的车轮紧紧缠绕,宿命感三个字真的在李白身上拉满了,但凡他少一点癫狂,亦或是晚一些出现,都无法如此的和唐朝的命运贴合。
很喜欢《长安三万里》的视角,用高适,这个具体的人去看整个盛世的变迁,一个伟大诗一生的跌宕。
高适的谨慎古板,李白的潇洒不羁,高适身背振兴家族的重任,而李白孑然一身为自己而活,高适心怀家国戎马沙场,而李白却少了一些对于时局的.洞察,两个人就像对照组一样进行各自的人生,正如他们一生进行了三次摔跤,从青年到壮年再到中年,青春不再,壮志不再,背道而驰却又心心相惜。
世人总是争论高适到底有没有对李白见死不救,动画给了一个很理想化的答案,结尾的时候,高适骑马,与随从聊着当代的名诗,永远绕不过那个名字“李白”,他轻松地念出每一句李白的诗,是为这个曾经的挚友自豪,也为他能够得到大赦而高兴,他不在意李白知不知道自己为救他努力,自此他们也再未能像年轻时候那样摔跤喝酒,但“天涯若比邻”大概也就是这个境界了吧。
长安城观后感篇8
?长安三万里》是暑期档一匹耀眼的黑马,电影选择用高适的视角讲述了诗仙李白从青年到壮年至及至陨落的跌宕起伏,而李白、高适与众诗人的命运,更是一同随着大唐的兴衰起起伏伏的。
还记得高中一次语文课,老师夸赞了我对李白那句“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独特理解。当时我被这句诗深深吸引,为那句意气风发的少年气所激荡,我仿佛和李白一起大笑出门,冷眼观世,那时的我,尚不明白“世”是什么。
同样的,李白,似乎也不甚明白世之含义,抑或是他太过自信,不屑于明白。出身商人之家,李白父亲为其选择的老师是擅长纵横之术的纵横术的赵蕤,纵横术也是李白从政的重要学习内容,但是,李白似乎并未习得其法,否则不能解释他为何追随永王,政治上他似乎单纯的像个婴孩。
经历过生活和工作打磨的已至中年的我,似乎有些理解李白,也开始不敢轻易触碰太过不知天高地厚的诗句,转而欣赏那些更深沉,更平和的诗句。我们多数人也像李白弃官求道那样,将自己遮蔽起来,不再认为自己可以像年轻时那样,一往无前地向前冲。因为那些碰壁、那些身份的局限、那些因为自身性格带来的四周的敌意,都是真切的。因为生活最终都要面对曾经我们嗤之以鼻的柴米油盐和基本生存。但我们总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这样的灵魂打动,李白和我们一样,遇到挫折也会彷徨,会怀疑自我,和我们一样,遇到幸事也会心情大好,快意而放浪形骸。
感谢中国文字,将盛唐的锦绣诗句织进中国历史,多少年后,历史把天平倾斜到这一边,在这一边,曾经显得痴愚的、固执的形象,终于化作中华文明那一缕永远坚定的魂,那是身怀天下,开济世人的`,诗歌,从来都是济世之心的副产品,诗歌,也是愤懑于无法真正投身于天下的。
历史也许会将那个一心要入仕是李白掩埋,我们记得月光下洒脱壮阔的敢邀明月之魂,记得千金不贵不醉不休的气豪云天的,却往往忽略了那句高堂明镜悲白发,谪仙人也恐惧时间的效力,也生怕错丢了这一生,陷入庸庸碌碌,我们轻飘一句诗中仙,掩盖了他终其一生的求无所得的惑。
大唐,究竟是你成就了李白,还是辜负了他?
长安城观后感优秀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