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的结论部分应该明确地回答调查的核心问题或目的,调查报告需要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和背景进行定制和调整,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年俗调查报告8篇,供大家参考。
年俗调查报告篇1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春节期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习俗。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我问爷爷这时打扫有什么讲究呢?
爷爷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爷爷,‘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哈哈……”“哈哈……”
“爷爷,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你呀应该多读书了,等会儿我给你一本书,你自己好好查查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年俗调查报告篇2
一、调查背景: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小时候,爱过春节是因为彩色的糖果和美丽的新衣服,而现在我更爱那独特的人文年俗年文化。那么我的家乡的人们是如何过春节的呢?为了更好了解这些特色文化,我特意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下面是关于年俗年韵年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概况。
1.调查时间:20xx年2月18日——20xx年2月20日
2.地点:汨罗市弼时镇坪塘村
3.调查人:王伊凡
4.调查方式:对亲戚邻居进行走访,同时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
5.调查内容:对走访人家过年期间的风俗习惯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腊月十七早晨,妈妈早早叫我起床,说是要我一起“打扬尘”。我感到很疑惑,便问妈妈:“什么是‘打扬尘’呢?”妈妈说:“民间有过大年之前一定要给家里打扫卫生的传统习惯,俗称‘打扬尘’,即‘前打十七,后打二十一,再不打三十日’。说的是‘打扬尘’最早是腊月十七,如果实在没时间,除夕这天也一定要打扫干净,以免别人上家里拜年,笑话家里不洁净。”大年三十那天,一家人忙里忙外地张罗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爸爸望着门口刚贴好的对联,摇头晃脑
地念着联上的字。我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喜庆的春联,据说贴春联关乎新年运程,可以讨个吉利。除了春联,我家大门上还贴了两个大大的“福”字,可是这“福”字怎么倒着贴呢?原来啊,将“福”字倒贴,是取其“倒”和“到”的谐音,意为“福到了”。尤其是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之意,须贴得端正。贴完春联和“福”字后,我和爸爸、妈妈去给爷爷奶奶拜年。我向他们说了新年好,这时候,爷爷奶奶给了我一些糖和红包。我有些不解地问爸爸:“为什么晚辈要向长辈拜年呢?”爸爸回答道:“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辈拜贺新年、问候新年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话拜年等。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戴整齐后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因各地习俗不同,有些地方初二拜年。”
拜年时,我发现晚辈给长辈拜年后,长辈可将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可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所以,“拜年”是必不可少的年俗。
大年夜晚上,一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丰盛的菜肴。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鱼和火锅,鱼寓意着“年年有余”,火锅则代表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大人们高谈阔论,小孩们烟花齐放,一直要到凌晨,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就是“守岁”。古时“守岁”
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现在的“守岁”富含了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予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热闹的锣鼓声又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喜庆。原来是舞狮的队伍前来助兴,精彩的表演让人看得拍手叫好。狮子为百兽之尊,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所谓年俗根据各地区还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是有一共同点就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将喜庆与激情深深融入年俗中。站在新年这一雪白的起跑线上,真诚地道一声:“新年,你好!”
年俗调查报告篇3
一、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二、调查目的:
探究春节习俗,了解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
三、调查内容: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3. 放鞭炮:
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
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现未解除。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现未解除。
4.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5.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6.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饺子:
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北方的年节食品。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四、结论: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年俗调查报告篇4
在东北,过年时有很多习俗,例如贴春联,挂灯笼,吃饺子,吃团圆饭??东北一带过年流传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中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家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盛,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旺盛。这顿饭是对年饭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起上,通常必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炼儿,猪肉炼儿,豆儿酱,豆腐,芥末墩儿,辣芥末,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
百十个饺子中,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现在东北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东北地区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我倒霉的意思,所以正月里禁止做媒。同时新正月里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情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东北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如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
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要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趋灾避邪之意。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后,通常还有一个习俗: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风味。最常见的是冻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酸,消除油腻,正月里不剪头,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但是反之在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就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并且,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除此之外,拜年是东北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着拜贺新年,包括向长着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
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话,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访或相邀饮酒作乐。
这些简单的年俗,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年俗调查报告篇5
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永寿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
20xx年7月14日到7月27日
地点:
永寿县
调查对象:
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
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
关于永寿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永寿,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永寿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永寿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年俗调查报告篇6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1.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2.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3.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4.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5.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人们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如意、钱、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吃到钱的人,预示着来年会走财运。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6.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并且日涨船高,好在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鞭炮、玩具、图书和学习用品。
中国本来就是多民族的一个大家庭,每个地域、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一些独特的风俗,只能等大家有机会了亲自去感受吧。
年俗调查报告篇7
我是一个地道的东北的姑娘,生活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十几年,起初,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并不在意,但是,自从在外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的不同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副多姿多彩的民族画卷。下面是关于东北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东北,过年时有很多习俗,例如贴春联,挂灯笼,吃饺子,吃团圆饭东北一带过年流传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中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家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盛,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旺盛。这顿饭是对年饭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起上,通常必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炼儿,猪肉炼儿,豆儿酱,豆腐,芥末墩儿,辣芥末,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
百十个饺子中,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现在东北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东北地区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我倒霉的意思,所以正月里禁止做媒。同时新正月里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情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东北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如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
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要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趋灾避邪之意。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后,通常还有一个习俗: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风味。最常见的是冻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酸,消除油腻,正月里不剪头,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但是反之在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就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并且,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除此之外,拜年是东北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着拜贺新年,包括向长着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
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话,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访或相邀饮酒作乐。
这些简单的年俗,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年俗调查报告篇8
一、调查目的:
在这新春佳节里希望可以了解到关于春节的一些风俗,和他们的意义,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二、调查提纲:
从网上去查找资料查找资料,看看,城乡的人是怎么过新年的
三、调查背景:
在感叹“到底该咋过年”的时候,人们也在寻觅过年的新方式、新体验。狗年春节,城乡老百姓“换位”过年成一景。于是,我决定展开调查。
四、调查成果:赶超市、逛景点,乡下人进城不含糊。春节前夕,在郑州各商业街上,经常可以看见操着乡音、忙着挑选年货的农民工。刘卫民老家在新密市苟堂镇,在郑州一家汽修厂打工。他说,“在外辛苦一年,得带些拿得出手的东西回去。这不,丹尼斯搞促销、打折,就买了dvd、电饭煲、冰箱。让村里人看看,俺在城里混得不错!”这两年,郑州市容市貌改观很大,城区景观焕然一新,从正月初一开始,不少郑州近郊和区县的乡下人纷纷到城区参观游览。不少人来到世纪欢乐园、郑东新区,参观高楼大厦,欣赏霓虹闪烁。农历正月初二,家住荥阳市高山镇的李庆民带着一家人,租了辆昌河面包,把二七广场、碧沙岗公园等景点逛了个够。李庆民说,种地不交农业税,政府还有补贴,儿子打工还往家寄钱,年收入七八千元,这次进城,就是感受城里人的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让劳作一年的放松放松。
乡下人进城赶时髦,城里人则来到乡下,住农家、品民俗,有滋有味过大年。家住郑州市金水区的张建国说,在城里生活很富足,天天像过年,逢着春节就觉得空空落落。今年,一家三口一合计,乘车回农村老家过年:从农历小年起,杀猪宰羊、制年食、办年货、贴门神、祭祖、走亲戚、演社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不少农村发展城郊型观光农业,“农家乐”式景点让人耳目一新。“城里人过年方式简单,总过不出味。今年携全家回农村过年,就是想陪陪父母、叙叙家常,让子女感受到纯朴的过年风俗,体验到农民的生活,感知新农村和人们新观念的嬗变,接受一次再教育。”家住二七区的马福顺说,在郑州,许多来自农村或在农村有亲戚的城里人,几乎年年都回老家过年。
春节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长汀客家人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百节年为首,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春节大约分3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送年礼、大扫除、洗晒被褥衣物、理发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岁饭: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
过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食年酒”,即“过年”。除夕在门前、厅堂贴对联,家庭用具上贴红纸,叫做“封岁”、“上红”。
守岁:吃完年夜饭,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压岁线”;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压岁”。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以“通书”为准择吉时,打开大门,口颁“开门大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打开大门,择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时前往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游乐:春节期间传统游乐活动颇为丰富。民间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演戏、提傀儡等活动遍布城乡,热闹非凡。
年俗调查报告8篇相关文章:
★ 生活调查报告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