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画教案参考6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是教师备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谨慎对待,教案的多样化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使更加全面和系统,精品文档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火柴画教案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火柴画教案参考6篇

火柴画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从最后二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3、感受小女孩在残酷的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体会“幸福”的真正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读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西方,把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大年夜”,也就是我们中国的“除夕之夜”。那么,同学们,你们每年的除夕之夜是怎么度过的呢?(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大年夜本来是很高兴的,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但是,你们知道此时此刻却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那么,在这个大年夜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去看看这位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3、请大家看多媒体,听老师朗读。(配乐:火柴天堂,师朗读第一部分。)

4、好的,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十页,找到老师刚才朗读的是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1-4自然段)

5、请同学们默读1—4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引起你注意的句子,并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6、找出一句最能概括对小女孩评价的话。

(可怜的小女孩!)

二、学习第二部分,走进火柴的幻想里

1、明确擦燃火柴的层次。

小女孩一共擦着了五次火柴,分为五个层次。

2、讲读第一层(第五自然段),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你可以用课文里的话来述说吗?(指名同学朗读)

(3)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分享小女孩这一刻的温暖吧。(女同学读)

是啊,她渴望火炉正是她的现实需求,多么合理的想象啊!我们把这种想象中的景象叫做幻象(板书)。

师:幻象中,小女孩是多么幸福啊!(板书:美好)

但现实是什么样的呢?(男同学读)

出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小女孩一下子从美妙的幻境跌到残酷的现实面前(板书:现实残酷)

师:幻想太美好了,读—(女同学)

现实太残酷了,读—(男同学)

(4)小结:小女孩美好的幻象就像这熄灭的火柴一样破灭了,这样虚实结合,更让我们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

3、讲读第二-三层(第六-七自然段),自学第二-三次点燃火柴。

(1)学法指导:第一次擦燃火柴作者是怎样写的?

(现实、幻象、结果三个部分。)

(2)分小组讨论学习第二-三次划燃火柴的部分,用横线画出描写现实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幻象的句子。

(3)下面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同学们思考:小姑娘眼前的现实是什么?眼前出现什么幻象?结果怎样?

小结:现实就像这堵墙一样冷酷无情,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

(4)学习第三次点燃火柴。(第七自然段)

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师:这么美的圣诞树究竟有多大,有多美呢?请大家用你的朗读来给老师描绘一下吧!

分组朗读描写圣诞树的句子。

出示句子: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天空之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小结:美好的幻象就像这天空划过的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也暗示了小女孩走近死亡。

4、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出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2)师:注意是“叫”!这是撕心裂肺的叫呀,再来一次好吗?(角色扮演读)

(3)角色扮演朗读。读前指导:见到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因为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人,这种高兴的心情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所以这一句声音要响,音要上扬,带着惊喜。“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些话表现出小女孩害怕火柴灭了,见不到奶奶的心情,所以要读得快些。

(4)师: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然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

(5)出示句子:

a、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然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b、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6)师小结:从不敢到敢,从一根到一把,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比起温暖、食物、快乐,她更渴望的是见到奶奶,更渴望亲人的关爱,所以她已经不顾一切了。(全班读)

(7)这里的“光明”和“快乐”指的是什么意思?“飞走了”指什么?为什么又说“她俩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

三、学习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两部分。(分男女生朗读课文,配乐:天鹅)

2.出示课件: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3.理解两个“幸福”的意思。

4.师小结。(配乐:二泉映月)

播放音乐二泉映月:每一次幻想都那么美妙,但是每一次幻想后,小女孩的面前仍然是那堵又厚又冷的墙,实写与虚写交替进行,美好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层层递进,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也让小女孩那可怜的形象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中!

四、介绍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这个感人的童话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安徒生写的,他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出示幻灯片,推荐《安徒生童话全集》。)

五、板书设计:

3、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好)(残酷)

幻象现实

火炉→冷

烤鹅→饿

圣诞树→痛苦

奶奶→孤单

命运悲惨

六、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通过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由老师来述说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

在老师配乐《火柴天堂》的朗读中,很好地创设了悲剧气氛,使学生迅速融入其中,利于他们深入理解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

最后顺着课文延伸,想象小女孩就是学生自己,进行角色扮演朗读。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并形成高潮,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了学生渴望关怀,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感。这一开放性的朗读训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更适时有效地对他们渗透了思想品德的。

火柴画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地合理想象。

3、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意思3,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大年夜本来是很高兴的,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鸭、鱼、虾等好菜,大家生活在这里是幸福的,但在沙俄统治下的俄国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只要你认真学习,就知道小女孩究竟发生什么事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师生正音,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

2、讲字形,用色笔标出易写错的笔顺。

3、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4、边读边写,识记生字。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看课文边思考:(1)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2)你对这个小女孩有什么感觉?

(二)、自由读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变化把课文分为三段

(三)、讲授第一段

(1)教师范读课文

(2)师:在万家喜庆团圆、都在准备丰盛菜肴过年的大年夜,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小女孩还要在大街上卖火柴,她可怜吗?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天冷极了,下着雪,而小女孩却“关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光”是不是没有头发?是指什么?(是指没有帽子戴)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冷。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的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已饿了一整天。“她爸爸会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家里没有温暖,没有人关系疼爱她,小女孩很可怜。

(3)如果你是小女孩,你会想些什么?(指名讲,鼓励学生想到什么就讲什么)

(四)再自由读课文,可以小组读,个人读,找出你喜欢的一段。

四、巩固练习:

辨字组词:

烤()焰()烘()橱()

考()掐()哄()厨()

五、结束语:同学们,究竟小女孩想的跟你们想的一不一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语文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

火柴画教案篇3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安徒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领悟故事的深刻思想内涵,初步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了文内容,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结合具体语句、段落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已获得情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第一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

教学过程:

一、导言揭题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大年夜吗?一家人温暖舒适地围坐在圆桌旁,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着亲人团聚的欢乐,是多么美好啊!但是,你们想过吗?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大年夜,有个和你们同样年龄的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冰天雪地里叫卖火柴,最后冻死街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示课题)。这篇童话是谁写的?(安徒生),他是丹麦著名的作家。他写这篇童话的目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学完课文后就明白了。

二、检查预习

1.出示检查题。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喷香(pēn pèn)火柴梗(gěng géng)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摇摆摆的样子。()

②精巧细致,质量很好。()

2.学生作业。

3.反馈。

第1、2题校对后,把词语读一次。

三、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完成练习三。

试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写____,接着写____,最后写____。

2.学生读书、作业。

3.反馈。

第3题校对后,再浓缩为小标题:[卖火柴、擦火柴、冻死了]

4.根据这些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4)第二段(5~11)(12~13)

四、学习第一段

(一)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快速小声读第一段,思考:小女孩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意思?[可怜的小女孩!]

(二)部分入手,精读理解。

1.课文哪些词句具体写出小女孩很可怜?用“____”划出有关语句。

(1)点拨、引导,教学其中一句。

a.幻灯出示。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b.能抓住重点词来谈谈吗?

c.概括一下,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她很可怜?(怜)

(2)放手自学其余三句。

a.写小女孩冷的词句还有吗?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读懂这三句话,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学生练习。

(3)讨论:这四个句子写冷的程度上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

点拨:这些重点词的音要稍拉长些,读到最后用发抖的感觉来烘托出小女孩越来越冷的感觉。

练读——指读——评议——指读——齐读

2.还有哪些地方写出小女孩很可怜呢?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还写出了饿)

“饿”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可怜,写饿的词句还有吗?

(“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抓“一整天、一根、一个”)

3.提问:这么冷,这么饿,她为什么不回家呢?可以看出什么?

(因为家中(无人疼爱),还因为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4.小结:刚才,我们从小女孩的冷、饿、无人疼爱体会到她很可怜。这些是书里明明白白写出来的,你们一看便懂,可是书里还有别的意思,没有直接写出来,实际上也能说明小女孩很可怜。如果你们认真仔细地读一读,也能领会。

5.揭示学法,扶学第一句。

(1)幻灯出示:

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2)讨论:

a.这句话写什么?(拖鞋大)

b.哪些词语写出拖鞋很大?

c .同学们能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吗?

(3)表情朗读:在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到处受欺负。小女孩这么冷的天穿着大拖鞋也没人同情、关心她。那这句话应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同情)对的,让我们带着对小女孩的同情读这句话。齐读。

(4)归纳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体会这个句子含着的意思的呢?我们先理解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谈体会,最后用感情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6.运用学法,学习第二句。

(1)幻灯出示: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2)讨论:

a.这句话写什么?“这些”指的是哪些?

b.谁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子的意思?

c.是啊,小女孩还是个孩子,当然希望在大年夜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而现在的她却流浪街头,叫卖火柴,多可怜哪!这儿写出了她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欢乐)的。

(3)表情朗读。

点拨:用同情的语气,突出重点词,前半句我们可读得美些,后半句读得难过些、慢些。

(三)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小女孩的可怜的?(板书)

2.出示挂图,训练说话。

(1)导语:这幅画画的就是这穷苦可怜的小女孩。它把我们带到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火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家里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样呢?请你们看图有条理地说一说,可以用“可怜的小女孩!”作为这一段话的开头和结尾。

(2)小结:同学们生动的描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女孩在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大年夜叫卖火柴的凄惨画面。她是多么可怜哪!(指板书)这句话后面的感叹号(用红粉笔标出)就寄托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3.配乐读第一段。

五、略学第三段

1.过渡:可怜的小女孩,她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冻死了)是啊,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就是穷苦孩子必然的结局。(出示挂图)

2.自由读第三段,找一找,小女孩死时的神态。(她[带着微笑死了])

3.设置悬念:为什么这样可怜的小女孩会带着微笑死去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时再来解决。

六、布置作业

观察彩图,用“可怜的女孩!”作开头或结尾写一段话。

火柴画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课生字,积累优美词语。

(3)说话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4)写一写自己对小姑娘的心里话,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的圣诞节,及西方人的信仰。

(2)通过研读重点句子,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弱小穷苦的同情,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美好追求的赞颂的真挚情感。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教学生如何批注,超越既往的咬文嚼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读出文字背后的感受,读出文字背后的思考,从而从多种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弱小穷苦的同情,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美好追求的赞颂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重点句子,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弱小穷苦的同情,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美好追求的赞颂的真挚情感。

2、教学难点:

从童话创作的角度,深入体会经典创作的内涵。通过对小女孩的“小”,发觉对应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一个个的“大”,以及内心包蕴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追求的“大”,从而体会童话永恒的魅力。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1、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小女孩的形象,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人文的'熏陶。

2、使用朗读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3、采用自主、合作、评价学习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资源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圣诞节”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词句,解读小女孩儿的不幸,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做批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课。

1、(师生配乐朗读)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你别问,这是为

什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背景音乐为卡农钢琴曲)

2、这是当年九岁的刘芊芊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

个女孩(板书:女孩。学生读一读)。加上“小”字再读,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3、那么卖火柴的(板书:小。至此补充完整课题)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呢?打

开书浏览全文,谈一谈。(学生静场,进行整体阅读,之后汇报。)

二、品读重点词句,汇报交流感受,解读小女孩儿的不幸

(一)寒冷

读第一自然段,重点品读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从三个黑体字中,引导学生读出天气、季节、故事发生的时间信息,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小女孩儿的处境,慢慢教给孩子品读课文的方法。(板书:寒冷)

(二)恐惧

(1)品读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夜——大年夜。(介绍西方圣诞节的相关信息)对比学生自己过年时的情形,衬托女孩的不幸。

(2)品读小女孩的穿着:光着头赤着脚,虽开始还穿着一双原属于妈妈的拖鞋,但也因为躲避马车和调皮小男孩而丢掉了。

光着头赤着脚,虽开始还穿着一双原属于妈妈的拖鞋,预示着家庭的贫困。

小女孩已经够可怜的了,“她在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从这个“吓”字看出小女孩当时一定很害怕,所以她拼命地跑,把鞋都跑掉了。感受小女孩的内心是恐惧的。(板书:“恐惧”)

(3)品读第二自然段

就在这样寒冷环境里,小女孩心中充满恐惧,没有办法(出示第二自然段)——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想象这里的谁,都会是哪些人?体会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人世间的冷漠无情。

自然环境的寒冷,加上社会环境的冷漠恐惧,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对小女孩来说那可真是——雪上加霜!

(三)饥饿

学生自学品读三自然段,体会小女孩儿的饥饿

(1)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哆哆嗦嗦”就是因为她一整天没有吃东西,

又“光着头,赤着脚”走,“又冷又饿”。小女孩整个是“饥寒交迫”。

(2)“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图片展示:小女孩儿走在大街上)

联系学生自己对衣着、外貌的看法,分析小女孩的处境,黑体字的对比,显示出小女孩的可怜和不幸。(板书:饥饿)

(四)孤独

学生自学品读三自然段,体会小女孩儿的孤独

“她找了房子的一角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可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爸爸又会打她。”

这个冷首先指天气非常寒冷恶劣,第二我觉得她的内心非常寒冷。自然环境的寒冷,社会环境的冷漠,我们还读到了家庭环境的冷淡。可以说,整个世界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冷酷的。

火柴画教案篇5

平铺直叙的提问不利于观察和转发问题,也不利于学生初步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比较法,可以通过曲径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用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的热情,是培养学生深入字里行间,养成认真读书和勤于思考习惯的好方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了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幻想大火炉、幻想烤鹅、幻想圣诞树、幻想奶奶及一起飞走)。把四次幻想和最后两段放在第二教时,在讲读完前三次幻想后,把重点放在第四次幻想上,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一、自由读,比较发现

1.让学生自由描写第四次幻想的内容,思考这次幻想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找“异”兴致很高,反复地读课文,比较后初步发现:

①前三次幻想的是东西,第四次幻想到奶奶,出现了人物;

②这次幻想出现了小女孩叫起来的语言。

2.再次让学生读课文,并作提示:引发幻想的火柴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维活跃,又发现了两点:

①小女孩在擦了一根以后又擦了“一整把”火柴;

②这次幻想没有写小女孩幻想的破灭。

二、体味读,比较提问

1.让学生读课文,深入体会:

①小女孩为什么幻想奶奶,这一次和前三次幻想的顺序能交换吗?

②小女孩在擦燃一根火柴之后,为什么又擦燃了“一整把”火柴?用“一把”行吗?

③这次小女孩为什么要叫起来?

④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幻想的破灭?真的没有写吗?

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得到了理解,对前三个问题意见趋向一致,认为小女孩幻想奶奶,因为无人疼爱,说明她内心孤独、痛苦。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灭后想起死去的奶奶,说明这个社会不但没有温暖,没有食物,没有欢乐,就连亲人的疼爱也不存在,她的悲惨命运是一层层加深的。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渴望留住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多次失望后孤注一掷的'心情,是一种绝望的表现。对小女孩的语言,同学们认识到这是小女孩在极端恐惧和极度激动情况下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呼唤,带着乞求和绝望。

但同学们对第④个问题争论不休。

2.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让学生把“奶奶”读成叫起来的声音,读得急促带着乞求。

三、感情范读,比较争议

对于第④个问题,范读这次幻想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展开争议。有的认为,课文没有写小女孩幻想的破灭,而是让小女孩在幻想中飞走了,也就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因为作者实在不忍心让这个与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小女孩失望了,表现了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有的认为,课文写了小女孩幻想的破灭,她飞走了,就暗示她悲惨地死去了,还有比死更能说明悲惨吗?因为她是在冷、饿、苦、痛中离开这个悲凉的世界的。

当然,这两种看法无需匡正,它是通过比较后对课文的理解。

四、扣结尾,升华中心

小女孩已经悲惨地离开了人世,是这黑暗的社会夺去了她幼小的生命,问学生:课文到这里可以结束吗?同学们都说可以,又问:那么作者为什么又写上两节呢?你能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这两段描写的作用吗?

学生深入字里行间,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自我体会,把文章的中心升华到了新的高度。有的说,作者反复强调大年夜,是把富人们的花天酒地与小女孩的惨死作对比,说明那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有的说,新的一年来临了,小女孩本应和我们一样享受新年的快乐,可她却在新年到来之时惨死在街头。有的说,她活着的时候没有人可怜,没有人同情,她死了也没有人理解,那个社会是多么冷漠无情。

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欣喜,且这些“独到见解”,给阅读教学注入了生机。

从以上的教学中我感受到,由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教学,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索和发现,使课堂气氛活跃,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

这堂课的教学中,感受最深的是对最后一次幻想有没有写破灭的讨论。以前总要费时讲句义,学生被动接受,囫囵吞枣。这一次,我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别人的意见,摆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造成争辩的气氛,唤起学生探索新的认识的欲望。这一教学是沿着“结论—思维过程—情感熏陶”进行的,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火柴画教案篇6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梦中出现了一个小女孩,她想通过我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是怎样过大年的?”(吃、穿、住)你们是幸福的,可这个小女孩在大年夜却是悲惨的。(课件)这个小女孩就是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例如:(课件)安徒生写的童话的插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近卖火柴的小女孩。开书:

二、新授:

1、孩子们,我们悄悄地走近了坐在墙角的小女孩,静静地看看这个可怜的孩子擦燃了第一根火柴。

(1)请孩子们自由读一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景。板书:读

(2)你能说说: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呢?寒冷

(3)在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过程中,你感受到小女孩此时是怎样的心理呢?(矛盾)你怎么知道小女孩矛盾呢?(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上面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分析“哪怕、小小、敢、问号”等地方可以看出她此时是真的是非常非常想要温暖,她经过了很强的思想斗争,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冷得不行了才擦了一根火柴。

(4)为什么她会经过这么强烈的思想斗争啊?(她怕啊,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家里人还要责备她,她怎么还可以再去用火柴取暖呢?)

(5)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火炉,她觉得自己好像就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光的铜脚和铜把手,火是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她刚想把脚伸出去……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火柴梗。

你感受到了什么?(寒冷,寂寞,现实的残酷。说明这种幻想所带来的幸福的短暂、只有一根冰冷的火柴梗。)

(6)小结:短短的一根火柴,让我们感受了她的幸福与失落,体会到了小女孩对于温暖的向往。

(7)生活在幸福中的孩子们,我们一起来深情地读这一部分,用我们善良的心去感受一下小女孩的寒冷和矛盾。板书:读。

2.指出并总结学法。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最后,再朗读了。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 现实 幻景 渴望 想象丰富

第一次 寒冷 火炉 温暖 虚实结合

第二次 饥饿 烤鹅 食物 对比鲜明

第三次 孤独 圣诞树 快乐

第四、五次 痛苦 奶奶 幸福

4.小结自学情况。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小女孩寒冷、饥饿、孤独、痛苦,遭受了多少的委屈,但她只能向奶奶诉苦,因为奶奶是惟一疼爱她的人。此时的她有多少的感受多少的话想向奶奶说,让我们带着这样沉甸甸的感受一起来读。出示课件:奶奶!啊 !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奶奶带着她飞到那没有……出示课件: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只是小女孩的什么?(幻想和愿望。要想真正过上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只有推翻那人剥削人的社会。)

6、孩子们,读到这儿,如果小女孩真正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你的心情又会是怎么样的?(快乐)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

可是现实呢?(她死去了)你为什么说她死去了?(这样的地方是根本就不存在着的。)是的.,小女孩带着微笑冻死在旧年的大年夜。此时,我们的心情应该是悲伤的。出示课件:谁也不知道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谁也不知道”这几个字给了我更沉重的感受。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与小女孩的美好愿望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三、总结全文。

1. 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加上时间、环境、结局。出示课件:

________,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

2. 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

(1)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的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一起找。出示课件:

天冷极了 天又黑又冷 小女孩又饿又冷

更冷了 家里和街上一样的冷 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2)请用“冷”组词或者词组,说说小女孩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天气说起,先说自己然后说那社会。出示课件:

寒冷的天气 冰冷的雪地 冰冷的寒风 冷漠的社会 冷酷的世界

指点,深化:天气寒冷,雪地冰冷,寒风尖冷,但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

3. 现在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在上面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来提示这个故事的中心,会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

4、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出示课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何等类似的凄惨的情景啊!

四、拓展练习:出示课件:诗歌:孩子们仿写,根据时间写1、2节。然后展示自己写的诗歌。

火柴画教案参考6篇相关文章:

古诗《画》教案8篇

画雪人教案7篇

荔枝画教案5篇

松果画教案7篇

彩虹画教案通用7篇

歌曲画教案5篇

小班画教案反思5篇

小班画教案反思优质8篇

小班画教案反思推荐7篇

斑马画教案7篇

火柴画教案参考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