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解方程教案6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在撰写教案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进度,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一定要提前做好教案,以确保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数学解方程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解方程教案6篇

初中数学解方程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本节仍是进一步讨论如何建立和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是在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复杂程度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2、教学目标要求: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3)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4)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与面积有关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本节课的设计中除了探究3教师参与多一些外,其余时间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点、引、激、评,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

2、本节内容学习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寻求、抓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准确列出方程来解答。因此课堂上从审题,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等一系列活动都由生生交流,兵教兵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流程分析:

本节课是新授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大致可分为:

活动1复习回顾解决课前参与

活动2封面设计问题的探究

活动3草坪规划问题的延伸

活动4课堂回眸

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1复习回顾解决课前参与

由学生展示课前参与题目,集体订正。目的在于回顾常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并且引出本节学习内容——面积问题。

活动2封面设计问题的探究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审题,找寻等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对“正中央矩形与封面长宽比例相同”题意的理解,使学生明白中央矩形长宽比为9:7,从而进一步突破难点: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比也为9:7,为学生设未知数提供帮助。之后由学生分组完成方程的列法,以及取法。讲解中注重简便设法及解法的指导与评价。

活动3草坪规划问题的延伸

放手给学生处理,以学生合作完成为主。突出利用平移变换为主的解决方式。多由学生分析不同的处理方法。

活动4课堂回眸

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方法以学生畅谈收获为主。

初中数学解方程教案篇2

一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

(1)如果 || =9,则=;如果2 =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如:

(5)如果,则( )

a、,互为倒数 b、,互为相反数 c、,都是0 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

a、+25=310 b、+(+25)=310 c、2 [+(+25)]=310 d、[+(+25)]2=310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 平方厘米。

5、小芳买了2个笔记本和5个练习本,她递给售货员10元,售货员找回0。8元。已知每个笔记本比练习本贵1。2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 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b、c、d、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比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且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甲队一共得22分。求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场,则平了 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队胜了 场,平了 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的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四、课外作业 p151习题5。1

一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

(1)如果 || =9,则=;如果2 =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如:

(5)如果,则( )

a、,互为倒数 b、,互为相反数 c、,都是0 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

a、+25=310 b、+(+25)=310 c、2 [+(+25)]=310 d、[+(+25)]2=310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 平方厘米。

5、小芳买了2个笔记本和5个练习本,她递给售货员10元,售货员找回0。8元。已知每个笔记本比练习本贵1。2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 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b、c、d、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比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且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甲队一共得22分。求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场,则平了 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队胜了 场,平了 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的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四、课外作业 p151习题5。1

初中数学解方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应用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有关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中一般有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个量。这三个量的关系是:

(1)_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人们常规定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为______。

2、由以上公式可知:一件工作,甲用a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量可看成________,工作时间是________,工作效率是_______。若这件工作甲用6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

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

问:甲乙合做,需几小时完成这件工作?

(1)首先由一名至两名学生阅读题目。

(2)引导

Ⅰ: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Ⅱ:这道题目要求什么问题?

Ⅲ:这道题目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3)由一学生口头设出求知数,并列出方程,师生共同解答;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形成板书。

2、练习:

有一个蓄水池,装有甲、乙、丙三个进水管,单独开甲管,6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乙管,12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丙管,18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如果甲、乙、丙三管齐开,需几分钟可注满空水池?

此题的处理方法:

Ⅰ:先由一名学生阅读题目;

Ⅱ:然后由两名学生板演;

初中数学解方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等概念,掌握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对比的思想方法;

3.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难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请学生举例说明)

2.用不等式表示:

(1)x的3倍大于1;(2)y与5的差大于零;

3.当x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x+3<6是否成立?

-4,3.5,4,-2.5,3,0,2.9

(2、3两题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得出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

首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不等式x+3<6,除了上面提到的,-4,-2.5,0,2.9是它的解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解?若有,解的个数是多少?它们的分布是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利用试验的方法,结合数轴直观研究.具体作法是,在数轴上将是x+3<6的解的数值-4,-2.5,0,2.9用实心圆点画出,将不是x+3<6的解的数值3.5,4,3用空心圆圈画出,好像是“挖去了”一样.如下图所示)

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分布情况,可看出寻求不等式x+3<6的解的关键值是“3”,用小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成立;用大于或等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不成立.即能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未知数x的值是小于3的所有数,用不等式表示为x<3.把能够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所有x值的集合叫做不等式x+3<6的解的集合.简称不等式x+3<6的解集,记作x<3.

最后,请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的概念.(若学生总结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补充)

一般地说,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一般有无限多个解.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3.启发学生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3<6的解集x<3呢?(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试着用数轴表示一下,其余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教师巡视,并针对黑板上板演的结果做讲解)

在数轴上表示3的点的左边部分,表示解集x<3.如下图所示.

由于x=3不是不等式x+3<6的解,所以其中表示3的点用空心圆圈标出来.(表示挖去x=3这个点)

记号“≥”读作大于或等于,既不小于;记号“≤”读作小于或等于,即不大于.

例如不等式x+5≥3的解集是x≥-2(想一想,为什么?并请一名学生回答)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

即用数轴上表示-2的点和它的右边部分表示出来.由于解中包含x=-2,故其中表示-2的点用实心圆点表示.

此处,教师应强调,这里特别要注意区别是用空心圆圈“°”还是用实心圆点“·”,是左边部分,还是右边部分.

三、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四、师生共同小结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区别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这几个概念?

2.找出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在“解”,“求解”等概念上的异同点.

3.记号“≥”、“≤”各表示什么含义?

4.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时应注意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强调指出,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这三者的定义是区别它们的唯一标准;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时,需特别注意解的范围的分界点,以便在数轴上正确使用空心圆圈“°”和实心圆点“·”.

五、作业

1.不等式x+3≤6的解集是什么?

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1;(2)x≥0;(3)-1<x≤5;

3.求不等式x+2<5的正整数解

初中数学解方程教案篇5

一、 说教材作用:

本节内容从以前所学过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发,介绍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跟这部分内容有关联的是后面列方程解应用题,学好这一节课,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验根方法。

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三、说重难点

本节重点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求解中的转化。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设法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这是分式方程求解的关键,因此转化过程中主要是找方程两边的最简公分母。

难点分析:解分式方程学生容易出错,关键不能理解在方程变形的过程中产生增根的原因,对于七年级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亦可以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方程两边同乘的是整式,整式可能为零不能满足方程同解变换的原则,因此求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从以前所学过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发,介绍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而再加上数学学科的特点,所以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特别注重"精讲多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上知识点复习课时采用了启发、引导式的同时,而针对学生的回答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出及时的纠正,在做练习时,这除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上黑板以外,自己还在下面及时的发现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比较典型的则全班讲评,个别小问题,个别解决。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复习什么叫分式方程?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区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区别,能够使学生能积极投入到下面环节的学习。

(2)解分式方程

①学生回忆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讲解例题:

解:原方程可化为:

方程两边同乘 ,约去分母,得

(x+3)-8x=x2-9-x(x+3)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检验:把x=3代入最简公分母 (x+3)(x-3)=0

∴x=3是原方程的增根

∴原方程无解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教师鼓励同学们亲自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巩固解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学习例题交流讨论,找两组同学到黑板上尝试解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例题的合作研究,使每个学生对分式方程的解法进一步的认识,在此环节,鼓励同学大胆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聆听。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教师在此时对学生的问题要做出适当的评价,给同学以鼓励和引导。

③我还设计了几个小题让同学们思考分式方程解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在知道分式方程的根的情况下求式中字母的值.

教师小结:

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二)大显身手

设计意图:巩固

六、课内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提一个问题

初中数学解方程教案篇6

一、说教材

1、本课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加减》这节课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同 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及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学习过分式的基本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将为《分式的加减》第二课时以及《分式方程》的学习做好 必备的知识储备。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体会其价值。

4、重点、难点

①重点: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

②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及简单的分式混合运算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以“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类比归纳——拓展延伸”为主线,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 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归纳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问题 1: 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需 n 天,乙工程队要比甲队多用 3 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 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问题 2:2001 年,2002 年,2003 年某地的森林面积(单位:公顷)分别是 s1,s2,s3,2003 年与 2002 年相比, 森林面积增长率提高了多少?

老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共同研究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究、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两个问题情境,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既体现了分式加减运算的意义,又让学生经 历从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模型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环节:同分母分式相加减

想一想:(1)同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如:2/3+5/3=(2+5)/3,:2/3—5/3=(2—5)/3; (2)思考: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则,你能归纳出分式的加减法则吗? 老师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并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多举类似例子进行类比,而后,小组发表意见,说明自己的推测。

在学生通过交流得到猜想的基础上出示做一做: 做一做:(1)1/a+2/a=_____________ 2 (2)x /(x—2) – 4/(x—2)=___________ (3)(x+2)/(x+1) –(x—1)/(x+1)+(x—3)/(x+1)=___________ 教师通过让学生练习“做一做”的题目,加以验证和领悟,法则的形成打下基础,并导出分式加减运算法 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老师活动:引入习题“做一做”,适当纠正学生的语言,并板书法则 学生活动:通过个体练习,领悟规律,再小组交流,形成法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数运算方法,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法则

(二)主动探究,拓展延伸

第三环节: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想一想:

(1)异分母的分数如何相加减?如:1/2+2/3=?:1/2—2/3=?。

(2)你认为异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如:1/a+2/b=? 老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类比得到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方法 学生活动:参与交流、讨论、归纳异分母分式加减的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类比思想;同时通过讨论解决分式的通分,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式转化为同 分母分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三)例题教学

第四环节:解决问题

(1)回到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 s3 ? s 2 s 2 ? s1 1 1 ? 问题一: ( ? ) s2 s1 n n ?3 问题二:

(2)例题 1:计算(课本 p81 页) 老师活动:出示习题,巡视、引导、纠正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能力

(四)随堂练习

第五环节:巩固深化

老师活动:巡视、引导 学生活动:个体练习、板演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方法 (五)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提高认识 老师活动: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2)简单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六)作业布置 第七环节:反思提炼 课本 p27 第 1、2 题 五、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解方程教案6篇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学期教学工作计划5篇

数学初中教研组工作计划最新7篇

初中数学教师年度思想工作总结8篇

初中数学课教师心得体会8篇

教学工作计划初中数学九年级5篇

初中数学教研组学期工作计划5篇

初中数学课教师心得体会优秀8篇

听初中数学课心得体会8篇

听初中数学课心得体会参考7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初中数学解方程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