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心得体会中获得的启示,让我们更加睿智地看待世界,心得体会不仅让我们反思自己,也能启发他人反思,精品文档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29战役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29战役心得体会篇1
姐姐带我去看了长津湖这部电影,刚开始真的不懂,后来让我了解到抗美援朝的胜利是多么的不容易,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多么了不起。他们打了好几次仗,终于成功了,他们为了打死美国人不知牺牲了多少人。而且他们还是半大的孩子们,但扛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
永远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他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同守护我们幸福家园。
谢谢英雄,我也要像你们学习一直坚持不放弃,为国家做出贡献!
129战役心得体会篇2
上海外滩的苏州河外白渡桥内侧,有一座百年老桥——四川路桥,它是上海南北交通干道的主要桥梁之一,因外形上以白色为主,在《上海县自治志》中曾被称为“白大桥”。又因桥北有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因此也有着“邮政局桥”的别称。
1949年5月25日,解放上海的最后激战在苏州河两岸开战。四川路桥是国民党守军在苏州河北岸防线的重中之重。直接联结北岸的四川北路与汤恩伯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和淞沪警备司令部,直线距离不过3000米。桥北堍西侧那幢有着巴洛克式风格的钟楼和古罗马式巨柱的邮政总局大楼是制高点,从大楼上发射的火力可以完全覆盖整个桥面,当年这里自然成了国民党守军——青年军第37军第204师第611团3营近千官兵的最佳防御据点。
一开始,攻打四川路桥的解放军严重受阻。子弹像流星雨一样在桥面上狂泻,解放军突击的勇士一批批倒下,其中包括最先突破长江天堑的赫赫有名的“渡江第一船”——第27军79师235团1营3连2班的12名战士。1营官兵实在按捺不住,擅自向邮政局大楼二层发射了两发炮弹,但是仅仅在大楼坚固的外墙上留下了两个不起眼的褐色“斑点”。四川路桥是整个市区之战中解放军唯一一次动用火炮的地方。
后来,时任27军235团3连副指导员的宋孔广回忆:5月21日,他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调离三连,去一连担任指导员,其他12位战士继续南进抵达上海。当他再次打听到战友的消息时,他们已全部牺牲。通过正面佯攻,侧面迂回包抄,解放军偷渡苏州河,攻占了四行仓库,迫降1000多名敌军以及劝降了国民党51军刘昌义部,守卫北岸的国民党军队相继投降。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陈毅任第一任市长,这场战斗因此被陈毅形象地比喻为“在瓷器店里打老鼠”。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四川路桥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如今四川路桥和上海邮政博物馆一起矗立在苏州河虹口区域段,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地标。
资料来源:龙华英烈
129战役心得体会篇3
本 文 约 6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6 min
正在播出的电视剧《破晓东方》,对上海解放后的“银元之战”着墨较多,可谓悬疑紧凑、场面热闹。实际上,历史上真正的“银元之战”远比电视剧更紧张。
影视剧中,上海解放后的“银元之战”。来源/《破晓东方》截图
“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
这是上海解放初期,一部分投机商的猖狂叫嚣。面对恶性的物价上涨、猖獗的银元投机、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共产党能否果断迅速地控制局面,直接关系到新生人民政权的稳定。军事战场上的硝烟逐渐散去,经济战场上的“淮海战役”却刚刚开始……
伏笔:银元为何成主角?
中国使用货币的历史悠久,从夏朝的海贝开始,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战国时确立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货币的统一管理,影响深远。
到了唐代,唐高祖李渊废除了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铜钱均不再标明重量,而以通宝、元宝相称,铜钱进入了“通宝时代”。
到了北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名为交子的纸币,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而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随着丝、茶出口贸易以及鸦片进口贸易的发展,大量形制统一的本洋(西班牙银元)和鹰洋(墨西哥银元)流入中国。起初,这些外国银元主要在粤、闽等东南沿海商埠流通,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以后逐渐流入长江流域以及北方、内陆地区。
与随时可能遭到切割、破坏的银锭相比,外国银元的形制、价值更为完整;与价值偏小、易于波动的铜钱相比,外国银元面额更大、价值稳定,最终,银元逐步在与银锭和铜钱的竞争中形成优势,越来越受市场青睐。
看到这种情况,清末各省都坐不住了,纷纷开始铸造银元。清朝末年,无论是都市商埠还是乡间集市,都能看到外国银元、中国自铸银元、银锭、铜钱四种货币同时流通的奇景。
广东省造“七二番版”银币,重量27.2克,直径39.6毫米。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银元成了最终胜者。据统计,从19世纪40年代至清末,外国银元在所有货币中占据重要地位,市场份额达43.4%,中国自铸银元也占总数的9.6%,两者之和达到53%,银元已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继续铸造机制银元(机械自铸银币),并在正面镌刻袁世凯像,正式名称是“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俗称“袁大头”。袁世凯虽然复辟帝制、身败名裂,但他铸造的银元却外形精美、质量上乘,从北到南、从城镇到乡村,均能使用。因而“袁大头”成为货币界的“爆款”产品,再加上鹰洋停铸,它日渐成为流通中的主币。
民国“袁大头”正反面。来源/网络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推行了一系列币制改革。一次在1930年前后,“废两改元”“发行法币”,逐步停用银元,中国开始进入纸币时代。法币发行之初,价值还算稳定。1937年,100元法币可以买两头黄牛。抗战开始后,随着财政支出增加,法币也“大放水”,发行总额达到5569亿元,比抗战前增长了390多倍。到抗战结束时,100元法币只能买两个鸡蛋。等到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巨额的军费,蒋介石只能继续狂按印钞机。到了1946年,100元法币只能买六分之一块肥皂了。
中央银行壹仟圆样票,长182毫米,宽75毫米。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1947年,国民政府的军费开支高达100万亿法币。钱从哪儿来?按照宋子文的原话,是“全靠印刷机来弥补”。当时,国民政府在上海有五家大印刷厂,一分钟印刷1600万元法币,日夜不停的印,还是不够用,还要去英国、美国去印。1948年1月至8月,上海物价竟然上涨了56倍!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如此情形,连蒋介石也怕了,他在日记中说:“上海米价每石已至五十万圆,闻之寒心。经济不安,社会动荡……奈之何哉。惟祈天父佑之。”
为了给国内战争输血续命,1948年8月,国民政府宣布发行金圆券以代替法币,金圆券每元兑换法币300万元;同时需要人们限期兑换持有的黄金、白银和外汇。
如果说法币贬值是“暗夺”,那发行金圆券就是“明抢”。老百姓在“违者没收”或被投入监牢的高压下,只好乖乖将手里那点儿金银外币兑换成金圆券。资本家们可就没这么听话了,他们太了解国民党了,怎么可能拿真金白银去换那一张纸做的金圆券呢?
看到这情形,蒋介石立刻委派长子蒋经国为上海经济管制特派员,让他以铁腕确保币改顺利进行。蒋经国本来踌躇满志,想要在上海滩有一番作为。然而谁都没想到,金圆券的贬值速度更夸张,原本只准备发行20亿元,结果仅仅半年就发行了130.3046万亿元,最大面值达到500万元,买一颗鸡蛋就要数千万元。
无数老百姓因金圆券倾家荡产,蒋介石却捞走了2亿美元的金银外汇。在这种情况下,商户、市民已经将纸币视为贬值的代名词,而银元则成为财产保值的首选。这为银元之战埋下了伏笔。
疯狂:解放后的银元风潮
1949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发起上海战役,历时16天,至5月27日,上海宣布解放。
次日,上海军管会就开始了人民币和金圆券的兑换。当时规定10万元金圆券可兑换1元人民币,而仅仅在三个月前,北平解放时,只需10元金圆券就可兑换1元人民币。之所以差距如此悬殊,原因仍在于金圆券的极速贬值,其实际价值只剩这么多了。
上海军管会在全市设立了120多个兑换点,仅仅七天就兑换金圆券35.9万亿元,约占金圆券发行额的53%。然而,被金圆券将财产搜刮殆尽的上海市民,已经不敢相信任何纸币了,他们将金圆券兑换成人民币后,又立刻到银元贩子手里将人民币兑换成银元,或者全部用来购买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更有甚者,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货公司干脆直接用银元标价,明确拒用人民币。结果,人民币往往是早上从人民银行发出去,晚上又回到原地。
为了稳定金融市场,人民政府采取了抛售银元的办法,仅1949年6月6日一天,一个城区就抛出了1万银元,然而杯水车薪,抛出去的银元迅速被投机商们悉数吃进。
此时,一些上海金融界的旧势力也看到了可乘之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每天有数千银元贩子聚集于此,传递消息、炒作交易、投机倒把,更有数万人活动在上海的街巷弄堂里,不断询问路人“要不要大头”。据估计,高峰时曾有30万人从事银元投机。原来1块银元值100元人民币,到6月3日涨到了720元人民币,6月4日突涨到1100元,五天后又突破了2000元!
国民党潜伏下来的特务开始兴风作浪,他们鼓动商家囤积货物,甚至有人暗中叫嚣:“解放军可以进上海,人民币绝对进不来!”这种情况下,银元成为当时上海的实际货币。虽然到了6月4日,上海已投入人民币近20亿元,但大部分都没有实际流通,最多只能购买小额商品,无法买到整批货物。有些商户甚至拒绝以人民币作商品标价,把人民币排斥在市场之外。
如果任由这种情况持续,不仅会造成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影响普通市民的生活,更会让群众对新生的人民政权产生怀疑。
出手:三管齐下效果显著
此时,陈云来到上海,他亲自对银元风潮的起因进行了调查研究,弄清楚了症结所在,随后对症下药,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打击银元使人民币占领阵地的指示》,《指示》指出,对待银元的斗争既要采取果断的政治手段,还应采取更多具体的经济手段。
6月5日,上海市举行了“反对银元投机,保障人民生活”的游行和宣传。陈毅在全市集会上大声警告投机奸商“赶快洗手不干,否则勿谓言之不预”。冥顽不灵的投机商们对此警告充耳不闻。
最终,陈毅、邓小平等参加的中共中央华东局会议决定采取更有力的手段:查封上海证券交易所,取缔银元、黄金、美钞的非法流通和投机活动。陈毅在会上强调:“一定要把这次行动当作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来打,不打则已,打就一网打尽。”陈毅用电话向中央报告了这个决定。12个小时后,毛泽东亲自回电话表示赞同。
影视剧中,陈毅宣布向投机分子宣战。来源/电视剧《破晓东方》截取
6月10日上午10点,上海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宋时轮带领全副武装的军警以及200多名便衣警察,兵分五路,包围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控制了所有进出通道。随后他们亮出身份,命令所有人员立刻停止交易活动,就地接受检查,并取缔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这个银元投机的大本营。这次行动共抄没黄金3000多两、银元3万多块,处理投机商人200多名。
重磅消息传开后,市场上银元价格随之暴跌,每枚银元的价格从人民币2000多元急降至1200元,受其影响,大米的市价跌落了20%左右,让上海市民倍感欣喜。
经济手段上,上海按照中央《指示》,明令铁路交通事业及市政公用事业,一律收人民币;税收一律征收人民币。总之,让人民币真正流通起来,成为市场里唯一可用的货币。
除此之外,上海军管会还放手发动群众,让工人、学生宣传人民币、反对银元投机,很快就形成了打击银元投机的舆论热潮,树立起了人民币的权威。
反对银元投机的宣传标语。来源/北京卫视《档案》
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攻势三管齐下,上海的银元风潮终于被彻底击退,为恢复经济秩序、发展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续:稳物价就是稳民心
经过一场又一场的银元之战,人民币终于成为市场上的主币。但投机风潮却没有停歇,而是转换到了其他商品领域,从1949年10月15日起,以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为先导,其他地区陆续跟进,一个月内,全国物价平均上涨44.9%。
这波涨价潮中,粮食、棉纱成了领涨商品,北京、天津个别粮商叫价甚至高出7月底的四五倍。为了击退这波恶性涨价,主持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又发起了粮食之战、米棉之战。
陈云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经过认真分析,决定采取收缩通货、抛售物资、加强市场管理等措施;同时,他还慎重地选择了采取制止物价上涨措施的时机。
1949年11月,陈云起草《制止物价猛涨》的电报。来源/中国金融思想战线
经过一个月的疯涨,到了11月中旬,各类商品涨势渐趋稳定。陈云敏锐地感觉到时机已成熟,是时候出手了。
陈云给各地发电报,要求在11月25日之前将粮食、纱布、煤炭等主要物资调集于重要地点。11月25日这天,全国各主要城市统一行动,开始大量抛售粮食、棉布。
刚开始,不少投机商人认为物价还会上涨,借高利贷继续买入。没想到,国营公司实力雄厚,敞开抛售后逐步降价,投机商人哄抬物价的阴谋破产。他们竞相抛售存货,但市场已经饱和,越抛越跌,形成了价格踩踏。
最终,许多投机商遭到了致命打击,不得不宣布破产,一些私人钱庄因借给投机商人的款项无法收回,也宣告倒闭。一场波及地区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物价涨幅最大的涨价风潮就此被平息下去。
当时的上海申新厂主荣毅仁事后说:“六月银元风潮,中国共产党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则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不到的。”
然而,有一部分资本家还是不死心,他们看到华东、华北因为受到旱涝灾祸而粮食紧缺,便在1950年春节前后,又把目标瞄准了粮食市场。他们预料春节的上海市场物价一定大涨,于是准备了大量资金购买、囤积粮食,准备大赚一把。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春节过后,上海粮食价格不但没有上涨,反而连续下跌。实际上,国营企业已从外地调来了充足的粮食,投机资本彻底失去了操控物价的能力,他们不得不在亏本的情况下把囤积的粮食全部抛售。
1950年春,全国范围内的物价水平得到初步控制。到1952年春,物价指数出现下降,其中4月份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下降了16.6%,5月又下降了3.4%,彻底结束了自抗战以来连续10多年物价上涨的局面。
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阻击银元风潮、反对市场投机、平抑物价的斗争,认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斗争的胜利使新生的人民币的市场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此后,中央人民政府又采取了整顿税收、发行公债、紧缩开支、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等措施,让新中国的财政状况持续好转。在这样的基础上,国家财政顶住了1950年以来抗美援朝战争的压力,并随着各项措施的稳步落实,全国财政经济状况继续好转,到1952年时,已实现了财政盈余1.87亿元。
参考文献:
1、陈忠海:人民币的诞生与奇迹,《中国发展观察》 2021年第6期。
2、林日杖:五口通商时期的银元风潮与近代中国金融的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3、贾宗荣:建国初期陈云同志在稳定物价斗争中的贡献《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
4、穆阿妮:陈云“三战”上海滩,《党政论坛》 2010年第8期。
5、周太和:陈云与上海财经会议的重大决策,《中共党史研究》 2000年第3期。
6、王信 魏磊 王佳琪:1934年中国放弃银本位的背景、影响及启示,《华北金融》 2020年第1期。
7、熊昌锟:良币胜出:银元在近代中国市场上主币地位的确立,《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8年第6期。
8、蓝兰: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夭折始末,《金融经济》 2010年第23期。
9、红花:中国古代王朝货币文化特征及其变迁研究,《金融教育研究》 2019年第6期。
end
作者 | 庆州知府
129战役心得体会篇4
“丁丑起愁波,天地增倦客。一朝流离身如飘絮家国破。”这首写沈从文先生的歌词,放在庚子鼠年再贴切不过了。大年初一我们听到的不是鞭炮声过年好,而是一位年轻的武汉姑娘追着母亲的殡仪车撕心裂肺的喊:我没有妈妈了……一场“战疫”就此拉开。
国家积极响应物资供应,到科学院士、白衣天使“逆行”,再到群众配合“不出门,不给社会添乱”,全国上下都表现出团结一心,保国卫民的本色作风。此时,我更加坚信,华夏同心,共担风雨。
国家保证是基石。武汉“沦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全局,李克强总理亲身奔赴前线给予信念与支持,国家下令征集医疗用品,常用酒精、口罩向各地医院送去,军医半夜空降武汉进行人力设备支援救济……国家层面为我们布好了大局,一句来自中央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和大量资源实物供应便为这场与病魔的较量打下坚实基础。国家给力,我们有底气,“疫战”定成功。
科研院士是冲锋。接受采访时,众人皆可见钟老包含激情热泪的亮眸中闪烁的坚定;众人皆可闻,那一句“武汉一定可以,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从钟老心中发出的嘹亮之声,这是中国科学院士的决心。李兰娟院士潜默无闻,拖着七十多岁的身子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不是开会就是研究药物,当她对着镜头莞尔一笑说到:“没事,我不困”时,我们知道这是中国医者的仁心。张定宇以自己的患癌之躯与时间赛跑依然坚守前线相信奇迹,数万名白衣天使携着汗水拖着疲惫依然面对患者坚信其终会康健,这是中国白衣逆行者的信心。决心、仁心、信心是中国“逆行者”的代言。一些医护工作人员为了工作方便而剪去一头的青丝,因长时间工作而给脸上留下的深深的压痕,我们的前线有这些有名、无名的战士为我们挡着灾害,战士冲锋守卫,我们安心,“疫战”定胜利。
人民群众是主力。曾经我看到一篇文章说“为什么澳洲山火不会发生在中国”,因为在澳洲,山火只是消防员的事,而在中国,山火的事,消防员上了,共产党员上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也会跟着上。这段日子又何尝不是这样,专家们在努力攻破病毒的同时,政府在全面指导的同时,人民群众也在跟着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同渡难关。为了维持百姓正常生活而不分昼夜地奔波的外卖小哥和快递员,年过半百的叔叔阿姨自愿加入社区防控工作……“不出门便是对社会的贡献。”“不造谣,不传谣,给社会安定。”“勤洗手多通风,只要我健康,抗疫便会赢。”“钟老说让动,我们才能动。”群众的回应带来社会的安定,只要大众好,中国便会好。从一个家庭,到一个社区,到一个城市,到一个国家。这是我脚下的中国,这是我们的中国,这是五千年的中国。华夏同心,“疫战”定凯旋。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现在所赠予的距离和时间,都是为了将来更好的遇见。国家打下成功的基石,医者冲出了新的希翼,人民给予着强大动力,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华夏同心,共担风雨,中国定能成功。
129战役心得体会篇5
?长津湖》围绕伍千里、伍万里兄弟俩展开,真实还原了七十多年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那段激情历史,至今依旧令我们热血沸腾。
新中国刚刚成立,伍千里一家刚刚吃上团圆饭,一声军令就再次重披军服上战场。当感恩节到来,美军在阵营享受山珍海味时,中国战士们却在山崖下,仅能吃到硬如石头的土豆;雷公为了战友安全将标识弹运送,而自己却因此牺牲;杨根思为守阵营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冰雕连的战士们坚定不移的信念使一位美国军官心生敬意。这些战士们,名字许多不为我们所知,但他们都是英雄。
什么是英雄?这是年方十九的新兵伍万里曾所疑惑的。当他听到打二十名敌人才算英雄时感到有些遥不可及。毛岸英“上了战场就是英雄”一句触动了我。无数名朝鲜战场上勇当先锋的中国志愿军怀着理想之光和信念之光,以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与敌人战斗,他们心中都存在着这样一种信念:“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抗美援朝的每一位中国志愿军以平凡,显示出了他们的英雄本色。平凡铸就伟大。
抗美援朝最终胜利,离不开这些平凡英雄。他们用生命换来了现在这个没有硝烟的.年代。176分钟之长的《长津湖》,看完仍意犹未尽。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历久弥新。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
致敬为我们的幸福而奋斗的抗美援朝志愿军。
129战役心得体会篇6
疫情就是集结号,防控就是使命担当。当前,湖北省武汉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广大党员干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的一次大考和初心使命的一次检验。近日,江汉区城管局涌现出一批勇于冲锋在前的优秀党员干部,他们深入疫情一线,在做好医院卫生防疫、服务外省援汉医疗队、做好社区群众服务工作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共同战“疫”的征途中奋力前行。
人民的呼声就是行动的命令,在疫情防控一线践行党员的使命担当。近日,江汉区辖区内的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因接诊病患量较大,每日产生的医用垃圾量激增,医院现有的保洁力量难以满足每日的垃圾清运需求。得知此消息后,江汉区城管局环卫质量管理中心迅速召开了动员会,江汉路班班长、党员张秀芹带头签下《请战书》,组成了个15人的突击队,全力为医院做好保洁工作。在进行了相关防护知识培训后,在单位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他们集中住宿、轮流隔离休息,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奋斗在抗击疫情工作的一线,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做出一个城管人应有的坚守和奉献。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疫情防控阵地高高飘扬。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江汉区城管局迅速组织起优秀的年轻党员干部,成立到汉医疗团队抵离接待志愿者服务队。近几日来,深夜的天河机场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逆行”而来的白衣“战士”,多名年轻的城管队员分批次带队往返于城区和机场之间,圆满完成了多家援汉医疗队的接机对接、医疗物资运输及住宿安排等工作。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初心使命不是泛泛而谈就能体现的,它浸润在明责、履责、尽责中,体现在敢不敢深入防控疫情最前线中,彰显在能不能取得防疫成效上。江汉城管的青年党员坚守岗位、迎难而上,以“防控疫情、党员先行”的担当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切实扛起疫情防控的应尽之责。
129战役心得体会篇7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长津湖》的电影。影片讲述了1950年当我们还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时,又一次的迎来一场战争。我们的战士们背负着国家的使命,远走他乡,英勇奋战的故事。在影片中我认识了伍百里、伍千里、伍万里三兄弟,认识了许许多多勇敢的战士们。
他们在极寒严酷的环境下,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奋勇杀敌,最终击退了敌军,扭转局势,取得了胜利。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战士们身上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自己国家的热爱,我将铭记历史,珍惜现在来自不易的美好生活!
129战役心得体会篇8
?破晓东方》这部电视剧再现了我国解放放初期解放上海和接管上海时感人场面。讴歌了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力挽狂澜的魄力,实事求是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上海是人民的上海,人民为解放上海付出了惨重代价。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党中央和参与解放上海战役的军队首长们,为了使上海不受战火的摧残,人民不受战火的创伤。采取外围作战,在外围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城里作战不用重武器的打法。给战斗增加了难度,大大增加作战人员的伤亡。无数的优秀儿女没有看到新中国即将成立就倒在了敌人的枪炮之下,长眠在上海这块土地上。上海的解放来之不易,是用人民无数的尸骨和鲜血换来的。解放军进城后为了不扰民、侵民,他们露宿街头,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感化市民,来证明我们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秋毫不犯的人民军队。此举使敌人的谣言不攻自破,深深感动了上海广大市民。
上海是人民的上海,人民为上海的新生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无私奉献。上海解放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方面新政权刚刚建立,人心不稳,百业待兴。另一方面国民党特务四处破坏捣乱,黑心资本家囤积生活物资,哄抬物价,扰乱金融市场。造成生活和生产物资奇缺,工厂不能开工,工人失去了经济来源,市民没煤起火,没米下锅。新生政权危在旦夕,人们到了生死攸关。在这危急关头,党中央及时采取措施,提出了全国支援上海的构想。中央财经委主任陈云同志,不顾个人安危来到上海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财经会议期间,陈云同志作了大量的调研,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统一了全国支援上海的思想。那时全国还有一部分地方还没有解放,各解放区人民的生活还十分困苦,但解放区的人民顾全大局,节衣缩食,从口中省出粮食,省出其它物资支援上海,使上海逐步地走出了困境,生产得到逐步恢复,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了巩固,中央让全国支援上海的构想变成现实。
上海是人民的上海,为上海的繁荣稳定付出了心血。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在文革期间上百万的上海知青上山下乡,分布在全各地的农村,淳朴的农民朋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教他们产生,教他们生活,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为了他们的前途和不受农作之苦,农村人宁愿放弃自己孩子的美好前程,尽一切力量在进厂、当兵、上大学和提干方面,优先照顾他们。二零二二年,上海出现新冠疫情,全国四万多名医务工作,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驰援上海,同时各地的救援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上海,缓解了当时上海人员和物资紧缺的状态,使上海的疫情得到要有效控制。
上海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全国人民与上海唇齿相依,密切相连。大多数的上海人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但也有极少数的上海人不知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排外情绪。不过这也难怪,因为他们不了解那段历史。
上海这颗东方的明珠,永远使中国人民感到自豪和骄傲。
129战役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