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读后感600字8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为了培养阅读习惯,写读后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真实的读后感能够增强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朝花夕拾》的读后感600字8篇,供大家参考。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600字8篇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600字篇1

合上泛黄的书页,指尖仿佛还有一丝书墨气息。我凝望着那薄如竹片却又厚重无比的书脊,闭了眼,陷入无尽的沉思中……

“朝花夕拾”,多么动听的名字,十篇带着流水般纯朴气息的散文,里面又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感!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对师长的敬重,对童年的向往……少了些批判,多了些追忆,少了些凌厉,多了份真情。是的,恐怕这是鲁迅的一个梦吧。远离尘世的纷争,人们的排斥,回到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以一个孩子、一个青年的纯朴而年轻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身边的人。有一个古老的绍兴城,承载着如烟的往事,悄然入梦……我看见了这个梦,也宁愿相信这是个梦。

这个梦的童年部分,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最质朴、最纯真的。这个梦里少有批判,少有仇恨,少有那个愤世嫉俗的中年男子。有的只是一个天真聪慧的小童,在百草园中拔何首乌,在灯光下听长妈妈讲故事,或者趁先生不注意,偷偷在纸上描绣像。他是纯真的,更是有思想的,他反对封建对儿童思想的束缚,他反对迷信和怪力乱神的说法……正是他先进的思想,让他具备了成为一个大文豪,一个批判家的条件,不是吗?

慢慢地,慢慢地,鲁迅的童年随风而逝,渐行渐远。他的求学之路逐步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有幸的是,在这条路上,我看到了《琐记》这篇精彩而深刻的文章。它讲述了鲁迅长大后,由于家道中落,不得不外出求学,继而出国留学的故事。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鲁迅,也看到了辛亥革命后社会的种种弊端。衍太太虚假的善心和丑恶的嘴脸使我憎恶,“维新派”腐败的作风令我气愤。我知道了鲁迅为何要出国留学,直至弃医从文。我看见了一个蜕变的鲁迅,更看见了一个即将被唤醒的中华!

我们不是书中的鲁迅,却在感悟着书中的鲁迅。往事如烟入梦来,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相映成婆娑倩影,迎赛神会也随鲁迅的成长渐渐远去。我们在读《朝花夕拾》中成长,在读《朝花夕拾》中感怀。我们只有感悟着,并成长着,将它化作一纸清梦,永远珍藏……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600字篇2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才能知作者心的书,我读了很多遍,直到今天合上书本,才终于对其中几篇有所领悟。《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以看似温情的语言,激烈地批判着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给我印象颇深的是《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文章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看到这句话,我的心像是被锋利的刀子狠狠地刺了一下。那个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屈辱的岁月,专制皇权高度加强,国家日渐闭关锁国,西方列强强迫中国打开大门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国民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下已经没有了分辨是非的判断能力。戊戌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被处死,周围围观的人群拍手叫好,殊不知这六个伟大的人正是为了自己而死。书中鲁迅提到看电影看到中国人见到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处死竟和日本人一起欢呼,这些思想麻木的中国人令我们痛心。

为了挽救中国人民,也为了拯救祖国,鲁迅毅然弃医从文。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不顾外界打击,为了让国民清醒过来,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流传后世。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600字篇3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正与它超凡脱俗的名字一样。鲁迅先生在晚年时回味着自己童年时的点点滴滴,想必那味道会是别有一番风味吧?犹如清晨的鲜花在阳光的点缀下悄然声息的绽放着它绚丽无比的美,待到夕阳时分去摘取,花亦那花,但却失去了晨时的艳丽与芬芳。夕阳便赋予它一种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力量。

鲁迅先生是一位众所周知的大作家,其作品不遮掩、不用华丽的文字去渲染,书中从未有过一个坏形象,但却能简洁的表现出封建社会的丑恶与对人们的残忍。因此,我更加喜爱他的作品。

他童年并不绚丽,同时也并不乏味。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无忧无虑的儿时生活甚是让我羡慕,可是待我读到三味书屋中私塾先生的严厉让我感到忽如一阵寒风袭过。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与封建式私塾的束缚。充分表明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私塾给予极其不满的态度。“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的,但是这样做,不就是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没了信心吗?所以应当让孩子健康活泼成长。

?朝花夕拾》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活灵活现的人物,富有饱满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着监狱般囚禁人们的旧社会。一切的感受,都是这么天真,都是这么的烂漫。最值得赞叹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孩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读起来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时不时还会引起我心中的共鸣。

时间的推移,童年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是些朦胧不堪的记忆。细细的品味着《朝花夕拾》感受着那段不同年代的童年梦,与鲁迅先生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吧!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600字篇4

走近文学大师,聆听大师的真知灼见;赏读名家经典,感悟文字的点滴精彩。今日,我精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这是一篇写人的散文。阿长是鲁迅幼时的保姆,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出现过,可见鲁迅对阿长的感情之深厚。

文章一开始,简略地交代了长妈妈姓名的来历和家人对她不同的称呼,可见阿长的地位有多么低下。随后又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睡觉爱“摆成一个‘大’字”等细节表现她饶舌、粗俗而又不拘小节;又通过她通得许多“规矩”“道理”表现长妈妈的迷信而又善良;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让“我”觉得她有一种“神力”。

那天,长妈妈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了;赶紧接过来,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长妈妈做了别人不肯做、不愿做、不能做的事情,使“我”真正地体会到长妈妈的确有伟大的神力,以及她对“我”的关爱。

作者在写长妈妈这个人物时,并没有夸大长妈妈性格中的某个方面,而是以儿童的心态切入的,通过几件典型的事件写出了长妈妈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描述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情经过了一番曲折的变化,使阿长这个人物象更加真实。作者从一开始对阿长的讨厌,到不耐烦,再到对她有种“特别的敬意”,直到最后作者又产生了对长妈妈新的敬意。可以看出,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把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写得真实而又生动,层次感极强,这种方式反而让情感更加深沉、动人、令人回味。

阿长,她是一个真实的人。在鲁迅先生笔下,她有许多缺点,但又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是下层劳动妇女的代表,即使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也无法掩盖她的善良、温暖,慈母般的关爱。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无限的敬意和怀念之情,同也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江南风俗画卷。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600字篇5

?朝花夕拾》这本书,充分的表现了鲁迅爷爷对当年那个封建制半殖民地社会的嘲讽,也使我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和启发。

一点,一点,一点点地看完了《朝花夕拾》,连串的时间,连串的记忆真想把鲁迅爷爷的记忆当做自己的。整本书的语言特别简练,字里行间又不乏鲁迅爷爷对那个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无尽嘲讽。

整本书共有十篇文章组成,其中及有写人也有叙事的,囊括了鲁迅爷爷的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时期的生活。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还是《父亲的病》了

?父亲的病》这篇散文我读过几遍,在不同时刻总有不同的见解。因为庸医的误诊,父亲的病越来越重,最后不治身亡。在《朝花夕拾》里读到了青年的鲁迅有份深藏不露的志气。《父亲的病》里写到,在父亲因庸医愚昧而去世后,为避开那无聊的流言,也为了母亲,鲁迅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在日本留学时,为了救国图存,毅然谢绝了藤野先生的极力挽留,又放弃自己的专业,孤独地投入艰难的文艺运动,虽然这一切在文中都只是轻描淡写,但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股无形的爱国热情,把每一位读者的心都点燃了,这是在许多作家作品中都找不到的感觉。

而鲁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表明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在现代,虽没有了那时封建的中医思想及怪异的“药”来故弄玄虚,但庸医和名医的字眼不断出现在我们眼前,“以药养医”的故事仍然不断在上演。

?朝花夕拾》这本书,充分的表现了鲁迅爷爷对当年那个封建制半殖民地社会的嘲讽,也使我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和启发。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600字篇6

忍看明辈成新鬼,怒向刀从觅小诗。———题记

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让人凭有感触的。虽是白话文,但我也看得津津有味!回想以前所读的小说,至今有一本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本书叫做《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为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收录了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篇文章。三一八事件后,鲁迅先生愤怒声f的无耻行径,遭到的迫害,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同年9月鲁迅先生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四个多月,发现了这里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朝花夕拾几篇文章的创作。

?朝花夕拾》中我印象很深的是《无常》和《二十四孝图》这两个故事。《无常》中的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通过无常和阎罗王这两个人物的鲜明对比,讽刺了现实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钱,却全给了自己的兄弟,后来家里穷得吃不起饭了,却想到家里的儿子会抢老母的食物而决定牺牲自己的儿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点欺世盗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有趣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希望能让国人思想解放的愿望。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600字篇7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这个比较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恩师是让人怀念的,异常是当你身处异国时,经常会让你觉得孤独。而在那时,却有一位教师唤醒你的灵魂,给予你关爱和鼓励。

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谐的师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亲其师然后乐其教。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绪感染了小佛朗士,他听得异常认真,感觉"真。奇怪,今日听讲我会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爱心感召下,失聪又失明的海伦最终理解了抽象的"爱",突破了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的瓶颈。

想想自我和身边的恶人,是否也是这样。有强壮的身体,但思想却愚昧无知。为什么我们不努力学习呢学习能充实自觉的知识,开阔自我的眼界!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学习的机会,而整天碌碌无为得生活呢那只会让你的人生显得淡漠平庸;为什么我们把握此刻,珍惜眼前呢有的东西一旦失去就没有了,而失去后才明白珍惜还有什么意思呢

把握此刻,努力学习,你就会感受到世界的精彩,人生的美妙!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600字篇8

在来去如飞的世界里,在流云中,可曾有过这么四个字——“朝花夕拾”,在过去的时间里,踏着记忆的风尘,日暮中,拾着一枚枚闪烁的光芒,但在鲁迅眼中,那光芒总是在叹息中闪过。

鲁迅在散文集《琐记》中写到了衍太太,大家一定也有听过这名字,就以衍太太为例子,她是庇护鲁迅的,对小孩是温和的,但是,衍太太也是不关心小孩的,正因为这样,她才随意对待小鲁迅,看到鲁迅和其它小伙伴在一起吃冰时,她从未关心关照过他们,还对鲁迅说:“我记着,看谁吃的多。”衍太太说话也是有技巧的,从这么小小的三个字——“我记着”,就可以将自己整个好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衬托出衍太太的温柔以及对小孩子的态度。还有一次鲁迅到她家中谈需要的钱时,衍太太就演戏说:“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衍太太还讲可以到大厨的屋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打住!总可以寻出珠子是什么意思?说明了衍太太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当我按衍太太的话去行事后,竟流言出鲁迅偷家中之物,衍太太就是一个搬弄是非的人,鲁迅骂人还真不带脏字话!《琐记》这文中就能明白鲁迅的讽刺,这是一个沉重的大石。

拾到的贝壳总是纯亮的,鲁迅的童年梦幻而又悠长。我小时候也有摘过桑麻,我喂蚕时,总得拿出几片桑叶的,那时我是开心的,如鲁迅一样,我的童年也是充满乐趣的,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我总能寻出自己的一些影绰绰的回映。

踩这卵石的路上,杂乱的碎花漫天飞舞,弯下腰,放慢脚步,总能寻到一股香,那便是杂琐中一点一点的碎花。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600字8篇相关文章:

红楼梦的读后感作文600字8篇

氓的读后感600字优秀8篇

写艾青诗选的读后感600字8篇

朝花夕拾的读后心得范文7篇

朝花夕拾的心得体会500字6篇

看朝花夕拾心得体会300字8篇

朝花夕朝花夕拾读后感模板7篇

朝花夕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5篇

朝花夕朝花夕拾读后感参考7篇

初中读后感作文600字8篇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600字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