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文,我们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化为文字,寻找情感的宣泄渠道,多写作文有助于我们在思考中形成独立的见解,增强自我认知能力,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语的作文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的作文篇1
生于孔孟之乡,对《论语》总有种特殊的感情。我们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论语》,其中的经典论述,大家熟读于心,印象深刻。以前读《论语》多是为了考试,如今再读,却是为了更好的自己,通过《论语》的学习,启发了我的心灵,让我在纷繁复杂现实生活中,能更好的处理各种关系,找到人生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价值所在。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前读《论语》,虽然读过了多是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其中的内涵意义,今日再读《论语》还是那个《论语》,却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它就好比是一个塔,粗读一遍是推开塔门踏入了第一层,虽得以感受它的气魄却不得窥之全貌。再读是登高步入第二层,视野得以更宽阔,感受得以更深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想要穷千里目,须得更上一层楼。多读、精读必然会带给我们新的感悟,不只《论语》,所有书籍也同样适用,我们超声科每间诊室的超声设备旁边都放置了超声专业相关书籍,主任要求我们平时多读书,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这里,我了解到,知识怎样学才能记得牢,就需要多积极的思考能做到学以致用,可以举一反三,我来到超声科快两年了,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我见过很多的患者,每个患者的病情看似相同,却又千变万化,对患者的处理更不能死搬硬套,要学会灵活运用,抓住每个患者病情的重点和要点,才能更好的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论语》强调"仁、义、礼、智、信",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否则就有失于君子的标准,学习《论语》让我们有了精神的依靠和寄托,有了信仰有了为人处世的准则,当碰到问题时,不至于迷茫,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胸中常萦绕着一种职业荣誉感,这种荣誉感来自于身上的白大褂,来自于身处科室的团结友爱,来自于身后医院各个科室的默契协作,还有我们医院为立文化的指引。我们医院是一个整体,而我们每个人都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千百年前孔老夫子的话说就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共同努力前进,与大家同心同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再读《论语》就好像是与孔夫子进行了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我不再是灯下苦读千年前文章的一个后人,而是孔夫子席前相距不过丈远的学生,感受着古人的容智与仁爱,并成为一粒种子,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把我们的传统精髓发扬传播。
论语的作文篇2
对于《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来阅读它还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们对于《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很熟悉,但是你从深处挖掘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最简单的句子里面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
?论语》是一本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书。在读了之后,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理想和抱负,而且书里面也记载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并且他也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做出表率。我想: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成了我们现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的言论很多,而我在这里只是把读到的一些我自己很有感触的话想要拿出来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比如说: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这句话其实说着很简单,但是在我们做起来总有一些困难,可能我们现在强加给别人的不是有形的物体,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在无形中把一些情绪强加给别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想这个是不可取的,所以这句话依然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态度。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任何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在学习上我们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在工作上我们同样要这样,很多人都想着我们做到怎么怎么样的业绩,可是光想着怎么样能够快点的完成目标,做出成绩,却忘记了很多事情基础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只想着快点到终点,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我想这并不是成功。很多时候,我们要放平心态,规划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实现,这样才会看到更美更长久的风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享受生活,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吃喝玩乐上面,等到年龄大了,才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实现,心里就有很多后悔,可是时间却在也回不去了。看着孔子说的这句话,在当时的社会,孔子都有如此感触,说明无论世界怎么样发展变化,真理的东西还是永恒不变的,而我们也要时刻谨记这句话,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来后悔。
我读了《论语》后,知道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们现今社会还是经典,而且也是我们要做到的,就像于丹老师说得:《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它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的作文篇3
三千年来,中华历史长河中泛着这样一朵被阳光镀成金色的浪花—《论语》
宋朝年间,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更为其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如今,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品读着《论语》,品读着这颗历史传承下来的明珠,品读着先贤的教诲……
我们吟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思索着曾几何时,在雨中,是父亲的伞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曾几何时,在深夜,是母亲的`一杯牛奶,给予我温暖,驱散了我心中的疲倦。要懂得感激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走进《论语》,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我们吟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我们应该在反思中成长,在追求高尚的境界中不断完善自我,做到诚信待人,无私奉献,善于思考。走进《论语》,我领悟到了贤人的风采。
我们吟着“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事,自己不愿意去做,又何必强加给别人,使别人感到为难呢?有时候自己总让别人帮我倒垃圾,帮我接水,却没有为别人着想。正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为谋利益而掺假,既然你不想被别人欺骗有何必欺骗别人。温总理曾经感叹:中国人的道德底线下滑得太快了,那是因为我们盲目地追求西方的价值观“更高、更快、更强”而忽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仁爱待人。遇事要多为别人着想,让心灵撒满阳光。
黎明的钟声敲响,世界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天,这位“万世师表”又将重新走进中国人的眼中、心中。也许,以现代人的眼光面对传统文化,不再盲目追求,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儒家的“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仍值得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
触碰《论语》的一角,让心唤起了本性的善良,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以仁爱待人,学会谦卑,做一个懂得仁、爱、礼、义、信的有道德的中国人!
论语的作文篇4
俗话说:“读一本书,会使你更加坚强,更加聪明,更加坦然。”我这一周读了一本书叫《论语》。我读着这本书我仿佛在和高尚的人交流,我体会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
我读着《论语》这本书我仿佛正在孔子与他的学生身旁和他们交流。我体会到他们高尚品德。其中有这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觉得有道理。第一句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说的原文是这样写得:“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我为别人帮忙是否尽了最大努力,我与朋友交往有没有撒谎不诚实,我传授课是不是把我知道的都教了、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很深,我知道了自我反省是一种好习惯,这样就可以知错就改,让自己更加完美一些。第二句是孔子说的原文是这样写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就是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儿,不是该很高兴吗?人家不知道我也不生气去教他,这样才是君子的作风、是啊!不断温习是一种好习惯。可以加强知识的印象,牢记这个知识,从而是你进步。
才刚刚品读了几天论语,我就受益匪浅,好像在和孔子与他的弟子在交流心得。是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该坚持读书。
论语的作文篇5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能够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十分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本文由86.整理,欢迎转载)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透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超多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能够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理解正统,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立刻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此刻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能够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
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能够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此刻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貌!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到达“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修改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
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期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期望透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
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主角,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透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好处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
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所以所有人都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到达,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但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到达,但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之后修行,因为你明白此刻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到达,而你,连孔子还没有到达。那么儒家能够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此刻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必须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够乱理解的。
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
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样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的作文篇6
今年寒假,老师布置功课,要求背诵《论语》里的两篇文章。《论语》里的话上下没有关联,又不像我们现在讲的话,意思我又不太明白,所以很难背。当在《里仁》一篇中背到“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时。突然眼前一亮,这好像在哪里听过。仔细一辨认,我脑海里的印象渐渐清晰起来。
记得我小的时候,大概就是三四岁时,爸爸经常带我出去玩。有一天,爸爸带我到街上闲逛,他指着街道两边的广告字牌或商店名号,教我认字。正教到兴头上,他突然想到点什么,就叫我背诵。记得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他反复教,我反复背。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爸爸也没有解释。因为不解其意,背了很久也没有背下来。我的兴趣没有了,有心无心地跟着爸爸背,爸爸却不厌其烦地教。后来我居然把“无适也,无莫也”,背成了“结膜炎,结膜炎”,爸爸很生气,傻傻地看着我。见爸爸气得够呛,我在那里好开心。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和爸爸玩耍,还拿这句话逗乐呢。
今天又碰到这句话,好奇心驱使我不得不问爸爸,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既然爸爸在我小的时候就教我背诵这句话,必定有他的道理。爸爸放下手上的活计,把我抱在腿上。开导我说,要说这句话包含的道理可深啊!今天,我就我的理解给你讲一讲。要说这句话的功用,可以这么说,理解了它,能够按它说的.道理去做,会受用一辈子的。
爸爸说,这里有几个关键字要注意一下,“适”就是“可以”;“莫”就是“不可以”;“义”是适宜的道理或举动。整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一切人和事,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一定不要怎样做,唯一行事取舍的标准就是要看它是否合于义”。也就是要依据“义”的标准,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当进则进,当退则退。那么,“义”到底有些什么标准呢?“义”有大小。大义即是关乎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如国家安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昌盛等等;小“义”即是个人的事,如个人进退荣辱、家庭孩子、田舍财富等等。在取舍上要优先考虑大“义”,当小义与大义发生冲突时,则要取大“义”。
爸爸接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也就是有自己在各个场合和时机下适宜做或不做的事。就像工人叔叔要做工,农民伯伯要种地,那里自然而然的事。那我们小学生的“义”是什么呢?就是要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做到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好好学习,为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储备更多的知识。
爸爸说了很多,我似乎听懂了一些,但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听懂。爸爸见我怔怔地看着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说你不懂不要紧,留给你以后自己去领悟。你现在不要知道的太多,只要记住一点就行了,就是一个人要圆融一点,对日常小事不要太计较,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爸爸说完这句话,我呆了一下,似乎想到点什么。接着“噗哧”地笑出声来。爸爸问我笑什么,我只笑不答,爸爸也没有追问,去忙自己的事去了。
我坐在凳子了,还没有从笑声中走出来,记得在我淘气时,爸爸气得脸色铁青,嘴巴不停地说“你是个麻大烦的家伙”、“我打起人来可不得了”。他这叫“小事不计较”吗?一想到爸爸生气时的样子,我心里就乐。看来道理好讲,落实起来还真难啊。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很感谢爸爸的,他给我讲的这些道理,或许在什么时候就能用上呢。
回过神来,看到茶几上放着的《论语》,我知道自己现在的“义”。我翻开书,逐句朗诵起来,但不知为什么,和先前的感觉大不一样了。
论语的作文篇7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回味深刻。其中,我记忆最深的有这两句是:其中一句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孔子说,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地积累知识;勤奋学习,从不自满;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我认为孔子这句话说得十分有道理,别人来请教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谦虚,要耐心的教给别人,不能厌烦,这一点,我觉得我做的不是很好,因为有时候朋友来问我问题时,我因为自己的一些私人的事情,会拒绝他们,我以后一定要改正。我们学习是永远不会学完的,所以我们不要对学习轻易满足,我觉着这一点,我做到了。我看到有的同学比我学习好,我会把他看做我的榜样,去追赶他。追上后,我还是不会满足,我会再去追赶更好的同学。
另一句话是: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思为下矣。”意思是: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人。
背过这句话以后,我想:我是第几等人呢?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也不是遇到困难才学习的人,更不是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人呀!那我应该就是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啦。这正像《论语》八则中孔子说的那样“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民以求之者也。”我想,我就是这样的人吧!
?论语》八则,不仅让我吸收了许多的知识,也让我懂的了许多的道理,对我有很大的用处,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论语的作文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