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读后感都是对阅读内容的深度解析,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意图,读后感的撰写不仅是对书籍的总结,更是对自我心灵的探索与发现,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语》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读后感篇1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
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读后感篇2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因此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
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论语》读后感篇3
书是我的最爱,我每天都看,我有两百多本书,可最值得推荐的书,还是这本古香古色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和思想的一本书。就是孔子的弟子把听孔子讲话和孔子与时人、弟子谈话时作的笔记,加以整理、编纂而成的。这本书包含了人文、生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让我觉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以后,按一定时间温习它,不是很快吗?
读了“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我明白了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追上了还会担心失去它。也就是学习完要定时复习,不然会丢失它。
读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一起走,必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取长补短。
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学习首先要培养兴趣、爱好。千万不能被动学习,否则只能事半功倍。
?论语》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虽然还有很多没读,但我已经被它吸引了,我坚信,他对我未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很大的影响。同学们,这就是我强力推荐的一本书——《论语》。
《论语》读后感篇4
?论语别裁》一书是由南怀瑾先生的讲课记录整理所得,南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对论语的理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虽有别于正宗儒者,但《论语》年代久远且内涵丰富,谁又能断言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正确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条理清晰,道理明白,十分易于消化。且南先生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几十年间又孜孜不倦,博闻强记,从不惮学科门槛,追究学问务必求真求知,更本着做学问的精神,尽心思索,并不从善如流。因而读南先生的书竟使我有些庆幸之前不曾在这些学问上下过功夫,因而未曾被各类谬误迷惑太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每每看到这话,就回想起幼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地读孔圣人经典的情景。我是谨慎而听话的,大部分同学也如是,于是老师翻译,我们记录,课堂一片祥和。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开篇的“学而”前几页,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不以为然的“子曰”,其实我从前压根就没有理解过其真正含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有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进步,便会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句话记录的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指点。孔子教育学生做学问的目的是希望弟子们能学会领导一个有一千辆马车的地区,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做到做事尽心尽力,对百姓实行适当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要学会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当中去体会的,并不是死读书。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坏,知识渊博与否与他是否有学问无关,做学问的道理是要在做人做事的积累当中慢慢感悟的。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而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南先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与宋代儒家学者有着较大的出入。关键的分歧点在对“色”字的认识上,宋儒们认为“色”即女色,“贤贤易色”就是指看到有道德的人马上就抛弃女色。这在南先生看来是对孔子的误解,孔子在《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圣人对“饮食”和“男女”大欲是持认可态度的,因此这里的“色”绝不是指“女色”这么简单,而是指态度、形色,因此“贤贤易色”的意思应该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看到他肃然起敬,态度自然也随之而转变。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经典,儒家思想的精粹,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上的荣耀。从建国到现在,六十年过去了,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重拾起。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国学大家们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我尊重每一位内心纯良的学者大师,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亦步亦趋追随高人的脚步。今天是这个声音,我们顶礼膜拜,明天有人出来反对,我们又趋之若鹜,唯其马首是瞻。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真正的学问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去认识。作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离我们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真实的孔子不复存在,唯有思想流传百世。而对他思想的理解,我们也只能揣测和研究,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内心的判断。
现实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东倒西歪的芦苇,可即使是芦苇,我们也要做有思想的芦苇。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研究心得,我顿时觉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滋味,体验了解读传统经典的别样乐趣,同时也豁然开朗:思想是自由的,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禁锢它,思维在碰撞中才能产生火。
《论语》读后感篇5
经常看《百家讲坛》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于丹吧!她解读的《论语》,我十分喜欢看。我也买了两个版本的《论语》,准备回家一睹为快。
?于丹说论语》里不仅仅有孔子的话,还有与每一句话相对应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发人深思,让我深受启发。孔老先生每一句话都包涵着意味深长的哲理,虽然有些道理我还不明白,但是,只要把它记住了,以后会理解的。
其实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从爸爸那里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爸爸告诉我这是古文,古时候的人写文章都是这样的。我当时很羡慕古人。他们写的话简单明了,还蕴涵着深奥的道理。
二年级的时候,我从妈妈那里知道了孔子的两句话:“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学习。
读《论语》,我认识了大圣人孔子,进一步了解了他。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字:仁。我还知道孔子门下的弟子有:颜回,子路,子张,子夏,子贱。读《论语》,我了解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缘由。读《论语》,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因为于丹,我喜爱上了《论语》,我真应该好好感谢她呢!对了,不久前,于丹被评为中国第三大美女,超过了“万人迷”李宇春。我觉得这是因为她身上有一种文化美,有一种才情美。长大了我也要做一个像于丹那样内外兼修的人,这才是当今社会最美丽最可爱的人!
?论语》乃修身阳性,人生之道,必读之本。
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不懂得你问了吗?如果你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你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达到学习的态目的。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权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
孔子还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种思想。新东方总裁于洪敏的成就得益于他的众多朋友的支持,而知些朋友的支持就来自于洪敏在大学时期的乐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时候他的朋友就从世界各处纷至沓来,成就了新东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浅的阅读可能都不能体会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论语》告诉我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智慧,有诚信的人,一个守恒的,内心忠诚的人,这样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于人世间!
《论语》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