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的散文读后感7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享受文字带来的力量,读后感是我们与书籍之间的桥梁,传递着智慧与感动的力量,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琦君的散文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琦君的散文读后感7篇

琦君的散文读后感篇1

?琦君散文精选》收录了台湾散文大家琦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其中饱含了童年记忆、母女之情、亲情、友情等写情文章。琦君原名潘希真,是和林清玄齐名的著名当代女作家,尤以散文写作著称。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她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从而可见人性的深度,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笔下的童年有趣而美好,而在童趣盎然的场景背后,你还可以看到长辈的温柔慈爱,亲人的生离死别,包括春日的欣欣向荣,夏日的炎热生机……例如《春酒》一文中写道,“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么不经意的一笔竟可以感受到小孩子的天真以及母亲的勤劳无私仁爱。把特别的母女情描写得淋漓尽及。

不仅是母女情,老师对于琦君的爱也是显而易见,《三更有梦书当枕》曾写家庭教师辅导作者的儿时故事,家庭教师的严厉让作者不喜爱学习,认错了就要打手心她可不喜欢,所以琦君总是装病逃课。实际上,老师是很温柔的,老师只是希望琦君快点成为才女,教师的严厉便是一种师生情,滋润着作者,爱并不轰轰烈烈,它很平常,但琦君的笔把这种爱更美好地告诉我们,虽是卑微的爱,情谊却深。

琦君的文章不夸大,不煽情,只是把童年以及情感一一展现出来,她的文章可以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真切又动人,让我也融入那个童年欢快,融入属于琦君的快乐生活……

琦君的散文读后感篇2

最近对长篇小说有些厌烦。冗长的情节像迷宫般曲折。有时提着的心还未放下,又一次声势浩荡的生死离别赫然摆在眼前。这些大起大伏大悲大喜不断冲击着我,受不了。我需要一些宁静淡雅的文章,于是理所当然的,睡前读物定为《琦君散文》。

初次接触这个作家是在小学课文《桂花雨》里,如今具体内容已记不真切,却仍然能在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画面,闭上眼睛就能嗅到扑面而来的桂花香,是淡淡的,朴素且不张扬,一如琦君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圆润似光滑的碗底。就像是和你对面而坐,用一种温婉的语气将人生的酸甜苦辣细细道来。我看了太多人的文章,他们以为好的文章,就必须要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和华丽的词汇,于是读下来一路跌跌撞撞手足无措,有些甚至都不能把握其中的情感。琦君的文章多写童年、故乡、亲人,有人说她的选题范围太过狭隘,但是她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不再写。”

独孤的时候,难过失意的时候,如果脑海里没有那些美好的过去,会不会更加心灰意冷,觉得明亮的月光也是冷的刺骨。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经过光反射后到达眼睛的,也就是在零点零零零一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后。所以,所有人都活在过去。

如果有一天面不改色地谈起自己的故乡、童年,用一种高高在上事不关己的语气,这是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读着琦君的文章,我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对家乡亲人深沉的爱。她用自己几十年的心血将这些眷恋精心雕琢,使其成为一件艺术品,随着时光的打磨沉淀出一种独特的美。她的童年,温馨而美好。《春酒》中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善良能干的母亲,每每想起总是让人会心一笑。

在这里,看不到气势恢宏的大场面,看不到撕心裂肺的爱恨情仇,所有的一切都与我们近在咫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亲情,友情,这些都是我们伸出手就能触摸到的,也正是因为对它们捻熟于心,开始司空见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然后置之不理。当周围的人都在为金钱、名利拼的你死我活时,琦君捧着茶,坐在摇椅上,回忆着过去的一点一滴,领悟着身边的一草一木,内心如一汪平静的湖,风起却不见半点波纹。她的语言精致而优美,描写细致入微,手法是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却如涓涓溪流从不枯竭。这和我喜爱的作家落落很像。可能最初读时并没有太多的感触,但是回想起来,仿佛被电流击中,惊叹于自己的心情竟然被对方完完整整地述说出来,仿佛前世有缘。有时也会疑惑,为什么她总是放不下过去,一味地沉浸在回忆里,现在恍然大悟,承载这一切的,都是爱啊。

琦君的文是美的,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胭脂,是一种洗净铅华的美。读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不舒畅。她没有刻意去描写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字字句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如此波澜不惊的平静叙述下是汹涌澎湃的感情。我有幸窥见这么高超的写作技巧。她得心应手地驾驭着文字,一个个人物在她笔下纷纷鲜活起来。也许在她心中,他们一直是有血有肉的吧。

放下书,我沉沉睡去。梦里有一个女人,她眺望着远方,继而低头,抚摸着相片上家人的笑脸,眼角沁出大颗的泪。

琦君的散文读后感篇3

琦君曾有感人肺腑的言语:“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情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故乡的一事一物呢?水果蔬菜是家乡的甜,鸡蛋鸭肉是家乡的鲜……”。家乡的风物无不魂牵梦萦着海外游子,成为他们追忆往昔情感之根。

“我”思念故乡的特产小吃:春酒、粽子、杨梅、桂花卤、桂花茶……尤其是元宵灯花,家家邀饮春酒,是最令人兴奋的。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着一大包回家。母亲在冬天泡下八宝酒,到喝春酒时,就会请大家共同品尝,此酒可以补气、健脾、明目。母亲怕“我”贪杯太补了,会流鼻血,是不允许我多喝的。每次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我”的嘴巴,但“我”还是偷偷地舔了舔指甲缝的八宝酒。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种老酒,颜色深黄,因此又叫黄酒。这是中国自酿的酒,具有中国民间的科学方法。这种酒有点儿酸,气味喷香,在酒里加几个鸡蛋,再加些糖那就非常美味可口了,可以补心、补血。曾经,我哥哥从绍兴带来了一对绍兴老酒,说是给父亲喝的。我对于这苦老酒,却是喜欢的,但只能说是喜欢而已。普通的酒味,不外乎辣和甜,这酒却是焦苦味;普通的酒是白色或黄色或红色,而这酒却是黑色的,像药水似的。听哥哥说,绍兴花雕是十年陈酿,所以这酒非常的浓,而且异常香甜。听哥哥的朋友说,这酒的酝酿方法很特别,是将已经酿过了的高粱,锅上重炒,再行酿,结果都以为比平常的酒还好,因其味焦苦而色黑,故叫作苦老酒。苦老酒与外国的白兰地及葡萄酒、金波酒相比,自然无其名贵,但我所喜欢的还是苦老酒,也不是因为它的苦味与黑色,而是喜欢它的乡土风味。

琦君的散文读后感篇4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务必多揣摩。”要想体会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意境美,就需要深入文本,揣摩探究,发掘文本之美。

品味琦君的《春酒》,为什么母亲酿制的八宝酒会让“我”“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道地的“家醅”究竟是怎样的味道?那里面有童年的回忆,有善良的母亲和淳朴的乡亲,而更重要的是,作者笔下的“春酒”所蕴涵的是对家乡文化的眷顾,以及由这一风俗所折射出的“家乡情结”。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和完美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由于把握了诗歌与散文之间的联系点,抓住了学生理解的兴奋点,引爆了学生情感的“爆发点”,以诗歌解读散文,用写作来促进阅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在理解了文章的思想之后,我请学生回忆古诗中表现思乡、思亲的诗句,学生回忆相关诗句后,我由诗歌当中的“意象”转到了散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没想到,当时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我们明白课文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既然古人都是用诗歌来表达,那作者琦君为什么不用诗歌而用散文来表达呢?”我在表扬这位同学用心思考的同时,又把这个“皮球”踢回给了学生,并由此顺着学生的思维来了个师生“写诗大比拼”活动。当时学生激情高涨,纷纷跃跃欲试,大部分学生都充分展示了自我的写作才能。以下是当时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一些习作:(1)、春,何处逢春/酒,八宝泡酒/人,怀念旧人/思,无尽情思/乡,何时还乡?(2)、一杯春

酒/泡制的是八宝/更多的是母亲的心/酿出的却是我至今的思念……(3)、春酒,春酒,一杯八宝酒/春酒,春酒,一杯思乡酒/真是人在异乡思家醅/人在异国思乡味!(4)、八宝酒,满香斗/你一杯来我一斗/端着闻,舔着喝/醉下去,寄乡愁……

琦君的散文读后感篇5

第一次读琦君的散文,有种没看够的感觉,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散文了。对琦君其实很陌生,当初之所以买她的书,一是看到她的作品被选到初中教材里,二是这本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想来应该不错就买了。现在看来我的判断是正确的,琦君的散文值得一读,我还打算再买她的书来读,她的散文就像涓涓细流,能滋润人的心田。

?母亲的金手表》这本散文集主要是一些关于母亲、亲人、老师、家乡以及琦君自己的生活的散文,写的质朴、真挚,尤其是她写自己的母亲,勤劳善良,总为别人着想,就连自己离开人世也不愿打扰外出求学的女儿,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好久没见姥姥了,真的很想她,元旦的时候要不是多多长病,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她的。姥姥也是辛苦了一辈子,勤劳了一辈子,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姥爷去世后,就在三个儿女家轮着住,没有自己固定的窝,工资也早早被舅舅收走了,没什么心可操,也没什么人说话,于是早早就得了老年痴呆,再加上前两年在舅舅家摔了一跤,又瘫痪在床,所以现在生活得一点儿质量都没有,就是吃了睡、睡了吃,让我特别心疼。有时候我甚至在想,如果姥姥没糊涂,没摔那一跤,我真希望姥姥跟我在一起生活,有一次我印象特别深刻,中午睡觉前妈妈把我骂哭了,我心里委屈的很,躺在床上睡不着,是姥姥陪在我身边一边安慰我,一边给我挖耳朵,我竟然忘记烦恼很快就睡着了。我真的很想您,姥姥,原谅我这么长时间没去看您,我爱您,永远爱您,在我的心里您比妈妈还重,希望能早日见到您。

琦君的散文读后感篇6

最开始了解琦君,是做一篇名叫“粽子里的乡愁”的阅读理解。那文章不过也只是写了琦君小时候过年时母亲包的灰汤粽和用粽子帮助乞丐的事。既没有描写灰汤粽的外观,也没有写灰汤粽的味道,也没有特别的修辞手法。与其他华丽的文章对比,简直就平淡无奇。当时我就在想:这种文章也能放入阅读理解吗?

恰好老师的推荐书目里有《琦君散文》,便想买回来一探究竟。结果翻来一看,里面竟全是一些朴实无华的句子。写父亲:“笔挺的军装,胸前的流苏和肩徽都是金光闪闪的帽顶上立着一枚雪白的缨。”写桂花:“一阵风吹来,桂花就纷纷落在我头上、肩上,我就好开心。”这种文章,我也写得出来啊。

更让我不解的是,琦君写什么都可以在最后抒发对亲人的思念。特别是她的母亲。写新年看灯,回忆起小时候,思念母亲。写酒,回忆起母亲泡的春酒,又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也许她花那么多笔墨写亲人是因为她的亲人都早早地离她而去吧!她的哥哥在她十岁的时候不幸夭折,弟弟在她二十岁时因病身亡。父母因悲伤加上有病在身相继去世。琦君因此被同学们戏称为“客家人”。读完几篇文章后,对她本人不是很熟悉,但对琦君的家人,家乡的风俗习惯和她的阿猫阿狗了如指掌。

思乡和亲人一向都是中国文人写作的一大,而琦君更是把对身边许多人的思念发挥到极致。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她的文章就像一幅国画,仅用朴素的黑白,就描绘出一个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花里胡哨,五颜六色的。国画有的是一种淡雅的美,琦君的作品也一样。仿佛是用一个小姑娘的口吻在讲故事,想到哪说哪。完全不像一个五六十岁的奶奶写的。我也慢慢能理解为什么如此恬淡的文章也能放入阅读理解中了。

琦君的散文已有好多篇入选课本。也许老师们是想让我们学习琦君那种平淡而典雅的口吻吧!

琦君的散文读后感篇7

我像是游倦了姹紫嫣红的花圃,徜徉于红叶满眼的秋山。深邃的山径中,有着一派肃穆的美,我向往着傲岸于霜风中的秋叶。―题记

一朵岁月的花沉淀着淡淡的红,静静地绽放在精美的封面上,不过瞬间,我便被这份清淡朴素的美深深吸引。于是,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然而它也没有令我失望,在悠闲的日子里,每日翻阅几页,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总能在最快的时间蔓延心头,我知道,每到此刻,那一个个肃穆端庄的方块字,就化成了一个个调皮可爱的小精灵。高唱着快乐之歌,于心间跳跃飞翔。

书,向来是我的最爱,而读琦君的散文集,我就像是游倦了姹紫嫣红的花圃,徜徉于红叶满眼的秋山,一游,便难以自拔。

文中的母亲,首先感动了我,有着最巧的一双手,会包各式各样的粽子,会酿春酒,会做桂花卤,会做玉兰酥,普普通通的东西经过她的手,总能变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她的心灵手巧被邻居们津津乐道。在琦君的心里,她更是世上最善良的人。她用一颗爱心怜悯穷人,尽她所能帮助他人。她还有一颗最宽容的心,即使是曾经拐她钱的叔叔,在看到他一副落魄的模样,她也不计前嫌,慷慨解难。即便是这样一位善良的母亲,也逃脱不了旧时代的枷锁,包办的婚姻,得到的是丈夫半生的冷落。

她用她的一生,教会了作者许多许多,也让我懂得了应该如何做人……

作者对人生的见解,更是让我感动万分,我明白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那么,无论是赞叹,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无论人生何时,只要懂得“若要足时今已足”的道理,心间便有一份永久的满足与幸福。

我愿与这座红叶满眼的秋山久久相伴。

琦君的散文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撒野读后感7篇

读后昆虫记读后感优质7篇

池上日记读后感7篇

温暖读后感7篇

小学作文读后感7篇

《跨越》读后感推荐7篇

池上日记读后感优质7篇

史记读后感作文通用7篇

《奇遇》读后感通用7篇

《傅雷》读后感7篇

琦君的散文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