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的写作是可以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很好的总结的,如果不能认真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当下的感悟就很难得到抒发,精品文档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考察调研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考察调研心得体会篇1
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时强调,“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乐业”“我更关心的,就是今年以后是不是能够稳定下来,是不是有一个长效的机制,就看这些基本的措施是不是稳定的、持续的。共产党人办事是求真务实的,真正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朴实的话语中尽显大国领袖的为民情怀。
扶贫并不是一时的指标,今年收入达到了标准就万事大吉,要建立长效机制,来保证脱贫不再返贫,彻底消除困扰人类数千年的贫困问题,真正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首先要有“居”,要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为老百姓优化居住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居住的要求随之增高,脱贫攻坚不能只满足于解决群众的房屋不是危房这个初级阶段,还应该关注到用水、用电、用网等生活必需以及村内道路、人居环境等基础建设,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把这些最基本的需求落地见效,需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眼光放长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打折扣地扎实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及各项政策的落实,并建立发展长效机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着力破解农村厕改、污水处理等重点难点,切实解决脱贫后乡村居住环境优化问题。
安居乐业还需要有“业”,要以“骏马扬蹄嫌路短,雄鹰展翅恨天低”的劲头为老百姓创造就业机会。“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稳定就业,务工是主要出路。”解决了老百姓居住问题,要“住得下”还要保证其有事做、稳就业。要积极培育创业土壤,因地制宜,积极开发本地资源,发展扶贫产业,在“家门口”搭建创业平台,实现贫困户在家就业。做好宣传,鼓励当地企业为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员开通绿色通道,解决就业之忧。要想方设法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扶贫产业,真正让贫困群众也端起“铁饭碗”。
安居乐业落脚点在“乐”,要以“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的胸怀为老百姓转变工作作风。“乐”即心情舒畅、愉快,乐于所业、生活欢愉是每一个人的终极追求。脱贫攻坚就是要让老百姓“乐”,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需要真落实,来不得半点的马虎,要不得半点的形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作风建设,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脱贫攻坚不仅仅是让老百姓在物质上脱贫,还要在精神领域得到满足,首先就是要尊重,要和谐党群、干群关系,彻底转变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在群众面前趾高气扬,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让老百姓体会到“公仆情怀”。
考察调研心得体会篇2
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3年后再次来到山西考察,喜讯传来,全省人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将继续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谱写山西新篇章,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乘势而上,擂响脱贫攻坚“决胜鼓”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当前,2020年还剩下不足8个月时间,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从秦巴山区到太行深处,总书记不断按下脱贫攻坚的“快进键”,用无声的行动激励各级干部:战鼓催征,时不我待。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盯脱贫攻坚目标和扶贫标准,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真抓实干、接续奋斗,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厚植情怀,唱响文化自信“好声音”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习近平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从敦煌莫高窟,到大同云冈石窟,总书记用实地踏访启迪国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前正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黄金年代,我们要不仅要深入挖掘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唱响文化自信“好声音”。
勠力同心,吹响转型发展“集结号”
“长期以来,山西兴于煤、困于煤,一煤独大导致产业单一。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总书记殷切嘱托,字字句句饱含深情、充满力量,各级党员干部要在谋篇布局确定转型思路上主动作为,发扬“愈是艰险愈向前”的时代精神,肩负起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加强顶层设计,精心谋划产业,找准转型路径。坚持结果导向,打通各类堵点和痛点,带头营造人人关心项目、服务项目、支持项目的浓厚氛围,为转型发展交出人民满意的成绩单。
久久为功,奏响生态保护“进行曲”
从甘肃祁连山下的山丹马场到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长江沿岸到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汾河岸边……祖国的山山水水,都装在总书记心中,生态保护是总书记核心关切之一。总书记用情真意切的话语告诉大家,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考察调研心得体会篇3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市云州区考察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以韧劲、拼劲、干劲,着力解决新问题、新挑战,在脱贫路上多种“致富花”少栽“致贫刺”,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书写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脱贫攻坚胜利在望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保持定力争做“致富花”。决战脱贫攻坚,须保持定力,增强韧劲。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决战决胜的关键节点,我们再次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总攻令,充分彰显出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履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庄严承诺的金子般的信心与实现人民梦想的远大胸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想好了的事,倾注全力;看准了的事,一干到底;对人民有利的事,毫不犹豫。时刻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紧盯目标不放松,科学作为干事业,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向全党、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脱贫攻坚大考在即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冲刺发力争做“致富花”。“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战斗总攻正在深入推进,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不能耽误。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是难啃的“硬骨头”。现在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越到冲刺阶段,越要全力以赴,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船到中流,人至半山,越是在“浪急”“路陡”的关键时候,越要在关键点上精准发力。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真抓实干、齐心协力,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放在心上,把发展抓在手上,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党建引领、产业扶持、生态建设等模式,用“干出样子”兑现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奋力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脱贫攻坚重任在肩要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干劲,凝聚合力争做“致富花”。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要想早日实现,更需要奋斗和实干。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把“扶贫攻坚”作为心中“事”、心中“石”,将责任抓在手中、扛在肩上,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接续奋斗、久久为功,沉下身子融入群众,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思想,掌握实情,激发智慧增进感情,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如期完成,以优异的成绩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献礼!
脱贫攻坚没有旁观者,冲锋的号角已吹响。每名基层党员干部在这场硬仗面前都责无旁贷,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坚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战脱贫,定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完胜脱贫攻坚战。
考察调研心得体会篇4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时说,“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总书记朴质而深情的话语,道出了心中浓浓的为民情怀。广大党员干部当时刻把群众装在心中,一心一意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在服务群众中砥砺初心、扛起使命,改进作风、锤炼党性,增长本领、无私奉献,真正为广大群众增添福祉。
始终相信群众,汲取为民服务之智。千难万难,相信群众就不难;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执政根基和胜利之本。回顾我们党99年的光辉历程,正是因为紧紧依靠群众,始终扎根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才拥有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广大党员当始终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自觉走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意见、向群众讨教,真正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从实践的土壤中汲取丰厚营养,从基层的生动探索中开阔思路、创新思维,把本领的增强、能力的提升扎根于群众的创造实践中。
紧紧依靠群众,厚植为民服务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离开群众就是空谈;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离开群众就失去了力量。古希腊神话中的安泰战不可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始终脚踏大地母亲,而他被对手战胜就是因为脱离了母亲的怀抱。党与群众的关系、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犹如安泰和大地母亲一样,须臾不可分离。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走到群众中去,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凝聚最广大群众的力量,汇聚最广大群众的智慧,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共甘苦,在融入群众、服务群众中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汇聚起推动社会前行的磅礴力量。
一切为了群众,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始终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始终维护群众利益,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开始,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致力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福利,谱写了一曲曲党群、军民鱼水深情的赞歌。“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心中装着群众,干事创业就有了底气、有了动力。广大党员要以真挚的为民情怀涵养初心,始终把“为民”作为工作的原点和价值追求,把为民初心和使命刻在心上、融入灵魂,摒弃私心杂念,杜绝贪欲之害,不断淬炼党员本色,厚植为民情怀,用实际行动担负起为民谋利益、添福祉的责任,在实干苦干、砥砺奋斗中做出佳绩、砥砺本色。
能不能始终牢记宗旨、服务人民,能不能做到把群众装在心中,是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共产党人要把群众始终装在心中、举过头顶,真正做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群众,用心用力用情解决好群众所盼所需所急,创造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实绩。
考察调研心得体会篇5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把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火。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办好专业合作社首先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生拉硬扯、滥竽充数那一套,要办就要真办,真办才有可能办好。也许有些农民会持观望态度,那就让他们再等等,合作社办好了,能有更多收益了,他们自然就会积极入社。只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才能使他们更加关心、关爱合作社这个小集体,才能更加积极地为合作社的发展献言献策、出工出力。
办好专业合作社要有敢担当的带头人。凡事有没有人张罗就不一样,有没有人带头更不一样。要激发农民创新创造热情,积极引导那些高手、能人站出来,带领更多社员闯市场、干事业。多人的力量总比一个人的力量大,团队的优势总比单打独斗强。只要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就会形成强大合力、营造浓厚氛围,这是把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火的关键一环。
办好专业合作社需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关于合作社方面的政策已经不少,但广大农民究竟知不知晓?知道了能不能很好地运用?这就要求基层干部扎实做好宣传阐释和教育引导工作,真正把政策送到老百姓家里,送到他们心坎上,引导那些具备条件、有实际需求的农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尽快组织起来。同时,加大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广大社员应对市场、抵御风险、科学管理的能力。
办好专业合作社还不能忽视日常监管。宽是害、严是爱。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坚决杜绝、严厉惩治各种利用合作社之名骗取国家资金、扰乱市场秩序、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真正使合作社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成为弘扬时代新风的模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模范。
考察调研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