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验和感受作品带给我们的美学享受和情感震撼,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撰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总结和梳理电影中的精髓,下面是精品文档站小编为您分享的流浪地球2观后感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流浪地球2观后感篇1
?流浪地球》是一部成功的影片,这个不需要质疑,质疑一部票房已经超出预期,并且超出同期上映影片很多的电影,是非常可笑的。而就其自身制作水平来看,这无可争议的票房成功,使它成为了一个饱受争议的现象级电影,也是非常自然的现象。
我们确实以事实论成败,但不可以单纯的成败论英雄。
作为一部科幻题材影片,本片的特效是成功的,但如果说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巨大成功,这就有点少见多怪了,谁家过年还不吃个饺子?傻子长到几十岁也该学会说句拜年话了。据我所知,在影像计算机特效应用技术方面,由于我们国家在it产业方面的一些优势,这些成功是水到渠成、理所应当的,这一点在前几年的一些国产电影(如鬼吹灯)特效中已经有所显露,这绝非意外,也绝非什么了不起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这个成功不过是类似国产手机美拍功能的成功,从本质上说,是中国it业的成功,和电影行业的关系其实不大。因为电影行业在特效方面的工业进步标志,应该是由该电影能够引领的革命性工程技术手段,比如当年星球大战、指环王和阿凡达所开创的计算机合成特效技术;或者是创新性的画面设计,比如梅里埃、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电影对航天器、宇宙、未来世界的想象性设计。以上这些在本片中是没有的哪个软件是我们为这部影片研发的?从冰天雪地到空间站哪个场景不是似曾相识?所以这顿过年饺子从皮到馅都是美国机器加工的,我们的进步在于终于熟练的使用美国机器包出了符合我们自己口味的饺子。
这部电影的故事描写是相当失败的。从人物上说,这部应该有英雄的电影,我居然没找到英雄;当然你非要说电影里某些人物的行为和牺牲足以称为英雄,那我只能说,这种标签英雄聊胜于无吧,就更别提主题中本来应该有的人物群像描写了;空间站和地面的故事关联性和同步性也非常差,说是生切硬换、死拉活拽都不过分。
至于一些观众讨论这部影片的所谓科幻硬核,进而引用科学理论来抨击这部电影的常识性错误,这就有点吹毛求疵了。科幻片就是科幻片,它不是科学纪录片,也不是现实生活片。科幻片的科学技术部分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人们对未知未来的想象,只要影片自身逻辑能够自洽这就足够了。另外经典科幻片,往往其目的并非是表现科学,而是对未来未知科学发展和世界变化对人或人类社会影响的哲学性思考,包括政治,伦理等,这在刘慈欣原著中也是这样。没有任何一部科幻故事片可以经受住现有科学理论的质疑,如果有,那它一定是一部非常糟糕的电影。所以不管符不符合科学原理,在我看来,《流浪地球》中飘着一条长尾巴的地球在宇宙中的身影很美,这对一部科幻电影就够了!
对一部电影的.批评,最好是基于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性质出发来做出。这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大众做的足够好,特别是它的全面好莱坞化科幻包装的青春类型片(包括档期选择)本质,继承了自《饥饿游戏》以来的青少年市场引导的成功模式,又能以国家元素迎合国力上升期民族自豪感所激发的更广泛消费群体的消费冲动,不管是有意无意,这做的足够好了;另一个关键词艺术前面已经说过,除了特效的精工细作,本片乏善可陈,说是失败也不为过,这种失败并非艺术创新的失败,所以没有任何价值,纯属该做好没做好,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的电影工业化道路还任重而道远。它商业和艺术上的巨大反差应该引起有识之士的认真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吹捧和否定。
所以《流浪地球》的现象级,除了商业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我国电影工业(如果说有的话)发展的一些特殊现象。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现象,忽视其他现象,那么这就只能是一次现象,而非一些人期望的里程碑了。
流浪地球2观后感篇2
这是一个希望与牺牲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后,太阳将不断老化,即将吞噬地球,甚至毁灭银河系,我们采用“流浪地球”计划,将地球推开太阳系。没想到,移动偏了9。3度,结果地球受到木星影响,无数人员伤亡。最后,一部分人采用了伟大的方法——牺牲……后面,就是一段感人的、令人心酸掉泪的故事。
里面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回家的方向”。没错,地球就是我们的家,是千千万万,数以亿计的家。如果不好好保护地球,面临我们的就是一场灾难。有多少人相信希望?很多很多。希望,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存有的,它激励着我们前进。
最感人的'那一段是刘叔叔为地球而牺牲的那段。他为了地球而牺牲。世上总有人很伟大地牺牲,他就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好榜样。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我听过一句很棒的话:“生命之美大于责任,生命之美在于奉献。”
还有一段也让我很感动。就是老何救援队员牺牲时,露出了他们妈妈的留言:儿子,天冷了,记得穿秋裤,它让我感受到了爱。
我想对人们说一句话:“不要为了小事丢失重要的生命,活下去。”
流浪地球2观后感篇3
“无论黑夜如何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题记
说起科幻片,无论想到哪个国家的都不会想到大陆的科幻题材电影。可这一次,看到一部科幻片竟然好评如潮,这不由得让我感到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影片可以让口味刁钻的观众赞不绝口。
本片主要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并且威胁着地球的存在,于是人类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在地球设立了上百万的地球发动机来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的故事。主人公少年刘启与自己姥爷和妹妹走出地下城,阴差阳错背负上了拯救地球的使命。最后远在太空的父亲牺牲自己,改变了地球与土星相撞的事实。
丰满的背景,逼真的特效深深吸引了我。其中,当地球人已经被放弃时,刘启等人依旧没有放弃拯救地球。在联合国的呼吁下,本已经放弃生命的救援队们再次加入了拯救地球的队伍。当无数个不同国籍不同性别的陌生人一起推动发动机“撞针”时,这个镜头传达出的是团结的力量,是在危难面前仍旧燃烧的希望。
世界集资建造超级发动机,全世界三百名宇航员飞向太空,世界不同的救援队为发动机运输燃料,在最后一刻拧成一股绳的人类……
正如其中所说,希望的人类生命中最重要的钻石。希望便是燃料,它推动这人们前进,也在故事中推动着地球脱离苦海。在如此恶劣悲惨的世界中,希望与盼望是在地下城居民们唯一的念想。
刘启的爷爷曾说过:“在我们那个时代,还没有人在意过太阳,所有人都在在意一种叫钱的东西。”想想看现实中的我们不也是如此吗,追逐个人的利益,甚至伤害他人。自私自利,把个人的收益永远放置第一位。而当有一天困难真正降临时人类才想到了丢失已久的坚毅与团结。那时人们的脑中只有拼命活着,一切仿佛都变为身外之物。所有角色一边拯救这冰冷的世界,一边在盼望着回家,盼望着春天,盼望着阳光。人类渺小富有丰富的情感而又伟大,绝望与希望在内心交织,也许只需要一丝花光便可以点燃人类在绝境中的坚强与坚毅。也许是刘启等人心中有着信念,有着重要的东西,才使得他们从始至终不轻言放弃,也是这坚持不懈的火焰点燃了人类心中的希望。
活着便有可能,团结便有力量。
流浪地球2观后感篇4
我和妈妈也兴致勃勃地去影院感受了一下最近很火的第一部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看完《流浪地球》,我深深地被震撼了。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近未来时期,太阳极度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星系都会被太阳“吃掉”,人们为了拯救地球,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引导地球在2500年后在新的太阳系找到新的家园。生活在地下城的刘“户口”带着妹妹朵朵本想开着姥爷的车溜出去玩,没有想到途中遇到了全球灾难,许多城市的发动机停止了运转,在三十多个小时后地球将撞上木星,导致地球自行瓦解。而他们的车竟被cn1711—11征用,为完成运送“火石”拯救地球的使命,每一位救援队员和车上的人员都显示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赞歌。
其中给我留下最深人印象的就是在最后关键时刻,刘户口回忆起小时候爸爸教给他的关于木星的知识,大胆设想,在宇航员爸爸的`支持下,开始了拯救地球计划,最后宇航员刘培强为了挽救更多的人们,不惜用自己的生命驾驶国际空间站冲向木星,引爆了木星,挽救了地球。这种力量是一个父亲无言的爱和一个中国军人的真正品质。
最后,地球活了,我紧张的心也放了下来。通过这部电影我不仅为各位英雄而感到骄傲,要自觉学习他们的无畏的正义感,也同时感受到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只要有一丝希望都要去尝试,哪怕最后仍旧失败了,但是至少我们曾经努力过,也正是这一线的希望,地球得救了。
流浪地球2观后感篇5
年前看预告的时候就感觉这部电影很酷,与朋友约好了提早去看,结果还是到上映第三天才买到票去看。这部电影也是在第三天开始逆袭,口碑出来了,看的人也更多了,甚至有些人去二刷,三刷,看完确实让人兴奋。
我们看的是晚上十点的场次,天还下着小雪,冷的伸不出手,但是电影院确是很热闹,大家都在兴奋的等待着,讨论着。在小县城里,这个本该睡觉的点,在过年时却格外的热闹。
电影开始了,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刚开始的代入感并不是很强,只是觉得场景做的很好,也是一步步地根据剧情走的,慢慢地,人物也多了,剧情线也清晰了,感情线也有了。由于太阳的快速成长,为了保护地球及人类的繁衍,人类决定把地球推走,途中经历了各种困难,我们也失去了很多。地球环境也变得很恶劣了,但是人间的温暖还在,人们还是充满着希望,姥爷死的时候,杭州地下城毁灭的时候,绝望的时候又满怀一丝希望去努力的时候,也是让泪点异常低的我泪流满面。
当然,剧中也有让人感动的一幕幕,春节的各种小细节,北京第三区交通委的安全提醒,地面采伐石头的山区贴着的“安全生产,预防先行”的标语……使这个故事更加的饱满。
对于我这种只会看看的人,我真是觉得要给这部电影打满分,或许在专业者的眼里,这部电影还有许多瑕疵,还有很多不符合常理的地方,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部电影已经做的很不错了。网上说的也很不错,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先河了,虽然有不完美,但是我们走出了第一步,往后一定会比开始更精彩。
在此,也祝已经大卖的票房更上一层楼,中国电影,未来可期!
流浪地球2观后感篇6
?流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硬核,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遨游宇宙之间;北京、上海被冰雪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内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
其实中国观众对于这类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国内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硬科幻大制作的工业基础,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并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终于有导演做了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给中国的硬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用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的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
最后表扬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说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画翻页片头还精彩。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整体框架,有一定改动(严格说其实是扩充),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最精彩的《叛乱》希望能在续集看到。新加入的点燃木星很有新意,这种有创意的改动我还是能够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迎来真正的春天。中国科幻迷从此不再流浪,因为我们终于有硬科幻了!
流浪地球2观后感篇7
春节的时候为了特地去看了这部片子,出来以后就一个感受:这部片子就是即使世界已经有了好莱坞,但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电影、电影工业的原因。
关于选材,get中国问导演为什么选择《流浪地球》?郭帆导演说大刘的书我每部都看过。当时有三部大刘的小说《流浪地球》、《微纪元》和《超新星纪元》可以选择拍成科幻,当时我的第一直觉就是如果三部选一部就一定是《流浪地球》,后来仔细的想了下也只能是《流浪地球》。因为这个故事是可以被装入近未来的,而且我觉得《流浪地球》有一个很酷的形式感,虽然我当时也说不清为什么它很酷,我只是觉得把地球推离太阳系真的很酷,但觉得它酷的原因我不知道。那个原因是我后来去了美国才意识到。原来这个东西在美国人看来不光是酷,而且是很奇特的,原来它是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内核,就是我们对土地、对家园的深厚情感,才会导致我们连逃离的时候都要带着家。所谓的家并不是说物理上我们呈现的地球,是一堆石头,房子的六面墙壁这样的物理空间。这个房子当你买的时候代表了你的家庭,老婆,孩子甚至还有你丈母娘看你的眼神。这是我们中国人对家的理解,它绝对不是一个物理空间。当我们把地球推离的那一刻,我们推离的绝不是一个物理的一块石头,它推离的是我们的家,我们所有的情感载体。这个东西不是西方的,是特别中国的。原来它酷的来源是我们文化给我们的,在外国人的眼中是特别奇特的。我突然意识到什么是中国科幻,中国科幻的内核应该就是这个东西,至少在这个影片中是它。
?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成年礼。为中国科幻电影照亮了道路。这是一部致敬、借鉴各路好莱坞大片,但是内核非常反好莱坞的片子。真实观影之后确实也有同样感想,这部片子屡次打破了我往常看好莱坞灾难片科幻片得到的认知。这就是我开头所说的,为什么有了好莱坞,我们依然要有自己的电影,自己的电影工业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不应该总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的文化和价值观输出,舆论阵地,我们应该去争取。就好像这部片,传统好莱坞科幻片灾难片,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强调的是英雄史观,强调的是没有主角团队就没有人类和地球的明天。
但我们其实从来不这么说,很早就有伟人教导我们,人类的历史不是由一个个英雄推动的,而是由人民推动的,英雄史观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少了某个主角,人类就会灭亡?不会,少了主角,还会有另一拨主角成为主角,继续着推动历史或者拯救人类的进程。而主角之所以作为主角,很可能仅仅是他是一个亲历者、见证者。
流浪地球2观后感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