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都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目标的,所以认真写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写好教学反思也是教师们提升自我指导能力的一种方式,精品文档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画声音教学反思通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画声音教学反思篇1
?听听声音》作为《声音》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有适当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把眼睛闭上,静静听听教外的声音。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有体育课同学跑步的声音,有下雨的声音,有汽车鸣笛声音,老师讲课的声音等等。通过一位同学从远到近走路的脚步声让学生体会声音的高低变化。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音叉只有一种并且只能做演示实验,这一点就没有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敲打铁钉”我把铁钉改成了塑料尺发出的声音高、低、强、弱较明显,这对难点的突破会好点。科学教学必须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因地制宜的把握教学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最后通过本节课我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收获?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虽然学生有了很好的预有经验,但是没有真正体会整个实验的过程,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效果不好,科学是创造性的,教材只是根据但并不需要原班教材,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教学或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画声音教学反思篇2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0月10日上午第一节语文课,我执教了一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这是第二单元的其中一篇略读课文。
本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 、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上完课后,我感觉第2个目标中的边读边展开想象,和第3个目标巩固理解词意的方法实施得不够好。中午午辅导,语文老师齐聚会议室进行评课。总的来说,有得有失。下面将优点与不足梳理一下。
优点:
1、教师的思路清晰,环节设计很紧凑。
2、教学重点突出。
3、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简洁精炼。
4、敢于让学生放手自主学习。
不足:
1、学生引导“掠过”这个词时教师的解释不到位。
2、第4、5小节可以拓展一些秋的声音,不局限于前3个小节。让学生自由发挥。
3、仿写练习可以当堂写。
4、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可以出示图片,或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课堂一开始,就应该把这篇课文的题材是诗歌点出来,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不会说第几自然段了。应该是第几小节。我现在越来越平淡地欣然接受这种公开课了。因为每一次上课就是一个改变自己,浴火重生的过程。没有这种听课的平台的提供,自己教学水平是难以长进的。课都是多上多磨出来的。
画声音教学反思篇3
?听听,秋的声音》,一读题目,顿觉浓浓的秋情盈入心怀。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走进秋,走入诗的意境,我仿佛听到了《秋日私语》的琴声在缓缓奏响,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诗歌就是这样,遣词造句富有无穷的想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了一股隽永的美,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一声“黄叶道别的话音”,让我们体验到了依依的惜别之情;一句“和阳台告别的歌韵”,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一阵“暖暖的叮咛”,让我们品味着真切的情谊。
如何把秋天独特的美带给学生,让学生聆听到秋天美妙的声音,体会到诗歌遣词造句的韵味,展开想象的翅膀抒发胸中的诗情,是本堂课展开教学的重点。
首先,我借助多媒体,从视觉渲染入手,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再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品味秋天的的声音。让视觉与听觉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用这些美丽的画面和教师如诗一般的导言,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如诗如画的阅读环境。与学生共同走进声音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秋天是一个色彩的宝库。请看,秋天的天是湛蓝的,万里无云;秋天的月是明亮的的,皎洁如玉盘;秋天的树林是五彩缤纷的,黄叶飘飘,红叶似火,劲松苍翠,古柏更加郁郁葱葱……
师:秋天不仅是一个色彩的宝库,它还是一个汇集了无数种美妙动听声音的宝库。这节课就让我们打开这座宝库,去聆听那些美妙动听的声音,去品位浓浓的秋意。
其次,我用音乐的美渲染诗歌的美,充分让学生享受着诗歌和音乐谐和的美。美丽的景物是静止的,但学生心中激起的想象是动听且丰富的。我借助多媒体,播放秋天里各种声音,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在配乐范读中,我配上了轻音乐,清新的.音乐正符合诗歌的朗读基调,带给学生欣欣向荣的秋天。音乐加深了对美好秋天的感受,学生的朗读自然也就入情入境了。
最后,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想象创作,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中张开翅膀尽情驰骋。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看,学生的佳作:
听听,
秋的声音,
小雨跳到树叶上,
“滴答”
是叶儿换衣的声音。
听听,
秋的声音,
雨娃娃落到地上,
“哗啦”,
是大地给妈妈洗澡的声音。
一棵棵大树果实累累,
飘出一片片香味。
一棵棵高粱鼓起小肚皮,
秋天真是个丰收的季节。
让我们去感受秋天,
去闻秋天,去听秋天……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诗意的课堂需要学生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的展开。想象能让文字材料被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神游其内,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趟过历史的长河。只有通过想象,心灵才得以体验、思想才得以碰撞、精神才得以对话……
我想“披文以入情,循路而入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学生就会被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心灵之弦产生微妙的碰撞,使学生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奏出和谐的乐章。
画声音教学反思篇4
本课作者抓住了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体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赞美了秋天。本人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读与写”并联。
一、阅读感悟写法,习作妙笔生花。本首诗歌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诗中写了两个方面的声音,一种是能感觉到的声音,如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需要心领社会而不可闻的无形的声音,像文中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如何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是本人在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亮点。
首先要留意秋天更多的事物的景,搜集类似于诗中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吹稻谷“哗啦啦”,梧桐树叶飘落“哗啦啦啦”,风吹枯枝“刷啦啦”……然后要选择好自己所要描写的声音,按本文的诗歌形式组织语言进行续写。(这环节本人在教学中,落到了实处,每个孩子都能写了,有几个孩子真写的`好“学生作品内容略”)。最后要仔细阅读自己续写的诗歌,是否做到了内容美,有韵味。(这环节尽量尊重学生的思维,不删改,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语文的快乐。)
二、“读”是体现学习语文的快乐。本课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如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呢?这是本人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针对本课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诗歌的特点所体现的就是节奏美,只有通过“读”“悟”去想象诗歌所展示的画面。从而体会秋天的美好。比如,诗的第5节,当读到“在每一片叶子里”可以想象落叶随风飞舞的美;读到“在每一朵小花上”可以想象在秋季开放的各种野花的鲜艳清香;读到“在每一滴汗水里”可以想象农民伯伯辛苦劳作及脸上所洋溢喜庆的笑容……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三、习作与仿写。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出示第一节诗(内容略)。点拨,把秋天风刮黄叶的“刷刷声拟人化为”黄叶道别的话音“一句话讲出了树叶与树的情意,多像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出示要求仿写,见前面学生作品为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上,根据教材的内容,文章的体裁选定自己的教学思想。根据话题定内容,根据内容定基调,有效实施阅读与写作的同步。语文课要有读书声,每篇课文要有习作练习,哪怕是一段仿写,续写、依据内容写、日记等形式动笔练习方式,方能体现语文的快乐与实质。
画声音教学反思篇5
本课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会背诵第2—3自然段。
?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与实践》中有关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细化标准。
正确: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准语调;
流利:读得连贯不指读、不词化,读出速度不唱读、不拖音;
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表现出文中人物心理、态度、心情、精神、认识等方面的变化。
以上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朗读要求以及细化,根据学段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做到读准字音、不唱读、不指读;第二学段要做到读准停顿、不词化。
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中,语言非常生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先布置了预习,课上小组内检测朗读情况,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熟读课文。这样一来,对课文的朗读目标达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只能把课文分解,先进行第二自然段的熟读成诵。
班里有三四个女生朗读很好,让她们范读的'时候,也出现了字音不准影响发挥的情况。看来,预习的作业需要制定一个评价标准了。
其实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他们知道“微风”“狂风”的区别,在朗读的时候也会想要通过语调的变化来区别,只是大部分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只能我带着他们读。
先让他们克服每个字的节奏一样的问题,一句一句、一个词一个词带着他们读,我朗读让他们边想象边跟着我不出声读……反复几遍之后,集体朗读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接着进行了5分钟小组内赛读,看谁能背下来。5分钟后,有13人学会背第二自然段,但是在背诵的时候,朗读要求很明显又降低了。
经此一课,对于朗读目标的落实有以下改进措施:
1、制定预习检测标准,让学生能自我监测。
2、课堂上多领带学生进行朗读,把朗读要求以及标准让学生掌握熟练,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3、多布置一些片段背诵,让学生经常练习,使背诵和朗读达成一个水平。
画声音教学反思篇6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一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的物体,倾听身边的声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这一课是声学的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要让学生理解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一定的困难。之前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造声音,观察出现象,直接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但是课后问学生,学生依然觉得是摩擦、敲击等原因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产生的'方法混淆。老师并没有给学生横向比较。还有学生会有疑问,生活中很多物体发声了没振动,怎么能证明物体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原因呢?
针对这两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三个层次的实验材料。第一组是可以明显观察出声音的产生时物体振动了,尺子、纸、弦、镲。第二组是物体发声但是振动不明显但是可以借助其它物体看到其振动,小鼓、音叉、镲。第三组是利用之前提供的材料反证。
在第一组实验时,我让学生记录让物体发声的方法、发声时的现象、声音停止时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让它发声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发声时的现象都是振动,并且声音停止振动也跟着停止了。当这组实验做完时,适时总结做完这组实验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处学生基本就能总结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为这组实验材料可以明显的看出发声时的振动现象,通过对规律共性的自我归纳总结得出物体振动产生产生声音。我在此进一步
问,为什么敲击、摩擦等不是声音产生的原因?从而解决第一个问题区分发出声音的方法和声音产生的原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认识表层,而不会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抓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点,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利用实验材料做完第一组实验后,学生虽然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但是心中还是有疑问的,有些物体发声时没有看到明显的振动。“是不是所有物体发声时都振动呢?”如果都振动,振动就是声音产生的原因。所有用第二组实验证明,小鼓、镲,我们虽然可以用手感受声音的产生时的振动。但是手的感觉并不准确,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轻小的物体,借助轻小物体观察物体的振动。小鼓和镲用绿豆,音叉用乒乓球。解决学生的疑问。第二组实验做完后进一步总结,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到此大部分学生都应该了解到振动,我最后利用音叉反证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其它方法停止声音不一定停止。回到学生的第一个疑问。进一步巩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概念。
科学探究、科学素养等词语可以说是对新的一轮课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的这节课,本身就与声音有关,虽然科学探究、小组活动离不开,但课堂声音的控制是要加以把握的。同时,我在课堂注重关注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关注了教学的细节,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这样,我觉得才是真正的科学素养的体现!
画声音教学反思通用6篇相关文章:
★ 黄山教学反思6篇
★ 作文教学反思6篇
★ 美术教学反思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