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观后感7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观后感,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影所传递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精品文档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弟子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弟子观后感7篇

读弟子观后感篇1

初读《细讲弟子规》就真的感觉是一本好书,说的虽是平常的事,讲的却是不一般的道理;细细品味《细讲弟子规》,直悔自己接触的太晚、太迟,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之前怎么都闻所未闻?

?弟子规》是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编出来,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从生活面把它整理出来,所以他能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蔡礼旭老师又对弟子规的每一句都深剖细解,才能使我们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症结一一找到可以处理的方法。

一场好梦、好戏需要智慧,智慧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沉淀。“养子使作善也”,当孩子有颗“善良的心”,他就有善良的行为。看别人家的孩子,在我眼中,皆为十全十美,而很清楚自己孩子并非十全十美,要达到十全九美都很难。但现在读完《细讲弟子规》,我很清楚:教育孩子有颗善良的心,用智慧沟通,用德育引导,孩子一定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

晚上散步的时候,我给孩子讲“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寓意,也告诉他“瓜田李下”这个成语的出处,希望他为人处事可以不让别人有“瓜田李下”之嫌疑,延伸到“入虚室。(故事:宋代有一个叫陈p的家族,一家十三代同居,七百余口人,同时吃饭,就连他家里的一百多条狗也能做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这样,绝对让他记忆深刻。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细讲弟子规》中学到的!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在生活上,“父母呼,须应承。”“父母责。须顺承。”“步从容。立端正。”“衣贵洁。不贵华。”在学习上,“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在做事上,“此未终。彼勿起。”

“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能做到此,一定不会“失诸正鹄”的。教育孩子以“德”为本,且勿宠溺孩子,“宠猪举灶,宠子不孝。”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上行下效,愿我们都拥有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读弟子观后感篇2

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子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读了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而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一定要提得起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而已。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老师学习,决心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虽然有些一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已初尝了甘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人,无论对父母还是其他长辈。哪怕是对一些陌生的老人,我的行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一直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父母。我能做到将心比心。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了。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老来孤独的心,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几个养老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这个寒假,悉细照顾父母,和他们促膝谈心,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玩,和他们一起观赏花灯焰火,看民间扮玩。经过这一假期,我欣喜地发现,老人越来越开朗了,吃得越来越多了,身体也越来越好了,脸上开始有了光泽,皱纹也少了。想想确实有道理,作为他们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对自己百依百顺,心情怎能不舒畅,胃口怎能不好呢?

在学校里,我也尽力把《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落实到工作中去。首先先要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论语》里有一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长期以来,老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遗失了这根本的一条,因此实效性不大。今天,当我切身感受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时候,心里的滋味十分复杂。试想:我们做老师的自己连讲台都收拾不整洁,学生又怎么可能收拾得好抽屉呢!“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我要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来督促自己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要合乎《弟子规》的要求。在生活细节方面,我有时对学生指手划脚,今后要小心、严谨、细致地身体力行。比如捡垃圾,擦桌子,整抽屉等等。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其次要与同事友好相处。努力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以前,我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今后要注意修正。

总之,看了《细讲弟子规》,我感悟甚深,受益匪浅。通过此次读书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细讲弟子规》就是让我们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通过学习来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以及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读弟子观后感篇3

在暑假里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在生活中首先要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姐妹。要想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讲信用。以前妈妈说我做错事的时候,我总是很不耐烦,现在我知了这样是不对的。在暑假里我帮妈妈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扫地,拖地,收拾自己的书桌……弟子规使我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

?弟子规》里有这么一句话:“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在书中的解释是说:借了别人的东西,应当及时归还。如果别人向你借东西,有的话就痛快的借给别人,不要小气。我想起有一次我的水性笔没墨了,问同桌借。她却说::“不借!这是妈妈买给我的,可好写了,我怕你会弄坏的!”我很生气,一节课都没有理她。在我苦苦哀求下,妈妈终于帮我买了一支有喜羊羊和美羊羊彩色图案的水性笔,我可喜欢了,于是心想:要是同桌来借笔,我坚决不借!哼!谁叫她先前不借给我!机会来了,下午第一节写字课,我拿出笔来,故意慢慢地写,想象着同桌会怎样来借笔。可左等右等等不到,却感觉身后有人拿尺子戳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郭全。他用哀求的眼神对我说:“我笔没墨了,借你的一支。”我本来不想借的,可他又不是同桌,好像应该借。但我这只水性笔那么漂亮,万一他弄坏怎么办?

这可是我求了妈妈好久才买的呀。本来是要向同桌炫耀的,现在却要借给其他人。借还是不借呢?犹豫中,同桌却说话了:“他不会借的,要是我,我也不借!”我这时才发现同桌说的话有点对,一支新的笔,谁不爱?还真有点不想借。可是,如果不借给他,不就像我昨天没借到笔那样难受了吗?哼!我才不像你这么小气呢!

想着,我赶紧把笔递给郭全,还叮嘱他:“要小心用啊。”他点点头,充满感激的说:“谢谢你!”从此,不管谁问我借东西,我都会借,因为我体会到了借不到东西时难受的心情。通过这件事我感悟到,问别人借东西时,如果别人不借,不要埋怨他们,或许他们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别人问我们借东西时,我们有的就一定大方借给他,否则别人会很难过的,可能下次我们再问别人东西别人就不借给我们了。如果没有也明白告诉他,好让他再问别人借。就像老师说的:“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读弟子观后感篇4

今天早上和同事们一起学习观看台湾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第一集《幸福人生讲座》蔡礼旭老师通过讲解许多事例和道理,教会人们如何经营幸福人生。

讲座刚开始,老师就问大家有没有做梦笑到醒的,有做梦笑到醒的都是幸福的;当时我就笑了,因为我有做梦笑到醒的,而且好多次。虽然我也不记得梦里是因为什么才笑了,因为我的身边有一大群的好人,善良的人,所以我连做梦都是在笑,都是幸福的。而那些成天认为身边都是坏人,都是不安好心的人,也许你做梦就不会经常笑到醒了吧!在讲座中老师讲到我们普通人都是对别人要求太多,对自己要求太少,“严以待人,宽以待己”,我想现在人的思想普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寻找真诚时,自己没有对别人付出真诚,却希望别人对自己真诚,只有主动的去付出人生才会幸福,幸福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只有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幸福自然会在你身边。只要懂得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幸福的理由。

人最重要的是德行和做人做事的态度,在没有接触弟子规以前,一直都觉得自己做人已经能算得上是很不错的了,为人处事也处理的非常得当,但是,自从2年前接触了传统文化,接触到弟子规之后才明白,原来自己所谓的做人做事算很不错,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定的一个标准;接触弟子规之后才明白其实自己还没有真正的做到弟子规中的要求。只有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幸福自然会在你身边。只要懂得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幸福的理由。

当我们真正能到达修养身心这个境界,就能够对家庭、社会产生很大的力量;百善孝为先,其实要对社会有贡献,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就是要好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首孝悌”,做一个真正有孝心,面对所有长辈他都会恭敬。施比受更有福,只要真正的去帮助他人,爱护他人,继而重视自己的德行,整个社会就会呈现祥和之气,这就是你的福气、这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注重物质享受,不懂的去吃苦,等到花钱习惯了,就很难改。那么这个人的努力目标就不是为了孝顺父母,不是为了照顾妻儿,而是满足他的物质欲望,让自己赚更多的钱、让生活过得更好;试问这样的人和自私还有什么区别。因此人从小要有仁爱之心,要替他人着想,他将来一定会为社会造福,自己也就会过得幸福。

读弟子观后感篇5

一直感觉传统文化似一座巨大的宝库,丰富且深邃。而今看了《弟子规》的光盘后使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果能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话,那就是道德。成为一个有德人的必须外在上,能够获得众人的支持与帮助;内在看,可以收到得到心灵的安宁。即:外德于人,内德于己。这一幕持久的执着,让我止不住地品味生命,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坦荡。

学习传统文化,学会快乐地生活,做胸怀坦荡的人,以平常心对待人生,对待功利,对待追求,淡泊致远,心底无私,构造幸福人生。看了弟子规的盘后,对我感处挺深的有两个地方,一是人与自然方面。今天,我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费,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猎杀……水龙头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会干呢?多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朋友还正在挣扎?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砍一棵树就要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更不伤害我们的好朋友—动物……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请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还有一方面对我感处挺深的就是孝顺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一句俗:〔百善孝为先〕,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孝顺是最基本的基础。人要学会孝顺,学会了孝顺,便学会了爱自己和爱他人。孝顺的人,他是绝对可以和周边的人和洽相处的。而一个不会孝顺的人,他必常与人合不来,因为一个连自己的尊长都不知道爱的人,你叫他如何去爱他人?

孝顺是一个人的本份,父母花了心思养育了我们、教育了我们,才把我们安全的抚养长大,父母的深情,跟高山一样高,如海水一样深,这一种恩情,我们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到底我们该怎样孝顺父母呢?在生活上,物质的需求已不成问题,主要是精神上的关怀,要让父母满足,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忙或者是个人的原因而忽略了父母,在外打拼的同时,不要忘记家中的父母。回报父母,其实很简单:平时多打电话问候一下,有时间常回家看看

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时感到后悔莫及,等有些事你懂了,但已没有去做的意义了。因此,我们现在能做的,就尽力去做。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让自己无愧于心。要知道:我们过得幸福,父母才会快乐。

入则孝,出则悌,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父母子女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身体力行去实践。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读弟子观后感篇6

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真正了解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匪浅。它使我觉得自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生在世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姑姑的儿子,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为人子女,该做些什么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温暖的怀抱;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地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为我们无私的付出。渐渐长大的我们,也应该学着为父母做些什么了。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诵读《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读弟子观后感篇7

今年暑假我观看了一部动画片——《中华弟子规》,这部我觉得这部动画片很实在,有蕴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大道理是我读了后受益匪浅。

这部动画片主要讲了:一个温厚可爱的孝孝,漂亮又急性子的姐姐,精灵调皮的小弟弟

和一个魔法小宠,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做一个有孝心,诚实,礼貌……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其中也渗透了弟子规中的每一句话,其中的孝、悌、忠、信……等道理

我最喜欢其中的人物是孝孝,因为孝孝不仅外表可爱而且内心善良,他只要知道自己做错了就会及时改正,一集中:爷爷妈妈弟弟……个个找孝孝帮忙,可孝孝却不理不睬继续做自己的作业,也回答的也只说了声“嗯”他的魔法小宠看了之后十分气愤叫孝孝去帮忙可孝孝依然没去,魔法小宠给孝孝一点惩罚之后孝孝就再也没有这样过

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行为跟这个孝孝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一次,我在客厅里看电视妈妈叫我去买一瓶酱油可我正看到高潮,我心想:不管了,先看完了再去买也不迟便继续看电视,也没有回应妈妈。可看了这个孝孝,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想我一个五年级学生都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可孝孝却能做得到,我心里感到十分惭愧。

这部动画片不仅使我们明白孝的道理还让我明白了悌的道理。

悌指的是兄弟姐妹间的友爱,互相敬爱。指的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这一点我可是做到了敬爱兄长,关爱幼小。

人与人之间要讲诚实守信,不能欺骗。一次,我的朋友约我去看电影。我准时赴约可我等了半个小时都没见到他这就是他没有守信。还有一次我把别人的东西拿走却没有问他,这是我不诚实的行为。

这部动画片为我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让我开始更广烦的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巨著,也更深入的学习理解中国的道德文化。

这部动画片教给我的道理像烙印一般刻在我心里,永生难忘,像警钟一样时刻提醒我要做一个孝、悌、忠、信……的好孩子,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读弟子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读老人与海读后感500字7篇

读魔鬼的井读后感7篇

读钓鱼的启示读后感最新7篇

弟子规的关于孝的演讲稿7篇

薪火相传读观后感5篇

读动物书观后感6篇

读《城南旧事》观后感5篇

读《老师好》观后感8篇

读《老师好》观后感精选8篇

读动物书观后感通用8篇

读弟子观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