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习困难,提前解决问题,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树的故事教案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树的故事教案篇1
《火车的故事》课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会写“名、发”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火车的发展,激发创造的欲望。
课前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关于火车的故事,(边说边板书课题)你们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火车的故事》,你将会了解到更多关于火车的知识。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读通课文。
2.检查识字情况。
齐读,分组读,抽读。
3.听老师范读,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火车的什么故事。
结合插图,边读边想
4.自读第1、2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理解“飞驰而过”。可以播放火车疾驶而过的场景,也可以把自己的'手当做火车,演示“飞驰而过”的样子。
5.读第3自然段。
a.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什么?
◆蒸汽机车(第二幅图上的车头就是蒸汽机车。它烧煤,从上面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
◆内燃机车(它烧汽油、柴油或煤油,不会产生多少烟)
◆电力机车(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电力机车的车顶有电线。它行驶时下面是两根铁轨,上面靠电线提供能量)
b.磁悬浮列车(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火车,速度快,接近普通飞机。这种火车只有中间一根铁轨,最特别的是:它是浮在轨道上的。第三幅图画的就是磁悬浮列车。它在日本、德国常见,我国上海也有)
c.朗读领会。
6.自读第4、5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a.理解“夕发朝至”:“夕”是晚上,“发”是出发,“朝”指的早上,“至”是到。谁能把词语意思连起来说说?(晚上出发,早上就到了)
b.爸爸还说了什么?
c.引导理解不懂的地方。
如: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画出海面及山势的剖面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海拔”。青藏铁路指从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铁路,那里海拔特别高,平均超过4
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d.指导朗读,重点读好长句子:“我国正在……青藏铁路”。
4.读第6自然段。
你也想驾驶火车吗?你想驾驶什么样的火车呢?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复习巩固生字
1.学生读生字卡片。
2.游戏:教师读一字,学生快速拿出相应的卡片,再组词语。
书写指导
1.观察字形结构,想想怎样写才好看。
2.重点指导:“发”的第一笔、“成”的斜钩要写好,整个字才好看。
拓展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大家交流。
总结
注意肯定学生的创新之处。
树的故事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情节。
2、感知故事中的问答式结构。
3、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改变生活,创造快乐。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课件《蜘蛛先生要搬家》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出主角,交代故事名称,激发幼儿兴趣。
1、你搬过家吗?你为什么要搬家?(有一个蜘蛛也要搬家了,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关于蜘蛛搬家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2、这只蜘蛛和我们以前看到的蜘蛛有什么不同?请你猜猜它是先生还是为小姐,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官帽、胡子、八只脚穿了四双不同颜色的鞋子。)
3、我们的故事名字是《蜘蛛先生要搬家》,那到底将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
二、由故事引出,讲述故事情节。
1、翻开第一页,引出故事情节。故事里说的是谁呀?(蜘蛛先生)蜘蛛先生站在哪里呢?(舞台),哦蜘蛛先生搬家的故事要开始啦!
2、蜘蛛先生怎么啦?(引导幼儿观察蜘蛛先生的表情是忧虑、担心,引导幼儿观察蜘蛛网破了)
3、蛛蛛先生为什么要搬家呢?(引导幼儿观察和扫把小姐的裙子缠在了一起,及观察为什么说是位小姐,及其蜘蛛先生的表情痛苦)
4、刚才蜘蛛先生很痛苦,那现在蜘蛛先生的表情呢?(开心)
你来猜猜他为什么这么开心?(他决定要搬家了)
蜘蛛先生是什么时候搬家的?为什么?
5、了解蜘蛛先生搬家的路线。
⑴、后来他有没有找到家?那蜘蛛先生搬家经过了哪些地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p11、13、15、17页
⑵、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调出画面(屋顶、电线杆、树枝上、玩具屋顶、墙角边)
⑶、谁来按照顺序排排蜘蛛先生的搬家路线?
⑷、那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到再来看看。
⑸、那具体蜘蛛先生是如何搬家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①蜘蛛先生是怎么搬的?
②爬到屋顶以后呢?它是怎么到过去的,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动词?(荡)。
③最后呢?(最后就荡到了玩具店的屋顶上)
④蜘蛛先生找到盖房子的地方了吗?那在哪里找到的?
6、蜘蛛先生用什么盖房子的?那他吐出的丝是什么样的?
那他现在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很开心呢?(让幼儿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是最开心的。)
7、蜘蛛先生的房子漂亮吗?你来用一个好听的词来说说。
三、教师自问自答完整讲述故事。
1、鼓励幼儿想想你们讲的和老师讲的是不是一样?
2、那这个故事和我们以前的.故事有什么不同?(一问一答的形式)
四、幼儿两人结伴,自由讲述。
3、幼儿自由讲述,两人一组一问一答讲述故事。(允许幼儿讲的和书上有差别)
4、鼓励幼儿结伴在集体面前讲述。
五、幼儿续编故事。
蜘蛛先生以后还会不会再搬家呢?为什么?(鼓励幼儿续编故事情节,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树的故事教案篇3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领会故事中的提示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争论的故事(读题),看了这题目,你想了解什么?
(谁与谁争论?他们为什么争论?他们是怎么争论的?他们争论的结果是什么?)黑板上随机写:谁与谁?为什么?怎么?结果?还有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大家有这么多疑问,那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听听故事吧。课件出示背景图)
2、学生自读。(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想不想自己读一读?打开课文读读看)
3、课文一共有十二个自然段,其中第十一节是一个删节号,我请这两组的同学轮流来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提出剖这个字的读音。剖很难读,他读准了,请他带大家一齐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剖。齐读三遍,开火车读一组。找找看,这个剖字在文中哪一句话里呢?谁来读一读?)
4、读了课文,来看看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教师随机板书: 无影无踪
大雁
煮 争论不休 烤
(他们为大雁烤着吃还是还是煮着吃而争论不休)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结果大雁飞走了。
争论不休中的休字典上有这么几种意思(休:停止;休息;表示禁止或劝阻)你看在这儿应选第几个?争论不休是说什么?(还可以指什么?)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咱们来看看兄弟俩是怎么没完没了地争论的?再读读课文,把他们争论不休的话找出来。
2、谁来读给大家听。请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朗读。(你读谁的话?谁来读弟弟?)
出示争论的这段话:
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弟弟说: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哥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道: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弟弟很不服气: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3、学生评价,(你觉得他们读得怎样?说说你的理由)
a、不以为然,大声争辩上加点
学习不以为然(然:对;如此这样;然而)你认为不以为然应该是怎样的态度和样子?你能不能把不以为然的样子做给大家看看?你能读一读哥哥这句大声争辩的话吗?
b、很不服气上加点
他们把很不服气的语气读出来了吗?谁还想读一读?
c、(出示去掉提示语的一段话)你看这儿的这段话,大家读一读,看看和我们刚才读的有什么不同?有了这些词,你门有什么感受?(再出示有提示语的这段话)(这些词语就提示了兄弟俩争论时的态度、说话的语气。你看一用提示语,我们就看出兄弟俩辩得多激烈呀。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当时兄弟俩争论的情景。恰当地运用提示语多重要啊。)
d、谁还想来辩一辩?把哥哥与弟弟的争论语气读出来?请一学生,让他自己找一合作伙伴进行分角色朗读,再请一学生读旁白。
评价
4、他们这样争论不休,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就请过路的老人来评理
得出的答案是:(课件出示)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老人的话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
谁来做一回老人,说一说?
但最终的结果是: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板书:无影无踪)也就是飞得不见踪影了。
5、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四人一组准备。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好?
指导:要表现出争论的语气,老人的语气。如果再配上适当的动作就更好了。
分组准备。选择一组表演,进行评价。
6、学生讲故事
同学们,我们刚才四人一组表演了这个故事,表演得很好,如果让你们一个人扮演三个角色,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能不能讲好呢?
每人准备两分钟,谁愿意来试一试?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把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词归类)
2、读
3、这篇课文的生字有什么共同点?形声字:烤(换偏旁,注意不能多写一横)键(换偏旁)剖(换偏旁)
4、其中这个赞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写法,这个字是上下结构,看一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1、生字描红。
2、摘抄本课的成语。
不以为然,无影无踪 两全其美 烟熏火燎 聚精会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树的故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作业设计: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略
树的故事教案篇5
目标:
1、知道的名称,理解内容,懂得听时应安安静静的,不能大声说话。
2、理解词语:静悄悄、安安静静、又蹦又跳。
3、愿意大声地在集体中发言。
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幼儿画册》
过程:
一、导入:倾听音乐感受安静的氛围。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要安安静静的?
幼儿自由回答(睡觉、吃饭、看书等)
过渡:听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呢?引出《小青蛙听》
二、倾听,理解内容。
1、幼儿完整欣赏。
提问:的名字叫什么?里有谁?他们是怎么听的?
2、教师演示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二遍欣赏。
提问:里有谁?他们是怎么听的?
3、分段欣赏,理解中的词、句
(1)提问:发生在什么时候?夜晚是怎么样的呀?(静悄悄)月亮婆婆在讲给谁听?(小鱼儿)小鱼儿他们是怎么听的?(安安静静)小青蛙是怎样听的?(呱呱呱地又蹦又跳)请个别幼儿表演。
理解词语:安安静静。集体体验安安静静的感觉。
(2)月亮怎么样了?(它生气了)为什么会生气?后来小青蛙是怎么听的?(坐在荷叶上一声也不吭)帮助幼儿理解词汇:一声不吭。
三、“传话”
1、现在小青蛙可好了不管听谁说话都很认真,我们也来学一学小青蛙。听人家说话时也要眼睛看着人家,不插嘴听清楚每一句话,这样才能知道很多的事情,把事情做的更好。今天,我们来做个传话,做这个时你们一定要听仔细听清楚,人家说的话才能做。
2、讲解方法一组幼儿上来示范。
3、幼儿。
4、简单评价情况
幼儿传话内容从简单的较熟悉的词开始。
树的故事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对话。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青蛙的特征。
3、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活动准备:
?小蝌蚪找妈妈》ppt课件,小青蛙音乐。
活动过程:
中班语言教案《小蝌蚪找妈妈》含ppt课件
二、理解故事内容
1、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在水里生了许多宝宝,宝宝们还会变呢。看,变成了什么?(许多小蝌蚪)
于是小蝌蚪一边游一边找妈妈。
——看,那是谁?(鸭妈妈和小鸭)我们一起问问鸭妈妈。
教师问:鸭妈妈,鸭妈妈你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它长的是什么样子?
鸭妈妈:你们的妈妈头上有两只大眼睛,一张宽宽的大嘴巴。
刚才鸭妈妈说我们的妈妈长的什么样?
幼儿:谢谢鸭妈妈!鸭妈妈再见!
又有谁来了?(鱼妈妈和小鱼)
幼儿跟说对话:鱼妈妈,鱼妈妈你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它长的是什么样子?
鱼妈妈:你们的妈妈长着四条腿。
鱼妈妈说我们的妈妈长着几条腿?
幼儿:谢谢鱼妈妈!鱼妈妈再见!
——咦,那是谁的妈妈?
请个别幼儿来问:乌龟妈妈,乌龟妈妈你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它长的是什么样子?
乌龟妈妈:你们的妈妈是白肚皮。
我们的妈妈有白白的什么?(肚皮)
幼儿:谢谢乌龟妈妈!乌龟妈妈再见!
——我看到白白的肚皮了,那是我们的妈妈吗?
幼儿齐问:鹅妈妈,鹅妈妈你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它长的是什么样子?
大白鹅妈妈: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服。
哦,原来我们的妈妈穿着绿衣服呀。
幼儿:谢谢鹅妈妈,鹅妈妈再见!
——刚才几位妈妈告诉我们了,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怎么样啊?(头上有两只大眼睛,一张宽宽的大嘴巴,还有四条腿,露着白白的肚皮,穿着绿衣服。)
——我想出个好办法:我们把小蝌蚪的妈妈画出来,这样小蝌蚪就很快能找到妈妈了。该怎么画小蝌蚪的妈妈呢?(引导幼儿小结青蛙的特征)
三、唱唱、跳跳,学做小青蛙
1、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游走了,它们去干吗了?青蛙妈妈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2、律动:小青蛙。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篇幅比较大,相对比较复杂的故事。而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于此类情节复杂、角色较多的故事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虽然在平时的课间活动中我们有讲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但是,要让托班的幼儿记住故事中的语言,把它表演出来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对故事进行了精简,考虑到托班幼儿对于重复的语言对话比较感兴趣,也容易让他们理解和记忆,我们把小蝌蚪的对话都设计为:你是我们的妈妈吗?而其他动物我们也同样遵循这个特点:“不是,你的妈妈是……”,这样的设计不仅简单,易理解,也为后面幼儿的角色表演减低了难度打下了基础!
树的故事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复习数序、顺着数、倒着数、跳着数。
2、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数数兴趣和能力,了解不同的数数方法的应用。环境创设“小羊过桥”图片一幅,教具小羊一只。重点与难点尝试学习不同的数数方法和提高幼儿的数数兴趣。
活动过程:
一、欣赏彩桥
1、出示彩桥:这是什么?这座彩桥是怎样设计的?台阶上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2、小结:这座桥是用许多小的长方形砖砌成的;中间高,两旁低;上桥和下桥的台阶都是10级;是彩色的,有红绿黄蓝橙五种颜色。
二、数台阶
1、师:小羊和大象它俩各坐在桥两边。一天,小羊想到大象家做客。小羊开始过桥了,我们一起帮它数一下,上下桥时各走了几个台阶?
2、师:我们数数时可以顺着数,也可以倒着数,倒着数也就是从较大的数一个接一个往较小的数连续数下去。
3、师:小羊回家时已走在第五级台阶了,小朋友帮它继续上下桥好吗?
三、编号码
1、师:又一天,小羊去大象家时半途脚扭伤了,想请大象来接它,它托人给大象家打电话,小朋友再给大象编电话号码好吗?八位数的号码可倒着数或一部分顺着数一部分倒着数!
(幼儿自由设计)
2、请符合要求的幼儿给大象打电话——要求用礼貌用语。价值分析:
通过欣赏的形式,让幼儿对“彩桥”有一个细致的了解,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尝试学习不同的数数方法,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
通过“编号码”,让幼儿从中了解不同的数数方法的应用和体验成功后的愉悦情绪,以及如何贯穿生活中的社交关系——打电话等。
树的故事教案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