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改进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成为更好的者,通过引导式提问的教案,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深度学习,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圆锥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圆锥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练习十二的第69题。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填空。
(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2)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倍。
(3)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相当于圆锥的()倍。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二的第6题。
教师出示一个圆锥形物体,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测量才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然后各自让一名学生说说讨论的结果,最后归纳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测量方法。例如,要求一个圆锥物体的体积,可以先用软尺量出底面圆的周长,再求出底面的半径,进而求出底面积,然后用书上介绍的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
测量出圆锥的高,这样就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
2.做练习十二的第7题。
读题后,教师可以先后提问: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这堆沙的重量,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的第8题。
读题后,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要求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能直接利用题目中的数值进行计算吗?为什么?
题目中的单位不统一,应该怎样统一?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后,要使学生明白这里要先将2米改写成200厘米,再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算出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然后再求出它的重量。最后计算出的结果还应把克改写成千克。
4.做练习十二的第9题。
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要求粮仓装小麦多少吨,应该先求什么?
要使学生明白,应该先求2.5米高的小麦的体积,而不是求粮仓的体积。
让学生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选做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二的第10*、11*、12*题。
1.练习十二的第10*题。
教师:这道题要求圆锥的体积.但是题目中没有告诉底面积,而只是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求出底面积?
引导学生利用c=2r可以得到r=。再利用sr,就可以求得s=()。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其体积。
2.练习十二的第11*题。
这是一道有关圆柱、圆锥体积的比例应用题。
可以用列方程来解答。利用题目中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比,可以建立一个比例式。
设圆柱的高为x厘米。
=
x=9。6
(注意:由于圆锥和圆柱的底面积s都相等,所以计算中可以先把s约去。)
3.练习十二的第12题。
这道题是拆分组合图形,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图形,不难看出它是由等底的圆柱和圆锥组合而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直径都是16厘米,而圆柱的高是4厘米,圆锥的高是17厘米。然后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体积了。
小学圆锥教案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9页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例1。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67页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6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6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三第1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7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8页上面的图)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2.做练习三第4题。学生书面练习,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3题及数训。
六、板书:
圆锥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
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它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圆柱体积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小学圆锥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法学法】
试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6个,水槽6个(装有适量的水)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旧知识
1、你能计算哪些规则物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激发激情
展示砖工师傅使用的铅锤体(圆锥),你能测试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数学的形式进行设置情景,引疑激趣迁移,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揭示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试验探究合作学习(探讨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探究一:(分组试验)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1、猜想:猜想它们的底、高之间各有什么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圆柱、圆锥各1个,分组试验,试验后记录结果;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集体评议:(注意汇报出试验步骤和结论)
4、教师介绍数学专用名词:等底等高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一活动,初步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为探究二活动活动开展作好了铺垫。
探究二:(分组试验)研讨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1、大胆猜想: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拿出水槽(装有适量的水),通过试验,你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边试验边记录试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每组的试验)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提醒学生汇报出试验步骤)
教学预设:
(1)圆椎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3倍;
(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当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等。
4、通过学生汇报的试验结论,分析归纳总结试验结论。
5、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学生反复朗读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试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自主猜想、感知、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探究三:(伸展试验---演示试验)研讨不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题的体积是否具有三分之一的关系。
1、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2、观察老师的试验,你发现了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还有三分之一的关系吗?
3、学生通过观看试验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
5、结合探究二和探究三,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课件演示试验,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理解,再次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进一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四、实践运用提升技能
1、判断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说明理由---师生评议
2、口答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学生评议
3、拓展运用:【课本例题3】学生分析题意---小组合作解答---学生解答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题、口答题题型的训练,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而拓展题型具有开放性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五、谈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六、课堂作业:
1、做在书上作业:练习四第4、7题
2、坐在作业本上作业:练习四第3题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小学圆锥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在内容和要求方面没有大的变化,实验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使得教材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变化:
(1)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材通过列举大量现实生活中具有圆锥体特征实物直观引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的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当学生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体如此特征的实物,从而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加强了对图形特征,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更侧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实验教材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有关自主探索和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学情分析:
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材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联想和猜测,再通过实验和推理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如:联系圆柱体公式鼓励学生猜测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圆锥体积的教学是按照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的思路设计的,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试验和推理,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利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与圆柱不等高不等底的圆锥,沙子和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援助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出示圆锥的几何图形,学生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3、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公式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1.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1)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沙子和水
(2)实验要求
做一做:实验时先往圆锥里装满水往圆柱里倒,直到把圆柱里得倒满水为止。
比一比:实验前比一比援助和圆锥底面和高的关系。
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试验,边实验边做记录
3.学生汇报试验结果
4.分析数据,做出判断
观察全班数据,发现了大多数情况下圆柱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沙和水
5.进一步观察分析,什么情况下圆柱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沙和水
6.教师强调:只要是等底等高的就存在上面的现象。
7.师演示(实验)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板书:V圆柱=3V圆锥或V圆锥=1/3V圆柱
8.你们能用字幕表示他们的关系么?
V圆锥=1/3V圆柱=1/3sh
9.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二)解决实际问题
导言: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学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解决一下实际问题。
出示例3:
(1)指名读题,分析题意
(2)指两名同学板演,其他齐做
(3)汇报,说解题思路
(4)拓展:如果就给出这堆沙子,没有任何数据,说说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三)质疑
三巩固练习
(一)实战训练营:填空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的圆柱体体积的(),所以圆锥体的体积()
3、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原来圆柱体积的(),削去部分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
4、一个圆锥体体积是5.4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二)数学门诊部:判断对错
1、两个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他们的体积也相等.()
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3、圆柱的体积一定大于圆锥的体积。()
4、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等底等体积,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1/3。()
(三)求下列圆锥的体积
1、底面半径是2cm,高是8cm
2、底面直径是2dm,高是5.8dm
3、底面周长是6.28cm,高是7.6cm
4、高是16dm,底面直径是高的5/8。
(四)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圆锥形小麦堆,底面周长是31.4m,高是4m,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50kg,那么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
(五)维训练题
一个圆锥形的小麦堆,量得其占地面积是12平方米,高是1.8米,把这堆小麦装入一个粮仓里,正好站这个粮仓容积的2/15,这个粮仓得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练习四3478题
板书设计圆锥体的体积
V圆柱=3V圆锥或V圆锥=1/3V圆柱
V圆锥=1/3V圆柱=1/3sh
小学圆锥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九第1题,第2题。
教学目标
1、在操作和探究中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等能力。
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景铺垫,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画面,画面中两个小孩正在商店里买蛋糕,蛋糕有圆柱形和圆锥形两种。圆柱形蛋糕的标签上写着底面积16cm2,高20cm,单价:40元/个;圆锥形的蛋糕标签上写着底面积16cm2,高60cm,单价:40元/个。
出示问题:到底选哪种蛋糕划算呢?
教师: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了?他们应该选哪种蛋糕划算呢?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明白首先要求出圆锥形蛋糕的体积。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提出猜想,大胆质疑
教师:谁来猜猜圆锥的体积怎么算?
2、分组合作,动手实验
教师: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关系的话,它们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通过什么办法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分组研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教师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准备好的器材:等底等高空心的或实心的圆柱和圆锥、河沙或水、水槽等不同的器材,以及一张可供选用的实验报告单。四人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提供的器材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找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可根据小组研究方法填写实验报告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活动。
3、教师用展示实验报告单
教师:你们采用了哪些方法研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方案一:用空心的圆锥装满水,再把水倒在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形容器中,倒了三次,刚好装满圆柱形容器,因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锥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
方案二:方法与一小组的方法基本一样,只不过装的是河沙。我们的结论和一小组一样,圆锥的体积也是这个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师:二个小组采用的实验方法不一样,得出的结论都一样。老师为你们的探索精神感到骄傲。
教师把学生们的实验过程演示一遍,让学生再经历一次圆锥体积的探究过程。
4、公式推导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又怎样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只要求出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再乘以三分之一,就得到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4〗↓〖6〗↓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v=1/3sh
教师:圆柱的体积用字母v表示,圆锥的体积也用字母v表示。怎样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
抽学生回答,教师板书:v=1/3sh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公式,弄清公式中的s表示什么,h表示什么。
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9页和第40页例1前的内容。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例1。
一个铅锤高6cm,底面半径4cm。这个铅锤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引导学生弄清铅锤的形状是圆锥形。
学生独立解答。抽学生上台展示解答情况并说出思考过程。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1、教科书第42页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填一填
(1)圆柱的体积字母表达式是(),圆锥的体积字母表达式是()。
(2)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倍。
抽生回答,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3、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形状底面积s(m2)高h(m)体积v(m3)
圆锥159
圆柱160.6
学生在解答时,教师巡视指导。
4、教科书第42页练习九第2题
分组解答,抽生板算。教师带领学生集体订正。
5、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现在我们再来帮助这两个同学解决他们的难题。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新课前买蛋糕的问题。
抽学生说出计算的结果。明白两个蛋糕的体积一样大,因此买两种形状的蛋糕都可以。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的学习中,你都有哪些收获?有关圆锥体积的知识还有哪些不清楚的?
小学圆锥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