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的评价机制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撰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幼儿园神奇的画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神奇的画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理解0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称和用途。
2、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幼儿能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纸、水笔、展板。
活动过程:
(一)、出示0,引起幼儿兴趣。
“这是谁呀?”
“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有的小朋友叫它xx,有的小朋友叫它xx,我们先叫它可爱娃娃吧!”
“今天这个可爱娃娃要出去旅行了!”
(二)、理解0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称和用途。
1、出示课件,0娃娃来到数字城堡。
“可爱娃娃来到了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可爱娃娃来到了数字城堡,可要改名字了,给他改个什么名字呢?(它是什么娃娃了?)”
看看有谁来欢迎它了,出示123456789。
“这么多的数字宝宝来欢迎它,0娃娃可开心了!”
“今天它要和数字宝宝玩抱一抱的游戏,1和0抱抱会变成几,那2和0抱呢?还有谁和0抱,它们会变成几呢?”
“小朋友真棒,我们也来跟朋友抱一抱吧!”
2、出示课件,0娃娃继续旅行,来到拼音王国。
“你们猜一猜,这次它到了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0娃娃在这里可以叫什么名字?”
“0表示什么呀?”
“他戴上了帽子叫法就不同了哦?”
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戴不同帽子的o
“0娃娃可要考考我们小朋友喽,戴上平帽子的o叫什么?戴上扬帽子的呢?那戴弯帽子的又叫什么?最后一个戴下斜帽子的呢?”
“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认出了他们!”
3、出示课件,0娃娃走到了音乐城
“你们猜一猜,这次它到了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可爱娃娃到了哪里啊?”
“可爱娃娃来到了音乐城,可要改名字了,给他改个什么名字呢,(它是什么娃娃了?)”
“休止符娃娃在音乐中有什么作用啊?”
幼儿玩节奏游戏
“休止符娃娃要和我们做个游戏,我们一起看一看!”
(1)出示节奏练习
“你们会拍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老师稍作变化
“它们要变了哦!看仔细了!你们还会用拍手来表示吗?”
4、出示课件,0娃娃走到了图形城。
“可爱娃娃又要出发了,这次来到了什么地方?”
“可爱娃娃来到了图形城,应该叫什么名字了?(这次它是什么娃娃了?)”
幼儿玩图形游戏。
“圆形娃娃要和我们做游戏,看,这是什么?我们来看看这些圆形会变成什么?”
老师或幼儿操作课件。
引导幼儿想象创造。
“圆形娃娃和其他图形组合在一起还可以变成哪些图画呢,我们一起来变一变看。”
幼儿操作。
幼儿作品展示。
“先画好的小朋友可以和同伴讲一讲,也可以讲给老师听听:你把圆形变成了什么?”
(三)、结束活动。
总结:0在不同的地方,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在数字中她是0,在拼音中它是o,在音乐中它是休止符,在图形中它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那在其它方面它还会是什么娃娃呢?请我们宝宝回去找一找,明天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幼儿园神奇的画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事物的神奇变化。
2、能主动关注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并愿意通过图画、游戏等形式表达。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件
2、图片:小桃核儿、桃子、鸡蛋、小鸡、一群排队的小青虫、小蝴蝶、小男孩、大胡子叔叔。
3、蓝色围裙、火车烟囱、轮子。
活动过程:
1、观察神奇的小火车,激发幼儿兴趣。
观察背景图片"小火车",引导幼儿:"这是一列神奇的小火车,你们猜猜看,这列火车有什么神奇的本领?"(会开、会带我们带城里去、可以装人。)"到底有什么本领呢?"老师演示课件"小桃核儿"插入火车,变出一只桃子。
"原来这是一列神奇的小火车,它会变魔术。还有许多乘客来乘坐火车。它们上车前和下车后有哪些变化呢?让我们来听听故事《神奇的小火车》。"
2、播放课件,了解小火车的神奇本领。
(1)老师讲故事,从"神奇的小火车"至"毛茸茸、湿漉漉的小鸡",边讲边在火车边上演示故事内容--小桃核儿变成桃子,鸡蛋变小鸡。在讲到"猜猜看,下车的鸡蛋会是什么(小鸡)呢?"时,老师稍加停顿,让幼儿有回答的时间,又不影响故事的连续性。
(2)老师同时出示小青虫和小男孩。问"还有······要上车。猜猜看,他们下车时会变成什么呢?"(大青虫、蝴蝶、大人、爸爸--大多孩子已经掌握变化规律,能轻松地回答了。)老师接着讲故事至"我还没当够呢"。
"小男孩不愿意做大胡子叔叔,你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小男孩呢?"(倒着开!)假如你是小男孩,你会哭吗?为什么?
(3)"这是一列神奇的火车,你想不想坐坐?如果你上去会变成什么呢?"
3、通过想象拓展故事内容,用游戏的形式表达事物的变化。
(1)这儿还有许多车厢都空着呢,想想还有谁会坐上小火车?小火车优惠把他变成什么呢?(请1-2个小朋友回答,给孩子们一切启发。)
(2)游戏:开火车。
老师在围裙上贴上烟囱和轮子,做火车头,邀请幼儿做乘客。要求幼儿想好自己扮演的角色。老师问:"你是谁?"幼儿回答后乘车游戏,下车时表演出变化后的角色。(当我在围裙上变出火车头的时候,孩子们很惊奇,游戏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表演的内容大多与刚才的差不多,这样的情形可以理解,因为前面孩子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想象,这个环节旨在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而已。)老师带着幼儿开火车到室外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⒈在活动中,幼儿能够被故事有趣的情节吸引,积极思考、想象、猜测故事的情节,通过故事,激发了幼儿关注周围事物变化的兴趣。并且,在前期拥有的经验基础上,幼儿能较容易的理解故事内容。
⒉故事中事物的变化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相对浅显了一些,当讲述了第一位乘客桃核的经历后,幼儿就领悟到其中的奥妙,能猜想到随后几位乘客的变化,还没有提问“它们下车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幼儿就直接说出了该事物的变化,猜到了故事的情节。而在活动中,每次新事物出现,总是提问幼儿会变成什么,显的有些重复、单调,问题都停留在同一层面,不能让幼儿的能力得到提升,后面部分,应出示图片,让幼儿自主观察,自由说说。
⒊故事中出现的几个变化的'事物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是不同种类中典型的几样,在幼儿创编故事时,也要引导幼儿说说不同种类的事物的变化,不是停留在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上。可出示和幼儿回答不同种类的物品图片,引导幼儿思维的方向。而作为语言活动,幼儿说的还不够多,要引导幼儿愿意说、大胆说,并且,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幼儿园神奇的画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实际操作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具学具:
七巧板(学生) 多媒体课件(老师)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几幅由七巧板拼成的漂亮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其共同特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上图片的欣赏,激发学生对七巧板的喜爱之情。)
2、用激情的语言来介绍七巧板的历史,让学生知道七巧板是中国人发明的一项智力游戏,使学生感到自豪并激发学生对七巧板的兴趣。
(教师通过言词渗透自己的骄傲与自豪之情,使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情感与激发兴趣。)
二、学习制作七巧板
1、通过幻灯片展示七巧板的制作过程。
2、请同学们按照幻灯片上的序号在自己的七巧板上标出序号。
(七巧板的制作过程虽然十分简单,但它在本节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决定,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认真观察七巧板
通过对七巧板的观察,让学生找出七巧板的特点,学生说不全,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指导:
1、它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
2、每种图形有几个?分别是几号。
3、看一看,比一比,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通过对七巧板的认真观察,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七巧板的基本特征,这样又复习学过的知识,还为后面用七巧板拼图打下基础。)
四、利用七巧板拼数学图形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来拼图:
1、从七巧板中选出两块板,拼出学过的数学图形。请以为同学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给大家看。
2、选择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学过的数学图形。学生汇报,教师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3、游戏环节: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利用所有的七巧板摆出一个正方形来,学生利用自己的七巧板也跟着摆出一个正方形来。
游戏开始!
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岩石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
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岩石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
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平行四边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岩石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也是我教学设计的重点所在。我精心设计了这个环节,为的是孩子们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体会七巧板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地七巧板的喜爱程度,从而为以下的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学生动手操作拼图形
1、根据序号拼图形
教师给出七巧板的图形上标有序号,学生可以根据序号拼出图形。
2、照样子,选择喜欢的图形拼一拼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六幅有七巧板拼成的作品,但不出示七巧板的序号,让学生照着样子拼一拼,试一试。
3、猜一猜,拼一拼
出示第一幅狐狸阴影的图片
① 你们看它像什么?
② 猜一猜,它可能是有哪几块七巧板拼成的?
③ 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试拼。
出示其余的阴影图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同桌之间先说说它像什么?再说说它可能有哪几块七巧板组成?最后试着拼一拼。
教师在此过程中发给四组同学四幅七巧板和四张纸,让这四组同学在纸上拼,拼成后教师给她们展示在黑板上。
4、成果展示
相信学生通过一节课的练习可以用七巧板自己拼图形了,下面就请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两人一组拼图形,拼成后可以利用自己的画笔点缀自己的作品。
作品完成后,教师挑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欣赏。
(学生动手拼图的环节我分为四个步骤,它们是从简单到难一步一步过度过来的,如果一上来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图形那一定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决定要一步一步的来,让孩子们的过程走扎实,这样孩子们结束了这节课后猜可以拼出优秀的图形来。)
六、作业布置:
请学生欣赏几幅由学生共同合作创作的七巧板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创作一幅由意义的七巧板的图画,周五展示给大家看。
幼儿园神奇的画教案篇4
活动来源
幼儿在日常交流中,语言表达能力差距较大,有的幼儿语言丰富,表达准确,而有的幼儿不擅长表达,为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的词汇更加丰富,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句子的长短,能仿照例句将句子变长或变短(重点)。
2、讲述时能够使用常见的形容词,语言生动(难点)。
3、能够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图片。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学习、理解各种词汇,鼓励幼儿大胆使用各种词汇。
2、物质准备:各种图片(课件)、图片魔方、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漂亮的外衣
看一看:教师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图片内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图,看看图上是什么?
说一说:给这些物品加上用来修饰的形容词。
师:请你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样子的星星、太阳。
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如:星星——亮晶晶的星星、闪闪发光的星星、明亮的星星;太阳——火红的太阳、温暖的太阳等。
幼儿分小组进行“词语穿漂亮的外衣”游戏。
教师播放ppt,幼儿为加上用来修饰的形容词。
2、神奇的短句和长句
比一比:下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①花园里开满了鲜花;②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
提问: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你更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小结:你们看看,上面的句子短就是短句,下面的句子长就是长句。、说一说:神奇的句子越来越长。
师:你们能不能再把句子变得长一点呢?
如:漂亮的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
小结:这个句子真神奇,变得越来越长了,这都是你们的本领,老师还带来了几幅图,咱们再来变一变好不好啊?
游戏:说句子
比句子:教师出示图片,幼儿两人一组,每组抽取一张图片,互相说句子,比一比谁说的句子长;
让句子变长:出示图片,鱼缸里有鱼、爸爸看书、我去游乐园等;
让句子变短:出示图片(穿着漂亮衣服的小杰一蹦一跳的来到美丽的幼儿园),将原来的句子变短。
讨论:变短后的句子有问题吗?应该怎样不改变意思而缩短成一句最短的话?
如:穿着漂亮衣服来到幼儿园(没有主人公);小杰一蹦一跳(没有干什么);小杰幼儿园(小杰和幼儿园怎么了)。
小结:变短的句子要说清楚“谁在做什么?”
3、游戏:神奇魔方
教师出示骰子,请一位小朋友掷魔方,哪个面朝上就看哪个面上的图片,并说出一个短句“谁干什么”;请另一位小朋友把它变为长句;其余小朋友共同向魔方验证:“魔方魔方对不对?”如果正确神奇魔方就会给小朋友一个惊喜。
备注:我们设计了6个面的魔方,每个面有一幅图,图上是孩子们玩玩户外玩具的照片。可以多准备几个魔方分组游戏,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既亲切又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
幼儿园神奇的画教案篇5
目 标
指导幼儿欣赏故事,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
2.使幼儿懂得:光有帮助人的好心不行,还要有帮助人的本领。
准备
1.表现故事内容的图片或投影片。
2.请大班的幼儿表演故事。
过 程
1.欣赏故事 请幼儿听老师讲故事《神奇的颜料》。
2.看表演 请幼儿看大班小朋友表演故事。
3.讨论
出示图片或投影片,请幼儿讨论:
(l)安德列给谁画了什么?结果怎样?
(2)要想帮助别人,怎样才能帮得上?
附作品 神奇的颜料
新年到了,新年老人送给安德列一盘颜料,说:“用这盒颜料画出来的.东西,都能变成真的。” 安德列给奶奶画了一块花头巾。奶奶戴上,啊呀,又小又难看。 安德列给妈妈画了一条裙子。哎呀,妈妈穿不上。 安德列画了把椅子,爸爸刚坐上,就摔倒了。 安德列画了只小猫咪,邻家的小妹妹说:“这不是我家的。” 安德列走进公园,看到一个盲孩子,正摸着走路。安德列画了一双眼睛送给盲孩子。 盲孩子说:“谢谢您,就是眼睛有大有小难看极了。” 安德列给城市画了一座楼房,只听“哗啦”一声,楼房倒塌了。 安德列多么想为大家做好事,但都没做成,他很苦恼。 又一个新年到了,安德列把神奇的颜料还给新老人,诉说了自己的苦恼。新年老人说:“要记住,光有帮助人的好心不好,还要学会帮助人的本领。”
幼儿园神奇的画教案篇6
活动背景:
在玩水的活动中,常常发现孩子们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他们了解到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而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我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沉与浮"这一现象不是绝对的,它会因为某些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盐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也是最为熟悉的东西。也许大家会觉得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太难了,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他们掌握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愿望,愿意探索、尝试。因此在本次活动中设计了让孩子尝试实验,亲历探究活动。这样可以使孩子学会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能实验操作,并能运用相应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大小土豆块、碗、勺子若干;盐、味精、糖。
2.记录纸、笔。
3.有关死海ppt。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一块土豆块,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沉)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2、教师演示。出示两只注满水的杯中(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盐水)师先故意将土豆放在自来水中,土豆沉于杯底,再将土豆放于另一杯盐水中,土豆浮于水面。
二.小组合作,操作探索-实验:盐能使土豆块浮起来。
1、说明实验规则:出示盐、糖、味精。逐一介绍:红-盐,黄-糖,绿-味精。在这三种东西里有一种可以使土豆块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味精分别舀进和它们相同标记的三个杯子中,用筷子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土豆片。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符号记录在这张记录表上。比如沉下去可以用(x)浮起来用(√)
2、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
3、汇总幼儿实验情况,请幼儿说说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从刚才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放了一样多的'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土豆块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让土豆块浮起来。
为什么盐能让土豆浮起来呢?
师生共同小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土豆才能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扩展经验:死海看一段有关"死海"的介绍。师边给幼儿看边进行解释。
幼儿边看课件边听老师介绍:刚才我们从实验中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影片:这是大海,我们都知道海水里有盐,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动不动会怎么样?可是有一种神奇的海叫死海,听说过没有?人在死海中躺着一动不动,它也能让你漂浮在海面上,看还能浮在海面上看书看报呢,真神奇。为什么死海能让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科学区继续探索盐的奇妙之处。在我们的科学角里,有土豆、盐、玻璃球等材料,游戏的时候你们可以去试一试:让整个的土豆浮起来需要加几勺盐?有什么办法让浮起来的土豆再沉下去?玻璃球、鸡蛋也能浮起来吗?
幼儿园神奇的画教案篇7
设计意图:
活动设计的基础来源于幼儿身边的物品——纸。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幼儿常常用它来画画、写字、做手工作品。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上有了明显地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已经发现的几种玩法、用法,而是喜欢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例如:中班玩纸时,幼儿常用平面的纸折扇子;到了大班下学期,如果再请他们折扇子,则多数采用摺摺皱的方法。在剪、贴、画、折的各项活动中幼儿显示出很大的热情,根据幼儿的兴趣,我设计了“神奇的会站立的纸“这节课。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
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变化与承受图书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打印纸若干。
2、图书多本
3、小组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呢?(幼儿自由回答,画画、折纸、玩游戏等等)。
师:瞧,小朋友你们前面也有一张纸,它们都是躺着的,它们好想粘起来呀?你们能有什么方法帮助它们站起来吗?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
幼:把纸对折,然后竖起来,它就站起来了。
幼:我把他折扇子那样折,折了三次,它就站起来了。
幼:我把它卷起来,它就站起来了。
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纸真的很神奇,纸通过了折纸、卷的方法,改变了它原来的形状之后,它就可以站起来了。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
1、这些纸要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它还邀请了一些图书和它一起来玩游戏,
师:就是让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图书。
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本图书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图书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图书的数量。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图书,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图书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本图书。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四人一组试一试,每一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本图书。
三、交流讨论,再次进行实验。
1、设置挑战,再次尝试,比一比谁放的图书最多。
2、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图书?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纸折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先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图书,不能碰桌子。
四、交流
1、细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记录。
师:把纸的折法记下来,把放积木的结果也记下来。
2、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发现。
教学反思:
纸”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他们常常用它来画画、做手工作品等。可大班幼儿已有了明显创造性,他们喜欢去探索新的玩法、用法。因此在科学活动《神奇的会站立的纸》中,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了不同折法的纸所承受的力也不同的经验。
首先,第一环节是让小朋友想办法怎样才能让纸站起来。因为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折纸经验,所以,这个环节对幼儿来说是不成问题的。果然,每个幼儿都能想出至少一种的方法,有的折了一个圆柱体、有的在纸的中间折了一个折痕、也有的索性折出了一个尖尖的宝塔……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已有的经验和具体的'动手操作,去发现、去探究让纸站起来的方法。接下来的一环节是让幼儿探索纸的承受力,把事先准备好的书放在折好的纸上,看看谁的纸承受的书最多。在活动中,孩子们兴致极高,都想试试是不是自己的纸承受的力量最大。然后请个别幼儿上来演示自己的方法。先完成的幼儿与同伴互相自主的交流、分享,共同探索纸的承受力,获取具体经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更换新的纸,因为在第一个环节中已经折过的纸有了折痕对承受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就影响了实验的结果。
活动将近尾声时我请上来两名书放最多的幼儿进行比赛来选出一名最佳魔法师,下面的幼儿数着越来越多的书都兴奋不已,最多的是一位男孩子一共放了8本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激发了幼儿的强烈探索欲。
幼儿园神奇的画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