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的教案设计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组织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教案的充分准备让我们更有计划地展示教学方法,精品文档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四年级上教案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上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学习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2.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一)学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回答爬山虎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植物。)
(二)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宏亮,读准字音。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这种植物的哪两部分?(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一)学生看生字表,分析字形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1.读生字表中的字,口头组词。
2.分析字形结构,说说每个字的结构和部首。
3.两人一组,说说每个生字需要注意的笔画和记法。
隙:右上边的小不要写勾。右半部分的记法是小日小。
拂:笔顺不要写错。第六笔是,第七笔是丿。最后两笔不要都写成竖。第六笔中的第二个折要写短一些。
漾:右上边是秃尾巴羊,右下边是永。永的第二笔横折中的横要写得短。注意不要写成水。
柄:右边丙里的人,最后一点不要和勾连起来。柄在这里当把儿讲。
萎:容易写得很长,各部分要尽量写扁。第八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二)读词语卡片。
舒服空隙漾起叶柄刀柄把柄嫩茎均??
拂过吹拂萎了枯萎休想荡漾重叠新鲜
枝状触角痕迹牢固瞧不起
(三)抄写本课后第4题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学习课文一至二自然段
(一)默读课文1、2自然段,想每段各写了什么?(第一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第二段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
(二)重点学习第二段,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练习给第二段分层。
1.听读第二段,标出共有几句话。(四句)
2.默读第二段,想想每句话说的什么意思。(第一句介绍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第二句说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说了叶子绿得新鲜和排列情况;第四句写了叶子的动态。)
3.用‖给第二段分层。(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是第一句话;第二层是二、三两句;第三层是第四句。)
教师问:为什么把二、三两句合成一层?(因为这两句都说的是长大了的.叶子什么样,绿的颜色和怎样排列的。意思上连得很紧密。)
4.请一位朗读语气好的同学读第二段,其它同学闭眼听读,头脑中要想象出一幅画:青翠欲滴的满墙绿叶,铺得是那样均匀,排列是那样整齐,看着是那样舒服,微风一吹,漾起波纹。
5.每人说一个比喻句,把爬山虎的叶子可以比喻成什么?要求用的比喻词不能一样。(犹如碧绿的湖水,好像农田中绿油油的禾苗;如同人工培植的草坪;像从飞机上看到的一片树林。)
6.练习朗读。爬山虎的叶子这样好看,真像一幅神奇的画面,请几个同学读这一段,看谁的语气最好,把爬山虎的叶子读得最美。
四、反馈验收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听写第二段最后一句话。
(二)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师导入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本课是围绕哪一个意思写的呢?(围绕爬山虎的脚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段是围绕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
二、总结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一)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确定了要写的是什么。(板书)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为绿化祖国,美化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满墙碧绿的叶子,从小到大,从红到绿,又从绿到红,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们为什么能那样牢固地铺在垂直的墙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风雨也不会把它们打落下来。但却很少有人扒开那密密的叶子仔细观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写出了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二)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写的是什么,还要根据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板书:选择好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要写爬山虎的脚,选择了哪些内容呢?
1.请三个同学分别读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说了什么?
(1)分小组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请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
(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什么样;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5自然段写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三)作者选择好了要写的内容,还要安排好写的顺序,这样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一)默读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6句)
(二)这6句话分别说了哪几个意思?(一、二句写了作者发现爬山虎有脚;三、四句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和形状;第五句写了爬山虎脚的颜色。)
(三)指导朗读。当作者发现爬山虎是有脚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墙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非常惊喜。)
1.学生小声练习读出惊喜的语气。
2.教师范读。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读出疑惑的语气。第二句中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尤其是有脚的三个字语气更要强烈。
(四)在书上画出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注意要画准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过看图或投影让学生清楚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地方。弄清茎、叶柄、反面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要给学生直观印象。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手势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五)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在书上画下来。(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学生看图加深理解,产生直观印象。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换句话说:爬山虎的脚就像六七根蜗牛的触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什么样。
(六)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像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八)再请两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语气。(第二句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后面几句要读得像解说员一样,介绍要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请一个同学读第4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墙上爬的。)
(二)读这段中的第三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爬?从上文找答案,划在书上。(前面的两句话。)全班一齐读一读。
(三)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请两个同学用动作演示: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弯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贴到黑板上。再用同样的动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学齐读(或背诵)这一部分。说说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五)每个同学都要边背边演示动作。
(六)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为什么看到那些细小的脚就会使人想起蛟龙的爪子?(太像了。)当两种事物很相像的时候,就可以用比喻句来形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细小的脚就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换一个词,句子内容不能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练习说句子。(好像、像、犹如、如同、像似的)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一人读,其它同学说说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结果不同。)
(二)看投影:
1.填空。
2.回答问题
(1)灰色的脚指什么?原来是什么颜色?
(2)从哪儿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六、再读课文三、四、五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爬山虎的脚的?
七、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来写的,但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爬山虎的叶子(分小组讨论)
原因有三:
(一)因为平时人们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叶子,课文就从人们的认识规律入手,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熟悉。
(二)爬山虎这种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对人类最有贡献的部分就是叶子。
(三)用叶子来衬托爬山虎脚的重要,如果没有爬山虎的脚,就不会有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那样舒服,铺得那样均匀,荡漾得那样好看的绿叶。
小学四年级上教案篇2
重点语段:
“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因而更加放肆起来。”(《跳水》第一节)
教学设计:
1.这艘轮船返航时,海面上呈现怎样的景象?
2.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水手有闲情逸致拿猴子“取乐”呢?“取乐”导致猴子怎么样?
3.从哪里看出猴子“放肆”?
4.“因而”是什么意思?会换词吗?
5.请找一句话概括这节大意。
6.填空:因为《跳水》在简洁的开头中,特意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是xx,所以水手们xx,导致猴子xx。这一节交代了环境与xx及xx之间的联系。
训练目的:
要求学生理解导致故事的发生是海上环境“风平浪静”,引导他们透过开头这个窗口,去寻觅与故事发展变化的联系,以达到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训练目的。
?跳水》片断赏析
……
师:……此时,孩子失去了理智,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孩子所处的险境的呢?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体会。然后播放一段惊险的音乐,出示:“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课件,渲染当时危险的情景。)
师:读了课文,看了课件,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当时孩子所处的情境?
生1:当时的情形真是千钧一发呀!
生2:当时的情形真是万分危急呀!
生3:当时的情形真是危如垒卵呀!
生4:当时的情形真是危机重重呀!
(出示句式: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
师:谁能运用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有关的内容,学习课文的词句,具体地说说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让学生边看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课件,边听同学的发言。进入当时的危险情境)
生1: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走上了最高的横木,难以回转身子走回来了。
生2: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站在最高的横木上,听到甲板上的.水手的叫声,知道自己的处境危险,身子也摇晃起来了……
生3: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连甲板上的水手也吓呆。如果我是当时的水手,我一定会屏住呼吸,为孩子祈祷。
(看了课件,听了同学的发言。同学们都为这个同学鼓掌,被当时的情景感染了,跃跃欲试,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4: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一失足,就会粉身碎骨。船长就会永远失去自己的孩子。假如我是当时的水手,事发前,我一定会想办法劝阻孩子,告诉他爬上去是很危险的,不要做傻事,生命可贵呀!
生5: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水手们都惊呆了。呵!大家快想想办法吧!不然孩子就没命了……
……
?评析】
“生命教育“同样是小学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高年部,此项的教育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珍惜自己,体会生命的可贵”。以上的案例中,由于教师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视觉、听觉器官,让他们慢慢地进入情境。所以充分激发了同学们的情感因素,使同学们全情投入,在读书、说话的过程中感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与此同时,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悟了生命的可贵,从而渗透了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
小学四年级上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分类,再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理解课题,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幻灯片展示反映不同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图片)生活的巨大变化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今天我们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感受20世纪100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全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1、读第1、2自然段。
(1)联系上下文理解“呼风唤雨”。
①这个词让你想到谁?(有法术的神仙)
②文中谁“呼风唤雨”?靠的是法术吗?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人类利用科学手段能够有条件地支配自然,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2)“发明”与“发现”有什么区别?(“发明”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发现”则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2、重点指导第3、4自然段。
(1)指出你读后不理解的地方。
①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a、“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让你想到了谁?他们的哪些本事能反映出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b、“愿望”是什么意思?(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
c、这些愿望在20世纪还算是人类的愿望吗?用生活实例来回答。
(卫星可看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飞机可以在云中穿梭,宇宙飞船可以到宇宙中遨游……)
②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a、这句诗出自哪儿?是什么意思?
b、用在这里想说明什么?(说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
3、交流资料,丰富知识,加深认识。
(1)从文中找出具体体现科技发展成就巨大的内容。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2)你还能举出哪些能反映科技成就的例子?
4、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明白了什么。(科学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小学四年级上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学习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外形,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2.鼓励幼儿学习选择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外表悦。
3.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及幼儿之间的合作力。
活动准备:
1.全开纸6张,画笔,色笔若干。
2.音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课题: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要长大,现在你们还小,以后会一点一点地长大,长大后你们会变成什么?(请6个幼儿讲述)
2.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形式来表现梦想。
(1)引导幼儿说说是不是能够用其他形式表现梦想。
小朋友刚才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梦想,大家还有没有其他够让别人更清楚你们梦想的办法?(绘画、表演)
例如:我想当空军,我就把这个梦想画出来,画上飞机等。想当演员,我就选择一段大家熟悉的广告进行一番表演。
(2)幼儿分组表现梦想:一部分幼儿在旁边画画,另一部分幼儿在中间表演。
如果你想画你的梦想,就搬椅子到旁边画画,想表演的小朋友就留下来,我们一个个进行表演。
(3)展示幼儿的表演和绘画。(投影仪展示绘画)
3.幼儿合作操作,教师指导。
(1)推选一个小朋友当模特。
(2)描出他的身形。
(3)进行装饰。
4.作品讲述:
请每一组的一个小朋友说说,所画的人,他的理想是什么?
5.总结:
小朋友,你们都有自己的理想,那从小就要学好本领,肯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小学四年级上教案篇5
一、游泳时应注意什么?
游泳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活动,同时也存在着危险。要保证安全,应该做到:
1、游泳需要经过体格检查。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中耳炎、皮肤病、严重沙眼等以及各种传染病的人不宜游泳。处在月经期的女同学也不宜去游泳。
2、要慎重选择游泳场所,不要到江、河、湖、海等无人看管的水域去游泳。
3、下水前要做准备活动。可以跑跑步、做做操,活动开身体,还应用少量冷水冲洗一下躯干和四肢,这样可以使身体尽快适应水温,避免出现头晕、心慌、抽筋现象。
4、饱食或者饥饿时,剧烈运动和繁重劳动以后不要游泳。
5、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跳水。
6、发现有人溺水,不要贸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会游泳的成年人前来相助。
7、游泳必须有老师或家长带领才能进行。
二、游泳时遇到意外怎么办?
游泳最容易遇到的意外有抽筋、陷入漩涡、被水草缠住等。万一发生了这些情况,应当采取下列自救方法:
1、 遇到意外要沉着镇静,不要惊慌,应当一面呼唤他人相助,一面设法自救。
2、游泳发生抽筋时,如果离岸很近,应立即出水,到岸上进行按摩;如果离岸较远,可以采取仰游姿式,仰浮在水面上尽量对抽筋的肢体进行牵引、按摩,以求缓解;如果自行救治不见效,就应尽量利用未抽筋的肢体划水上岸。
3、游泳遇到水草,应以仰泳的姿式从原路游回。万一被水草缠住,不要乱蹦乱蹬,应仰浮在水面上。一手划水,一手解开水草,然后仰泳从原路游回。
4、游泳时陷入漩涡,可以吸气后潜入水下,并用力向外游,待游出漩涡中心再浮出水面。
5、游泳时如果出现体力不支、过度疲劳的情况,应停止游动,仰浮在水面上恢复体力,待体力恢复后及时返回岸上。
三、游泳溺水的预防
为了确保游泳安全,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宜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2、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
3、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4、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5、在游泳中遇到溺水事故时,现场急救刻不容缓,心肺复苏最为重要。将溺水者救上岸后,要立即清除口腔、鼻咽腔的呕吐物和泥沙等杂物,保持呼吸通畅;应将其舌头拉出,以免后翻堵塞呼吸道;将溺水者的腹部垫高,使胸及头部下垂,或抱其双腿将腹部放在急救者肩部,做走动或跳动"倒水"动作。恢复溺水者呼吸是急救成败的关键,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可采取口对口或口对鼻的人工呼吸方式,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小学四年级上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习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学习准备
课件、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好多人都旅游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课件出示: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周。
生2:李叔叔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2.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比下午少骑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今天我们选取“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来做我们的学习材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列式?
生1:40+56(板书)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6+40(板书)
师:它们之间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号。(师板书等号)
师: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1:因为它们的和都是96千米。
生2:因为它们都是求的李叔叔一天行的总路程。
2.课件出示:
123+377 Ο 377+123
1124+76 Ο 76+1124
师:这两道题,它们的算式之间的能用等号相连吗?请你算一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和都相等。
师板书:
3.师:观察这三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从刚才的发现中,你们会猜想到什么呢?
生: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呢?
(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师:口说无凭,你打算怎样验证咱们的猜想?
生: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师:那请大家拿出本子来,举几个这样例子来验证看看!
(生独立举例验证)
5.师:谁来上台说说你是怎么举例验证的?
生:(百以内的加法、多位数的加法、小数加法……)
师: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举例,都能证明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谁有没有发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相等的情况吗?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我们举不出反例,那证明我们该刚才的发现是正确。
师:谁能够再一次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个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旁边的问号是不是可以擦掉了?!
师:这个规律,数学家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6.师:刚才同学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举不完。
师:是啊,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能写出很多很多来。
(师边说便在等式的下面板书“……”)
师:既然像这样的等式写不完,你能否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所有的等式吗?试一试,把你的想法在本子上写出来。
(学生尝试)
7.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一个怎样的算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的?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
生3:a+b=b+a
师:这三位同学的方法能表示出所有的情况吗?
生:能。
师:这三种方法,你更欣赏哪一种?
生:第三种。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第三种更方便、更简洁。
师:其实咱们的数学家想到的`式子,跟生3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是a+b=b+a。
(师板书a+b=b+a)
师:你觉得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数?
8.师:同学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加法交换律”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1:我们是先观察发现,再举例验证,最后是总结规律。
师:很简单明了,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我们第一步是观察发现,我观察这三个等式,发现了任意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第二步是举例验证,我们举了好多例子,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最后一步是总结规律,总结的规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说的好不好?把掌声送给他!
(板书: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9.师:我们刚才是通过观察发现,然后是举例验证,再总结规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刚才大家经历了一次像数学家一样做数学的过程,那你能不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探索其他的运算定律呢?
生:能。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师:现在请大家自学t;学习单一》,自学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锦囊,谁愿意大声读一遍?
生:
一.观察发现。
仔细算出每一组题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二.举例验证。
你能再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吗?
三.总结规律。
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个运算定律吗?
2.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学锦囊上的提示自学,开始。
(生独立完成)
师:完成的同学同桌交流一下。
3.师:都完成好了吗?谁愿意到前面分享一下你的自学收获?
生:我发现第一组算式都等于288,第二组算式都等于273,第三组算式都等于507,它们都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师:每一组题的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前一道算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后一道都是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享了这么多自学的收获,那你还发现了什么?还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这三组题,后面的题都改变了运算顺序。
师:运算顺序改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
生:和不变。
师:还有没有什么不变?
生:数字的位置没变,只是运算顺序变了。
4.师:刚才通过这三组算式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那这个规律对不对还需要我们怎么样?
生:举例验证。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举的例子?好,你来!
生1:(24+76)+28=24+(76+28)(师板书)
师:谁再来分享一下你举的例子?
生2( 8+7)+3=8+(7+3)
师:谁再来举一个?
生3:(325+178)+22=325+(178+22),他们都等于525.
5.师:谢谢大家的分享。刚才,我们大家进行了举例验证,你们验证我们发现的规律对不对?
生:对!
师:有没有举出反例的?
生:没有。
师:那由此可以说明,我们该发的规律是……
生:正确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发现的规律齐读一边,预备,起!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刚才发现这个重要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6.师:这是我们发的第二个运算定律,那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生:(a+b)+c=a+(b+c)。
7.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发现了两种的加法运算定律,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懂得、想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吗?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内交流研究,开始!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哪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发现的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加法,和不变;不同点是加法交换律的加数是两个数,加法结合律的加数是三个数。加法交换律是数字的位置变了,加法结合律是运算顺序变了。
师:你们同意吗?还有和这一组不一样的吗?
师:好的,看来其他组的同学的发现同他们是一样的,我们班的同学观察力和思考力非常强,那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学会的本领来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下列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你能( )中填上适当的数吗?
3.今天我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看到体育用品柜台有下列物品:
4.小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你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五.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教案篇7
【课题名称】
?课程纲要》分享
【学习目标分析依据】
基于学生实际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一学段的初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因此在教学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思维入手,学生自己总结学习办法,鼓励畅所欲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愿意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
【学习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英语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习办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和老师的讲解了解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和评价办法。
【教学难点】
1、通过课程纲要的`分享,了解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并了解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并养成习惯。
2、围绕《课程纲要》展开讨论,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根据要求“预习要求”自学;教师准备课件。
【评价设计】
通过课堂指名说、课堂交流等形式对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价。
【学习活动方案】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就像一幅地图一样,能够指引大家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找准学期目标,理清学习内容、了解学习安排,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它就是——《课程纲要》。(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怎样才能做学习的小主人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请大家打开目录,看一看本册书我们总共分为几个单元,附录页又有哪些部分构成?
2、那这些内容我们怎么合理安排呢?(ppt出示一单元学习时间安排)
3、目录就像路标一样,指引我们了解每单元都有哪些内容,下面我们一同以第一单元为例,一同探讨本单元的话题功能及重点单词类别、句型功能及语音组合。(出示ppt,指生说)
4、请大家打开第二单元,想想这本单元的话题功能及重点单词类别、句型功能及语音组合又是什么呢?(出示ppt,指生说)
5、下面我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分大组分别完成剩余四个单元?(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ppt出示)
7、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学期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安排,那么我们本学期通过学习要掌握哪些本领呢?(ppt出示学习目标)指生读
8、为了更好地掌握以上本领,我们又要怎样逐步实施的。接下来是董老师对你们的期望,希望你们通过努力达成一个个目标。(课程评价推介)
三、回顾梳理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已经把《课程纲要》分享完了,你们的认真思考、合作共享,真是一个个会学习的孩子。那么,最后谁愿意再同大家分享分享你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四年级上教案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