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的教案设计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组织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预先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条理地展开教学过程,精品文档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四年级上教案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上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小学四年级上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我们说过,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水电站流出的水很多,那么水汽也应该很多了。哪些词能说明?
生:笼罩。
师:为什么?
生:十里长堤都被笼罩着了,很多。
师:真会读书,还有其他的吗?
生:淹没。
师:把树给“淹没”了,说明很多。
生:随风飘荡、涌。
师:从“涌”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水汽很多,已经饱和。
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很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呢?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反馈
(3)、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很浓,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为什么不能形成雾凇呢?(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徐州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
生:不太具备,即使形成,也远不如吉林雾凇壮观
过渡:吉林既有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厘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当然不是)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才能形成雾凇。它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2)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男生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读: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样读。你感觉怎么样?(有一点罗嗦)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5、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出示第二小节,先自己试一试。)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师: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指名回答然后再读)
6、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欣赏美景
1、板书:奇观
“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5、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
生: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四、课堂总结
1、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夜晚的雾和早晨的挂我们已经欣赏,近午时分由于气温上升,树上的雾凇纷纷落下,那落英缤纷的景象同样非常壮观。
2、1991年前江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江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江爷爷观赏了这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业超市
1、你能自主设计本课的作业吗?(指名回答)
2、建议作业:(出示课件)
必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选做,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6)、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板书设计:
22雾凇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水汽——遇冷——凝结——奇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小学四年级上教案篇3
一、课题:
?愉快的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声音表达歌曲的意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2、了解6/8拍的含义,并能在歌唱时突出节拍特点。
3、进一步学
三、教学重点:
1、歌曲《愉快的梦》的旋律尤其是二声部的教学以及情感的启发、引导。
2、乐理知识6/8拍的了解。
四、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
2、6/8拍的强弱规律的把握。
五、课前准备:
大歌片、录音带。
六、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用欢快的,优美的,跳跃的三种不同的情绪来问好。)
2、乐理知识:6/8拍的认识。
(1)、由《秋天多么美》导入6/8拍。
师:听老师弹一首歌,你能马上告诉我它的名字吗?
师:我们能把它的歌谱来唱唱吗?
师:能用lu来哼唱一下吗?(调整声音的位置,统一声音)
师:能用这么美丽的声音把歌词来唱唱吗?
师: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告诉我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
师:拍号是多少?强弱规律怎样?三和八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师: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拍号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学了这个三八拍
子。但是,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个新的拍号,它也是以八分音
符为一拍的,那么它是什么呢?(出示6/8)谁来告诉我?
(2)、6/8的含义及强弱规律。
师:能不能整齐的告诉我六和八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师:它的强弱规律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那么6/8拍的歌听起来是怎样的呢?
(3)、两声部教学。
师:请大家看这条我专门为大家出示的这条规律,请你听一听,来
感受一下它的强弱。
a.出示规律
5353|5.ˇ345|6464|6.60|
55543|44432ˇ|55567|1.10|
b.视唱旋律(注意换气记号的提示与练师:这么优美的旋律象不象做梦一样?那么老师现在就做一个梦,
请你听听老师做了一个怎样的梦?请大家用声音来表现看看。
(欢快的、美丽的、忧伤的、奇怪的、可怕的)
三、新授:
1、导入:
师:刚才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梦,你能告诉大家你做过哪些十分美丽的、令人愉快的梦呢?能告诉我们,让我们和你一起分享吗?
2、初听音乐。
师:有一个日本小朋友,在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也做了个神奇而愉快的梦,那么他梦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姑且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
3、复听。
师: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他最愉快的地方?你能在这个地方举一下手来告诉我们吗?
4、复听。
师:歌曲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它的这个愉快呢?你能不能从力度,演唱形式这两个方面来说说呢?
5、复听。随着音乐找、听高低声部,聆听两声部的效果。
6、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7、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
9、唱歌词,随琴一起。
10、分析歌词内容,前半部分优美的,后半部分愉快的,结束句是渐弱的。
11、有感情地演唱。
四、课堂小结。
师:虽然做梦很虚幻,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梦的话,那我们到现在还没有飞机,也没有电视机,更不用说电脑啦,飞船啦等等。所以做梦是一件好事,但是做了梦之后,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让它美梦成真,岂不是更好吗?所以,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努力,为了能让你美梦成真,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带着美丽的梦走向你们的将来吧!(随音乐出教室。)
小学四年级上教案篇4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 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 北京地区2003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小学四年级上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排气扇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制作排气扇的整体步骤;
2、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的习惯;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制作排气扇,出示课题:“排气扇”。
1、介绍制作排气扇的整个步骤
(1)剪下各部件。
(2)划线后切刻。
(3)粘合。
(4)将风叶放入箱体,并以竹棒代轴插入。
(5)粘上箱盖,完成
2、学生动手操作
(1)可以独立完成;
(2)可以合作完成;
(3)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
3、作品展示
4、本课小结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制作排气扇的步骤是什么?
小学四年级上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弹”;正确读写“鼓动、欲望、震撼、糟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名言导入。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人生格言也告诉大家?
2、感悟课题:你发现了吗?这个题目和我们以前经常读到的文章题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指名说)
原来我们学的文章题目一般都是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而这一次的题目是两个词,并且是同一个词的重复。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题目呢?题目里又包含着什么样的含义呢?带着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教师引导学生轻声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文)
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1)遇到生字新词大声读三遍,读不通的句子反复读。
(2)给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3、学生认读词语。(请同学们快速读两遍词语,再读两遍生字。)
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骚扰听诊器
4、教师指导书写。
“撼”是左窄右宽的字,右半部分是“感”,上边不要写成“成”。
“欲”右边是“欠”,不是反文旁。
“诊”右部下面的三个撇要注意位置。
(教师指导书写,注意指导笔画间的穿插迎让。)
(学生仿写,展示)
5、小组内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引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教师引学:课文共写了几个事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三个事例: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
四、探究课文,突出重点
1、教师引导: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在小组内认真品读,并说说其中蕴藏的内涵。
2、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3、全班交流:请学生先读一读自己选择的段落,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理清脉络
1、教师导学: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词,开火车读,齐读。(骚扰欲望震撼糟蹋无限听诊器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2、回顾我们昨天学习的内容,作者是从哪些事例中引出对生命的思考的?
3、学生汇报。
二、探究学习,感悟体验
(一)教师导学:自由读读三个故事,想想哪些地方让你震惊?
学生自由阅读自学提示,明确要求。
1、找一找,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
2、读一读,在读中思考。
3、议一议,把自己的体会交流一下。
4、品一品,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二)探究交流。
1、飞蛾求生。
(1)学生汇报句子。(多媒体课件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挣扎、鼓动、跃动、强烈、鲜明,用红体字标出。)
(2)教师引问:为什么让你感到震惊?
预设:(我从“挣扎”这个词看出飞蛾很想逃走,并且不放弃生命。
飞蛾把所有生的希望都倾注在了“挣扎”上。
“鼓动双翅”让我感到飞蛾想尽一切办法逃生。
“极力”,就是用尽力量,想尽一切办法。
飞蛾鼓动的是双翅,跃动的是生命的力量。
从“挣扎、鼓动、跃动、强烈、鲜明”可以看出飞蛾对生命的渴望,即使自己是那样渺小也要奋力一试。)
(3)教师引学:有一只飞蛾在你头顶上飞飞来飞去,你伸出手把它捉住了。现在,这只飞蛾就在你的手中,你感受到它怎样的跃动?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课件出示:“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4)教师引问:为什么它的跃动如此强烈?如果你就是这只飞蛾,你会怎么想?(生展开想象)
过渡:对,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强烈渴望!你们知道一只飞蛾的生命有多长吗?一般飞蛾的生命只有9天。为了这短短的9天,小小的飞蛾拼命地挣扎。但它挣扎着——(引读句子)
(5)教师引读: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6)教师引学:小小的飞蛾尚且如此珍惜生命,我们人类又怎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呢?下面这些是地震中的一些图片。(出示后说)这一张张熟悉而又曾经震撼过我们心灵的图片,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伟大、坚强。
是啊,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7)小结:是啊,飞蛾是脆弱的,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生欲望却是震撼人心的,这就是——(生齐读)“生命生命”。
(8)小结学习方法。
教师导学:我们用联系生活实际、抓住重点语句、想象等方法学习了第一个事例。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剩下的两个事例。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教师指名读要求,组织学生学习。)
①快速读剩下的两个事例,画出每个事例写得精彩、含义深刻的语句。
②简单标注对所画语句的体会。
2、瓜苗生长。
(1)(课件出示:“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①教师引问: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香瓜子生命力强?
(砖缝、掉、竟然、冒出)
a、教师导学:是啊,我们都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等条件,而这粒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作者的震惊?(生:竟然)
b、教师引学:你能区分带“然”字的常见词吗?[课件出示:选词填空。
竟然依然显然
一粒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显然)不易生长,但它为了生存(依然)努力着,那小小的种子,(竟然)可以冲破重重阻力,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②教师引问:为什么作者不用“生”或“长”,而用“冒”?
(因为“冒”字体现了瓜苗顽强的生命力。)
(2)(课件出示:“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①教师引问:什么让你震惊?(顽强的生命力、渴望生命的欲望)
②教师指导朗读。(读出坚定、不屈服的语气。)
(3)小结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作者在前面两个事例中写了小飞蛾而没写大象。写了小瓜苗而没写大树,看来“小”的事物更能突出生命的伟大。这种写法就是“以小见大”,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也能加以运用。
(4)过渡:小小的生灵为了自己的生命做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呀!请大家读读“静听心跳”这部分内容,说说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震撼。
3、静听心跳。
(1)(课件出示:“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2)教师创设情境,感受心脏跳动。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手放在胸口静静地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生把手放在胸口感受。)
这就是你的生命,单单属于你自己。你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你自己决定。
(3)教师引问:此刻,你的心情怎样?(高兴、自豪、激动……)
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课文。
(4)教师引问:是呀,生命属于我们自己,每个人对待生命都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出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糟蹋”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在“白白地糟蹋”自己的生命?(生说现象)
所以,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
(5)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句子:
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要对自己负责。
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第二句写得好,因为“必须”突出了作者对生命负责的坚定态度。)
(6)小结:作者再次感悟到生命就是自己那沉稳有规律的心跳。于是,作者坚定信念,一定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让我们带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再一次呼唤生命——(学生齐读:生命生命)
三、拓展延伸,感悟生命的真谛
1、多媒体课件介绍课文的作者杏林子。(出示照片)
杏林子自12岁起就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关节坏死。从12岁患病到61岁去世,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50年。整整50年时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分分秒秒,她都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
她曾经在她的作品中这样写道——
我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我就不要活了。结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还是没有好!我想:好吧,再延长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我就绝对不要活了!
就是在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下,她被挣扎求生的飞蛾震惊,被顽强生长的香瓜子感动,被自己的心脏那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所震撼,于是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想:绝不要放弃生命,她悟出了生命的意义:(课件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2、教师导学:结合课文谈谈,在杏林子看来,什么是有限的,什么是无限的?
(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创造的价值是无限的。例如杏林子虽然去世了,但她的作品、人品还在,她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过渡:其实,像杏林子这样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的人还有很多。你们还知道谁?(出示课件)
邰丽华,2岁开始就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是她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并且用残缺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
丛飞,进行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总共资助了178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300万元,自己却欠债十几万元。在患胃癌期间,病床上的他仍念念不忘那些失学的儿童。
四、升华情感,书写生命感言
1、教师导学:此刻,相信你一定对生命有了深深的感悟,请拿起你的笔,写下你对生命的感言吧!
(出示: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生命是飞蛾极力鼓动的翅膀;
生命是墙角砖缝中盎然挺立的小瓜苗;
生命是香瓜子冲破坚硬外壳的勇气;
生命是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的决心;
生命是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
2、教师引导学生抒写生命感言,交流汇报。
3、教师引问:此时此刻,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呢?
4、教师导读:生命就像一首唱不完的歌,写不完的诗,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生命深深的思索,再读——(生齐读)“生命生命”。
小学四年级上教案优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