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了提供系统和连贯的教学而必须准备的,教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练习,下面是精品文档站小编为您分享的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教案篇1
一、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小熊开店"的动画情景。
2、今天小熊的超市开张可热闹了,店里的商品真是样样齐全,还有小朋友们特别喜欢的物品,看看都有那些物品,价钱是多少?
3、来了几位顾客看看他们买什么?
4、提出问题:小狗买4辆坦克需要几元?
(1)你们能帮帮小熊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5×4=20(元)
(3)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
5、小猫拿了20元钱也准备买坦克,请你们再帮它计算能买几辆坦克好吗?
(1)学生列式老师板书:20÷5=
(2)为什么这样列式,你能说出理由吗"?
(3)你是怎样想商的,请你们各小组讨论一下。
(1辆5元,2辆10元,3辆15元,4辆20元,所以20÷5=4,商是4。)
(先想5×?=20再想口诀?五二十,四五二十,所以商是4。)
(4)同学们想的都很好,那你们觉得用那一种方法好呢?(用乘法口诀计算比较好。)为什么?
6、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乘法口诀求商。(老师板书课题)原来用口决求商这么好,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老师出示题,学生说出商并说出相应的口诀。
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天就要下雨了,小蚂蚁正忙着般家呢,他们干什么?你能算出需要几只蚂蚁运完吗?
学生独立完成在集体交流27÷3=9(只)
2、数学游戏小鸟找家。
(1)游戏规则:有着四个鸟笼,每个鸟笼上都有一句乘法口诀,一些同学得手上有一道除法算式,应用那句口诀求商,就把算式卡片贴在相应的鸟笼上。
(2)一群小鸟出去捉虫子,天黑了他们找不到家了,你们能帮他们找到家吗?
(3)学生集体活动全班进行检查。
3、数学游戏二接力赛。
(1)游戏规则;7个小组代表7种动物如:小鹿队,小兔队,等等,黑板上有7组除法计算题每小组同学依次上台计算看那组同学做得最快就奖给那组同学一个奖杯。
(2)森林的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接力赛,你们想不想参加?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各小组准备。
(3)学生进行比赛后讲评。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教案篇2
一、说教材
我的教学内容是《儿童乐园》,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学习内容。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数一数与乘法”。
主要内容有
1.乘法的意义。
2.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解决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后续的学习中孩子们还会学习乘法口诀;两位数乘一位数及其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其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有多少块糖》让学生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为学习乘法积累活动经验。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把相同数连加的问题。
第二课时《儿童乐园》是学生充分认识感知到加法和乘法的密切联系。在后面的《有多少个点子》一课中,则是让学生在充分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第四课时《动物聚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笔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课的学习学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且熟悉的研究情境。在情境图中,有着丰富的相同加数连加的素材,这是学生认识乘法的生长点。在丰富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受到相同加数比较多时用乘法比较简便。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儿童乐园”的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体会用乘法算式表示连加算式的简便性
3.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法。能运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二、说学生
我校属于市区学校,硬件设施较好,有多媒体教室,可以随时使用。学生的年龄集中在7岁半。家长素质相对较高,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并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的辅导。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问题,能用数学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三、说教法
学习兴趣对于掌握数学知识非常重要。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所以激趣很重要,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的形象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引用了教材上“儿童乐园”这福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看,说,听,写,找。以求达到“高效率”的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我主要采取了“扶”,“放”,“动”,“做”“说”,聚焦情境一,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在这里,我巧妙的设计了通过计算“一共有多少人乘坐小飞机?”给学生以冲击,使学生感受到加法算式相同加数比较多时用乘法比较简便。接下来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使学生大胆尝试用刚接触的乘法解决情境图中中剩下的几个数学问题。在开放的情境中巩固了新知。
根据低年级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一特点,我特意安排了这个“拍手游戏。让学生放松并再一次集中注意力。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思维。我校强调“效率课堂”,我认为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向课堂要质量。所以这节课,我把课后作业融进了课堂中,以求达到“讲练结合”的完美效果。
第四个环节,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大家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节。我用一个乘法问题结束了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五、说教学效果。
我预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可以掌握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教案篇3
一、激趣导入,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吧!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手指”的游戏,好不好?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伸出你的左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是大拇指、2是食指、3是中指、4是无名指、5是小指,数完后又回到大拇指接着数6、7、8……就这样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出数到的某一个数,我就能猜出你数的是哪一个手指。听明白了吗?想不想试一试?
你们是否觉得老师的反应特快?想知道它的奥妙吗?学了这节课的内容,你就知道秘诀了。
二、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老师在黑板上摆一个正方形师: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4根小棒。
2、用老师给你的小棒摆正方形,每四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看看你手里的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出现了什么情况?
请三个学生到黑板摆,其余在座位上摆。
3、学生汇报摆的结果。
师:你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出现了什么情况?
生1:一共有12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
生2:一共有14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还剩2根。
生3:一共有13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还剩1根。
4、师:为什么有些同学没剩余的,有些同学有剩余的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把这剩余的数叫做“余数”。
(板书余数)5、看图师:有几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能摆几个?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13÷4 = 3 …… 16、师:这道题我们学过用除法竖式计算,谁上来把这道算式列成除法竖式?指一名学生到黑板列竖式7、有余数的情况你也能列成除法算式呢?(看黑板的图形说;有几根小棒,每几根摆一个正方形,摆了几个?还剩几根?)怎样列式呢?学生说,老师板书。(余数和商之间为什么点6个点?你会读这条算式吗?(1)指名读算式,师范读,全班读。
8、看自己摆的图形,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对同桌说说你的除法算式。指名说算式。(黑板)
三、学习用竖式表示除法算式
1、师:刚才你们看着自己摆放的情况,列出了除法算式,如果不看小棒,让你计算它的结果,你能用竖式算出来吗?
2、请同学们把13÷4=3……1列成除法竖式。(指名一个学生到黑板列,其余在练习本上做。
3、理解除法竖式中个部分的含义。师提问:为什么在13下面写12?生:3×4=12师:1是怎样算出来的?生:13-12=1师:为什么要用13减12?生:一共有13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还剩1根。
4、剩下的式子你也能用竖式表示吗?
学生列出14÷4=3……2 15÷4=3……3的竖式。
5、小结师:学到这,你知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吗?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三、做书本51页的练习。
四、探讨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老师同样也用小棒摆了图形,(出示五边形),老师在摆的时候,和你们刚才摆的情况一样,出现了刚好摆完和有剩余的,请你猜猜,有余数的情况之下,余数是几呢?
生1:余数是3。
生2:余数是1。
生3:余数是2。
… …师:为什么不能是5或超过5呢?
2、师:老师把自己摆五边形的情况用算式记录下来,请看(投影出示),你们猜对了吗?从哪看出他们猜对呢?(余数)3、假如我再用不同的数量摆五边形,又出现了什么情况呢?(学生讲,老师显示情况)余数也是多少?哪余数为什么不会出现5或比5大呢?
4、出现喜洋洋把除数和余数都变成蓝色和红色。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谁来用一句话说说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几个学生说)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5、老师板书“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学生在书上填。
五、做练习
1、做小老师判断。(书上做一做)2、53页练习第一第二题。
3、考考你。
★÷8=◇ ……□(余数是多少?)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七、游戏师:
回顾“猜手指”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奥妙呢?(5是除数,用报的数作被除数,关键看余数是几)老师报数,学生找手指。
师:老师就请小朋友们把今天学的本领带回家,考考你的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做做这个游戏,还可以把你的本领交给其他不会的小朋友,好吗?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明、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
(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一个西瓜重6()一个鸡蛋重50()
一只公鸡重2()一个汉堡重280()一桶油重5()
一支铅笔约重180()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3、一抓准
(1)介绍全国劳模——张秉贵。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非常能干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比如全国劳模张秉贵,他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大家都叫他“一抓准”,无论顾客要多重的糖,他用手就能够抓出来,他的手就像一台秤!
(2)明确要求:我们每组都有一篮橘子,一会儿请大家从这个塑料袋里往外抓橘子,不用秤,看看哪组同学取出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同学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2、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个
1千克(盐)()袋
2、同学汇报自身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设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1个苹果()克()克()克()克
4、从同学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教学反思: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结合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以及它与乘、除法意义的联系。
2. 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 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师:你们平时都喜欢逛文具店吗?你都喜欢买些什么?每个多少钱?
学生交流。
师: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在文具店里,小动物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 板书课题《文具店》
(从学生喜欢的购物引入,贴近学生实际,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求知。
1. 课件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图意,(学生自主观察)把你获得的数学信息跟大家交流一下。
(1)小兔买1枝笔花了2元钱。
(2)我还知道老牛买了3枝笔。
(3)大灰狼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师:老牛和大灰狼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愿意帮助它们说一说吗?
(老牛想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大灰狼也想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
2.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帮助老牛跟大灰狼来解决买文具花了多少钱的问题。
(1)师:谁能完整地把问题叙述清楚?
(2)出示问题,提问生读。
小兔买1枝笔花了2元,老牛买了3枝笔用了多少钱?
小兔买1枝笔花了2元钱,大灰狼花的是小兔的4倍,大灰狼花了多少钱?
师:要想解决老牛买了3枝笔的价钱,咱们需要知道哪个条件?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自己能解决吗?
(能!)
3. 独立探究
师:下面同学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算式和摆图形表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
师:有了自己的想法,可以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4. 集体交流方法
师:谁能帮老牛解决这个问题,老牛它一共花了多少钱?
(1)方法1:直接列算式,每枝笔2元,老牛买了3枝笔,就花了3个2元,列式为3×2=6(元)
(2)方法2:用图画表示,每支笔2元我用2个○表示,老牛买了3枝,就画了3个2,一共6个,也就是6元,可以列算式:2×3=6(元)
建议用乘法少用加法。
(3)方法3:摆圆片,也摆了3个2,方法和画图差不多。
师:很高兴能听到同学们这么多想法,我为你们感到自豪,同学们都明白了吗?
5. 课件出示算式,并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6. 解决问题2:大灰狼花了多少钱。
师:要解决大灰狼花了多少钱,咱们可不可以用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来解决呢?可以怎样摆?谁能试试?
用圆片摆,1个圆片代表1元,小兔花了2元,第一行怎么摆?(2个)大灰狼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第二行可以怎样摆?4个2个,列式为:4×2=8(元)
师:我有个问题,第二行为什么要2个2个的摆?
生:因为大灰狼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它是和小兔比的,小兔花了2元,就2个2个的摆。
师:你明白了吗?
师:这个同学讲的很好,很善于动脑筋。如果大灰狼花的钱是小兔的5倍,该怎么用圆片表示呢?(5个2)
那么6倍就用6个2表示……,13倍就用13个2表示,这说明了什么?
结论:几倍就用几个2表示。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同意)如果大灰狼花的钱是老牛的4倍,那用画圆圈的方法该怎么画?为什么?
生:画4个6,因为大灰狼花的钱数是老牛的4倍,老牛花了6元,所以要画4个6。
7. 小结: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今后在做题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8. 再看情境图,自由提问。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会儿就替老牛和大灰狼解决了问题,它们肯定很感激你们。想想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大灰狼、小兔、老牛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2:大灰狼比老牛多花几元钱?
生3:我花的钱是老牛的5倍,我花了多少钱?
生4:我花的钱是大灰狼的3倍,我花了多少钱?
生5:我的钱比大灰狼多6元,我能买几枝笔?
生6:我的钱是老牛的3倍,我比大灰狼多几元?
结合学生提问,集体解答。
9. 变式练习(小黑板)
师:袋鼠先生也跟大家一样喜欢提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带来的是什么问题吧。
(1)小牛买笔的枝数是小兔的几倍?
(2)小牛花的钱是小兔的3倍,它花了多少元?
(3)狐狸买了4枝笔,它花了多少元?
集体解决问题,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师:对比刚才解决的问题跟开始解决老牛和大灰狼的买文具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
一些问题的条件可以有不同的说法,但是算式没有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解决的方法也好。学习数学就应该善于思考,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三、练习巩固,深化知识。
师:下面就用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画一画,说一说。
师:出示课本48页“画一画”。
(1)读题,要求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说说你是怎样画的,你是怎样想的?
(3)尝试列式: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把15片叶子每三个分一组,分成几组就有几朵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谁能列算式?
同样的方法解决画一画2。
2.练一练。
师:(出示课本49页第1、2题。)这几道题,你能独立完成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时,注意学生对问题的语言表述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 书49页3。
(1)大屏幕出示,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自己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屏幕出示书中问题。
(3)集体解决问题,说说你的想法(解题思路)。
(4)列式解答。
(5)强调纠错。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教案篇6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用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量中体会到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本节课以3个问题贯穿始终,为学生创设了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 ,体会测量方式、 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2、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
测量工具、小正方体、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再过一个月就是元旦了,元旦的时候我们各班要召开联欢会,老师想买些拉花布置教室,可是不知道教室有多长,你们能帮老师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吗?(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
二、 实践活动
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
1、师:怎样量教室的长度?
( 预设:用尺子量;用数学书量;用文具盒量;用脚量; )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活动前提出要求:先想好你们小组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再实际测量,最后把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对于学生度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学生小组合作测出教室的长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小组汇报时,要说清楚本组的测量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各组测量结果。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教案优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