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拓展,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感纠葛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解读,下面是精品文档站小编为您分享的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6篇,感谢您的参阅。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篇1
不爱看悲剧,每每读这样的书都有种心塞塞的感觉,也许这是我个人在心理上躲避着什么吧?不讨论我的心理轨迹,还是来看看我们仁慈的作者吧。
伍绮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均为科学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文章的开篇就这么写着――“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她已经为这部作品定下了调子,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要么找到、要么死!如此恶狠狠的开篇……
一个个体的终结可能会导致家庭的终结……继而整个社会……。如果照这个线写下去,我们看到的画面将是一个晦暗的如雾霾笼罩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一丝希望。
然而,作者是仁慈的。当我读到莉迪亚不幸离世并非是她对人生的绝望而是为了给自己勇气找到真正的自己时,当这样的悲剧仅仅是一个懵懂少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的失误时,我感叹……
“还不算太晚。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她将重新开始。她会告诉她的母亲,够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还会告诉母亲,还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但悲剧就是悲剧,一朵被期待、被憧憬的美好而年轻的生命终结了。带着父母双重梦想的生命……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个不和谐的节奏。书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实际行为如此的不协调,甚至相反。他们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表达真正的自己。詹姆斯一家或者说有这么一个群体。这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们活在自我的安逸状态下,自己创造了一个封闭的一个自己想像出来的空间。并把自己的想像及爱强加与那个被爱的人身上,或者孩子或者伴侣。有那么一天,当真相打碎了这个梦……悲剧……来了。
好了,回到伍绮诗的无声告白的世界——在部作品里即将肢解的家里还有爱。大家都爱着彼此却又用这份爱伤害着彼此。也许正因为有爱才会看到这儿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天使,小小的汉娜就如一个小小的暖暖的火苗。她想温暖周围的一切,却能力不足。但她依然是暖暖的。汉娜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家人……也同样温暖了我的心。有了汉娜这部悲剧才有了希望……也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我不想说那么沉重的话题。我只想说找到自己并展示给爱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学会沟通并坦诚的交流才是避免悲剧的根本。在有爱的世界里……告诉他你需要什么就好。
还有一个题外话。我一直在想,在被畸变心理的父母关爱下如何成长为心态正常的孩子?“被有着畸变心态的父母忽视才成就了汉娜?这算是幸运?那么同样被忽视的内森选择了强大自己准备逃离又算什么?”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篇2
梦想可以继承吗?很多父母觉得可以,但他们身处其中而不自知,并且在无限循坏着这样的故事。这种故事太多,太俗套了,但是却从来没有人能将这样的故事讲得这么悲伤。没有从心底产生心疼,永远也不会知道,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一场绑架。也许只有当置身事外时,我们才能看得明白——一个人,永远无法修补他人的遗憾,也无法圆满他人残缺的人生,梦想。
莉迪亚的父母用一件偶然的事情去判定她的梦想,其实只是为自己梦想的夭折而不甘。他们拿着最高尚的理由——帮助她实现梦想,去实现自己的私心,殊不知,自己早就将莉迪亚“绑架”了。
这种绑架最为致命的地方在于,他没有缚住你的手,也没有堵住你的嘴,你拥有身体上的自由,而精神上却被五花大绑,做不得主。
一个人终归无法弥补另一个人的遗憾。梦想,永远只能自己去实现,不能让他人代劳。将梦想强加在别人身上时,应想想自己又为谁实现了梦想。
莉迪亚的父母,他们都以为,一个生命可以完成另一个生命的遗憾。与其说他们将所有的关心与爱都给了孩子,不如说他们将这些关心给了自己所遗憾的梦想。
不管莉迪亚是否活着,她终归是无法弥补父母的遗憾了,当一个人决心失去时,也是决心重生之时,莉迪亚最终在死之前找到了自我。
那个自我,不是为了任何一个人的梦想而活,而是不再惧怕失去,不再躲在哥哥的护佑下,不再试图弥补他人的残缺。是卸下所有人的期望,找回真正的自己。
人生会拥有层层叠叠的欲望,那些你妥协了的、放弃了的,堂而皇之承认已经过去了的遗憾,像尘埃一样难以察觉地覆盖生命。
当你幻想通过别人的手重新抓住这一切时,却从未想过,不管别人如何将你的梦想重新握在手里,那都将与你无关。遗憾就是遗憾,永远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得到而让另一个人变得圆满。
我们该承认,人生就是一副支离破碎的画卷,就像《无声告白》的封面,一张又一张残缺的纸,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遗憾,才是人生常态。
即使再大的遗憾,也只能自己去承受。一个生命的存在,无法修补他人的遗憾,也无法圆满他人残缺的人生。
是的,面对父母的殷切期盼,最好的回答是:抱歉,我终究无法实现你们的梦想。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篇3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伍绮诗我刚开始看此书时,有点晕,它一会儿讲故事里现在发生的事,一会儿又讲故事里以前日子发生的事,只好带着疑惑慢慢品味,之后便发现作者讲诉回忆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在。
每件事的发生会有它的前因后果,如何将这些前因后果串得很好,这就很考验作家的功力了。从小说的构造,讲述顺序来说,在我心里,伍绮诗是很成功的。阅读的过程就像是站在山顶上的我,一步一步等着云开雾散。
但我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有点微妙,不知道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要说喜欢吧,没有喜欢到一直想重读的冲动(对于喜欢的书,我会不抗拒地翻很多遍,一遍一遍地回到书中的情景去);可要说不喜欢吧,倒也不抗拒重读第二遍,只是最好时隔一些时日再开启第二遍的阅读。
中国很大一部分孩子的生活轨迹跟莉迪亚很像呀。我们被父母带到这个世上,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以得到什么。然后,年幼的我们就顺着社会及父母的经验生活,父母认为孩子应该读书,我们就接受教育,父母认为孩子应该会舞蹈,我们就上舞蹈课……直到我们慢慢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可面对父母的期待,却不敢说不,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可父母所期待的人生,作为孩子的我们并不想要,然后陷入彷徨。
莉迪亚就是如此,因为害怕失去妈妈,害怕失去爸爸,她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将自己隐藏,一次又一次地迎合妈妈的期待。直到不得不爆发的那一天,她反抗了……她选择离开这个自己无法选择的世界,选择不再挣扎了。
玛丽林和詹姆斯那把莉迪亚压得喘不过气的期待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
玛丽林对莉迪亚的期待来源于玛丽林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她希望女儿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詹姆斯因为种族问题而倍受歧视,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会被种族歧视而伤害,希望她们活得比小时候的自己开心。可过多的期待会变成沉重的压力。
这本小说的内容很贴切生活,很贴切现实,现实生活里的很多孩子便是这样。
父母的期待真的是很沉重的压力,我觉得我很幸运,我的人生选择权大多掌握在我的手里,可就算这样,父母希望孩子成为有用之才的那种热切希望还是会使我有压力。
读完一本书,要记录些什么?
可能有人会喜欢记录故事的情节,记录打动自己的句子。
就我来说,我更喜欢记录由阅读产生的怪想法,怪观点。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篇4
我读了这本书后,有很多感触,这本书回忆了一个混血女孩离开人世前一家人的生活,讲述了她离开人世后一家人发生的事,这本书也揭示了种族问题、性别歧视、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影响、社会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家人之间的相处和沟通等问题。
在这个生活在美国的家庭中,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詹姆斯儿时随着谋生的父母到了美国,从小就感受到了别人对他与对其他人的不同,他处处怕别人知道他的不同,处处想和别人一样。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玛丽琳由她母亲一人抚养长大,被她母亲教育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丈夫、孩子、房子,于是放弃了继续深造,成为医生的机会,她听到女医生便会有惊讶的反应。
当玛丽琳嫁给詹姆斯的时候,她母亲认为她不对,她应该嫁给一个和她“更像”的人,她和詹姆斯“不像”。我认为,如果玛丽琳听了她母亲的话,或许后来就不会有她女儿莉迪亚的悲剧,她儿女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无奈和困扰,她的家庭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事,但根源在于种族问题。
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大女儿莉迪亚没有朋友,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玛丽琳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于大女儿,希望她成为一名医生。莉迪亚在家人面前假装自己有朋友,对妈妈的要求无条件服从,因为她爱妈妈,希望妈妈开心,而不是因为爱科学,不是因为想成为一名医生。玛丽琳却没有发现年少的女儿内心背负了这么多,同时,她还忽视了小女儿汉娜和儿子内斯,这三个孩子的内心都发生了问题,在他们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中,悲剧就发生了。
当莉迪亚永远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的时候,在他们受尽煎熬后,才渐渐发现了一些东西,想挽回一些东西,可是,有的却再也回不来了。
终于,玛丽琳知道了自己应该早早地关注莉迪亚真实的想法,应该给另外两个孩子多一些关注,应该更坦诚地和丈夫交流。詹姆斯后悔没有在犯错之前醒悟,内斯后悔没有早早地说出该说的话……最后,他们明白了这些,玛丽琳终于去拥抱了那个一直渴求母亲关注的小女儿,原谅了丈夫,詹姆斯终止了错误。
在失去了一些过后,他们终于懂得了,应该让一个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时说出该说的话,不然,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后悔。
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常常因为交流不当的问题产生隔阂甚至是冲突,也造成了令人遗憾的事,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式交流,我们需要相互理解。
这本书让人反思种族问题,反思性别歧视,反思怎样与家人沟通,反思怎样做真正的自己。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篇5
这本小说以寻找lydia死因为线索,讲述了jame一家的故事。jame是一位大学教授,在求学、工作的路上他也经历了很多坎坷,作为一个移民,他深深感受社会的种族歧视,使他从小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这也为故事的悲剧埋下了伏笔。marilyn是一位美国普通女孩,小小年纪阴差阳错和一位亚裔男子结了婚,过早的进入婚姻生活,又使她对婚姻生活产生厌恶,在这个过程中,她对家人的态度以及追求自我的尝试对孩子们造成了深深的伤害。nath是lydia的哥哥,家庭矛盾的受害者之一,因为是哥哥,他对妹妹尤为关心和爱护,但是也因为是孩子,他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处理得并不是太理想,他的态度犹豫对lydia是另一种伤害。hannah是老幺,平时看着姐姐的一些变化,视乎知道点什么,但是她也无能为力。
那么lydia为什么落入湖中死去呢?我是这样认为的,lydia是一个黑头发蓝眼睛的混血儿,母亲对她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她能表现优秀,但是事与愿违。lydia的学习很辛苦,虽然有些拿手科目考得可以,但是有的科目对于她而言确是无从下手。母亲的过度关注使她对自己产生怀疑。在交际方面就更糟糕,学生和老师对她的态度不好,当然也有她不善于交际的原因在里面,可能是受父亲影响,她不太善于表达自己。她觉得父母不是真正爱她的,不了解她,不知道她的需要。所以她把感情寄托在哥哥身上,而哥哥漂浮不定的情绪、因学业必须离开他,让她很痛苦。这时刚好来了一位替代品jack,lydia把情感寄托在jack的身上。在落入河里之前她的情绪已经非常糟糕,各种各样的事情已经让她喘不过气来,然后在某天夜里,她离家外出时,意外落水死亡。
如果要问外因,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是这个特殊家庭、部分社会形态刚好对这位花季少女产生了负向的影响。在小说里的这些人物,比较多的是不愿意说或者觉得说了没有意义的想法,让他们相处时的氛围是压抑和郁闷的。
这篇小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小说人物的心理描写,每个人物通过心理独白展现内心,内心与现实的矛盾形成压抑的氛围,一切显得那么的别扭但是又那么的合乎情理,不同的矛盾纠结在一起,读者的心也被感染,跟着纠结。总的说来,这部小说细腻、有内涵,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谢谢小芳老师推荐。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篇6
在整本书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终此一生,都无法摆脱他人的期待”。的确,渴望成了执念就是束缚。
玛丽琳的母亲是家政教师,她希望玛丽琳能成为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过得像《贝蒂·克罗烹饪书》里说的那样——“贝蒂的腌菜!爱丽丝姑姑的桃子蜜饯!玛丽的薄荷酱!除了架子上盛着这些东西的闪亮的罐子和玻璃瓶,还有什么能给你更深的满足感?”
但玛丽琳渴望做一个医生,因为医生是她能够想到的与母亲的生活方式差距最大的职业,而母亲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是传统的代表,她认为反其道而行之就能够与众不同。
但这种渴望反而束缚了玛丽琳,她以为与众不同的詹姆斯能够理解他,但他喜欢的不过就是她的普通自然;她在成家后渴望生活得像同一条街的女医生一样,而不是像母亲一样,于是她为了自己的渴望逃离了家庭,但在九个星期后,她又因为怀孕而再次回归了家庭。
玛丽琳的九周出走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却彻底改变了女儿莉迪亚的生活轨迹——莉迪亚的生活重心从此全部落在实现父母亲对她的期许上面,只要能让父母开心,她愿意做任何事情——这就是莉迪亚渴望的事情。
实现父母的期许从此成了莉迪亚的渴望,玛丽琳渴望女儿能够“与众不同”,詹姆斯却渴望女儿能够像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生活,这本来是他们无法实现的'“渴望”,如今却深深地禁锢住了莉迪亚。
在文中杰克对莉迪亚说的话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至少我不用别人来告诉我,我想要什么。至少我知道我是谁,你呢,李小姐,你想要什么?”于是经历了哥哥内斯的升学离开、父亲送了一条情人为她挑选的项链、自己下滑的成绩已无法满足母亲的期待后……莉迪亚终于发现自己无法满足父母期待而哥哥也无法做唯一陪伴理解自己的人,她有了新的渴望——她想要逃避这一切,却因为不敢说出口而选择用自杀来结束一切。
在文章最后,莉迪亚乘着小船漂在河上的最后一瞬,她已经想通了这一切的一切不过都是成为执念的渴望束缚住了他们一家,但可惜她一时的错估水性让她再也无法把话和父母哥哥说开。
但我们并不是无法再开口的莉迪亚,我们知道不能让渴望成为执念伤人伤己,也无需被他人成执的渴望影响;我想这并不仅仅适用于家庭关系,而是适用于所有的人际交往,这也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