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读后感7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我对书籍中人物命运的思考和感受,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节发展和结局的思考和猜想,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庄子》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庄子》的读后感7篇

《庄子》的读后感篇1

因为闲着无聊,刚好家里面放有一本《庄子》,遂顺手拿起来读了几天,平常我是不爱看这些古文书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静下心来读了进去,并还有所感悟。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人们所理想的社会本应就是此刻这个样貌,然而这又是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极度焦虑。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庄子》——“贫也,非惫也”。贫穷不代表不快乐,相比物质生活的丰足,我们更就应重视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时间,长久下来必将感觉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为过往”,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它只是陈述一个道理,但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而有了“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归”。这天所提倡的就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丰满。《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辨,以游无穷”。我们能够不用要求这么高,只要学会静下来,将混乱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来,个性是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能做到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样不仅仅能够让处于奔波劳累的身体得到释放,还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庄子》中所着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庄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无拘无束,身心不受羁绊。在这个时代虽然不可能像它所说的那样,但亦能够要求我们的“自由”。有了“自由”,人们能够更加全身心的`释放,在工作中或学习中皆能够要求这种“自由”,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这种“自由”是在必须束缚下的自由,很多状况下,束缚并不是阻碍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出现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是,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人们将物资与身心融为一体,将精神摒弃一边,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就应学会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庄子》里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应胜过物资,因为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物资。

《庄子》的读后感篇2

暑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庄子诵读本》。我读了书中的部分章节,读逍遥游篇、寓言节选后,我知道了庄子善用神话、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不慕富贵,贫而乐道。我佩服他的正直、勇敢。庄子的内心丰富自由,面对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常常选择退隐来保全内心的自由。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极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难的人生。每个人身上都有热爱自由、无所顾忌的品性,只不过是有的由于种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被社会规范。思想的天空,就应该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层的,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而不单一的思想养料,做一个思想上自由飞翔的人。

我轻轻闭上双眼仿佛进入了“坐井观天”、“螳臂挡车”、“庄周梦蝶”的故事中。幻想自己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舞。

虽然书中的很多的内容我现在还无法读懂,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熟读这本书。

《庄子》的读后感篇3

读了大抵能算十几许的庄子寓言,竟有种“三观”尽改、遗世独立之感。恕我才思尚浅,不能将五大部分融会贯通,便权且从我最感慨及撼动的《尊生》说起。且不论他人读的《尊生》是多么珍视生命,或标准答案上的《尊生》又是如何尊重生命,我被震撼的是在读完《尊生》一刹那脑海中闪现的一个词:本末倒置。不得不说,庄子是多么嘲笑权贵纷争,却又对那些痴人不屑一顾,

他只写,写了《尊生》。在《尊生》中,我看到亶父从容而去时的超然。

民,生便可,是谁统治已然不重要。

诚然,“权力”这一事物的出现本来目的便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让人更好地生活下去罢了。只是有了管理义务的人自然是辛苦许多,人民便给了他更好的待遇作为报酬。怎知岁月变迁,人的私欲淡化了“权力等于责任”,反而将“权力等于更好的待遇”越描越黑。当责任主见变成了当权者的“可供选择”,而待遇渐渐成了充要条件时,逐鹿朝野、征战四方也愈演愈烈。于是,责任与待遇本末倒置。可庄子却连一丁点儿笑世人的念头都懒得有,他只是平静地说“尊生”。权且提一提根本吧,至于是否可有人能参透便不是他想知道的了。

已然再一次被折服,以上那些世俗之论也皆是我的臆断罢了。他身在我们中间,心却在我们世人外面,抬着他参透一切的眼,冷冷地指出我们的根在哪儿,我们要做什么。

当中有一句:“能尊胜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即使富贵也不因养生的物品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也不因追逐利益而拖累、祸害身体。恍惚间我忽然想到了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一说。或许从才出生我们就被蒙蔽了。其实诸如富贵、贫贱等词语全然没有什么褒义、贬义之说,都是平等的。贫贱会因追求利益而拖累身体,富贵也会有养生之物伤身的危害,无论是贫是贵,都有优有劣,不分谁高谁低,只是所处的状态不同罢了,谁能因此而讨厌或嫉妒什么呢?而如今会分了褒义和贬义,好的和不好的,我想大抵也是受了私欲之惑。因了私欲,人们都更向往富贵而远离贫贱,渐渐的,富贵就好了,贫贱就坏了——私欲已然改造了这个世界的`价值观,连小小的语言都深陷其中,竟是生出许多悲凉。

连带着,我在品读《庄子》时都有如上的感受。或许,正是因为私欲的迷烟,渐渐失去了事物的根本而仅利用以满足自身的欲念,恰如射箭是为了展现自己,趣灌渎便以为能功成名就。人们痴傻地追逐着什么,却常常没有想到它的本质在哪里,只是一味地追,不想功成垂败但其实差之千里。痴儿般的渴求成了俗念。世人行,鲜有人破。

不堪其俗,竟,身陷其俗。

《庄子》的读后感篇4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日记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自满的人,是不会知礼,知义的。懂的自谦,才会明白礼义廉耻。

满招损,谦受益。

《庄子》的读后感篇5

无意中在书摊买了一书,读来感到相当有趣,觉得很舒服。那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只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他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恰恰相反,其实里面的精神,在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都需要。这是需要你辨证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嘛。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又被称为)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等。但是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主语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觉悟是一个佛家语。用现在的话就是“看见我的心”。我曾经觉得“觉”很重要,但是看过书之后反而觉得“悟”更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经历。当我80岁时,回想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时光流逝,脑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还是一个过程。但是他是我的经历,我的积累。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觉”是瞬间,好像一点过程都没有。有些不劳而获的意思。

同样在我的工作中也应该多“悟”而不是“觉”。只有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有机会或是有资本“觉”的。古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同样,我认为“觉”是在“悟”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成功的。

《庄子》的读后感篇6

庄子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世界。

是的。看完庄子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其间不可磨灭的真理,你会发现你只是打开一扇门,通往真实朴素的天道。

世界上几千年的悲哀在于,世界只在世俗世界中寻求生命的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世界去荒野幽深的宇宙中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自与天地精神交往,不骄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一位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浑浊,不能说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言。他上游与造物者,下游与外死无始无终者为友。

庄子一直在嘲笑世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名利营狗的人,讽刺那些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毁灭天人和谐的恶棍。那些寻求权力的人用自己内心的不完整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祝福,而庄子宁愿做一只在泥里拖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一个在大厅里供应的占卜龟壳。庄子的优雅和洒脱是他出众、傲慢和不羁的性格魅力所支撑的自由天空。

在《庄子》的世界文章中,最高的知识是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原始知识。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部文章都是赵赵宏道,一切都依赖于天道。一切的起源是什么?唯一的方式。一切的来源是什么?唯一的方式。生命的起源是什么?庄子微笑着轻轻地拨打——人们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生活只是蚁巢的梦想。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那里没有我们世界的污秽和丑陋,只有纯洁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了很久,住在一个身体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和听到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他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动,感到非常舒适和善良。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家乡,所以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回忆的感觉,不断地跋涉到他的家乡。

真正的生存是庄学的核心。但我们都生活在人为的恶魔圈里,一切都是人为的,我们已经失去了自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美丽的自然世界。

乘着庄子自然的笛声寻找失落的世界,人的人生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庄子》的读后感篇7

尽管好久,就知道于丹教授要讲《庄子》,而且我也极力去了解阅读庄子其人及其书,但听到于丹教授的讲座,我还是不甚明了,和当初听她的《论语》讲座,领悟的程度差得太远了。所以我很不甘心,因为,毕竟这是一次跟着老师学习的好机会,如果糊里糊涂的过去,以后恐怕更难加深学习了。

为此,我在网上找到有关《庄子》的系列讲座,打算学着初和平的做法,对着视频打出文字,逐字逐句地学习体会于丹教授的讲座,以期悟到庄子的思想、精神本要。但这样做简直太难了,视频和输入文字的版面来回替换,速度之慢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先生说,过几天买本书不就行了吗,干嘛这么费劲?虽然有些吃力,但我还是坚持把“庄子其人”这集讲座做完了,大约累计六个多小时吧。透过于丹教授潇潇洒洒的语言,我感觉我对庄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去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于丹教授认为,在现代的生活中庄子的寓言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有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呢,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逍遥游》其实无限的拓展了我们的想像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所以大与小呢,它决不单纯是一种文学化描写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在生活里边很多实用的规则,也就是说人的这一生,有生之年小大之境应用起来完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那么大家都知道,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所以呢惠子和庄子之间存在很多对话。《庄子》中写到说,惠子啊,有一天去问他,说你看魏王给了我一棵葫芦籽儿,我在家呢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有五石之大。这么大一葫芦看起来很丰硕饱满,最后我就发愁了,因为他太大了什么用都没有。他说我把这大葫芦要是一劈两半,用它当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所以叫做其坚不能自举。要是盛上水,往起一举它就碎了。用它去盛米面粮食,盛什么东西都不行,因为皮薄而体积太大。所以想来想去说,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的,不就是为了最后当容器,劈开当瓢来装点东西吗?什么都装不了了,所以惠子说:“这葫芦虽然大,却大得无用,我就把它打破算了”。庄子呢想了想就开始给他讲故事。庄子先不说这个葫芦干什么,说我告诉你啊,宋国有这么一户人家。他们家还真是有稀世的瑰宝,就是家里有个秘方。这个秘方呢能够在寒冷的冬天让人手脚沾了水以后不皴。他们家有不皴手的药啊,所以就世世代代一漂洗为生。有一天,有一个过路的人偶尔听说他们家有这个秘方就来了。跟他商量,我以百金来购这个秘方。全家人一听,晚上就开了个会。说咱们家这个秘方,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全家人这样漂洗为生。咱们也没见过百金呢。人家花这么多钱,不就买个方子嘛,干嘛不给他呀,咱卖了吧。所以呢拿了百金以后太知足了,觉得这省去多少辛劳啊。这个过路的人呢,拿了这个秘方就走,他是去干什么呢?当时战国时候,各个地方都在诸侯混战之中,为了争地而战。那么在东南部就是吴越之争。吴越之地,我们知道是靠近水乡。这个人从宋国拿了秘方直奔吴国去跟吴王讲。如果你要是选在寒冬腊月真正向越人发起水战,那么你有此秘方,军士可以手脚不冻。手不生疮可以拿着兵刃。而越人没有这个秘方,你可以去试一试这个效果。吴王就听了他的建议,拿着小小一个秘方开始向越人发起了水战。这一战吴国大胜。所以这个提供秘方的人呢。裂地封侯,马上身价非同一般。你想想,这个方子给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带来不同的人生效果。如果你有大眼界呢?你会看到同样这样的一个秘方,但它会增值,它可能会决定一国的命运。从而它会带来提供秘方这个人自身的改变。那么庄子告诉他说,大葫芦也是一样,你怎么就认为它非要刨开当瓢使呢?如果它是一个完整的大葫芦,你为什么不用个网子把它系起来绑在腰间,用它当做游泳圈呢?所以你可以去浮游于江海啊!带着一个大葫芦自由自在地去漂泊。难道一个东西必须要被加工成某种规定建制的产品,它才一定做有用吗?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用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价值。于丹教授认为,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即使在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作为家长我们经常会跟孩子说,你趴在窗台上看了一下午蝴蝶你做的是没用的事。这一下午如果你练钢琴是有用的。我们可能跟孩子说,你这一下午就在那儿和泥巴,搭城堡,这是没用的。如果这一下午,你练打字他是有用的。其实我曾经见过一个科学试验。就是把一个会跳的小虫子放在瓶子里。它明明可以跳很高,把盖子盖上以后让它跳。它一跳,啪!碰到了顶掉了下来。啪!再一跳碰到顶掉下来了。看它反复跳跃,等到它越跳越低的时候。你把盖子再拧开,你看这小虫还在跳。但它永远不会跳出这个瓶子了。因为它认为,头顶上那个盖子将是不可逾越的。你什么时候打开了这个盖子,它已经不知道还有可以超越的可能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一种可悲的现象,就是父母用自己全部的爱为孩子界定了太多有用的盖子。让孩子们认为,作为一个葫芦它以后只能成为瓢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游泳圈带着人浮游于江海;作为一块土壤这上面是可以种菜的也许可以种粮食,但是没有人去深入地追问土壤下面可能埋藏的矿藏。这一切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以一种常规的思维束缚了自己的心智,而有我们的生活态度决定了我们可怜的局限。这种局限本来是可以打破的。打破这种局限我们才有可能去憧憬真正的逍遥游。真正的逍遥,其实是无羁无绊的。

《庄子》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关于731的读后感7篇

作文《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7篇

五年级的读后感作文通用7篇

精益思想的读后感7篇

红楼梦的读后感作文最新7篇

《彩色的翅膀》读后感最新7篇

封神演义的读后感7篇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7篇

关于《读者》的读后感7篇

读老舍《猫》的读后感7篇

《庄子》的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