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可以将自己的思想与书中的主题相互交融,写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理解,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月亮与读后感n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月亮与读后感n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1
?月亮与六便士》声名在外,好像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但是我不喜欢。毛姆用词很准确,句子也很优美,但是他像任何一个西方作家一样,讲故事啰里啰嗦,每个不相干的甲乙丙丁胖瘦美丑也要用心描述,让人看着厌烦。主人公也不讨喜,甚至真实的有点讨厌,这大概是毛姆最想表达的东西吧,那就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丝一毫的修饰。
“孤独的灵魂怀着不为人知的幻想,终于向他梦寐中的岛屿进发。”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在四十多岁放弃稳定的工作和和谐的家庭一心投入到自己的梦想里去。
斯朱兰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从英国走向巴黎。在巴黎他拆散了朋友婚姻,带着德克的妻子住在德克的房子里。逼死德克妻子之后去大溪地,和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举行了婚礼,生了孩子。他对女人的要求就是,不要烦他,为他做家务,挣钱养他。道德在他身上完全起不到作用,除了他自己的绘画,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对他产生一丝一毫影响。
斯朱兰是幸福的,固执而专注的人都很幸福。他能完全放下前半生经营的大多数人都会过着的平淡生活去实现自己的画家梦,这种魄力和固执,没几个人能做到。他不在乎穷困潦倒,不在乎别人的评价,甚至不在乎这个世界的道德观,除了画,他对什么都不关心。这种超然境界,恐怕一天工作24小时的最工作狂人也比不上。
也正因为他的固执和专注,使得他的画无与伦比。
一个固执的人想走到终点,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的。
月亮与读后感n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2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亮。
——题记
六便士是英国当时价值最低的银币,月亮则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事物,两者有天壤之别。“月亮是那崇高而遥不可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在许多人看来,最怕的不是没有梦想,而是拥有梦想过后,被现实打败,打败你的不是无能,而是已经麻木,麻木的心死了,死了的心不再跳动。不怕梦想流于现实,只怕梦想止于现实。而本书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在抛下一切去追逐理想的年龄是40岁,是该追名逐利,顾家育子的40岁,而不是一腔热血无处挥洒的20岁。
20岁的人敢于拼搏,是因为年轻,有放纵的资本,他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即使梦想总会被现实打败,可是他们还是要把它揣在兜里,疲惫时拿出来看一看,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思特里克兰德他很不一样,正如文章所说“你身边肯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实际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实际上没准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而这正是思特里克兰德的真实写照,他从一个白开水式寡淡无味的人,到一个千夫所指的败类,再到奇迹般崛起的天才画家,他毅然决然地跳出了凡俗的桎梏,走向了他钟情的艺术世界。那一年,他抛妻弃子,流落巴黎街头,住着最破烂的旅馆,几近身无分文,甚至生了一场大病,如果不是朋友惦记着他,早已不知不觉死去了,然后就是因为“我感受了召唤”,放下了本来不错的生活还有健康可爱的孩子。
世上几乎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一个个身份,一个个角色,恨不得诸多光环加身,而正是这些东西,成为了自我绑架,将他们困在城市的牢笼里挣脱不得。而思特里克兰德为自己做的是一道减法,他甩掉了一个个的身份:证券经纪人,丈夫,父亲,甩掉了优越的生活,如同褪去了一层层的枷锁,直到最后赤身裸体般踏入他内心的召唤——绘画。
正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经历挫折,反而更加勤奋。尽管孙少平出生在一个烂包光景的家里,但是他却有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和态度,他能从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世界,他有更辽阔的眼界。“如果你知道往哪里去,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种种机缘巧合都为少平寻找到了一个他最想要的出路。纵使少平一直走在荆棘丛生的路上,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深切地明白,一切屈辱、折磨、磨难,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考验,而是他通往成功的阶梯。他的内心不但不会责怪那些曾经为难他的人,他甚至是感激他们。他骄傲地将此称作“苦难的学说”。
我们并不是要成为思特里克兰德,我们只要成为遵循自己内心选择的信徒就好,活成什么样并不重要,唯有真正的实现了理想,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无所畏惧,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信仰。
月亮与读后感n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3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看《月亮与六便士》,第一遍是骂克兰德这个渣男----他可真是渣得不能再渣了!抛弃妻儿不说,朋友施特略夫和妻子勃朗什把重病垂死的他接到家中、象父母一样照顾,病好后,勃朗什跟她走了!同居三个月,勃朗什自杀死亡,而他只是冷漠的说:因为她精神不健全,总是逼着她沿着一条她自己也知道必然通向毁灭的路上滑下去。
愤愤地要把书合上时,作家毛姆用带着消毒水味的手术刀,把人性解剖开来,吸引着往下读:
“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邀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身边这样的恋爱故事真的是不少。
看了第一遍,有个很大的疑问?他为什么永远不缺优秀朋友、年轻女人,为什么创作激情永不枯竭,为什么临死让爱塔烧掉自己的杰作?
接着看第二遍、第三遍......,看着看着,艺术大师的人生之谜一点一点地解开了---------
“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一直脱离了他的躯体到处漫游,到处寻找寄宿,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如果责备他没有这些感情,就象责备老虎凶暴残忍一样荒谬。”
有几人能做到这点呢?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正在宇宙的一片混乱中找到了一个新的图案,正在笨拙地把它描摹下来,因为力不从心,心灵非常痛苦。这种热望无时或止地刺激着他,叫他奔向一个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目标,燃烧着他心灵的激情发泄完毕以后,他对自己画出来的东西就再也不关心了。他象是森林里的一头野兽,在一阵猛烈追猎后躺在那里休息。”
“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真正的杰作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这样鲜为人知的,难怪爱塔遵照克兰德的遗愿烧掉作品。难怪作家毛姆发出了这样的共鸣:“作者应该从写作的乐趣中,从郁积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书的酬报。”
克兰德对画画的执着追求、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吸引着有思想的医生、作家、画家,他们成为了朋友;同时,漂亮的年轻女人勃朗什、爱塔,被他的从不报怨、从不沮丧、从不服输所征服,全然不顾他的无礼、贫穷甚至讥笑!心甘情愿地为他冒险,和他一起颠沛流离!
再读着读着,觉得书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我周围随处可见、而自己以前并没留意:
比如:克兰德妻子贬低克兰德,并不是真心的想贬低,只是“好象由她自己说出他最大的缺点就可以保护他不受她朋友们的挖苦以的。”。
我们经常听到朋友们贬低亲近的人,大多都是情着这样的心态。
再如:“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不喜欢的事,做与不做,最大的不同就是“灵魂宁静”。
书中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太多了!何时掀开,都象是在和知己倾吐心声,谈一会儿都会心旷神怡!
“好的作品让人颤抖、让人回味、让人悲观,悲观过后才能变得通透。”《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打开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户,从这里望去,可以看见“激情”-------传递着心灵财富的天使,正在专注地发掘和引导普通人潜在的才能!不幸的是,四周都有它的天敌-----物欲!是天敌消灭天使、还是天使消灭天敌?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月亮与读后感n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4
今天我读完了这本书。但意外的是我对这本书没有太多的共鸣。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我自己的问题。书中还有一些贬低女性的话语,使我有些不舒服。但不无道理,这是生气但无法辩驳的地方。作为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品,还是需要多些包容。想来世界名著总有它留传百世值得人回味的地方,在于我个人知识浅薄,读书的时候,还有些心神不宁。
可能我看得版本和微信读书里的有些翻译差距,画家的名字是斯特里克兰。
斯特里克兰是个有争议的人。也就像书中套用圣经里的一句话,不要随便论断别人,别人也会论断你。以你狭隘的思想去判定别人的快乐或痛苦,那只是你自己以为而已。在世界庸俗的人眼里,40岁的斯特里克兰中年执笔学画,荒诞可笑,又为了画画抛家弃子,实在无责任心可言。
但在艺术面前,他又是可敬的。斯特里克兰在得了麻风病以后对生命的坦然,对自己的工作的热爱,只有是真真切切爱着画画才能如此接受生命的结束。你可以随意的狂妄地自以为是的可怜我,但我并不接受你居高临下的可怜。为了艺术献身,才有现今留下的旷世之作。
英国的斯特里克兰夫人对丈夫死后成名的举动,作为一个旁观者也会觉得可笑。以妻子做对比,一个活在世人看法中的女人。
毛姆写的这个斯特里克兰似乎是以画家高更为原型。这是从一位很欣赏的姐姐那里知道的,一位对艺术有些自我想法的女性。得不到的总汇是最好的,我没有那种欣赏能力,谢谢有这样一位人的存在,拓宽了自己的见识面。
月亮与读后感n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5
不是天才,依然勇敢。——题记
作为一本常年占据必读榜和弃读榜前十名的书,说实话,这本书很难让人爱起来。主线剧情也并不复杂,伦敦一位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在夜校学习一年绘画后,辞职并离开家,前往巴黎学画,后来在一个小岛病逝。生前并没有多少名气,死后成为著名画家,他的原型是高更,与梵高齐名。
很多人将此书理解为: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现实。
如果将这样一个故事定义为一个中年男子为追梦,放弃事业和妻子,最后一举成名,从而反思理想与现实的话,不免有些遗憾。他追求的是艺术吗?仅仅如此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这个问题着我读完了这本书。
克兰德在决定学画时,并不知道自己是天才啊,他之所以选择,是因为画得开心,他作为一个人士,理想却是创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长大的,自己渴望实现的目标,只是有时我们的愿望和目标似乎有些遥遥无期,难道我们就要放弃吗?我们都是时代大潮中一粒微尘,我们活着,拼命奔向目标,不是为了到头来发现自己不是天才而放弃,而是书中想告诉我们的;不是天才依然可以勇敢,不负此生。
理想是一把双刃剑,你要实现势必要放弃一些东西,很多人放弃了理想,因为我们活不成纯粹的人。只要月亮你就会饿死,只要六便士你就会活得庸俗。若想两手抓,又会发现,月亮够不着,六便士太少。
只有极致纯粹的人,才能不顾一切的去追求理想。但这也是一种悲哀,伟大而孤独。
赋予一个人超常的才华,自然也要拿走一些,让贝多芬耳聋,莫奈失明,草间弥生出现,图灵。选中的天才,自有其痛苦和快乐,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披着一个理想的.外衣,活在市井中。
我们的生活很简单,很单纯,没有雄心壮志,也没有割肉喂鹰。因为平凡乃至平庸,所以才能拥有最简单的快乐,吃饭喝茶,看一花一树,满足于当下。
这样活着不能说不是一种幸运,人最终都要归于尘土寻找平凡。
月亮与读后感n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6
前段时间安妮的一篇《对不起我只过百分之一的生活》刷了朋友圈的屏。似乎活在这个竞争压力空前巨大的社会里,梦想与情怀是脆弱而又珍贵的奢侈品,永远带着孤芳自赏的表情站在现实的对立面。当他们一边热热闹闹的刷剧逛街一边开始在网络平台上热情洋溢地宣泄自我的梦想,我却总是抱着质疑的态度想:月亮你要,六便士你还嫌少。
我这样想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当自媒体悄无声息地潜入人们的生活,人们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任由情怀捂烂都没问自我一句,我的梦想真的是梦想么,我想要的生活真的适合我么。而这些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就说明了艺术和生活的对立,揭示了人们所追求的艺术(梦想)只是对丑陋现实的粉饰,因生活不满造成的意淫;批判了逃避现实的现象。此故事运用了高超的技术,独具匠心的技巧,刻画了一个以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叫做斯特里克兰德的人,他突然辞掉在伦敦证券经纪人的工作,背弃家庭,开始学画,穷极一时也被认可过一段时间,然而又远离城市礼貌到了南太平洋岛上,最终得病而死的故事。
此书最精彩的比喻就是象征着梦想的“月亮”,现实是“六便士”。斯特克里兰德本人一开始并未对艺术抱有热情和追求,完全是厌倦了都市礼貌里循规蹈矩的日子,无视他的“六便士”,甘愿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过原始生活,最终他才发现健康的生活需要的是一种两者之间不断变动后的平衡,绝非理性地居于两个极端。可是在此之前,他是个寡言少语、行为怪癖、抛妻弃子、冷酷无情的人,很长一段时间毫无绘画天赋而穷困潦倒。如果说高更还是期望达成梦想后与家人幸福生活,那么斯特克里兰德就是毛姆利用夸张手法刻画的毫无理由出走并不再归家的人。
如果说斯特克里兰德最终是顿悟出他所追求的艺术,并非真正的艺术,而只是对现实生活的粉饰,那么在朋友圈里被伟大的安妮打动的年轻人呢?诚然我们想要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想要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做出一番成就,在成功学横行的当下有着重重挑战,可是我们是真的喜欢还是只是携带着青春文学里构造的完美幻想,觉得就是咖啡馆里写稿子、背着吉他到处流浪和穿着白衬衣画画?还是只会拿杜拉斯、梵高和李斯特附庸风雅,即使自我根本没有深入了解,艺术家的痛苦挣扎也能看成虐心戏?
大部分人终究还是一边引用“争甚么半张名利纸”一面又巴不得被重用;一面说要为梦想轰轰烈烈拼搏一把一面心里又觉得有体制的庇佑才是好的。没有天赋或是不甘于错过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而不愿潜心奋斗,只会拿情怀这样的体面话装饰门面。如果说斯特克里兰德还有决心离开家里,我们的决心也仅有学习工作间刷朋友圈被感动的心潮澎湃的那一刻。
所以,月亮你想要,就别嫌六便士少,倘若真有决心追求,祝福你旅途漫长。
月亮与读后感n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7
最初接触到《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朦朦胧胧地记得书讲述的是一位执拗的流浪画家的故事。也是我翻阅地最多的一本书,作者通过文字所传递的精神世界,让我无比感动又无比憧憬,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阅读都令我有了些新的感悟,发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用狂热理想去对抗世俗现实的故事。
书籍的简介《月亮与六便士》成书于1919年,出自英国小说作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之手。该小说以“我”作为第一视角,或是与书本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直接交谈,或是听天涯四方的人讲述他的故事,最终将这位流浪、冷酷、坚强,伟大的画家一生传奇之旅娓娓道来。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是英国伦敦的一位证券经纪人。他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抛妻弃子,四处流浪,不断作画,罔顾世俗道德的批判与指责,被灵魂深处本能的、神秘的原始力量所裹挟,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塔西提荒岛找到了灵魂的栖息之地,终成大师。
关于作者笔下思特里克兰德的决绝,他身边的人都觉得出乎意料又无法理解。因为在世俗的眼光里,思特里克兰德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理应过得很幸福,可许多人都是在这长年累月看似幸福的生活里渐渐厌倦和迷失了自己。因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枯燥轮回的生活里,他们找不到能让自己再满腔热血兴致高昂的动力与欲望,他们想要的压根就不是金钱和名利。
作者笔下这种安稳的生活在他们眼中是一个泥潭,会越陷越深,终究挣脱不出,而心中的不安分,一直在他们心中萌动,最终会占据他们的全部身心,不顾一切的追求心中所想,除了那个炽烈的追求,其他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和毅力去追求内心深处散发着让人灵魂出窍光洁的月亮,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为六便士奔波跋涉。冷酷而苍白的现实,终是现实对于理想最牢固的枷锁。也许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太老了,或者有太多世俗的东西牵绊着他们,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责任纷纷都成为压死他们想要脱离这潭死水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不一样,他无惧众人的谴责与谩骂,甚至无视道德的束缚。他说:“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有错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如梵高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我曾读到过一篇书评,上面说:“思特里克兰德为了遵循自己的内心,宁愿付出财富亲情,甚至是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种选择,”与其说是主动的选择,倒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接受,接受我们内心的渴望在召唤。毕竟这种渴望,即便我们能够逃避一时,也逃不了一辈子。就像人老了一样,总想着落叶归根。而“责任”这两个字眼,是最大的文明,也是最大的虚伪。大多数的人一生都被责任束缚着双脚,与理想背离,越走越远。倘若我们无视内心对自由与理想的渴求,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相信我们也没办法对自己妥协。
从某些角度来讲,毛姆又是极其幸运的。他找到了此生挚爱的东西,不过代价确显得沉重了些,可至少他的精神世界是富足丰满的。也许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喜欢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讨厌其对人情与人性的摒弃和过分自私的性格。但是又对其苦行僧式的对于艺术和美的执著追求深感敬佩。为了心中的月亮,放下脚下的六便士,终日在别人不解、厌恶鄙弃的生活中完成对生命意义最崇高的创举。总是想起里面的一句话“只有诗人同圣徒才能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月亮高高在上,他象征着灵魂和理想。而六便士随处可见,他象征着物欲和现实。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就是人生最大的冲突,那人的一生是应该高高抬起头仰望空中的明月,还是应该默默俯身去捡拾地上的硬币呢?
每次看着本书的时候,都想用文字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公众号取名也跟这本书息息相关,其中几段个人比较喜爱的文摘分享给大家。
(一)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确看到了月光。
(二)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三)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月亮与读后感n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8
这几天一档文化类综艺《一本好书》出现在大众眼前,因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的热播,文化类综艺似乎迎来了新的春天。这在过度繁荣的明星真人秀之间,明显是一股清流。第一期带来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本经典之作便一举拿下了9.3的高分,这样以全新的形式去诠释书内的经典,更让观众觉得耳目一新,但事实上,一本好书重读多少遍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初读《月亮与六便士》,可能很多人会看得云里雾里,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主要性格形象也让人捉摸不透。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无非是两个原因,一个来自读者,一个来自作者本身,只要搞清楚这两方面的疑问,就不难理解它为何可以称之为经典。
读者的疑问我想大多来自作品,在开始阅读之前没有深入的了解其背景。其实毛姆所写的这个故事,并非完全是虚构的',书中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对著名法国画家高更的生平、作品的痴迷。是的,斯特里克兰的原型便是高更,他们的一生高度相似,生前及其落魄,死后备受推崇,书中斯特里克兰最后留下的画作也是对高更的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的高度还原,这些经过毛姆的艺术加工,演绎成了斯特里克兰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一生。
而且作者毛姆采取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这种阅读中的带入,使得读者并不能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进入角色感同身受,但在大致了解了高更这位作家的生平之后,就会对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有了初步的认识。
而对于作者毛姆,他并没有对读者交代了斯特里克兰所有的心里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这样就把所有的悬念让读者自己体悟。比如毛姆没有说明斯特里克兰为什么突然放弃工作去当画家,这也让读者觉得非常突兀奇怪,但他完全可将他内心的苦楚和绝望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的巧妙之处。读后感·在大多数读者眼里,斯特里克兰就是从优渥的环境中寻求自我,抛弃妻子背叛朋友,是一个不折不扣自私的人,毛姆没有为他描述半句这时候的心理活动,因为这个转变,懂的人自然懂,他虽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却比独居沙漠还孤单,若是讲出来甚至会有些刻意哗众取宠。这样的留白方式可能阅读前期会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但阅读到最后,真正的谈到自我,回归自我,从最后的画作被作者毛姆一把火付之一炬,斯特里克兰的纯粹在此跃然纸上。
这是被无数人推烂的经典之作,也是作者与读者跨越百年的心灵交流,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混杂的世界,为了生存而生存,却忘却了本来的面孔,斯特里克兰是文明社会里道德理法规范下的怪物,最终在“塔希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灵魂归宿,他虽然是一个可恶的人,但同样伟大,因为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便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月亮与读后感n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