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记录我们心中的感想,心得体会虽然不像写作文那么要求严格,但是还是要注意其内容和结构的完整性的,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故事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故事的心得体会篇1
92岁高龄依然为乡村留守未成年人的成长奔波着,叶连平老师是我们的榜样。9月9日,记者在新市初中采访省模范教师王克兵时,他由衷地赞叹道。
学习叶连平,关键是学习他追求教育的信念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王克兵有自己深刻的理解:这是对教师一种崇高的褒奖,其实也是一种鞭策和警醒。王克兵说,自20xx年前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无论是做班主任,还是当学科老师,只要走进校园,走进班级,和质朴的农家孩子在一起,就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快乐。
新市初中目前有700多名学生,其中留守未成年人占一半左右。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一年和孩子见不上一两次面。作为老师除了传授他们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承担起家长和孩子间丢失的squo;亲情和心灵沟通squo;这一环。留守儿童心灵一般比较敏感和脆弱,一些孩子因为一些原因会出现跟不上趟或者掉队。对此,他采取的办法是,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交流,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的心回归校园,回到小伙伴们中间来。王克兵任教的班级内有一半学生家庭情况特殊,有些孩子敏感、自卑,有些孩子性格怪异,王克兵除了在学习上鼓励他们,总是寻找机会耐心地开导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他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和每一位家长建立微信或者qq联系,及时和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每年趁春节期间家长们回乡过年之机,和他的同事们走访家长,和家长们一起担负起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净土,孩子进了校园,我们就有了责任和义务,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王克兵说。
教学之余,王克兵善于反思,勤于动笔,其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随笔,有10多篇获省市区一、二等奖,还有多篇和他人结集出版。20xx年,他代表马鞍山市参加安徽省历史学科优质课大赛,荣获省一等奖,他还先后荣获安徽省最美教师、安徽省模范教师称号。
中国故事的心得体会篇2
《中国民间故事》是广大人名群众以自发形式世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文字样式。它以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用散文的形式讲述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认真与思考。它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思想,抒发了劳动人民的淳朴感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中国民间故事经过了广泛的采集、选择,在流传、讲述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人的加工与琢磨,其中许多故事成了人们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仓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相传他是皇帝的史官,为了研究出简单又容易的记事方法,他悉心观察天上星术的分布情况,访遍了山川脉络的样子,寻遍了鸟兽鱼虫的痕迹,看尽了草木器具的形状,通过描摹绘写,创造出种种代表不同意义的文字。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食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的那天晚上,天各一方的牛郎和织女便会在银河上的鹊桥相会,据说在这天晚上,人们还在能在瓜果架下,听到牛郎和织女的脉脉情话呢!牛郎和织女的美丽故事深入人心。
像这样反映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礼教,表达美好愿望和理想的传说还有很多。如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会、白娘子水漫金山寺大战法海、法海将白娘子镇压在雷锋塔下的动人传说;还有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苦读,不服包办婚姻,坚贞不移双双化蝶的佳话。这些故事在民间曲艺和戏曲中广为传唱,成为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文艺作品。
维吾尔族的阿凡提是一个机智勇敢、爱憎分明、不畏权贵的的智者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他智斗愚蠢的学者、作弄贪婪的国王、整治狡猾的巴伊,他辛酸地讽刺、嘲笑甚至咒骂这些伪道学家、守财奴、贪官污吏、体现了积极的去恶扬善的精神。然而最让人称道的是阿凡提的那种机趣、幽默、诙谐的品格,这也是阿凡提的故事的故事会如此地深入人们喜欢的原因。
中国故事的心得体会篇3
喜欢上排球,还是因为八十年代初的那部经典日剧《排球女将》中那些青春靓丽的姑娘们。至今仍记得当初看《排球女将》时内心所感受到的震撼。尤其是剧中小鹿纯子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的精神更是令人深受感染。对剧中的小鹿纯子那双通透明亮,同时又闪烁着热情执着与坚定信念的大眼睛更是记忆犹新。
自那之后,排球,才成为笔者喜欢的球类项目之一。因为那时的笔者只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小女孩,自然就会学着自己崇拜喜欢的人物形象去做一些代表着她们的事。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就像现在追星族的那些小女生一样狂热吧!对于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来说,每次摸着排球似乎就看到了她心中的偶像了,摸着排球似乎也就与自己的偶像们距离更近了,其它自己能玩成什么样却并不在乎。
之后,就看到了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日本登上了世界杯冠军的领奖台。自那之后,铁榔头郎平张荣芳她们叱咤世界排坛的各种镜头都一一烙进了笔者的心里。
其实,世人都知道,作为体育竞技中的运动员,无论最终成败与否,苦与累,血与汗的付出都是成正比的。真的没听过哪个运动员是只靠天赋便获得冠军的。但是,能站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的毕竟少之又少。
笔者相信自1981年开始,中国女排姑娘们的名字便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心里去了。看着她们每次打赢后抱在一起哭,那些泪水里不知埋藏了多少伤痛?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又不知包涵了多少她们在一起奋战拼搏却不为人之的故事?所有的这一切,恐怕只有她们自己才体会的最深刻。只是,只有在那一刻,她们才会抱在一起尽情用眼泪去释放她们平时训练中积攒的各种小情绪。应该说,每一个冠军,都是对她们平时无限次体能练到极限的回报。
其实,每次看中国女排斩获世界冠军,笔者都会激动到跟着她们一起哭与笑。为此,笔者并不觉得自己脆弱的丢人。因为,笔者相信有无数的中国人和笔者一样,在那一刻都会激动到为之呐喊、为之流泪。
世人都知道,作为一个运动员无论能否成为世界冠军,一身伤病都很正常。可是在他们全身心投入拼搏"之外,若再给他们加上一些世人额外的不理解,该是让他们多么伤心啊?!
20xx.9.29是中国女排获得的第5个世界冠军,对郎教练而言这其中的辛酸只有她自己体会的最深了。
今天,郎平是英雄了,曾经20xx年郎平带领美国队击败中国队时,同样有百万网友骂郎平是叛徒是卖国贼。据报道说,其实是大众并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因当时中国队本身有教练员,郎平当时也并不是合适的教练员人选,所以国家队并没有请她回国执教。这时恰逢美国国家队抛出橄榄枝,因此郎平就成了美国排球女将的教练员,也才有了被网友们误会的痛骂。后来,有了祖国的召唤,一句"祖国需要我,郎平又成为了中国女排姑娘们的灵魂领军人。
9月29日下午,中国女排和阿根廷打完世界杯最后一场,获十一连胜。全世界的中国华人再一次为冠军领奖台上升起的中国国旗同时响起的中国国歌为之振奋、为之欢呼、为之激动!
赛后一位记者请郎平教练评论一下场上十四名队员的表现,听到郎平教练说十六名,这位记者又重复场上两字,他以为郎平教练没听明白。郎平教练却哽咽了……对于郎教练来说,上场不上场队员们的付出都是一样的。其实,郎平教练即使不说,我们心里也都明白,所有的女排队员与她们背后的陪练都是功臣。缺一不可!
郎平教练曾在训练中告诫队员:你是世界冠军,人家和你打就会往死里打你!听到这句话,便可知作为一个世界冠军,得顶着多么大的压力,又得有多么危险了?!
今年的世界杯,中国的排球女将们为祖国七十周年的生日又送上了一份大礼,让亿万的中国人一夜之间再次沸腾!在此,笔者真诚向我们的排球女将们致敬!借此拙文,笔者也在此给我们的祖国比个心一一我爱你中国!并祝我们的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
中国故事的心得体会篇4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如果问过去这十来年,中央电视台原创了哪些成功的电视品牌,我想《感动中国》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栏目,多年来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感动中国》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感动中国》的两个多小时,对于每个普通的观众来说,可能意味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但对于这个社会与时代来说,《感动中国》的走红意味着什么?
诗人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有时是不是也该有点儿愤怒。我们要做的和该做的事还很多,只有感动、愤怒都不够,我们必须擦干眼泪后行动,站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身后,然后愤怒才会真正减少。
看感动中国,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有里面的颁奖词,这些颁奖词语言凝练,富有文采,魅力十足;精华浓缩,内涵丰富,短小精悍。我们读之,品之,手不释卷。我们仿写,撰写,受益匪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感动,真的有用吗?
感动,无用!是的,感动不能改变什么,行动才有用。很多像《感动中国》一样优秀的电视作品,都在传递一个思想——利他,是境界的利己。
每一年,《感动中国》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带来一种启示、一种力量。今晚,谁将让你落泪,谁将动你心魄。感动中国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行动起来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创造未来!
中国故事的心得体会篇5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当新年钟声敲响,人们举杯共庆时,新型冠状病毒也悄悄地蔓延开去。这场疫情带来了怀疑与恐惧,不过,当我们都在一起,抗击疫情时,病毒终将远去,而美好的明天也将属于我们。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此时此刻正奋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你们披上一件件使命的战衣,质朴而圣洁,你们是我心里最美好的“天使”,你们总是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用最好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位被隔离的人员,你们不埋怨不退缩,你们的一举一动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最美好的鼓励。
“泥梨拔舌自担当”说的不正是可亲可敬的钟南山院士吗?他如今已有84岁高龄了,不过,这也并没有阻碍他的行动。在病情最严重的时候,是他,带着全中国人民与病毒做对抗;是他,领着“白衣天使”们不畏艰辛,日日夜夜地冲在一线,我也终于明白了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含义,我们也应在精神最低谷时,勇敢自信地去面对挫折。
这次的病毒,恰恰迎来了中国人民团结精神的高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时此刻的共产党员们也是不顾一切地冲在第一线,在最危险的时期,起早贪黑的24小时在各地卡点轮流值班,即使他们再累,也会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位匆匆而过的他们。因为这就是责任。此时此刻,我由衷感受到生活在党员之家的荣幸,看着妈妈和外公起早贪黑,我不禁感慨万千,也决心充实自己,为国效力。
最近网络上也不断传出“陌生人给世界人民送帮助”的视频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留言,他们也都不留姓名,仿佛早已习惯了。“民齐者强”,我相信困难“就像一座大山,他巍然屹立只能靠我们不懈,努力去克服,它才有机会看到山顶的无限风光;困难就像原本粗旷的玉石,要想它变得熠熠生辉,就要用我们的毅力去雕琢它,去磨练它,才有机会看到完美无瑕的玉石。”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春天总会到来,无论2020年的开头有多么艰难,阳光终会来到我们身边,希望如约而至的,不仅有温暖的春风,还有平安的你们。
中国故事的心得体会篇6
在这次疫情之中,有一个名字,每一次听到都会觉得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我们之所以会这样相信他,是因为在17年前的那场sars战役中,他就是中流砥柱!
17年后,已经84岁高龄的钟老又一次站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很多人都说钟南山是个英雄,但是作为英雄钟老这一辈子都做了什么?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这样的英雄人物呢?
老一辈中国的科研英雄,从之前的邓稼先到现在的的袁隆平、钟南山,年轻一辈的科研人员他们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品质,在新的时代他们能不能成为这样名留青史的英雄呢?
钟老这一辈子很有传奇性,像网上流传很广的那些钟老年轻时候的事迹,他曾是个体育健将,曾经荣获过全运会400米栏冠军,虽然这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足以拿来自豪一辈子的成就了,但是对于钟老来说,这只是他人生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钟老的绝大部分成就都在医学领域的,钟老首次证实并完善了隐藏性哮喘这个概念,这个观点后来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编写到哮喘全球防治战略采用;另外钟老还系统的分析了我国慢性咳嗽病因,他阐述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食道神经炎症机制,再就是证实了早中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中有60%存在着蛋白营养不良问题,然后他又提出并补充了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等等,我知道大家一定对这些一头雾水,不过没关系,这些都是很专业的问题,咱们外行也没有必要了解,其实我们从其他角度可以非常直观的了解钟老的贡献,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而且他还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还有就是863计划、十一五科技攻关等等这类水平的10来项重大科研项目!
所谓的973计划呢,就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这个项目的定位就是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你看这个定位,就知道这个项目的分量了!
中国故事的心得体会篇7
10月13日,演员胡歌发了一条微博“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自此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事件起因来自一档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
节目中胡歌和刘涛饰演《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一对革命情侣,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牺牲小我,无畏奉献的革命事迹。
该部作品早在1958年上映,称得上是一代经典,但如今年轻人比较熟悉的是2010年央视上映,由赵立新主演的电视剧版,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还只是一部谍战剧,或许大家后来才发现,如此紧张的情节,无畏的奉献精神和令人遗憾的革命故事,竟是曾经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牺牲和奉献是党不变的课题
虽然现已是和平的时代,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其当下的课题。在先烈的时代,牺牲和奉献是为了革命任务与陌生女人生活在一起,是在革命事业面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将电报发送出去,哪怕自己即将作为父亲,那是属于战争年代,沉重的牺牲和奉献。
在我们的时代,牺牲和奉献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分量没那么沉重,但本质是一样的。为了群众的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社区工作者在辖区汛期和冬季防火、重大事件安全保障尤为上心,甚至在暴雨的深夜到各个点位巡逻检查。他们对辖区安全不敢怠慢,甚至有时会收到不配合、不理解的负面反馈,但只要辖区群众安全度过汛期和冬季,这份努力就是值得的。
在阖家欢乐的年三十,家家户户吃着团圆饭,看着春晚,津津乐道的讨论今年蔡明说了那些网络流行用语,冯巩是不是又“想死你们了!”,魔术师的手法是不是又被拆穿了。但社区工作者每年都是在深夜的安全检查中度过,回到家早已过了12点。每年如此,从未缺席。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付出和奉献,没有多么轰轰烈烈,却也不可或缺。
或许李白同志,怎么也想不到,他离去的20天后,不仅天亮了,而且在70年后,举国欢腾。
最后,在《故事里的中国》节目现场,已年过八旬、当年收到电报的女报务员苏采青,再一次坐到发报机前,郑重的一次次按下电键: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中国故事的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