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梁家河心得体会6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在人际关系中,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心得体会是我们智慧的积累,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下面是精品文档站小编为您分享的游梁家河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游梁家河心得体会6篇

游梁家河心得体会篇1

当看到习住过的土窑洞,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听老一辈同志介绍着习的感人事迹时,我脑子里的画面尤为清晰,仿佛就像在聆听着昨天发生的故事。

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是当年下乡插队7年的地方,也是他和村民们一起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地方。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我有幸参加赴梁家河学习考察活动。

3月25日,带着激动而期盼的心情,我跟随考察团一行从赣州出发,经过在火车和汽车上连续颠簸20多个小时后,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在考察团的组织下,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学习考察之行。

在梁家河期间,我们认真参观了习当年插队时住过的窑洞、土炕和修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知青淤地坝,依次拜访了习的入党介绍人、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梁玉明,与习一同入党的农村党员、时任生产队长石玉新,考察学习了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现场点——骨干淤地、村党支部及村史馆建设、梁家河苹果专业合作社、山地苹果园、移民安居工程和正在兴建的知青体验园等,并在习住过的窑洞前,与梁家河党员干部一同交流革命老区扶贫攻坚、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等方面的体会。

当看到习住过的土窑洞,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听老一辈同志介绍着习的感人事迹时,我脑子里的画面尤为清晰,仿佛就像在聆听着昨天发生的故事,深深地感受到梁家河群众对习真挚的情感。

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经过此次学习考察,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信心。回到村里后,我要第一时间组织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习的感人事迹,以及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一代代梁家河人拼搏创业的精神和加快脱贫致富的经验做法,让大家思想接受洗礼,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同时,结合本村实际,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充分利用“三送”工作平台,做实、做细精准扶贫工作,让双江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今后的日子里,不管我身在何处,从事何种岗位,面临多大的困难,我都坚信“人定胜天”“付出就有回报”,这是我在梁家河学习考察的深刻体会。

游梁家河心得体会篇2

一到梁家河村,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丰收的粮仓、宽敞的村路、湍急的小河、整洁的窑洞、新建的瓦房……一派群情鼎沸、绿水青山的景象。村委会大院里悬挂着习总书记“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的巨型大红匾牌,村委会的墙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标语格外醒目。这边誓词阵阵,那边诵读声声,远方红旗飘飘,人流川息络绎不绝,团体活动一波一波,村史馆外排起了长队,来自各地的人们在这里凝聚共识,亲临受教,感受着领袖当年的艰苦环境和梁家河的崭新风貌,梁家河今天发生的巨变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缩影。然而40多年前,梁家河是陕北高原农村普普通通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不通公路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一个“贫穷”与“落后”的无名村落。1969年,包括习近平在内的一批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

习近平15岁来到梁家河插队,在这里整整度过了7年的知青生活,在梁家河入了团入了党,并担任大队党支部支书。习近平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求真务实,实干创业,可以说习近平同志的“初心”就在梁家河形成的。习近平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见证了习总书记7年知青岁月里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拼搏奋进的青春,

在梁家河村史馆里,一幅幅珍贵难忘的图片资料,一件件留存至今的生产工具,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仿佛是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生动地见证着当年习近平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艰辛,述说着习总书记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反映着青年习近平心系群众、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

我们边走边看边听讲解,不知不觉融入那个年代的记忆之中:青年习近平带领群众建起了四个淤地坝、挖了饮水井,使村里开始有余粮了;带领村民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全村的烧火问题;带领大家开办的缝纫社、铁业社、代销店、种蔬菜,改善了村民生活。走进习近平曾经住过的窑洞,长木桌上整齐摆放着的搪瓷缸子等生活用品、大通铺土炕、简陋锅台和灶具,都反映了当年知青生活的艰苦,也是习总书记7年磨砺的见证。炕桌上那盏煤油灯格外引人注目,在那种艰苦环境下,青年习近平时刻不忘读书学习,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树立了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可以看出,当年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切身践行着延安精神,以及“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作风,深深值得我们学习。

宝塔山下,延河岸旁,梁家河村,处处留下了我们接受教育的身影。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响彻云霄,庄严的《入党宣誓》铿锵有力,《延安保育院》的故事催人泪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记心中,《回延安》的诗句久久回荡,《革命先驱雕像》前我们肃然起敬、寄托哀思。一场场特殊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立意高远、内容丰富;一幕幕真实生动的场景,身临其境、感悟至深。大家畅所欲言,纷纷把所看、所学、所感分享交流,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思想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学习最大收获是: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出一个“实”字,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的根本内涵,深切感悟到伟大思想的历史源头,体会到了人民领袖的博大情怀,大家更加坚定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担当,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以实际行动践行“梁家河精神”。

游梁家河心得体会篇3

大学生村官学习梁家河的心得体会一: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应该有坚定的信念,有一颗扎根基层、不怕艰苦、敢于拼搏的心,沉下身子融入群众,在基层工作中坚定信念、扎实工作,成就一番事业。

梁家河,是习挥洒了7年青春的第二故乡,是他读懂人生、读懂农村、读懂中国的启承点。这次考察学习的经历,也将是我认识农村、谋划农村事业的新起点。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如何做好村党支部书记,如何打开局面带领村民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等,我一路学习、一路思考。

一是群众的信任建立在干部对群众充满深厚的感情上。习对梁家河人民感情深厚,他曾经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梁家河插队时,他一开始很怕村里人到他们知青的炕上来,后来却请村民到自己的炕上坐、谈天说地,和村民一块吃、一块住、一块上山下地,以此和梁家河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二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有助于在困难面前打开局面。当了大队支部书记以后,一直想找到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偶然的机会他在《人民日报》头版看到一条消息,就是四川省很多地方实行了沼气化,他认为要解决梁家河缺煤少柴的问题,就要搞沼气。随后组织人到四川去学习,学成之后在梁家河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池。这种既切合实际,又能破解现有的难题和困境,能够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的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我想通过这次学习,我应该大胆地放开思路,结合实际找出打破僵局的科学方法。

三是坚定的信念使我们明确奋斗方向成就一番作为。在梁家河时,因为家庭的原因,先后10次递交入党申请书,都未获批准。但是他不气馁,最终入党并成为了梁家河大队书记。7年在黄土地上的历练,使习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这一信念支撑着他走向最高政治舞台。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有一颗扎根基层、不怕艰苦、敢于拼搏的心,沉下身子融入群众,在基层工作中坚定信念、扎实工作,成就一番事业。

大学生村官学习梁家河的心得体会二: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赵正永书记关于“全省上下要把学习好贯彻好重要讲话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的要求, 7月3日由厂纪委监察室组织我厂部分中层以上领导赴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参观学习。

参观中了解学习了等15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先进事迹。感受到了梁家河村历届村“两委”会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的艰难历程和巨大变化。参观中大家还仔细阅读了同志先后给梁家河村民的4封回信,深深感受到了习对梁家河村民的牵挂和感恩,以及寄予的厚望,特别是听了村党组织负责人和乡亲们详细讲述习在20xx年2月13日重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的感人细节更使大家深受感动。

参观学习结束后,大家表示深受教育和洗礼,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做干部一定要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梁家河村山高坡陡,可耕种的田地较少,而在当年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最大生活来源就是农田,农田稀少就意味着农民吃不饱肚子,养活不了妻儿老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同志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同时,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铁、穿衣等生产生活问题,同志还带领知青和村民在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习是一个心向群众、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他在短暂的7年当中用心与群众交往,用生命在劳动,努力改变山村的面貌。 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同志在梁家河村待了7年,这7年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许是艰难的生活使他们的心贴的更紧。“1975年10月7日,我要上清华大学,走的前一天晚上,村上杀了一头羊,家家户户来代表和我话别,并送我临别纪念——笔记本,第二天早上,我睡起来推开门,外边站满了乡亲们,那一刻我哭了。”在看到这一段时我的眼眶都湿润了,我感受到了乡亲们对习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到了他们的厚重的情谊,这也让我们大家更加的敬佩和喜欢这个人——习。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1993年、20xx年习曾多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学校过水桥和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20xx年延安遭受了持续降雨灾害,习写信给村干部,说“你们在灾害中积极抢险自救,我很欣慰,让村里的乡亲们过生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希望你们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习的话句句体现出他的群众意识,饱含大爱深情。

从你我做起,自觉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不懂得感恩,就等于没有一颗善于感知幸福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很多好人,在困境中帮助我们,让我们心存感激,但是扪心自问又有几个做到了回报和答谢呢?说到这里也许我们都会感到很惭愧。所以,从今天做起,你我都要向习学习,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容和充满爱心地与人相处,收获更温暖的情感回报。

大学生村官学习梁家河的心得体会三:

一、学习梁家河的背景

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同志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插队落户,担任近两年大队支部书记,期间,团结带领梁家河大队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拼搏奋斗,以顽强意志战天斗地,改变落后面貌。可以说梁家河村的变迁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艰苦奋斗、摆脱贫困的一个缩影。在梁家河这片黄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加快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赣南仍然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落实《若干意见》、加快脱贫致富任务十分繁重,尤需艰苦努力、坚韧拼搏,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扎实实推进扶贫攻坚和振兴发展。瑞金作为革命老区,也同样肩负着扶贫攻坚奔小康的时代重任。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要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与学习梁家河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凝聚奋进动力;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创新思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大力学习弘扬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习梁家河蕴含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深学、细照、笃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加快扶贫攻坚、推进振兴发展注入不竭内生动力。

1.坚定信念。同志以对党的崇高信仰和“为人民做实事”的执着追求,带领梁家河人搏击贫困、艰苦创业,在这里挥洒了浸透忠诚与实干的火热青春。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矢志不移,克难奋进,让赣南老区人民尽快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生活。

2.一心为民。同志在梁家河村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时刻不忘“什么叫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永葆“立根原在群众中”的为民情怀,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群众视如亲人、饱含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把人民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3.艰苦奋斗。面对恶劣条件、重重困难,同志带领梁家河村民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学习梁家河,就是要用好《若干意见》政策机遇,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推进精准扶贫,促进扶贫攻坚,全面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4.实干担当。同志从梁家河村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牢记“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坚持讲实话、用实劲、干实事,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5.敢为人先。在同志带领下,梁家河村的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全省第一个沼气村和第一家代销店,把群众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办成了。学习梁家河,就是要“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6.廉洁奉公。同志在梁家河的一言一行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也深深地影响了一届届梁家河村党支部班子。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恪守“三严三实”要求,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一碗水端平”,不搞优亲厚友,不与民争利,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公平公正公开取信于民。

三、以学习梁家河为动力加快扶贫攻坚步伐

1.切实提振扶贫攻坚精气神。通过开展宣讲报告、巡回展览、专题讨论、主题征文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提振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干劲和扶贫攻坚的精气神,营造扶贫攻坚奔小康的浓厚氛围。

2.着力培育扶贫攻坚“领头雁”。坚持从培养选拔、教育培训、责任监督、激励保障等环节入手,进一步提升村党组织书记的素质能力,激发村组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着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切实当好村党支部的“领头雁”、“带头人”。

3.加快锻造扶贫攻坚生力军。从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社区)特别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社区)和省、市定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名誉书记和书记助理、主任助理、发展顾问等职务,让他们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4.不断凝聚扶贫攻坚合力。用好“三送”工作平台,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结对帮扶贫困群众,进一步办好民生实事;集中力量打造精准扶贫工作示范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返乡创业青年创建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休闲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游梁家河心得体会篇4

从《梁家河》中汲取舍我其谁的担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敢闯会干,敢于担当进取的力量,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真正把那些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时候豁得出来的干部用在关键岗位上。

从《梁家河》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奋斗力量。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把党赋予的各项工作完成好,以苦干实干成就事业。同时,有意识地把年轻干部选派到急难险重的实践中去淬炼、去升华,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完善自身、成就人生。

从《梁家河》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上率下的奋斗史。在打坝淤地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正是他的模范带头,梁家河村先后建成了14座淤地坝,成为了乡亲们收入的聚宝盆。

游梁家河心得体会篇5

3月底的梁家河学习考察之行,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经历。

1969至1975年,同志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度过了七年艰苦的上山下乡生活,吃糠咽菜,住窑洞,睡土炕,点煤油灯……梁家河的艰苦环境没有把他击垮,反而让他更加坚定服务群众的决心。他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不但在生活上过了跳蚤、饮食、生活、劳动和思想“五关”,而且扎扎实实地沉到基层一线,带领群众一起挖水井、打坝淤田、修沼气池、建代销社……为群众做了大量实事好事,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最后一个离开梁家村的知青。

正像习讲的“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在梁家河的七年,他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征山治水,攻坚克难、百炼成钢,从知青成长为大队支部书记;七年的插队生活,他融入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成就了深厚的为民情结。

赣南与延安同属革命老区,虽然目前还贫困落后,但我们赣南山青水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发展农业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嘱咐国家部委对赣南油茶等产业发展进行调研。

面对党中央和习的关心,面对众多的好政策,我想,我们更应该牢牢把责任扛在肩上,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学习梁家河人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把油茶、脐橙等产业做大做强,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实做细,带领更多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学习使人进步”“学无止境”这两句话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很熟悉了,但这次梁家河之行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习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还不忘向书本、群众和实践学习,通过不断“充电”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梁家河给了我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终身难忘的一次经历。今后的日子里,不管我身在何处,从事何种岗位,面临多大的困难,我都坚信“人定胜天”“付出就有回报”。

一口口小小的沼气池,看似小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一个勇敢的创新,它极大地方便了梁家河村民的生产生活,点亮了梁家河村迈向新生活的第一簇火光。

游梁家河心得体会篇6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对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梁家河有了新的解读。下面两篇读后感,仅供参考。

从5月24日早上10点多领到《梁家河》这本书到现在想提起笔写点什么,中间不过12个小时,去除掉睡觉时间,我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地读完了《梁家河》。

去年本有一次机会能去梁家河,但最终因为自己的原因放弃了,想来有点后悔。但此刻,读完这本《梁家河》,我却庆幸我没有在浑浑噩噩、对梁家河一无所知中踏上那片神圣的土地。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待过七年时光的梁家河其实于我而言不算陌生,我的母亲是子长县人。子长距离延川不过100来公里路程,这里诞生的谢子长曾经是和刘志丹、习仲勋等一起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老一辈革命先烈。我曾经在子长待过一个暑假的时间,虽然到现在陕北方言我说的依旧不太顺溜,但我基本上都能听懂,所以在读到《梁家河》书中所说的“婆姨”、“一满帮间”、“受苦”时,我觉得格外亲切,因为这些词汇曾经天天在我的耳边回响。

虽然离开梁家河40年时间了,但总书记对梁家河的山山水水还是那么熟悉,用总书记的话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从总书记给梁家河的每次回信、自费接吕侯生到福州医治腿、给梁耀才寄钱让其妻子治病,再到三次回梁家河探望乡亲,“叫着咱小名询问光景”都是总书记用真切地实际行动表达着对梁家河这块养育他、帮扶过他的土地和这里的乡亲们的深情厚爱。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总书记当年离开北京插队到梁家河,从一个15岁的少年成长到22岁的青年,从被动、抵触地适应这片土地到主动、用心地带领这片土地上生活贫困的乡亲们战天斗地、创造新生活,是这片宽厚包容的土地接纳了当年无依无靠的他,是这里朴实、厚道的乡亲们从自己嘴里省下粮食分给他吃,是这里的黄土地用7年时光磨练了他,读后感.让22岁离开梁家河的习近平不再迷惘、不再彷徨,而是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在接受《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时,总书记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合上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从陕北黄土高原上走出来的“人民公仆”——习近平,他身上所承载着的如黄土厚实般坚韧、沉稳的性格,以及透过这些所折射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忘我、无私、永保初心的人格魅力。

品读着书中质朴、真情的文字,欣赏着书中梁家河恬淡、幽静的清晨风光,脑海中仿佛闪过一幕幕梁家河人民挖沼气池、修梯田排子、打水坠坝火热的劳动场景。年轻后生们扑满灰尘的脸上流淌下的汗珠,姑娘、媳妇们憧憬新生活露出的欢欣笑容,老人们爬满皱纹的脸上被岁月写下的沧桑,孩子们迎着新时代的朝阳茁壮成长,这里孕育着希望,这里窖藏着信念的磅礴力量,就是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用实干孕育出了中国梦新的希望。

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有一天我一定要亲自踏上梁家河那块青年人向往的土地,去接受专属于新时代青年的一次精神洗礼,从此更加坚定我们奋斗的目标,跟着党走,向着新时代的征程迈进,绝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青年的神圣使命

游梁家河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游泰山心得体会8篇

户外游心得体会模板8篇

台湾游心得体会8篇

延安游心得体会7篇

游杭州的心得体会7篇

户外游心得体会优秀5篇

游古镇的心得体会5篇

户外游心得体会精选5篇

游上海心得体会7篇

户外游心得体会通用5篇

游梁家河心得体会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7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