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提前列好提纲,我们写作文的思路才会更加顺畅,作文的字数需要根据作文的题目要求来写,不能少于题目要求,精品文档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写苏东坡的作文800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写苏东坡的作文800字篇1
梦回北宋。道中遇雨,但见一人,目光深邃,丰神俊朗,竹杖芒鞋,不觉风雨,谈笑自若。诧异间,恍然大悟,他就是苏轼!
在我眼中,苏轼是天资聪颖的,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他21岁随父进京赶考,他的文章令大文豪欧阳修称赞。继而金榜题名,步入仕途。想想看,刚过弱冠的他能一举成名,这是何等的聪慧啊!
我眼中,苏轼是文采飞扬,豪放不羁的。初入仕途,年轻气盛的苏轼锋芒毕露,因为与当时主张变法的朝廷重臣王安石政见不同,先后被迫流放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知州。当时苏轼虽遭贬,但也不忘远大抱负,每到一处,就为当地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可是拥有济世之才的苏轼怎甘于做一个小小的知州。在一次醉酒之后,挥毫宣泄,却因此卷入“乌台诗案”。虽然死里逃生,但又一次被贬到黄州。这时的苏轼开始反思了,他抛开官场,抛开世俗,将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从而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篇章,而他面对困难时的乐观豁达,从容潇洒更是给世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在我眼中,苏轼是一生沉浮却有坦然从之的。元祐元年,久经坎坷的苏轼再次回到朝廷,性情刚直的他却耐不住官场的禁锢,毅然辞官,请求外放。他拿得起,放得下,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他也能潇洒的吟唱“大江东去”。
只可惜天妒英才,新党又重新执政,对早已不问政事的苏轼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这无辜的文人知道数年之后才得以昭雪,却不幸病逝在回朝途中,这个旷世奇才永远闭上了眼睛,不必再理会世俗的纷争。
苏轼在政治道路上一世坎坷,在情感路途中也不尽人意。
一贯豪放豁达的苏轼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他一生有三个女人为伴,他的第一任妻子名叫王弗,15岁时嫁给苏轼,她的善良与聪明能干,伴苏轼顺利的步入仕途,可却在11年后,带着苏轼的爱与牵挂离开了人世。四年之后,苏轼才续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温柔贤淑,伴他经历了26年的风风雨雨,最后也离他而去。无依无靠的苏轼在人生最低落的时候,遇到了出身卑微却善解人意的舞女王朝云。她成了苏轼孤独失意岁月里的解语花。然而34岁的朝云也是先他而去了。从此,这人世间的一切都化为了孤独,多情的苏轼只能与凄冷的月儿为伴了……
苏轼的一生可谓曲折多难,但他本人却并不消极。即使官场乌烟瘴气,也掩不住苏轼的光芒万丈;即使世俗再浑浊不堪,也污染不了苏轼的白衣胜雪;即使人生再坎坷艰难,也打不垮苏轼挺直的脊梁;即使死神再无情,也带不走苏轼情深似海。
我喜欢苏轼的词,更喜欢他融于词中的气度品格。他既有柳永的柔情委婉,也有辛弃疾的豪迈直爽;他既有李白的豁达潇洒,也有杜甫的济世情怀;他既有陶渊明的冲淡自然,也有范仲淹的远大抱负。
我想,苏轼这落寞的文人,其实并不落寞,因为他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写苏东坡的作文800字篇2
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扬的旋律,他将至情融化为笔下流淌的华彩,他将痛楚抑成意奔涌的篇章。他,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他有高度的智商,有热情而浪漫的赤子之心,终生保持天真、淳朴。他是个秉性的乐天派,是瑜伽术的练习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伟大的书法家,是诗人,是佛教信徒……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终其一生“不是被贬,是被贬的路上”,身处逆境却能品出生活之甘甜。他乐观而豁达,虽然不断被贬,但是,无论在哪儿,他热爱生活的心态从未被改变。苏东坡更是一位喜欢吃的美食家,他加调料制作的猪肉美味无比,百姓称其为“回馈肉”,他还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即使生活困难,他也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继续他的美食生活,也继续用他的仁心爱百姓。
美丽西湖,是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于此,却没有悲怆自怜,愤愤不平,而是潇洒任平生。他知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是,他储藏心灵,淹没痛苦、忧伤,横卧西湖。被贬岭南时,他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诗句。官场的风雨再大,生活的风雨再艰辛也无法阻挡他心灵前进的步伐。不要咀嚼生活的苦难,不要埋怨生活的不公,牢骚太盛,人生太短,而苦难太长了,我们不必要去过于计较生活。一切随缘,拥有一份淡然处之的心态。不要勉强自己,别为难他人,顺其就好,随遇而安。要懂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像苏东坡一样。
苏东坡的人生境界,无疑,是极高的,极富有智慧。因为他有着一种成熟的人生态度,他幽默,他敢于自嘲,敢于淡然地面对生活中所面临的苦难,苦中作乐,有着高尚的精神境界。
苏东坡诗曰:“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语堂写道:“他的肉体固然会死,可他的精神会在下辈子,可成为天空中的一颗明星,可滋养万物,可维持众生。”是的,几千年了,苏东坡的躯体早已飞散至云端,可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其高尚情操仍闪闪发光。
苏东坡,这个传奇人物,我将以他为榜样,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写苏东坡的作文800字篇3
从小就读苏轼的诗篇,但自以为了解还是甚少。
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还是觉得很不了解,人无完人,但所有材料都一致指明,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优秀得让人产生敬意,直至有些畏惧。我固然可以用很多很多华而不实的词来装扮他,使人更不理解他,但这是很没有意义的,在搜索了许久后,我决定读一读别人眼中的东坡,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苏轼——一个人。
其实“苏轼”这个名字我就很喜欢。总是有一种大家风范的味道。
他是一位诗人,终其一生,他写的最多的也是诗。他的诗随着年龄的增大有变化,从豪放到婉约,再从婉约到豪放。但他终究,从他的本心来看,是一个率兴而为的人,比如我还不识几个字时就会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那种波澜壮阔的豪情,显现出了苏轼的一种奇才,这并不代表他不努力,小时侯由于父亲苏洵的刻苦努力,使苏轼耳濡目染,只有二十一岁的他便考取了进士第二名,他本是应考得第一的。他的诗词与同一朝代的李清照形成鲜明的对比,何尝不可以说此二人性格也是如此,苏轼牢记着忧郁不可以当饭吃,抑郁多了,会把自己逼疯的警句,成为宋朝,特别是后期,少有的乐天派。
在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不禁感叹北宋神宗年间朝廷的混乱,黑暗。其实主要是王安石不停在变法惹的乱。看着这些尔虞我诈就足以让人头痛了,苏轼竟还写了一些反对新党的诗,结果很自然地就被找个借口捉进监狱了。后来又被不停地谪迁,来到了杭州。从此我对王安石感觉极坏。
不过人家毕竟是苏轼,被贬到哪就玩到哪。在杭州为官的时候,不但疏浚西湖,把挖出的土建造了“苏堤”,还经常泛舟西湖,享尽欣赏美景之乐。常与黄庭坚,佛印和尚开玩笑,先不断其真假。其中实有一例另人捧腹,摘录如下:
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
苏轼有时候开玩笑也会开得过头,也会刺到某些人的痛处,但大部分人还是真心钦佩他的,以至于他被谪迁到哪,哪里的官员百姓会尽可能地帮助他。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李定等人如何对待苏轼,苏东坡从未恨过一个人,最多只是不喜爱而已。在他看来,恨一个人代表自己的无能与懦弱。在他的这种观点下,一些“坏人”试着改变自己“坏”的身份。当然这也使他自己少受一些苦。可谓是利人利己了。
很有意思的是苏轼与高俅的关系。高俅是《水浒》里最大的反面角色,差不多有点“恶贯满盈”的意味了。而实际上是苏轼向当时还是太子的宋徽宗推荐的高俅,使得高俅平步青云,官升的非常快。且不说这对梁山起义有什么后果。后来苏轼去世后,高俅对苏轼的子孙可算是报恩了,这一点高俅做的还是不错的。苏轼是爱才如命,但他接触,推举的人中,很少有人会不去害他,更不要提回报了,可苏轼依然过他安安稳稳的日子,后被贬到海南,仍旧是陶潜一般的田园生活。有言道“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尽管如此,他仍宽以待人,让人实在佩服。
匆匆几行。似不可述尽我心中东坡形象,他既才华横溢,又很幽默,很豪放。更多的是他一种处世不惊的宽阔心胸。不管他被贬到哪里,他还会用他微笑风趣的心看着一切。
写苏东坡的作文800字篇4
提起苏轼,我们并不陌生;提起吃货,我们更加熟悉。但若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你可能会惊讶,堂堂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样样精通的文豪苏轼,居然也是个狂放不羁热爱美食的吃货?实际上的确如此,我们与这位文学大家在某种程度上竟是同类。
苏轼同学真的很爱吃,而且没人能阻挡他对吃的向往。《东坡志林》中有记载:有一次苏轼患了眼疾,别人都劝他少吃肉类荤腥,他却说:“你们说得有道理,我倒也想这么做,只是我的嘴他不听我的啊。”仍忍不住不吃肉。还有一次他在雨中赏牡丹,赏着赏着肚子饿了,居然突发奇想要吃炸牡丹,“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连花都不放过,果真是吃货。
苏轼不仅爱吃,而且很会吃,他在吃的方面有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他写过许多关于美食的文章,其中较有名的是他的《老饕赋》,它将中国古代烹饪与饮食表现得十分精妙,其中说:“滃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杏酪之蒸羔。”意思便是吃肉要吃猪颈后部那一块最好的肉,吃螃蟹只吃霜冻前最肥美的大螯。要把樱桃放在锅中煎成蜜,用杏仁酱蒸成精美糕点,光是看文字便让人迫不及待的想去效仿。
为何苏轼对美食如此了解?这与他曲折的官场经历相关,因为他经常被贬,他去过许多地方任职,可谓足遍神州大地。也正因如此,才让他与许多美食结下良缘。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宋神宗一怒之下贬去黄州,而刚到黄州不久,苏轼便在朋友圈上发表新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大意是“黄州的鱼真好吃啊,我一看到竹林就闻到了笋香。”不久之后又更新:“静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火候足时他自美,饱得自家君莫管。”这边是有名的“东坡肉”。小伙伴们见了都纷纷点赞,直呼想吃。而宋神宗内心却是“我想打人。”
晚年的苏轼命运更加坎坷,因政见不合他被一贬再贬,最后甚至排挤到了极其偏远的海南儋州。在此期间苏轼经历了亲人离散,友人疏远,爱妾病死,自己也年老体衰,孤苦无依,穷困潦倒。若是换了旁人,估计早就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了。但吃货苏轼偏不,还有那么多人间美食没吃过,怎能轻易消沉呢?这不,他又研制出了新菜式——“烧羊蝎子”。将羊脊骨放入锅中煮透,再浇之以酒,放盐少许,用火烘烤,等骨肉微焦后亦可食用,味道鲜美异常。他还勇敢尝试了在当时没人敢吃的生蚝,对其赞不绝口,迫不及待给儿子写信。“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千万别让朝中的人知道了啊,我怕他们都来这跟我抢。
余光中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没错,苏轼有着十分有趣的灵魂,很会苦中作乐,自我调侃,又能荣辱皆忘,随遇而安。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跌跌撞撞,起起落落,是他用自己惊人的乐观豁达拯救了自己,也给后人带来许多启示。美食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爱好,追求,也更是一种慰藉,即使是在偏僻山林,破烂小屋,但能饮上一杯浊酒,吃上几口鲜肉,吟上几句小诗,又何尝不是一种舒适,一种快乐呢?
写苏东坡的作文800字篇5
一次又一次地走近东坡,一次又一次的被其吸引,沉醉,着迷。
书本的魅力是难以言喻的,尽管在校期间观看过东坡的纪录片,但我还是对于这本《苏东坡传》爱不释手。喜欢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东坡的爱,喜欢再这样离东坡更近一些。
很小的时候就总的听人哼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只是觉得:真是好听……到了初中,开始要求背诵这首《水调歌头》的时候,才初初知道了苏轼,因为小小的时后背的只是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的诗句。到了这个时候,才算真的了解了些许苏轼。
不知道是怎样一个人,可以既是“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又是“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只有东坡了。无奈那句“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是个天才,独得欧阳修的赏识,那时的他,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王安石变法却将东坡拖入深渊,想要凭着满肚子的才情去争上一争,并坦言自己如不抨击时弊便“如蝇在口,比吐之为快”,如此东坡,还是爱的,这般刚直性格。如不知,写一吐为快,便遭来了“乌台诗案”,遭来了往后的漂泊。
东坡这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初是被贬黄州,从当初的春风得意,到如今的潦倒落魄,东坡凭着他的乐观,亲自入田耕地,自建雪堂,作为吟诗作赋之所。甚至坐在村头与村夫欢谈。这样的东坡,如何不爱!时有落寞,便是想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但第二日还是在家呼呼大睡。东坡啊东坡,为何如此可爱?
不似常人,自然,东坡并非常人,他每到一处,毕竟造福一处,不说东坡肉,就是从其在旅居武昌时上表向太守请求禁止民间杀婴的野蛮风俗,到于杭州治理西湖,成就了著名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再到他在儋州建立学校,传播儒教。
还记得读《江城子》时的震撼,是的,是震撼,叹东坡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令人肝肠寸断;又有羡,羡那句“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懂我”;之于弟弟那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其兄弟情深,可见一斑。
豁达是东坡,淡泊是东坡,可爱是东坡,真性情亦是懂破,如何能不爱东坡?
写苏东坡的作文800字篇6
东坡者,于我可谓相识已久了,如同无数文学殿堂中璀璨的明珠一样,自小学起,“苏轼”于我而言即是背诵诗篇下“作者”的名字,见到便能认识,但未尝深聊。那时我,喜爱周敦颐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欣赏屈原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直到书法临帖时忽见苏轼的《赤壁赋》,不禁被深深吸引住了。而当我捧起这本《苏东坡传》,随着林语堂的脚步,越是走得深入,就越是发觉自己的肤浅,越发被这位“文坛巨星”深深震撼了。
东坡之秋者,乃酿就于风雨之后。《法华经》中有“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东坡的秋所蕴含的魅力,正是在这种伟大的痛苦中酿就出来的,其在黄州的经历与人生转变乃最令人为之所动。东坡对凄苦的挣扎与超越是他尝过那“深自闭塞,扁舟草覆,放浪山水间,与樵油独处”的孤寂之后,是他尝过那“乌台诗案”的“有恨无人省”之后,终于,他乘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硬是游近了心灵的“桃花源”,而当我踏进他这仙境般的思想,并未为满园春花而感叹,却是一种镇定、智慧、成熟的“新秋精神”,焕发出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鸣奏出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我也同那“源”中野草一样,有幸享受这暖锋与冷锋交汇的的暴雨之洗礼了。
东坡之秋者,乃弥漫于儒道之间。他“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纯天然的道家”,他的人生观,兼有“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也正是这种人生观,让东坡的秋得以“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我踏上他的小舟,看“月出于东山之上”,在月光的照耀下,与秋天一同陷入沉思,正如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所言“只有人类的幸福才是一切知识的终极目标,于是我们得以在命运的浮沉中的调整自己,欣欣然生活在这个行星之上”。
东坡之秋者,乃长存于凡世之中。我也如无数追随着东坡的“粉丝”们一样,渴望自己在生活与磨难的历练中练就他那超凡的性格,练就余秋雨言中那“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迂回与挫折之间,我尝于绝望的失意之中感叹自己到了“人生之秋”。但一番思考后便方知这一愁赋乃“不识愁滋味”的少年稚气。只是不管怎样,但愿当我真正走进人生之秋时,能在那里品到东坡般的成熟,当我有幸再读《苏东坡传》,又不知能有何感悟呢?
写苏东坡的作文800字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