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将书中的智慧转化为生活中的行动,提升自我,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与作品的背景,增进阅读的深度,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在路上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在路上的读后感篇1
你尝试过用什么方式去上学?坐车,还是走路?有这样一群孩子,每天都是“飞”着去上学,所谓“飞”就是溜索,这些孩子,就是出自于《走路上学》。
?走路上学》是彭臣、崔雨竹所写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主要讲述了生活在怒江边的一户人家,七岁的瓦娃看到姐姐娜香每天溜索过江上学,也偷偷溜索到向往的学校,引起了妈妈的大怒。娜香把唯一的红雨鞋送给弟弟,想把弟弟留在家里,但不忍心的瓦娃又把红雨鞋还给了姐姐。聂老师为瓦娃买了一双新鞋,娜香赶回家给弟弟送鞋时却因鞋子掉入湍急的江中,失手坠江。看到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姐姐为了抓住弟弟的新鞋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我从中感受到浓浓的姐弟之情。从那以后,瓦娃就没说过一句话。后来,聂老师用心引导瓦娃,瓦娃又变回了原来勇敢乐观的孩子。当家乡第一座桥建成,瓦娃似乎又看到了姐姐,姐弟俩手牵手实现了走路上学的梦。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们好幸福啊!因为怒江边的孩子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江上学,而我们都是坐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上学。我想:如果有一条溜索在我们面前,我们肯定有很多同学不敢溜过去,他们却为了能上学,再苦再难也要滑过去;我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却一年四季都只能拖鞋穿着,吃不饱穿不暖;我们中多数人都被父母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他们从小就开始干农活、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去做。我们应该好好反省自己,学习怒江边的孩子们那种坚强、独立、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
看完这本书,我不但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而且觉得我们要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因为这是无数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在路上的读后感篇2
?走路上学》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小姐弟俩,为了到对岸去上学而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滑索过江的感人故事,真正触动了灵魂最深处的情感。
走路上学,这在常人看来只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然而对于这对小姐弟却是个难以企及的梦想。姐姐娜香靠危险的滑索溜过江上学,在弟弟的眼里,这却是让人无比的羡慕,但妈妈坚持要瓦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可是,事与愿违,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终于一天,弟弟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偷偷溜索过江,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不曾想,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被家访的聂老师戳破,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他答应妈妈和姐姐:有了这双鞋,他就不再偷着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
日子像流水一样悄无声息地淌着。谁也没想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
影片最后段娜香的坠江相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尤为强烈,故事也因此达到了高潮。这部“将美撕毁给人看”的影片,自始至终是那么完美地、也是令人心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剧中人物无论是主角姐姐娜香,还是弟弟瓦娃,以及聂老师,甚至配角村长等等,都无限深情地投入,决不懈怠其中任何一个细微处,那么感人至深、没有悲情、滥情的噱头,《走路上学》通过孩童瓦娃的纯净视角,以朴素而真实的故事蓝本、克制收敛的叙述方式、清新自然的影调、真挚动人的情感和精美简约的风景,紧紧拽住了我们的心灵。
客观上讲,也许人生来就不是那么的平等,而处于优越环境的我更加应该珍惜目前美好的机会和安逸的生活,做到和聂老师那样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的希望没有那么遥远!
在路上的读后感篇3
梦想,是人心中美好的期待。一个人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目标,它能使人不断地努力去追求更高的方向,是人生中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的人生就没有光彩。
最近我看了《筑梦路上》这本书,最能振奋我的是那些筑梦路上,披荆斩棘、无所畏惧、勇敢前行的科学家。著名科学家屠呦呦曾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终于率先发现了青霉素,可以在动物体内和人一体内有效抵抗疾病,她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一体现。她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要向她学习。和她一样的人还 有很多。比如;刘若鹏,他从一个学生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创立了研究机构和科技公司。
创新就是未来,中国人经过无限努力,创造了中国航班,经过几年时间,中国人一共造了五十多架飞机,他们真是太厉害了。只要我们勇于创新,就能创造末来。有句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所以我们要勇于创新,改变世界。
我们也能成“创客”。前几天我和妈妈一起做小发明,当我想起每次打乒乓球时,发现球室里面的球掉得遍地开花,我们只能弯下腰,一只一只地捡,等到捡完地上的球时已经累得腰酸背痛。我当时设想:如果有一个专门捡球的.工具多好,这样就不用总是弯腰一个个去捡,省时又省力。后来我们就发明了一个捡球器。球放在地上用瓶子轻轻一压,乒乓球就乖乖地一个个钻进去了。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科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
让我们一起创新,为梦想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还 是学生的我们,现在要督促自己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给自己定下严格要求。课余时间扩展知识方面,从课本所学为引导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做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我们当以更加强烈的民族自信,走好末来每一天,逐梦路上。
在路上的读后感篇4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部农村,它讲述的是13岁的小主人公王燕,利用暑假时间为自己挣学杂费的故事。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的24元8角钱,王燕却挣得很辛苦。要卖鸡蛋,结果鸡蛋被别人踩破,王燕好不容易向踩破鸡蛋的人把钱要回来;卖圆珠笔,笔丢了,千辛万苦才把笔找回来;卖小羊,又没赚到钱——最后,王燕历尽艰难,终于挣够了钱。开学那天,她气喘吁吁的跑到学校,把几张汗水打湿的钱拿到老师的面前,说:“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
看了《上学路上》这片电影让我很感动,贫困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怜悯和同情,王燕身上的闪光点很值得我去思考和学习。她敢于面对困难和失败,还有她的勤劳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到西北虽然穷,但人活得快乐充满希望。让我们向王燕学习,走在上学路上,体会奋斗的失败和成功;走在上学路上,感受童年的希望和阳光。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有崭新的书桌,有崭新的课本,有崭新的文具……可她有什么呢?即使她什么都没有,可她上学的决心没有丝毫的动摇。
所以,同学们!抓紧每分每秒,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珍惜我们良好的环境条件,努力学习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我们的父母老师,只有更加努力才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望!
在路上的读后感篇5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经验,没有教学技巧,没有管理方法,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读了朱永新的《走在的路上》后,心中体会颇多,我还真是第一次细致的去读,下面我就把自己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如何进行德育,朱永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主要有:实行、榜样、教训与规则和惩罚、避免不良社交等。他关于这些方法作了以下简明的罗列:(1) 实行。他认为“德行是由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因为“我们是从学习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的。孩子们容易从行走学会行走,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同样,他们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而且他认为德育应当尽早进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由此看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道德非常重要; (2) 榜样。道德需要榜样和教诲;他主张“父母、导师和同学的生活榜样应当不断地放到儿童的跟前。”因为孩子们善于模仿,所以易于接受榜样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让孩子模仿的榜样。还有我们的家长,如今我们正在努力的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我们的家长转变观念,提高水平,提升家长素质,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 )训条、规则与惩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朱永新在文中非常严肃的提到了纪律,但是我们现在对于体罚学生是绝对禁止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向朱永新说的那样“鞭挞”学生,但是有度的惩罚是必要的,既然有奖励就要有相对应的惩罚。我们可以借鉴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惩罚方式,如罚学生表演一个节目等,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惩罚或引导其自我反省、自我。(4) 避免不良的社交。他认为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 腐朽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我认为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家庭,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家长学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想说,朱永新在道德上没有脱离宗教道德的规范,他还保留着宗教的道德观。虽然纵观他的理论,在道德的内容和方法上,他所作的研究远不如他在教学理论上的深刻而丰富,但他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如在培养主要德行方面注意到培养节制、坚忍的德行,在方法方面重视实行和榜样,这些思想都是比较具有积极意义的。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之首,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激发了我探索更多德育理论的兴趣,老师们,一起来阅读吧!美德人生,我们一起来拥有!
在路上的读后感篇6
轻轻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筑梦路上,平凡的小镇,普通的人,不平凡的梦。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字眼使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我。
那时,我十分羡慕那些发明家,发明这么多实用的东西,所以在那时,我就暗下决心长大也要当一个发明家。这就是我的梦想。
机会总是那么的简单,令人喜出望外。一天,我写作业铅笔断了,马上去卷,但没过多久又断了,于是反反复复,卷铅笔的`时间就有写作业时间的一半了。我突发奇想:要是有一个电动卷笔机就好了,不如我做一个好了。说干就干,我仔细调查了电动机的构造,把目标望向爸爸的剃须机。左扭右扭,一个崭新的剃须刀变成了一堆零件。这时我才意识到拆错了。我再次尝试了一遍,又失败了。但当最后一个剃须刀被拆坏之前,我成功了,终于拆下一个完整的发电机。但是,又一个晴天霹雳出现了。
爸爸看见了他剃须刀的遗体,生气的当着我的面,把我辛辛苦苦研究的成果摔了粉碎,我的一颗梦想之心也成了粉碎。那两天,我不停的思考要不要继续完成我的梦想,爸爸的话不停的在我耳边响起:你现在是学生,不好好学习,搞这些破东西干什么。是呀,我现在是学生,应该好好学习。但是,我就这样放弃我的梦想吗?这是我的梦想,梦想是要实现的,妈妈的话我还 依稀记得。我不能放弃,没有机会就自己创造机会,梦想是要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我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也坚定了自己的梦想。
我来到这个曾经失败了的桌子,上面还 放着实验失败品,为什么不用这些呢?我东拼西凑,拼出一个丝毫不逊色之前那个的发电机,再次握着卷笔机,这次我十分的用心,一次就成功了。望着桌上的这个电动卷笔机,为我梦想的成功而笑了。
现在这个电动卷笔机在学校十分流行,当然他们不会忘了发明者——我。
筑梦路上,在这个失败与成功,泪水与喜悦的路上。我成功了!
在路上的读后感篇7
上个星期,我看了《筑梦路上》这本书,我最喜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章,一开始我有一些不解,绿水青山怎么比得上金色的山和银色的山呢?读了书后我明白了,这是告诉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有了绿水青山就等于有了金山银山。
一妈一一妈一告诉我,他们小的时候经常在池塘里游泳玩水;去山里采杜鹃花;夜晚天上都能看到很多星星;经常能看到蓝天白云。可是现在城市里车水马龙,乡村里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我曾到一妈一一妈一的`故乡去过,她说的池塘根本没法游泳,连洗手洗脚都嫌脏;村子前面的山光秃秃的,花草树木都不见了。暑假的时候,我参与了社区的捡垃圾活动,我发现小区10幢的后院里堆满垃圾、水果皮、糖纸、破衣服、烟头…….国庆的时候,我们去了“乌兰布托”草原,去之前,爸爸告诉我现在的草原草都很少了,看不到风吹草底见牛羊的景色了。到了实地一看,果真如此,有些地方沙化非常厉害,都看不到植被,一阵风吹过,脸上都是沙。文中所描述的“生态环境的前世今生”让我感同身受。
当然,这几年我们省推行“五水共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生态环境在变得越来越好。我们大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觉地认识到山、海、林、田、湖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就拿杭州来说吧!各行各业都参与到五水共治中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西子湖畔我们又见到了野鸭、松鼠等“好朋友”,繁星点点也不再是梦;g20更是让全世界见识到了杭州的美丽。
为了建设美丽家园,我们一直在行动。我们小水滴假日小队组建的时候,爸爸一妈一一妈一和我们最终决定用这个名字,就是让我们要珍惜水资源。此后,我们开展的很多活动都环绕“环保”这个展开的。记得今年的“植树节”,我们小队在爸爸一妈一一妈一的陪同下来到了闲林水库边的一个山坳里植树,记得那时,我们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路边布满青苔,一不小心就要滑倒,但是我们一个个都很兴奋,因为爸爸一妈一一妈一告诉我们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 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等作用。到了目的地,我选了一颗桃树,和爸爸一起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把树苗放进去,再填上泥土,没过多少时间我的小桃树就种好了。走之前,我许了个愿望:“小桃树,等你长大了,长满桃子的时候我就会来看你了,到时候你可要记得我哦。”
以前我虽然很积极地参加了很多环保活动,但对活动意义还 不太理解,读了《筑梦路上》让我回想起来觉得这些活动都非常有意义。我们要一直这么坚持下去,做一个环保小卫士,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每一个人为美化环境出一份力,为生态梦启航。
在路上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