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份真诚的读后感能让文字的力量在心中久久回响,为了提高写作技巧,定期撰写读后感是一个有效的练习方法,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读后感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读后感篇1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最后,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够记住贝多芬,并像贝多芬那样活着。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高中读后感篇2
最早接触到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是《湘西游记》,当时是20_年的暑假,在湖南邵阳的雀林国学堂中。每天清晨,一边在操场上踱步,一边读这本书。回想起那时的生活,真的好不惬意,当时我在的位置,距离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不足300公里,这是我心之梦之想去的地方。
未打开这本书时,满脑子都是这句“《边城》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又想出来。”这也是我对《边城》的第一印象。阅读这本书时,我就经常思考这句话,这句话到底对吗?城内的人为什么想出去?城外的人又为什么想进来呢?
读完这本书,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看。
其一是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城外的人,书中刻画的人物则是城内的人。城外的人想进去自然是真的,因为边城是一座安静祥和的城,这里的人悠闲自在的活着,这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美好的期待和向往。
至于城内的人是否想出来,我不知道,因为我们都不是城内的人,所以我不敢妄下定论。
第二个角度就是单纯从故事的角度,城外和城内因为一条河分隔,一边是翠翠,另一边是天保和傩送,因为对爱情的'追求,城内的人想进去,城外的人想出来。因为只是“想”,还没有得到和实现,这也与小说最后不圆满的结局相对应。
?边城》作为一部中篇小说,带给我最美的体验和感受就是小说最后留下的无尽遐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书中的文字,进入书中,扮演我们想要扮演的角色,逐一走过他的经历,并且继续向前走,这给了我们每个人当作者的机会,从这个意义来看,《边城》是一幅未完成的画作,是一幅未创作完的诗,每个人都可以继续写下去。
后来虽多次去过湖南,但因时间原因总不得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游览和感受,希望下次可以有机会。
高中读后感篇3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从一年级开始,妈妈就让我有空的时候多读读《论语》,慢慢地,我自己也爱上《论语》这本书,读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领悟着做人做事的许多道理。
?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我熟记于心,这八个字时刻警醒着我,做人做事要以它为前提,以它为准则。以前,读低年级时,我还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身为小组长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一会儿,而请别的同学帮我收作业,听背诵,编些小理由让自己得以偷懒。放学回家后,我还把这件事打趣着讲给妈妈听,妈妈听后,眉头一皱,让我把《论语》找出来,再读一读。当我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妈妈让我停下,细细地为我讲解其中含义。我这才理解了妈妈的用心良苦,想想这八个字,再想起我为了玩而总麻烦同学,想着想着,我的脸滚烫滚烫的,为自己偷懒的行为而羞愧不已。是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怎么能强加给别人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每每读到这句话,我总能想象孔子当时站在河边,感叹时光如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那种惋惜与无奈。我们既然留不住时间,那就让我们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最需要的事情上,做到惜时如金吧!读《论语》,也让我慢慢地改掉了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如果我们对学习缺少兴趣,把学习当作无聊、枯燥的事情,那是很难将学业学好的。不妨读读这一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得到启示的。而当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的时候,就会乐此不疲,渐入佳境。
?论语》是一杯甘醇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读着《论语》,我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将变得更美好。
高中读后感篇4
我最近新看了一本童话式的寓言故事书《小王子》,这本曾被翻译成百种文字,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和电视剧的拥有大量读者的这本书,可见它的影响之大。
我想它之所以影响那么大,这是离不开作品的本身的。可以说这本书塑造得很成功,虽然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豪华的包装,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就像是一个历经世间沧桑的老人在你的耳边诉说着以前的故事,平淡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真正好的作品亦是如此!
这本故事书是以献给一个大人来拉开帷幕的,故事书的叙述者是个飞行员,他讲了六年前因飞机故障迫降在撒哈拉沙漠遇见小王子的故事。神秘的小王子来自另一个星球。小王子告诉了他和他的玫瑰的故事;小王子为什么离开自己的星球;在抵达地球之前,他又访问过哪些星球。飞行员转述了小王子对六个星球的历险及和小王子在沙漠中拥有了友谊。当小王子无法回到他的玫瑰身边,他选择了死亡。飞行员为纪念小王子写了这部小说。
故事书中提到了许多的角色,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许多世间的丑恶和依然存在及永远都不会被磨灭的那份真·善·美。才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原来可以那么的大,有些人是那么的善良然而有些人却可以那么的邪恶。只能说故事中许多的人都是悲哀的,国王,一个只是徒有虚名,也只能让别人去做别人自己想做的事的人。
土耳其天文学家,一个只能靠一套雅致的`西装才能让大家相信他的论证的人;爱虚荣的,一个永远只能听到别人对他的赞扬,却听不到那些真心话的人;酒鬼,一个不敢面对自己,用喝酒来忘记自己整日喝酒的可笑的人;商人,一个自认为拥有所有的星星,却不曾作过对星星有益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出了人类本性中丑陋的一面,当然那另一面便是善良,小王子是善良的,应为他一直拥有着一颗童真的心,他为了看见日思夜想的玫瑰和一片净土而选择了死亡,可以说小王子是以死来完成了他那不朽的童真,这不禁给那些生活在权利,金钱,残酷,现实的大人们一个震撼!告诉他们只有拥有一颗纯真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高中读后感篇5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同样是一本薄薄的让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的书。巧的'是读了几页便发觉心这本书为背景的电视剧我竟看过,这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地面对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淡。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我想起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缘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讲述一切。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敢干面对,我不敢说。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么做,我面对的是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现实中的琐碎,而在内心寻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已能对世界友好,尽管天性中的倔强与后天形成的反叛也许会导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带着平静的微笑向世界道个别,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见。
高中读后感篇6
爱,可以给予人全新的生命;爱,可以给予人阳光般的温暖;爱,可以给予人无限幸福和快乐。
这是讲述一个小木偶的故事——老木匠泽皮德把一块能哭会笑的木头雕成木偶,并把取得生命的小木偶当成儿子。老木匠卖掉上衣,供小木偶上学。可是小木偶一心贪玩,被骗多次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最后,他掉进一只大鲸鱼的腹中,意外与老木匠泽皮德相逢,经过这次历险,皮诺曹终于长大了,他变得诚实、勤劳、善良,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孩。
这个故事虽然大多只是讲述小木偶遇到挫折的`过程,但是有那个读者可以想到这个故事蕴含着浓厚的爱。小木偶没有课本,老木匠泽皮德把自己的上衣换了一本书给小木偶,尽管自己受着寒冷,也要用最大的力量带给小木偶幸福,多么伟大的父爱啊。
小时候的我,最爱的就是妈妈,因为她时时刻刻都是守护、爱护着我,而爸爸却只是关心几句。随着我慢慢长大,也渐渐地谅解了爸爸。妈妈给的是温暖的爱,爸爸给的却是严厉的爱。
即使爸爸的工作很辛苦,对我的学习他一点也不会疏忽。当我进步时,没有夸奖我,却只有一句“下次再考好一些,争取属于自己最好的成绩”;如果我退步了,就会下达一道像是古时皇帝的“谕旨”;“下次一定要做好点!”然后就是啰嗦几句,但在这时,在他的话中,很多的都不是批评,而是关心、鼓励……
其实每个父亲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不是直接地表现出来,而是从心中默默地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懂事、健康、快乐……为了儿女的幸福,尽管工作再辛苦,也不会抱怨一句话。
珍惜你父亲对你的爱,人们常说,父爱如山。父亲就是你身后一座高大的山,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父亲总会用他高大的身躯为我们遮风挡雨。父亲其实很爱我们,只是他不会用语言来表达他对你们的爱。请大家体谅体谅“不负责任’的父亲吧!
高中读后感篇7
人,生来就有许多缺点,不然的话,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又给谁看呢?
自负,仰着面走路,怎能不撞墙呢?自负者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认为自己永远正确。有的人,天生有本事,可以令人刮目相看,他们自负,情有可原,别人还能忍受,毕竟别人拥有自负的理由和原因。但是,有的人,脾气不好,又没本事,他凭什么自负呢?他只不过是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这种人自负,就是一种过错了,是不能让人忍受的。自负是一种不好的心态,所以,不管是有本事或没本事,自负心态都不可有啊。
自卑,自己的天空总是灰色,认为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好,对自己,没有信心。他们会不相信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把“不可能”挂在嘴边,整天闷闷不乐,还会因天气、周围的气氛轻易影响自己的情绪,常会让自己盲目模仿别人。萨克雷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会对你哭。”如果不对自己的生活开心地一笑,生活对你的微笑又从何而来呢?自卑者与自信者的不同不过是看待问题的角度罢了,比如说,两个人都被石头绊倒了,自卑者通常会伤心地认为是上帝讨厌自己或者有人故意欺负自己,而自信者,他们则会很开心地觉得,这给了他们一个教训,告诫自己下次不会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也不会再已同一种形式跌倒。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窗外或许会是一片飘着悠悠白云的蓝天。
自恋,对自己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十全十美,觉得别人事事不如自己,它是在自卑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病态自我依赖。拉·洛克福库德说过:“自恋是比世界上最善于欺骗的人更加善于欺骗。”它往往让人给自己按上一些不存在的“帽子”,让人以为自己多么伟大,常常会觉得别人在妒忌自己,总给自己的过错找个“美好”的借口,当收到挫折和失败时,会倍感失落。虽然比自负好一点了,但也不是个好性格啊。
自信,对自己十分有信心,但不过度,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心情、心态、情绪。李白曾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世界给了你生存的机会,那么,你肯定有贡献的能力,一定对社会有用,只是看你明不明白,肯不肯去做,敢不敢去“冒险”而已。俗话说:“自信乃成功之本,生命之本。”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别人能够相信你吗?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生存下去呢?所以,同学们,打起精神做个自信的人吧。
我,呵呵,你们说是个怎样的人呢?
高中读后感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