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的整理是对自我成长历程的总结,让我们更清晰未来的道路,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成长与不足,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国演义》心得体会8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800字篇1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翻开三国演义的序言,迎面而来的12个字为三国定了一个格局。
三国里枭雄无数,人才辈出,每一个英雄人物都令人佩服不已,但每个人的命运又都令人唏嘘。刘备,刘皇叔,相貌不凡,双手过膝,斜目可观其耳,待人接物仁德宽厚,左右是关张两名虎将;长坂坡七进七出的赵云——赵子龙;谋略有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事的诸葛孔明。然而从群雄并起、充满机会的东汉末年,到曹操手握北方大地孙权牢牢割据江东,刘备却无数次处于危险之中,风雨飘摇,手中连一万士兵都没有,身边仍是关张赵云这些老根将军。将近三十年的时光从未动摇放弃,从未心灰意冷,这样的刘备,如何让人不佩服!
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曹操——曹阿瞒,年轻时便足智多谋,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当时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的军事才能是刘备和孙权都无法相比的,而曹操的求贤若渴,也是他最令人欣赏的地方。鬼才郭嘉因病逝世时,曹操失声痛哭,“失去郭嘉我曹操如同失去一臂”,而同年,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曹操为了选拔人才,打破了封建德行和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制度,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来贤才和他共同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而来。
孙权,也是一方雄主,即有着曹操的用人水准和大局观,又具备刘备的隐忍气质,其人生轨迹有如勾践再生一般,也是在危局中生存发展,但能同患难却不可同富贵,后期不少诸如陆逊这样人才因其猜忌被逼死或处置,这也是东吴仅能割据一方而不能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令人不禁扼腕叹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读到最后司马懿一统三国,我合上书本,不禁感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三国演义》告诉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纷争,更多的是为人的忠勇、仁厚、豁达以及才智。告诉我们成为曹操一样的人,拥有刘备的人品,怀有孙权的踏实。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800字篇2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精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自然读过这本书,这本书里的许多情节都把我吸引住了,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诸多精彩情节,令人回味无穷。其中也自然有一些让人惋惜的地方,比如关羽大意失荆州和败走麦城的情节。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并派出大量重兵把守荆州,以防吴国大将吕蒙前来攻城,这一举动使得想要偷袭荆州的吕蒙十分头疼,这时陆逊献计,让吕蒙假装生病退位,让陆逊来暂时当总司令的职务,以迷惑关羽,让他轻敌从而进攻。吕蒙欣然接受,果然,关羽听说敌军总指挥官为陆逊时,开始骄傲自大起来,认为陆逊不过是平庸之辈,从而放松了警惕,还派出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刘备,从而被陆逊发现了机会,集中兵力攻下了荆州。
关羽在荆州失守后,逃到麦城,仍然骄傲自大,认为荆州失守纯属偶然,此时吕蒙的部队早已包围了麦城,仅留一条路,使关羽逃出,并在路上两次设下伏兵,关羽果然不出吕蒙所料,从北门突围,有人献计从大路逃出,但关羽听不进任何意见,固执地认为大陆上定有伏兵,坚持从小路走,结果数次遇到伏兵,最后被绊马索绊倒,和儿子关平一起被吴军所获,后宁死不投降,都被敌军所斩杀。回顾关羽的生前事迹,过五关斩六将,鸿门宴,斩颜良诛文丑,其一生好不辉煌,关羽不但打仗勇猛过人,并且有谋有略,机智过人,但他的结局却如此悲哀,是什么导致这一代名将失败的呢?在我看来关羽真正落败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骄狂。
何为骄狂?说白了,就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纵观中国历史,骄狂的人一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大都是像关羽一样的结局,如项羽,石亨,朱高煦,王保保等人,都是过于骄狂,输掉了整一个局面,在我们的身边,或许就有这样的例子。就像我,我也有过骄狂的时候,那时正好是我刚步入初二,学校在开学时来了个入学测验,那时我并没有觉得这次考试没有多少重要的,所以并没有在意,在考试的前一天没有认真复习,考试的时候也没有认真审题,结果这次跌处了一百名,只有一百三十六名,父母和老师都大为气恼,我也觉得很失望,这就是骄狂的代价,是我亲手孕育出了这粒苦果,也让我体会到了骄狂这粒苦果的滋味。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令我感触良多,其中最令我感叹的还有许多情节,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片段,最后,我要提醒读者一句话:人生莫要娇狂,否则是会吃苦头的!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800字篇3
在《三国演义》中,蜀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听信谗言,不重用姜维,才导致了蜀国的灭亡,这似乎已成为现代人对蜀国灭亡的共识了。然而要是拆穿西洋镜,换个角度看,蜀国之所以灭亡,刘禅昏庸固然是原因之一,而蜀国不得民心,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不符合实际,更是主要原因。
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为什么不符合实际呢?这还得从诸葛亮的北伐谈起。诸葛亮虽在北伐中数败魏国,但从总体的战略上却算是失算的,应该说是聪明人做出的违背客观实际的糊涂事。诸葛亮在“王业不偏安”的思想指导下,担心在当时屯兵相持,曹魏会壮大难除。因而,不度时宜,不自量力,不惜千里运粮,连年劳师远征。曹魏采取战略防御方针,以逸待劳,据险固守。这样,蜀军往往因粮草不足,不能以战养战,屡遭挫败,因而也弄得蜀国疲惫不堪。
诸葛亮死后,他那不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也未曾改变,因为继任者姜维,也是个“心存汉室”,主张“王业不偏安”的将领,更不看客观条件是否成熟,有无可能,也连年出兵北伐,竟有“九伐中原”之说。长期而频繁的战争,动师扰民,严重地损耗了国力,把疲惫的蜀国终于拖到了崩溃的境地。当时,吴国一使臣出使蜀国后回去报告说,所到之处,“士皆饥色,民皆菜色”。蜀国境况如此,怎能安邦定国,统一天下呢?据史书记载,蜀汉灭亡时,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却养了四万官吏,十万二千士兵。平均七户养一官吏,九人负担一个士兵。这样官满为患,兵多民少,怎能不兵败国亡呢?
历史证明,要想统一全国,必须有雄厚的社会经济力量做基础。当时,蜀国的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其实力仍不足以统一全国。曹魏、东吴的经济实力也是这样。在历史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曹氏父子未能做到的,孙权君臣不能做到的,诸葛亮也不可能做到。尽管他鞠躬尽瘁,也是劳而无功,谋而不成,得不偿失。
历史曾经反复证明,任何雄才大略的人物,包括具有诸葛亮一样聪明才智的伟大的人物,如果试图干那种超越客观条件的事情,都只能以失败为其归宿。蜀国的灭亡就是最有力的明证。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800字篇4
当我读完《三国演义》时,心中除了震撼还是震撼!那一幕幕的画面还在脑海中回放,就仿佛过了一个世纪。千军万马,势不可挡,而在我心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绝非是这些,而是被称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
一开始,我只是听人说曹操并非善类,但当我真正读完这本书时,才发现我错了。鲁迅说过,曹操是个大英雄,至少是个英雄,顺应了历史潮流,统一了北方,为三国乱世结束奠定了基础。虽然有人说他是奸雄,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统一天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他有着一般人没有的勇气,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皇帝的名号,去指挥诸侯;他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我们学过的很多诗都出自他手,例如《观沧海》,《龟虽寿》等等。
曹操一生有许多战役,其中“赤壁之战”最著名,虽然曹操失败了,但并不能说明曹操的军事才能不好,失败原因的其中之一是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军队也是。他们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这样会使战斗力大大下降;他们也不识水性,接受了庞统的连环计,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但即使这样,曹操还是这乱世的领导者,没有人能改变他。还有一场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这一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这一战胜利的原因是曹操奇袭乌巢的正确抉择,再加上袁绍的轻敌,才让曹军三四万人打败了袁绍的十万大军。不得不说曹操过人的军事才能,当我看到这的时候,我不禁说了两个字:漂亮!
可是,有才能的人总是离世的早。曹操身上有一种叫“头风病”的病,本来是可以医治得好的,但曹操的疑心实在太重了,华佗说要开脑壳动手术,曹操身经百战,经历了太多事情,他谁都不敢太过于信任,心中总是怀疑有人要害他。哎!无奈一代乱世枭雄,就死于对他人的不信任。曹操离世时才六十五岁啊!
三国,如果没有曹操,战争将会继续下去,曹操是应运而生,他所做出的贡献不是一点两点,我只想称他为——乱世枭雄!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800字篇5
我是一个爱看书的人,四大名著早已读的滚瓜烂熟。可班里突然涌起三国演义的高潮。我只好在涌进书海读起来。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由于张角的“黄巾起义”而涌出了三位豪杰,也就是本书的三位主人公:刘备,关羽,张飞。同时还涌出了一代奸雄——曹操。于是刘关张三人和幸运儿孙权还有曹操可是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后来就讲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刘备得诸葛亮如鱼得水等多个剧情。这里我最佩服的是赵云。俗话说的好:“一吕二赵三典韦”。虽然赵云没有‘不孝子’吕布勇猛,可我佩服的还是赵云,因为赵云有勇也有谋,可吕布为了钱连自己的义父都敢杀。中国自古以来讲求文武皆备,即所谓剑胆琴心。但真正的做大事者需要剑胆赤心。赤心,也叫赤子之心,既有善恶之别又能惩恶扬善,向刘备一样。如果刘备没有赤子之心那么他们三人永远成不了世界上的亮点。吕布可谓勇猛但是他缺少一颗赤子之心,乃成为“三姓家奴”。所以真正的第一应该是赵云!话说赵云因为夜晚被曹军突袭而和大部队走散,只身一人穿行于曹军之中犹如无人之境。终于寻得了刘备的儿子“阿斗”才杀回来,这才有了刘备摔阿斗的典故。现在你们了解赵云了吧!可事情恰恰与我预料的相反。不是我所希望的蜀国得到江山而是我所反对的魏国得到江山,也就是曹操一方。
再说曹操。曹操年轻时父亲曾给他看过一挂。算卦的人说曹操在太平盛世里是忠臣。可在乱世里是个奸雄。可是偏偏实现了最不好的那一预言,曹操偏偏在乱世里长大。于是它成为了一代奸雄。其实曹操也挺厉害的,没有军师也能成就天下大业。可曹操是是是刻刻为自己着想,所以残害了许多无辜。刘备是时时刻刻为百姓着想,所以他得了许多民心。可曹操也挺注重有才之士。比如在官渡那一战,许攸去投奔曹操,曹操听了,来不及穿鞋就去见他,这才有历史上官渡这一篇。还有幸运儿孙权。孙权的江山完全是靠他爸爸孙坚打下来的。在江东有一个传说,找文官就找张昭,找武官就找周瑜。其实孙权就是一普普通通的人物。他就会防守,不会攻击。要不是他爸爸,他才不会成为吴国的带领人呢!
这本书也只能介绍到这了,如果我们班又进行某一本书的高潮我很愿意为你讲解哦!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800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