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读后感,我都能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我们对书籍的评价和感受,以备将来回顾,下面是精品文档站小编为您分享的活着优秀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活着优秀读后感篇1
当所有人的亲人都离你而去,独留你一人活在世上,你会怎么样?随他们而去?在读完《活着》后,你一定会作出另一个选择—————勇敢地活下去。
?活着》讲述一名叫福贵的人的苦难的一生,但更讲述了眼泪的宽广绝望的不存在。
人是如此脆弱,又如此坚韧,就像是一根头发,让他去承受几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福贵就是这样一个伟大而平凡的人,他在经历了命运一次次的打击后,顽强地活了下来。
我所读懂的,不是福贵高尚的情操、顽强的品质,而是他面对苦难是强大的承受力,也让我知道,人为了活着本事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一点韧性,不是非常可贵吗?
人活着,就是为了去忍受,忍受生命所带来的责任,现实所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所以,我特别看不起因为现实的残酷而轻身自杀的人。只要活着,什么都有希望,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一切都会过去的,不是吗?毕竟死了,再怎么努力都来不及了。
我们都应该学学福贵,学习他那面对苦难毫不畏惧的`精神,当一切都过去后还能笑脸迎对生活的考验。他身上所散发出的光芒,是我不由得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我们都敌不过时间,在历史悠悠的长河中,有多少被埋葬、被遗弃的,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福贵的这一生是时间磨灭不去的,他永远值得后人的赞颂。
福贵这一生对于历史长河来说窄如手指,但我觉得,他这一生也宽如大地。
我们一定要像福贵那样,勇敢的,一直活下去。
活着优秀读后感篇2
一个暮年的老人,回忆他自己的一生。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中国人的生活几千年来都是有点盼头的。所以,一个人活着就像是在为别人而活。这也算是中国的特色吧。
我们不去讨论这种特色的优缺点,只是当一个极端的个例发生的时候,一切解释都这样的苍白。
富贵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起自己的经历,是那样的平淡和满足。
一个曾经的纨绔子弟,家里有很多的钱。但是,摊上了两个败家子。爷爷地传到父亲手里就少了一半。再到他的手里,干脆输了个精光。有钱的时候,它可以嫖,可以赌。可以事无忌惮的开老丈人的玩笑,可以骑着别人满街乱跑。完全是一种奢靡的生活。
一个这样的人,当一切都改变之后,也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可以下地干活了,可以自己走路了,可以自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了。当他挑着两大筐的钱还个龙二时,肩膀磨破了皮,全身的骨头就像散了一样。他终于明白了钱是不容易挣的。
可惜,一切都已经太迟了。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是在最后才明白这样的道理。能够尽早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我想一定是作家,要么就是伟人了。
当一个人生活需要别人的时候,又或者说有了一个精神寄托的.对象。于是,活着的目地就是为了他或她。富贵的第一个精神寄托就是他的老婆家珍。然后是女儿,儿子,女婿,外孙子。结果,人生的三大悲剧,基本上都让他赶上了,而且非常的绝。早年丧父,中年丧子,晚年丧妻。当这一切都发生了之后,上天的眷恋,给了他一个孝顺的女婿和外孙。结果,女婿和外孙也相继死去。我不知道如果这些变化发生到我身上,我是否承受得住。也许富贵在战场上看到了太多的死难吧。慢慢的就习惯了。可是谁又能习惯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呢?
活着优秀读后感篇3
看书看到痛哭流涕,内心绞疼,因为一个书中的人物二反复私绰,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活着》曾几何时,自己也想着写一本书,书名就是《活着》想写写自己经历的生活,在社会底层感受着无奈和挫折,想通过写作,让自己出名,换一种人人敬仰,灯光无限的生活,为自己,也为生养我的父母,因为我在重复他们的生活,他们期待我成龙成凤,出人头地,光耀门楣!思来想去,能写的就是自传体式的自己,再加上一些虚无缥缈的想象,添点水分,加点颜料,就构成了一部所谓的作品!我的活着,跟余华的《活着》天壤之别:富贵,这个一生悲情的人物,活着送走了他所有至亲的人,依旧勇敢的孤独的活着,最终与牛为伴,最为触动心弦的是,没有亲人为自己送终时,他吧十元钱,饿死都不能花的十元钱当做对埋葬自己的那个人的工钱!勇敢的活着!曾经的那个时代,人们踏实,畅亮,现在的我好像活在幻境中,此刻的人们也善良,也淳朴,但是好像缺少了一份憨厚,就是这份憨厚,加重了做人的分量,而当今的现实让我们像无根都浮萍,始终找不到根的感觉!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生的厚重变得失去了底色!
躺在床上,像起书中的有庆会流泪,想起家珍会流泪,想起凤霞会流泪,想起二喜会流泪,甚至想起那头年迈的被富贵买回来,避免了被杀的老牛也会流泪,唯独想到富贵,觉得他让人钦佩,敬仰,跌跌撞撞的一生值得让人回味无限…
活着优秀读后感篇4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而活着。有时候活着很迷惑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也不会去思考为什么。反正活着就是活着。
福贵的一生颇富戏剧化曾经风光过曾经富甲一方过也曾经放荡过亦曾经游手好闲过之后他被贫苦饥饿病痛所压迫亲眼看着亲人一个又一个死去到最后自己孑然医生甚至没有一个送终人。我想如果我是他我能承受得起吗
一个人如果生来贫穷一辈子贫穷穷惯了也就适应了。一个人如果生来富贵一辈子富贵富贵惯了也没什么感觉但如果一个富人有一天一无所有了再也没有人伺候每天要为柴米油烟醋成了一家老小的支撑者他身上的胆子一下子重了挑不动也得挑那他又如何坚持
福贵在回忆自己的往昔时用了那么轻描淡写的口吻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一般。福贵老了有人说人活着只有常想想自己做过的事这样人才能向前走。福贵讲得很平静讲到过去的风光他不激动讲到被龙二骗光了财产他不愤怒讲到他被拉去冲军他不哀怨讲到他亲人一个个死去他不伤心。我觉得也许人经历了太多一切都淡然了好象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抓不住就放开随它去吧……福贵是令人敬佩的虽然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可无论生活多困苦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什么人也不怨依然乐观面对人生。有时候生活是无奈的人人都富就不觉得富了人人都穷就不觉得穷了。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活着才可以去闻闻花香看看夕阳听听鸟语尝尝露珠。
老天是公平的人生下来是什么都没有的死了也是什么也带不走的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所谓“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人只有活着才可以去争取你想要的不管只活了4岁的苦根活了13岁的有庆还是年过花甲的家珍他们有的活长了有的却短得可怜但至少只有活着他们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死了在土里躺着什么也干不了了。
活着优秀读后感篇5
前几月,听闻大学隔壁班的一个女孩子跳楼自杀了,研究生还未毕业。具体原因也不好去揣度了,留给大家一阵唏嘘,而自己又重新思考了一下活着的意义。
最近拜读了余华的作品《活着》,作者认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认为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而他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所以他以异常冷静地笔触描述了福贵老人的一生,告诉我们活着就是活着。
翻开血红的封面,主人翁一幕幕生活画面清晰呈现在脑海里,合上书本已成记忆。福贵生于富贵家庭,年轻时放浪不羁,将家产挥霍一空,成为普通佃户。后被强征入伍,九死一生逃回老家。在那样的年代,生存不容易,福贵眼见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死去,最后只剩自己和一条老牛。老牛是他因同情从屠夫手中买下来的,这印证了那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福贵承受住了难以承受的苦难,垂垂暮年与老牛相伴,和老牛念叨着亲人的名字,唱着歌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在我看来,生命是载体,而生活是内容。不管我们一生要肩负多少责任,或者经历多少磨难,再或者享受多少辉煌,都是由生命来承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看轻生命,同时还应该积极乐观地去面对那些或好或坏的事情。
活着优秀读后感篇6
?活着》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性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然而,所有的情绪都在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着读者的思想。
人越惧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本书是以一个老人的回忆展开的,书中就这样以平淡的语调地叙述着一个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壮烈的故事。主人公叫“福贵”,一个在现代人看来略显俗气的名字,但是却代表了那个年代天下父母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贵?也许他们并不知晓,他们既单纯得可爱,也愚昧到可悲。
小说叙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落盛衰。福贵,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少爷,经常在城里吃喝玩乐,嫖妓、夜以继日地豪赌并乐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然而好景不长,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很快让他付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代价——由于半年赊帐的积累,福贵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在一夜之间输得精光,由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他也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穷苦。父亲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在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死了。他为病了的娘到城里买药时抓壮丁抓走,此后的日子饱尝颠沛流离、飘无定所之苦。快两年时,他终于死里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亲已病故,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原以为一家人终于团聚可以过好日子了,谁料,苦难才刚刚开始——的儿子在一次意外的采血事故中被冷漠的医生夺去了生命;女儿凤霞终于长大成人还找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却死于了产后的败血症;妻子家珍也死于软骨病;女婿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不仅如此,死神连他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都不肯放过,竟因吃豆子而撑死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相继死去,福贵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亲手埋葬了五个自己挚爱的人。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也没有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那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完美,而是对一切事物明白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着世界。
“人为什么而活着?”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福贵一生的杯具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这让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吗?不,正是这种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觉更加强烈。期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个期望更加真挚,使得来的幸福更加珍重。人生来就注定要伴随悲伤,正是悲伤使我们更清醒地活着。如余华自己说的一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活着,生命就是一个活着,不谈幸福或苦难,生命,只是一个活着的过程。活着吧,活着,生命而已,毕竟,生命还要继续。
活着优秀读后感篇7
暑假里,我在妈妈的推荐下,读了余华的《活着》。
小说以“我”一位旁听者听一位老人讲述他过去经历的形式展开,老人用平静的口吻讲述了他自己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老人叫富贵,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少爷,经常在城里吃喝嫖赌,无所顾忌的胡闹很快让他倾家荡产,变成了一文不值的穷光蛋。他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穷苦,但厄运总是追随着他的脚步。他的父亲在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一头栽入了粪坑;为生病的母亲到城里买药时,他自己被抓壮丁,饱尝颠沛流离、飘无定所之苦之后,终于死里逃生,回到了家,但母亲已病故;儿子在一次意外的采血事故中被冷漠的医生夺去了生命;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终于长大成人却死于了难产;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女婿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死神连他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都不肯放过。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相继死去,他亲手埋葬了父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四十年后,他仍然活着!并买了一头老牛,取名“福贵”,与它相依为命。
看完后,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活下去。想起初一时我们学过一“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但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
在我们老家对面有一个老公公,已经风烛残年了。每次我回老家,总能看到他一个人坐在墙角晒太阳,安静平和。妈妈曾告诉我,这个公公苦难的一生,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被抽壮丁就再也没有回来;他的弟弟在刚好成年时因受不了生活的痛苦上吊而死;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小儿子在一次晚自习回家时不慎掉到万苍初中前的溪里淹死了;大儿子儿媳雷雨天气时在野外割麦被电死,留给他们一个10岁的孙子;他的妈妈伤心绝望一病不起,离开了他;后来妻子也因痛风去世。两个女儿远嫁他人,这个公公历经磨难,带大了他的孙子。听完后,我想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活着》,看着祥和的老公公,我肃然起敬。活着,才是道理。活着,才有希望。
记得中国达人秀里的无臂钢琴师刘伟也曾经说过“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无臂的他16岁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通过了七级钢琴考试;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记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界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个达人,而且还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他还用双脚敲打出来的自述传记《活着已值得庆祝》,诠释了精彩的活着。活着才是硬道理,并且要有尊严地活着、要有价值地活着……
人生在世,活着,才有希望。
活着优秀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