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观后感5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写一篇优秀的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价电影的视听效果和整体呈现,观后感是我们对影片情感的深刻体验,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观后感5篇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观后感篇1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微纪录片自上线以来,引发了一片热议,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正如一句网络名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十一书”中所记载的十一位英雄,割舍了亲情、爱情,投入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贺页朵的“宣誓书”、傅烈的“绝命书”、寻淮洲的“请战书”……满纸满篇写下的都是共产党人“拼将七尺男儿血,争得神州遍地红”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有血有肉的英雄,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并没有走远。

英雄不是无家,而是选择了民族和国家。傅烈,一位年仅29岁的四川省第一任省委书记,在落入敌人魔爪后,虽身受酷刑,但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己的信仰,“砍断我的头颅,也休想从我身上得到你们需要的片言只字!”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自白”。他临刑前的“绝命书”语言平静,为人子,他向父亲坦言“我这次牺牲并不出乎意外,父亲不必过于悲伤……”;为人夫,他向爱妻说道“要继承我的遗志,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傅烈的“绝命书”至今读来尤令人感怀万千,他的生命虽如昙花一般“凋零”在最美的年华,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却激发了万丈波澜,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千千万万个“傅烈”因为共同的理想,牢牢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他们抛家舍业、远离亲人,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为了民族的希望、为了同胞的生存、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斗。反之,我们一些党员干部,在面对上级安排的急难险重任务时,却以家庭需要照顾等种.种个人原因推三阻四、畏难不前,党性何在?令人汗颜。

英雄不是无情,而是选择了忠诚和豪情。“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一位铁血共产党人留下这首短短20字的“就义书”后含笑赴死,一颗对人民、对革命的忠贞初心闪烁于诗的字里行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跃然于纸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英雄的事迹感天动地。夏明翰在监狱里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字字如血、如泣,又充满了希望。“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是儿女心中温馨的港湾,而远行的儿女则是母亲永远的牵挂,母子(女)之情是一份感天动地、亘古不变的温情。我相信英雄写下这封书信时,也是泪眼婆娑、心如刀割,试问天下,谁不愿守在母亲身旁尽一份儿女的孝道,也正是因为这份母子情,为了让天下更多的母亲能够安享晚年,远离战争、远离贫苦、远离饥饿,夏明翰才以他的“侠骨柔肠”投身革命事业,践行心中信仰,用英雄气概谱写一幕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

英雄不是无爱,而是选择了牺牲和大爱。赵一曼,一位战斗在白山黑水间的抗联女英雄,牺牲时年仅31岁,她的宁儿才8岁,正是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承欢的年龄,却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血雨腥风里倒下了无数革命英烈,击碎了许多无价的宝贵生命,做一名共产党员不仅是一份荣光和责任,并且随时准备着战斗和牺牲,他们是父亲、是母亲、是儿子、是女儿……他们以五千年亘古未有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让历代风流人物黯然失色。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更明白生命的可贵,正因如此,在国破家亡的危难之际,他们才会毅然决然地抛开一切,敢于用自己的鲜血和宝贵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面对残暴的敌人,他们大义凌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生存,正如老英雄张富清所言:他们用自己的命换来了国家的命!这就是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忠贞与信仰,是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一页页华章翻过、一幕幕似曾相识,或许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但永恒的是初心和使命。“十一书”通过十一名共产党员呈现了一个时代共产党人的缩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而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让英雄举过的红旗永远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观后感篇2

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制作的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中,道不尽的是为信仰而战的崇高境界,为人民而死的慷慨悲壮!其中,第九集《赵一曼的“示儿书》中,以赵一曼烈士写于1935年作与监狱中的一首七律《滨江抒怀》作结,意义深远。这首“七律”,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政治信仰来解读,都是一首充满奋斗激情,饱含爱国情怀的好诗。读之诵之,赏之析之,肺腑之情涌于胸,凝于笔,泻于纸。愤激时,拍案而起;激昂处,发一豪歌。

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首联开篇明志,直接抒发了自己为“大家”而舍“小家”的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赵一曼立下“为国”的誓言,哪怕跋山涉水、远离故园也无所畏惧。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弱女子”,五四时期接受了革命新思想,就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国家和人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就不停地为革命而奔忙,“走天涯”这三个字形象地道出了年轻的她求学莫斯科,辗转宜昌、南昌、上海,再到东北领导抗日队伍的人生旅程。为了救国心向党,岂管故园一小家!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颔联用两个对仗的反问,对世俗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发出了强烈的质问。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自己又为何不可同男儿一样为国出力呢!在此之前,同为女性的秋瑾烈士就写过“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豪迈诗句。在封建社会中,世俗观念喜欢以性别论英雄,那是对女性的极端歧视。诗人用一个“岂是”指出了“男儿”中也有胸无大志的庸碌之辈;一个“缘何”表明了自己超然的自信和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她将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认为女子“分外差”的观点是何等的偏激!

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颈联站在抵抗侵略、救亡图存的高度,体现了自己为振兴国家,拯救民族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境界。古人常说“肝脑涂地”“赴汤蹈火”,那也是一种“信仰”,只是那时的“信仰”多数都是建立在“义气”基础上的。而像赵一曼这样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信仰”就是救国救民,因此,她愿意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浇灌在中华大地上,换来华夏的春色满园。“兴故国”“沃中华”,志向之高远,心胸之宽阔,由此可见一斑,大有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气概。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尾联分为两个层次,“白山黑水”一语双关,既指东北的自然环境,更比喻十分恶劣的斗争环境。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除敌寇”的决心不动摇,表明了自己将继续坚持在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绝不容豺狼来侵犯践踏的坚定信念。接着,诗人用超前的思维和浪漫的笔触,展望革命胜利后的欢庆场面。一个“笑”字,寄予了作者几多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和美好未来的憧憬。用未来的美好来激励现实的斗志,正是共产党人为民服务,为民奋斗的力量源泉。

赵一曼烈士甘洒热血、矢志救国的战斗情怀,用雄壮奔放的格调进行描述,显得气势磅礴,激情洋溢。从烈士的情怀与经历中回过头来,站在时代的前沿思考,那种“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的理念,正是共产党人永恒的“初心”。虽说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我们依然行走在新长征的路上,一颗为国为民的“初心”应当在时代的洪流中更加坚定。如此女子真英雄,无愧巾帼大丈夫。我们,唯有从烈士的遗作感悟“初心”,用烈士的精神鼓舞斗志,走进新时代,奋斗新时代,才无愧先烈,无愧人民!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观后感篇3

“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这是王尔琢写给父母的信,字字句句都在诉说着对父母妻儿深深的思念。而这封家书,也变成了王尔琢生命中最后的一封“托孤书”。

在革命战争年代,像这样的家书有很多很多,贺页朵的“宣誓书”、寻淮洲的“请战书”等等,他们将对共产党的坚定信仰、“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大无畏精神以及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用一封封家书诉说并传递着。如今这些家书传递到了我们手里,家书旧了,书信里的伟大精神还在,烈士们走了,那一份份沉甸甸的初心和使命,由我们来继续守护。

你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我们继续来守护。当党组织批准了贺页朵的入党申请时,他激动地在红布上写下了入党誓词,并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数十年间用生命保护着这份誓词。如今虽然这份誓词饱经沧桑、陈旧模糊,但我们都深深震撼于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对党的无限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每个党员要牢记入党誓词,经常加以对照,坚定不移,终生不渝。”一朝入党,永不叛党。当我们一笔一划写下入党申请书的时候,我们就选择了永远跟党走;当我们一字一句念出入党誓词的时候,我们就选择了永远拥护党;当我们一心一意服务人民群众的时候,我们就选择了永远奉献党,这便是信仰的力量。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永葆对党的忠诚,将先烈们对党的初心传承下去,不负党员称号。

你为革命舍小家的伟大奉献,我们继续来守护。“如果哪天你要是收到我的一封无字书信,就说明我已经离开人世,你就不要再等我了。”这是丈夫陈毅安生前就跟_强说好的约定。因为投身革命,两个相爱的年轻人长期无法在一起,婚期也是一拖再拖。爱情本是美好的,可为了革命,陈毅安和_强舍弃了与相爱的人形影不离的甜蜜,选择了当时更重要的革命事业,他们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的精神光芒万丈,而他们俩的爱情也因为有了革命的加持而显得更加珍贵。如今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像过去一样长期离家、抛妻弃子、投身革命,但仍然有很多人对新时代的奉献精神做出了新的诠释,守岛32年的王继才夫妇,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研制前线的屠呦呦,等等,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强烈的大局意识给我们树立了好榜样,也给我们指引了好方向,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在新时代发热发光。

你为胜利敢牺牲的光荣气节,我们继续来守护。一百年前,接触了新思想的夏明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工农运动。被捕后受尽酷刑仍然不屈服,在就义前英勇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在给妻子和父母的绝笔信中,夏明翰表达的仍旧是对革命的热血和无悔。在新时代,我们可能无需“拼将七尺男儿血,争得神州遍地红”的英勇热血,无需“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的视死如归,也无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革命壮志,但理想不能丢,信念不能丢,气节更不能丢。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任务,当前,国际形势的挑战仍旧不容小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须努力,三大攻坚战的任务仍旧十分艰巨,我们也要继续守护先人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完成新时代的任务,向新时代的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观后感篇4

“六妹爱鉴:老实不客气对你不起了,也已经同别人又发生恋爱了,这个人不是我一个人喜欢同她恋爱,世界上的人恐怕没有不钟情于她,这个人就是列宁主义。除了我们努力革命,再找不出别的出路,把一切旧势力铲除,建设我们新的社会。”这是陈毅安写给妻子_强的家书,也是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执着的革命追求和坚定的信仰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硝烟却初心不改的历史见证。

1931年3月的一天,_强接到了丈夫陈毅安的来信,然而两张信纸上竟空无一字!这让_强伤心欲绝。因为之前丈夫就曾对她讲过,“如果哪天你要是收到我的一封无字书信,就说明我已经离开人世,你就不要再等我了。”通过学习《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第七集:陈毅安的“无字书”,敬意自内心生发,久久难以平静:

有这样一种情感,一封无字书,一生未了情。

_强在收到陈毅安的无字信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_强都不愿相信爱人已经牺牲。1937年她专门给八路军的总部去了一封信,询问陈毅安到底怎么样了。彭德怀彭老总亲自给她回了一封信,陈毅安1930年就已经牺牲了。

_强在确定了陈毅安去世的消息,终身没有再嫁。1982年_强去世后,如愿与陈毅安合葬在了一起。我想这样的感情是既是对丈夫陈毅安的坚定情谊,也是对丈夫革命追求的理解和支持。

有这样一种信仰,虽九死一生,仍无怨无悔。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观后感篇5

在本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们见到了这样令人动容的十一封书信,它们或是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或是革命年代的铁汉柔情,或是谆谆教导的殷切期盼,但无一不潜藏着共产党人为了初心与使命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怀与崇高品德,至今仍然能够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这就是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与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编写的《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也是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对“十一书”的阅读、理解、思考、沉淀,我对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以共产主义为旗,引领前进方向。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这样描述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20世纪初期,当中国大地陷入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危难境地时,这个“幽灵”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旗帜,带领全国人民抵御外敌、推翻“三座大山”,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道路上稳步前进。正如夏明翰在“就义书”中的绝笔所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正是有了共产主义这一存在优越性的“真”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拥有明确的前行方向与理论指导,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为了维护共产主义,像贺页朵一样的千千万万党员战士坚定不移地“牺牲个人,言首秘密(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随时准备着抛头颅、洒热血,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更加应当树立远大的信念,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将共产主义作为自身永不动摇的精神航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党的历史和章程中汲取理论养分与精神动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带领人民走对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以民族精神为魂,打造昂扬斗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而这种精神始终鼓舞着我们以遇山开山、遇水劈水的姿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寻淮洲“北上抗日!消灭敌人!”的“请战书”,共和国第九烈士陈毅安的“无字书”,赵一曼的“示儿书”,都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辉。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可以说,伟大的长征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都已共同汇成强大的精神洪流,滋养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奋勇前行。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需要加强基层党支部的党史教育,用党的奋斗历程与党的崇高价值观来凝聚人、感染人,确保民族精神长盛不衰;我们需要利用属地特有的红色资源在“三会一课”与日常工作中落实“红色教育”,借助课堂教学、实地参观考察、信息网络媒体等手段,从而讲好红色文化故事,让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成为民族精神的模范形象,在红色基因传承的过程中为广大同胞注入昂扬的斗志。

以锐意进取为刃,锤炼担当作为。傅烈“拼将七尺男儿血,争得神州遍地红”的“绝命书”,王尔琢“革命不成功,此生不理发”的“托孤书”,左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的“决心书”,都展现了共产党人在危难时刻“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锐意进取与担当作为。从中国危急存亡之际的力挽狂澜,到新中国成立的开天辟地,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再到如今迈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史。十九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这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都迫切需要我们提振精气神,展现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锤炼担当作为,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在“第一个百年”即将到来之际,事业是考题,发展是得分,群众是裁判,时代呼唤守初心的共产党人,人民需要担使命的共产党人,我们只有视岗位为舞台、把权力当责任,撸起袖子加油干,担当作为勇争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己之力。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狐狸和狼的故事读后感优质7篇

狐狸和乌鸦读后感5篇

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读后感7篇

青年使命担当的作文7篇

我们的使命3演讲稿6篇

心得体会和观后感7篇

心得体会和观后感精选8篇

心得体会和观后感通用6篇

心得体会和观后感推荐8篇

不忘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5篇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观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