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的心得5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的心得体会是时间的见证者,记录了我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通过总结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精品文档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抗震救灾的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抗震救灾的心得5篇

抗震救灾的心得篇1

xx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一场人间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在这次地震中,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承受了莫大的痛苦,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所幸的是,我们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于这场灾难,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动人事迹,这些事迹让我潸然泪下,让我激情澎湃,激励我奋勇前进。我时常被这些平凡人的英雄事迹感动着,被他们的精神感动着。如果要我用什么字眼来表达这种感受,那就是:

坚 强

4个小时,他用双手刨出同学 一块水泥板倒下来,压在崇州市漩口中学初三学生向孝廉的身上。这位13岁的小姑娘醒来后,模糊中看到缝隙外边有亮光,接着再次昏迷。此时,一个声音唤醒了她,是同学马健。“我哭着对他说,马健你别走,等我死了再走吧。马健说,‘我不会走的,你是班上年纪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你一定要坚持住。’” 马健一边喊着“坚持,坚持!”一边疯了似地用双手刨着水泥碎块。大约4个小时后,小孝廉终于被刨了出来,而马健的双手已经血肉模糊。 面对巨大的灾难,埋在废墟下的孩子,在等待救援的同时,也在用勇气和坚毅,传递着生的信心。

奉 献

崇州市怀远镇中学老师吴忠洪本已逃生,为救两名学生义无反顾地返身冲进正猛烈摇晃的教学楼内,湮没在轰然倒塌的楼房中;北川县第一中学教师刘宁在大震之时机智地保护了59名学生,却失去了自己的宝贝女儿;都江堰向峨乡爱莲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婉民为救学生和老师,自己87岁的老母被压在废墟下无睱顾及;武警某部副主任严胜华、质安科长涂云、参谋刘新岭等人在抢救中因体力严重透支而晕倒,醒来后立即冲向第一线;巨震突袭之时,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正在进行手术的5名医务人员,俯身扑上手术台,用身体护卫患者;成都千名出租车司机自动赶往灾区抢运伤员;绵竹市天池乡农民张吉福徒步求援后又冒死赶回灾区抢险;成千上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战士放弃使用机械,“像绣花一样”小心翼翼用手刨、用肩扛,为废墟下的幸存者打开生命之门;成都一些血站前献血的市民排成长队……

无 私

汶川县映秀镇幼儿园的聂晓燕老师始终守护在垮塌的教学楼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武警用手扒开废墟。 直到她遇难的孩子被挖出,聂晓燕的眼泪终于如山洪暴发:“娃……娃娃……妈妈……来不及……啊……” 地震时,孩子们都在睡午觉,聂晓燕一手一个抱出了两个孩子,而她自己的孩子还在屋子里! “娃娃,你的脸怎么这么脏啊?”聂晓燕打开带在身边不知多久的崭新粉红色棉褥,小心翼翼包裹孩子,“妈妈给你洗干净。”她和丈夫用手帕轻轻地擦着孩子满是灰尘的头发和脸蛋,好像生怕把孩子弄醒。

镇 定

大地震袭来时,重庆市55名游人正行进在距汶川50多公里处。“快往公路边的平坝跑……”导游刘晓容和余九冬声嘶力竭地喊着,在两名女孩子的指挥下,大家迅速集中到了平坝上。岷江对面的山,轰隆隆地垮下来,烟尘、沙石扑面而来,前后的路都已坍塌。 自救,势在必行。入夜,几十人相互扶持着挤在一座小山顶的小块平地上,两位导游和驾驶员留在山下守望。山上、山下的人,都在相互牵挂。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在倾盆大雨中,这支特殊的队伍互相扶持着,绕过断裂的公路,奔过800米摇摇欲塌的隧道,躲过一次次余震,走走停停5个多小时后,终于见到了救援者。

就让我们永远为这些事迹感动和激励着,偕起手来,化悲痛为力量,为了祖国更加强大,为了人民更加幸福,为了世界更加美丽,贡献我们的热血和力量吧!

抗震救灾的心得篇2

灾后重建,百废待兴;千日奋战,路在脚下。

灾后恢复重建需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发挥灾区人民的主体作用。从“5·12”山崩地裂的那一刻起,四川便进入了一个极为特殊而关键的时期。自强自立自救的精神与坚定坚强坚韧的意志相互激励,我们勇敢地从地震废墟中站起来,强忍悲痛,自救互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从灾难中学习,从灾难中汲取信心,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强意志,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强大力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喊出了灾区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共同心声:“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带着泥土和草根的芳香,两条朴实无华的标语展现出灾区人民昂扬向上、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实干苦干的精神状态。

灾区人民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创造者。大灾之后的恢复重建,是一个原地起立的过程,是一个发展起跳的过程,既具有抗震救灾普适的共性,也具有从灾区实际出发的鲜明个性。抗震救灾的.精神取向,应该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行为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张扬。青川农民的两条标语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汶川大地震,震出了亿万国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震出了灾区人民的坚强意志,更激发了灾区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创业精神、拼搏精神、英雄精神和科学精神。

两条标语——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灾后恢复重建不仅要着眼于当下灾区急需恢复的基础设施和灾区群众急盼回归的日常生活,还要以长远的眼光、人性的视角、科学的举措,谋划灾区未来的持续发展。作为一场攻坚战,不能没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总动员;作为一场持久战,不能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主创业。走进今日灾区,田坎上,河滩头,公路旁,到处可见自搭自建的过渡安置房,到处可见灾区群众不等不靠、重建家园的忙碌身影。废墟上站起的四川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都有一种共同愿望,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抓住恢复重建的机遇,重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机制,培植自我再生的造血功能。

两条标语——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拼搏精神。山高水急的巴蜀大地培育了四川人民敢为人先、智慧包容、自强不息、坚韧奋进的人文精神,形成了四川人民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独特品格。在这次地震灾难中,四川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表现出无比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山垮了,路毁了,水断了,房塌了,粮没了,但灾区人民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倒。他们知道,危急时刻,生死关头,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不抛弃,不放弃”;“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从灾难中活下来的灾区人民更加懂得吃苦耐劳,更加懂得拼搏求生,更加懂得感恩图报。用灾区群众的话说:双手在,希望就在;脚踏实地,一切可以从头再来!

两条标语——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精神。汶川地震灾难彰显四川人民的英雄本色:越是苦难越是坚强,越是苦难越是团结,越是苦难越是奋进。山摇地动间,9岁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从废墟上爬出来,奋力救出两个同学;三岁多的郎铮从废墟中被抱出来时,一个敬礼感动中国;埋在废墟下的女孩邓清清打着手电筒看书,这一幕感动世界——他们的原生态行为,传承着一种大无畏的 “川军精神”。一个外国记者在绵竹灾区采访,亲眼看到失去房屋、家人和财产的农民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认为“中国农民是人类的一座丰碑”。青川农民的两条标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这样一种不弯腰、不低头、不服输的英雄精神。

两条标语——一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人生在世,要让自己的血肉之躯得以保存,更要用自己的双手做事。面对地震灾难,逝者已去,活下来的人不但要挺起脊梁,奋起工作,而且要努力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更为重要的是,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穿越灾难,重建家园,灾区人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更加懂得尊重科学,更加懂得求真务实。灾后恢复重建,任何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都是对人民的犯罪,必须坚决杜绝。

青川农民的两条标语,让我们看到了灾后重建的美好明天!

抗震救灾的心得篇3

6月16日,单位组织观看了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共四川省委联合组织的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

报告会上,众多英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群体,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无畏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这场与死神较量的战斗中,数不清的英雄冲在危险的一线,站在时代的前沿。灾难之日、国难之时,面对死亡,他们临危不惧,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他们在地震现场无私救人。没有哪一个人不珍爱自己的生命,但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同胞,在危难之时,他们表现出的是舍己为人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全力以赴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动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责任和担当,传递着爱心和希望,演绎着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谱写着可歌可泣的生命赞歌!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坚强让我感动,这种坚强势必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

生命诚可贵,奉献价更高。在大灾大难面前,英雄的中国人民没有倒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没有屈服。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光辉在灾害面前得到了尽情绽放和升华。面对生死考验,无数的人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里有我们的军人、公安战士、老师、学生、医务人员、干部、群众、记者......他们都是可敬可亲可爱可歌可泣的中国人!巨震面前让世界看到了我们有强大的祖国和伟大的党!有压不垮的中国人!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无私奉献的中国人!勇往直前的中国人!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

灾难过去,而感动常在;报告结束,但精神永存。含泪聆听完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我思绪万千、豪情满怀。相信每一个中华儿女在抗震救灾英雄模范事迹的感召下,将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贯穿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体现在各行各业的优异成绩上

抗震救灾的心得篇4

抗震救灾目前已进入大规模安置灾民和灾区重建阶段,面对灾区群众的居住、饮食、照明以及公共卫生设施等诸多难题,亟待以现代科技为强大支撑,进一步提高赈灾效率。

据记者了解,前一阶段,生命探测仪、抗震救灾卫星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卫星导航仪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救灾装备,在抗震救灾中优势明显。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深入,我们面临更加艰巨、繁重的安置和重建工作,更要发挥科技的.强大威力。

近日,江苏省科技厅收到四川灾区寻求科技救灾的物资清单,他们迫切需要提供新型简易住房建设技术及相关配套产品、新型简易净水装置、新型移动厕所、太阳能充电照明设备、固体物处理装置及便携式多参数水质监测仪等物资。根据这一需求,江苏迅速调集了纳米级碳基净水器、太阳能发电机组、生态杀菌流动厕所等近年研制生产的新技术产品支援灾区。

当前,面广量大的灾区救援工作,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救灾新技术产品,但相关产品却存在着供应量不足、生产跟不上、相关技术难题有待攻关等问题,加强科技救灾迫在眉睫。

首先,各地应抓住灾区急需解决的突出难题,筛选出相关的新技术产品目录,定期发布灾区需求信息,尽快落实生产和供给。近年来,围绕社会发展、救灾防灾,各地科技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了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应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提供专项资金,加大生产力度,确保产品质量,保障灾区供给。

同时,针对灾区安置和重建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尽快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目前,灾区亟待安置大量群众,但前期支援的一部分帐篷已出现漏雨等现象,灾民集中居住的地方需要安全饮用水、公共厕所等卫生设施。为破解这些难题,有关部门应迅速组织科技力量,开展新型简易住房建设技术及相关配套产品等技术研发,为灾区提供相对长久、坚固耐用的住所及安全卫生的公共配套设施。

希望有更多的科研机构、企业参与到科技救灾的行列中,为抗震救灾贡献智力!

抗震救灾的心得篇5

四川汶川大地震,让许多同胞蒙难,也让国人悲痛不已。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灾难,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他们在地震现场无私救人,他们全力以赴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动之中,捐款、献血、当志愿者。灾难之日、国难之时,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同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着坚强和成熟,书写着责任和担当,传递着爱心和希望。在他们身上,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一刹那的生死巨变,让年轻的一代表现出了爱国爱家的情怀,表现出了团结互助的力量,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的品格,表现出了不畏艰险的精神,表现出了沉着坚强的品性。灾难让这个年轻的群体经受了人生中最严重的考验。没有慌乱和躲避,他们勇敢、独立和坚强的青春形象,令国人为之动容,令世界刮目相看。

在逃生还是救人的生死抉择面前,很多青少年表现出了超乎平常的无私和无畏。成都市温江区玉石乡实验小学12岁学生陈浩,在地震发生时很快跑下楼梯,马上就可以到达安全地带了,却看见一个女孩处在危险之中,他转头向回跑,把女孩推开,自己却被埋在了厚厚的瓦砾之中。

北川一中高一学生晏鹏本来已经被甩出教室,但他又返回教室,想救出困在里面的同学,然而,在他进入教室时,楼房继续垮塌,17岁的晏鹏被埋在废墟中。什邡市师古镇**中心小学教学楼轰然倒塌的时候,该校一年级女教师袁文婷为了拯救学生,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楼房完全垮塌了。今年,她26岁。

在抗震救灾的队伍中,年轻人是生力军,他们不畏艰险,一直奋战在救灾的最前沿。我们看到,年轻的解放军、武警、消防战士,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肩扛手刨,在废墟中救出一个又一个被掩埋的生命。他们在余震不断,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英勇探路,艰难到达重灾点,为受灾群众送去生命的给养。我们看到,年轻的医护人员,冲在第一线,奋力救治伤病员。我们看到,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灾区和救援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把灾情告诉中国和世界。我们看到,年轻的志愿者,不怕苦不怕累,参加现场救人,为受灾群众服务,搬运物资,维持秩序。我们还感受到了年轻一代面对灾难的理性和成熟。“80后”作家韩寒自己出资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在大规模救援队伍进入前就踏进了条件艰险的灾区。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呼吁灾区需要帐篷和医疗人员,并理性地告诫大家不要随便涌入灾区,避免危险和给救援“添乱”。

在经历了家园被毁、痛失亲人的惧怕和悲伤后,中国年轻的一代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厚重,领悟到亲情的可贵和人生的责任,明白了人生的许多艰难险阻要独自去承担,不能畏惧困难,更不能消极等待。克服困难的过程,也使年轻一代汲取了巨大的精神能量,在自救的同时,他们懂得了关心和帮助别人。面对灾后的废墟和等待救援的同胞,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同情和回报。经过灾难,他们更加勇敢、热情、自觉。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的有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壮哉,青少年!

抗震救灾的心得5篇相关文章:

创新教育的心得5篇

工程制图的心得5篇

店长的心得5篇

保险的心得5篇

监考的心得体会5篇

打工的心得最新5篇

营销人员的工作心得5篇

防触电的心得5篇

大学军训的心得体会5篇

两会的心得体会5篇

抗震救灾的心得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2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