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观后感可以让我回味电影中的精彩细节,并深思其中的含义,每次观后感都是我们对电影中情感细腻描绘的感动和感悟,下面是精品文档站小编为您分享的《正道》观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正道》观后感篇1
目前央视8频道及一些省台正在热播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各种媒体也在热炒这部电视剧,就忍不住观看了几集。它所描写的就是以几个家庭为背景的1949年前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或者说是1924-1949国共两党的残酷斗争史。其中主线是杨立仁()、杨立青(共产党)兄弟俩互相残杀的历史,或者说是广州黄埔军校中的两党互相残杀的历史。这样来编故事,确实有相当深刻的涵义:这段历史其实就是俩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或者说是中国人分成两个集团(党派)互相残杀的历史。
难道这就是"人间正道"?我们不知道代表的三民主义和共产党代表的共产主义到底哪个算是真理?难道为了一个什么主义就可以互相残杀?如果为了一个什么主义,人们就可以互相残杀,那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个邪恶的主义!一个不把尊重生命当回事的主义,一个根本不懂基本人权的主义,真值得中国人去信仰?问题就在于就是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会信仰这种靠杀戮掌握政权的主义,所以中国人信仰这两种主义只是文化的表像,而骨子里依然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延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我们不清楚在国共两党互相残杀的几十年间,到底有多少中国人的生命被摧残、被毁灭?据有关的历史估计,所谓"消灭八百万蒋匪军"之类,加上共产党的近千万烈士……应决不少于数千万吧!其中和的确应该承担相当的责任!不过,难道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就可以轻松面对?中国人(主要是这两党)为什么至今都还没有一丝的忏悔之意?甚至还在那里宣扬这种兄弟相残的战绩,把许多非常残酷的国人相杀场面放在青少年们的面前,培养他们从小就要痛恨大人告诉他们的'阶级"敌人",培养一种可怕的阶级仇恨!
我不知道大多数中国人在观看此类电视剧时的感想如何?如果依然是毛泽东时代的阶级斗争的那种感觉,可以说中国人实在太可悲了!在经历了这么残痛的历史之后,许多人居然没有多少长进!至今还不懂得什么才算是"人间正道",不懂得不同观点和信仰的人们需要的不是互相残杀,不是残酷的暴力手段,而应该是互相协商,互相妥协,就是在互相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制定出一些较为公正的社会运作游戏规则。那种自以为是"真理"的代表,且以这种"真理"随便杀人的年代与意识形态应该成为历史了!美国总统前些天就某一坚持实施晚期堕胎手术的医生被谋杀案件发表谈话时清楚指出:"美国人就不同问题存在的分歧不管有多深远,都不可以用邪恶的暴力手段来解决!"但为什么如今还会有这样多的中国人不明白这简单的道理?
《正道》观后感篇2
看完全剧,感叹有之,唏嘘有之。杨家和瞿家理不清的纠缠和血脉相连、情义相系,应该是作为那个时代,千万个家庭的一个缩影。信念和理想这个东西,真是无价。在那样的时代,信念和理想就是支撑一个个体人生的基本动力,国家民族风雨飘摇,几多磨难,但多数个体都始终能坚持各自的信念和理想,我们大可不必用“非黑即白”的准则去判断一个人,没有随波逐流的人,起码他们体现出各自的主体性人格。反观今时今日,信念和理想在人很年轻很纯洁的时候,还是那样地饱满那样地有张力,但是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人的信念和理想就丢了,变色了,混乱了,随波逐流者众。正如立青最后的内心独白:今天的年轻人绝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被判!我们要记住的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英雄先烈,更要记住的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精、气、神,就是理想和信念。《人间正道是沧桑》告诉现在的人们,当你坚持着应当坚持的信念和理想,信念和理想的力量是你想象不到的,信念和理想是能够支撑起你的人生的!!
有时候,认真看一部好的电视剧的时候,就像在读一本书一样,台词和情境,不同的电视剧高下之分还是很明显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算是当作看一部小说一样来欣赏的。贯穿始终的,在我看来,就有两个主题。一个就是用事实讲述国民党败退台湾、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另外一个就是一个情字,爱情在剧中没有,有,但与以整体态势出现的亲情、血脉相连之情比起来,并不是剧本要强调的重点,贯穿全剧主要人物的是亲情和民族之情。
立仁是做情报工作的,说白一点,就是特务工作,他最出色的工作表现就是在八年抗战中对日本人的的情报工作,这个时期,亲情和民族之情成为他不竭的营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是跟自己的兄弟终于在同一个战线上,所以收到立青发来的“白毛浮绿水,黄掌拨清波”时,那种感动,再也抑制不住。立仁的政治信仰不同,但是他作为杨家长子,始终都希望维系一个温馨圆满的家庭,所以才有败退台湾前,看着少了立青的全家福,那句伤感的“少了一个人啊”!想来最后一个人到台湾,怕是要朝思暮想在大陆的弟弟妹妹和长眠的父亲了。杨老先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不管国民党、共产党,不管怎么斗争,作为杨家大家庭的一份子,他都将他们写在了一本家谱上,一家人就是一家人。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曾经我对这一点确信不疑。现在我倒是认为历史还是充满着偶然性,台湾和大陆的现状不能说是历史的必然,国共合作破裂也不能说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是靠人民推进的,但在某些关口,可能被某些人、某些团体作了错误的导向,人民在背后推动历史,从而也可能走到岔道上去。蒋中正先生就是做了错误的导向,从而最终让台湾走到的岔道上,然后中华民族又被老美摆了一刀,没有牢牢把握住自己民族内部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和时机,造就今时今日两岸的分离局面。这其中必然和偶然的碰撞,还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人间正道是沧桑》间接地告诉我们,世界上从来就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族的中国,大陆这边的、台湾那边的,其实都在一个家谱一个民族谱上啊! 期望着在历史的必然和偶然的碰撞中,在人民的推动下,立仁、立华、立青、立秋和他们的子孙后代们,终将在杨老先生的墓前重聚!
《正道》观后感篇3
?正道》的编剧和导演对自己想要表述的那段历史有着深刻的明白。他们反复向观众阐述了一个观点:那段历史中其实没有绝对的反派和反派人物,只有特殊环境和情境下催生出的一幕幕人间悲情。他们试图从更高的历史观、用更客观的人文主义角度,去解构他们的镜头所揭示的历史。例如编导以浓墨重彩展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杨家兄弟相残的遗憾和杯具,但并没有明白地告诉观众这都是国民党、杨立仁的错。看完《正道》,笔者觉得:编剧和导演想在这部电视剧中带给观众的东西,往往超越一部普通电视剧通常带给观众的印象与期盼。因此,这部电视剧的看点不在热闹喜庆,而在思索,一种对过往历史的正面思索。
看完《正道》,你说剧中的诸多人等年少轻狂也好、热血激情也罢,但他们继承了“先烈之血、主义之花”的黄埔精神,坚持着“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的黄埔信条,同窗却信仰不一样,最后发展到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虽兵戎相见却又感情不变、爱国不减、中国人的根不变、黄埔的精神和凝聚力不变。充满浩然正气的一部《正道》,写尽了中国人的阳刚之美,以及好男儿为能够顶天立地而付出的悲壮代价。
?正道》虽然仍是一部歌颂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夺取全国政权的电视剧,但它不是纯“歌德派”的作品。《正道》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革命战争史,大讲国共之间的兄弟骨肉之情,重新诠释国共两党兄弟携手与兄弟反目的爱恨恩仇。离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历史越久远,越能跳出当事人的爱恨情仇,以更宽广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历史风云。我坚信这天的观众看完《正道》后,大多会有“度尽波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慨。对《正道》编导们的这一番苦心,不知海峡对岸的小马哥有没有心领神会。
《正道》观后感篇4
西安市第三十中学于2021年5月9、10日通过学校教师工作群、年级组会等多种形式通知全校教职工按时收看收听5月9、10日20:00至20:50连续两天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段播出的由西安教育电视台参与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同时,通过班主任群鼓励引导学生和家长积极收看。
全体教职工表示,纪录片《正道》,以挑战、均衡、素质为主题,深入剖析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势,从典型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入手,较为全面的展示了西安市基础教育的改革新举措和取得成效,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从2012年起,西安市教育局在全市推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创新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截至目前,西安市3083所中小学幼儿园共组建成立了719个大学区,促进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步提升。“两改革两创新”使西安教育风貌焕然一新:校际间发展更趋均衡,一度令人束手无策的“奥数”顽疾得到根除,应试教育正在向全面协调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
落实到教职工具体行动上,就是要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推进高效课堂实施,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秉承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育无小节、事事皆楷模的理念。以“师生共同成长年”系列活动为契机,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聚焦学校特色发展,向省级示范高中的方向努力迈进。
《正道》观后感篇5
沧海桑田,岁月轮回,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页,是社会进步之必然,无分对错。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各式各样的战争片陆续上演,随着年初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热播,又迎来了谍战片《潜伏》,还品味着那份紧张和激动,又迎来了各电视台正在热播的《人间正道是沧桑》,这片大概是所拍的近代战争片中最为全面的一部片,称得上的全景式重现近代的历史,一部完整的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在剧里面清晰地重现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场景,以人物的成长和时间的推移为主线,为我们还原了一部有血有泪精彩动人的近代革命史。
故事通过1925年至1949年间杨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脉络,融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于一体,将重大主题与生动的人物、丰富的故事巧妙相融,集中展现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一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政治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了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取代国民党,建立新中国的必然历史命运。
这是讲述了25年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先说信仰,不能说立青对了,立仁错了,在那个时期,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信仰不同,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基于信仰不同的对抗,这是一种很深层的羁绊。立华在国民党政府办公,不能说立华没有忧国忧民的心,不能说她不为老百姓着想。像另一个人物,范希亮,能说他是坏人吗?他抓了共产党员瞿恩,即使明明不忍心,也没有偷偷把他放走,并亲手枪决了他,能因此说他坏吗?从信仰的角度来说,他是一个忠士,只是他错信了一个腐败的政府。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他拼尽全力,身先士卒,为悍卫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胜过牺牲于骨肉相残的黄埔同窗之战。多么的铁骨铮铮!这部片的最大优点,就是不贬谁也褒谁,一切按事实说话,海纳百川。想想也是,同是中国人,同是从民主革命时期一起成长起来的人们,怎么能从真正意义上分清呢?怎么就能分辨出谁好谁坏呢?
杨家三个孩子,哥哥立仁是国民党的高官,弟弟立青是共产党的大将,25年来,他们合作过也对抗过,可当在战火纷飞的时候,立仁收到了立青问候的电报,感动的落泪,虽然从那时的立场来说,他们是对立的,但就如他说的:在这个时候还能收到这样一封家书,又怎么能让我不想念这个弟弟。在解放战争的时候,当立青看到哥哥立仁在战场上的遗留物时,赶快让人分辨俘虏,当告知没有时,眼圈都红了,他担心哥哥已战死沙场,当得知哥哥不在战场时,看得出他松了一口气,从政见来说,他们是完全不同的,那个时期他们是完全对立的,可再怎么对立,又怎么能把血肉亲情分开呢?
立青不用多说,有正确的信仰,光明的形象,为解放事业一直奋战不息。倒是立仁,他身为国民党高官,他既要不唯于力地执行国民党的一切命令,即使知道是错的,他还是得坚决执行,可他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亲情的人。我相信,在那个时期,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就像林娥说的,立华收养了他们(共产党)的孩子,瞿恩最后写的一封信,通过立仁转交到立华手中,立华又通过关系发表在了报纸上,让瞿恩的亲人和领导,知道了他在临死前依然坚持他的信仰,对党忠贞不二。可这些,不又都是抓瞿恩的立仁帮忙办的吗?这又怎么说的清呢?
在战场上,立青遇到了很多他在黄埔时的同学,“同窗是同窗,钢刀归钢刀”,在战场上,为各自的信仰而奋战,可到了场下,他们依然是同学,汤沐雨你成为了俘虏,但不会改变我们是同学的关系,即使到了共产党执政的年代,他是败兵之俘,立青是胜利之将,改变不了的,依然是同学关系,依然是曾经的称兄道弟。
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便产生了特定的情感。瞿恩和立华,彼此深爱,政党的不同让他们有爱也不能在一起。立仁和林娥,如果换在当下的和平年代,他们是否有可能呢?让我最为郁闷的,是几经波折最后重逢的立青和矍霞,他们有共同的信仰,有革命基础,有同生共死的经历,更重要的,有深爱彼此的心,可瞿霞却偏偏选择了别人。在最后瞿霞临终前留给立青的信中写道:“一个女人,如果不能把自己完整地交给她最爱的男人,就不如守缺吧,因为最珍贵的,已经留在我们心里那块最纯净的地方了……”可我看完了,却有无尽的难过,难道非得坚守不在乎天长地经,只在乎曾经拥有吗?
故事到1955年结束了,这些革命者们的故事就这样画上了句号。可我的心里却没有句号,因为到了1957年,又将会有一场持续20年的运动,像立青这样和国民党一直交织的人生,在那个时期能全身而退吗?立华带着梅姨和孩子回来,他们的人生又会怎么样呢?我的心悬着……
《正道》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