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文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文来运用一些生动的描写和比喻,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曼德勒作文8篇,供大家参考。
曼德勒作文篇1
这个周末,我观看了一部关于二战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初次听到这个影名,是在初中时候的音乐课本里,那个时候便对它产生了好奇,但一直没有机会去看。
在这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问了自己两个问题,设想如果我是辛德勒,我是否会那么伟大,如果我是戈特,我又是否会是那样凶残,再者,如果我是一位犹太人呢?我会怎么样,是顽强地与德军对战,还是走向死亡。而我却不想做任何人,只因自身的怯懦,坐在影片前的我,默默做一位旁观者,注视着一切。
影片的主人公便是辛德勒,他为营救犹太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每个犹太人的尊重,正是司法机关在整个纳粹统治期间的缺席者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里喜欢拿集中营里犹太人做活枪靶的阿蒙,也可以从对犹太女仆说“谢谢”和“我不想把感冒传染给你”等不少细微情节中感到些许温情。
而最令人讽刺的是,纳粹司法的判决里连这种极小的人性温情都没有,只有冷酷,不仅是对于犹太人,也包括波兰人等一切所谓的劣等民族。一个发生在1943年2月18日的案例,14个波兰农夫因屠宰了自家的猪,竟被控告为“非法屠宰罪”,屠宰自家的猪,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却因此9人被关进集中营,3人被判死刑。而此案难道说明了人命不如猪命的道理吗?只要办理此案的法官稍稍怜悯一下人的生命,又怎会出现如此可笑的判决呢?纳粹法官之所以如此恐怖,那是因为他对其屠刀下生命的漠视,这正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最可悲之处。
?辛德勒的名单》的人性光辉反衬出纳粹时期司法的恐怖,提醒着人们必须用对生命的尊重去驱散那些法官黑袍下的阴影。不仅仅是对于恶法如此,对待优秀的法制体系时,也当这样。 也许这部影片并不是关于法学的,但那段历史的厚重却透过黑白的影像紧紧地抓住了我们的心灵,勾起了我们对于正义的渴望。
影片的最后,当辛德勒看到火化场中一具穿红衣的小女孩时,无疑他的内心是愧疚的,一个小孩,却也要遭受到如此的残杀,这是何等的凄惨。如同曾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所说,“《辛德勒的名单》具有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
希望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样,被《辛德勒的名单》所感动。
曼德勒作文篇2
对于国外的书和名著,说实话我是不大爱看的,可能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吧,读国外的书总感觉很难读懂甚至还有点枯燥无趣。老师说读不懂是很正常的,想要读懂就要先读懂国外的圣经,对此我只能投降。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我坚信好的书籍也是,国外也有很多的名人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
还记得一年前,老师带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三个多小时的片子看完后,给了我深深的思考。此刻想起来都会觉得心痛,而且再也不想看第二遍。这是一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影片以一种记录片的黑白色的形式展示了二战那段真实的历史。对于我这样的学生,多了对这种战争年代的体会,那就是战争能把人类最丑陋的一面抖落出来,但也能见到人闪亮期望的一面,天够黑的时候,人就能看到星星,的确是真理。法西斯的疯狂杀戮和辛特勒这个追逐利益的商人挥尽财产救下被迫害的犹太人构成整片的比较线索。整个影片让我有哭的冲动是最后辛特勒在逃亡时悲恸的说:"我还能够救下更多的人…让我很难明白的是,为何人类要分种族互相迫害,比杀动物还冷酷?
喜爱辛特勒对权力的定义:什么是权力?权力不是能够定人死罪,有潜质赦免拯救必死的人,才算是权力!真的很感谢辛德勒,从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辛德勒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我们同样也是。不仅仅仅小女孩的穿着是本电影少有的彩色,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有一种叫人性的光芒正在悄悄的燃烧,这也许是辛德勒为放下利益救迫害的犹太人转折点。
辛德勒的名单上的名字是生命,而不是亡灵。就像影片中所说的那样:"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名单,这名单是生命。每一个名字都是用巨额的金钱换来的,辛德勒舍弃了自己很多很多的东西,保护了一群生命,一个民族!
我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曾设想如果我是辛德勒我是否会那么伟大,如果我是戈特,我是否会那样残暴,但由于人性的怯懦,我不曾也不敢设想如果我是当时的一名犹太人我会怎样,我会怎样生存,怎样死去。我宁愿做任何人,而不愿意是他们,正因他们的惨烈正因我的懦弱。因此我在当时很可能也只是一个茫然无知的旁观者。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不是要教育我们什么,而是有一种让人警惕的东西。它所警告的不是人的某些习惯,不是人的某些品行,而是人的人性。我也不想拿出电影中某一个犹太人的悲惨命运来博得人们的感叹,从而同意我的说法,正因就某一个犹太人来说,没有另一个无辜的人更就应被虐杀。
当应对焚尸炉、毒气室、与犹太人惊惧疑问的眼睛的时候,你永远不能无动于衷。
曼德勒作文篇3
?辛德勒的名单》让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一部黑白影片,展示了一个灰色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的的心都灰色的,无论是未来毫无希望犹太人还是杀人如麻纳粹党!
二战。犹太。人类历史中笔墨最浓最黑的几页。兴许这一题材的电影早已铺天盖地,各种侧面写罢,各色千秋演尽。淹没于时间消逝于记忆的非林胶片无数,这张名单何以独树一帜?个人认为,极富艺术感的表现手法、巧妙的情节主线选择、以及真实丰满的人物塑造是其脱颖而出的部分原因。当然,轻柔却近乎震撼的配乐,“于无声处听惊雷”般拨动着观众情感之弦,确保了在漫长的195分钟里必定有一次动人的喷发——或许在那一袭红衣出现的一景,或许在淋浴笼头涌出生命之水的一刻,或许在犹太歌声再度飘荡于奥斯维辛上空之时……
关于人物,最震动我心灵的,还是这样一个人物:辛德勒的犹太会计,stern。
stern,人如其名般,严谨到刻板,刻板到木讷——却有着清醒的头脑,不仅在经济方面。绝对的理智。从一开始,他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意识到没有国没有家的他只能是战争风雨中飘摇的一支脆弱却坚忍的芦苇,意识到无论他与辛德勒多少亲密他们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辛德勒,出入舞会派对;他,只能在犹太聚居区里挣扎,朝不虑夕。几次辛德勒将他从虎口救下,他只是淡然,至少表情上。怕是心绪复杂到无法用清晰的表情表现出来了吧。也难怪,在一切开始之初,辛德勒举杯感谢他,他会显得那样的不自在。想来,时间和事件,真是改变人最高效的方式——一切快结束之时,同一间幽暗的办公室,stern手捧名单,说太好了,这名单太好了。他是个犹太人,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幸存的犹太人,一个见证了这一时代洪流的犹太人,一个将犹太民族所面临的困境与矛盾聚于一体的犹太人,一个幸运的、传奇的犹太人。
曼德勒作文篇4
犹太民族向来以智商超群闻名于世,据相关媒体报道他们人均阅读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不仅如此他们还喜欢种树。犹太民族主要在以色列居住,他们居住的地方非常缺水,而且也没有多少可以用来生产的土地。但是凭借他们的聪明与智慧,他们的粮食基本能够自给。可能是天妒英才吧,他们在二战的时候遭到了非人的待遇。这部影片记录的就是二战的时候,犹太人所受到歧视。
在这一部电影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被枪杀的妇女和孩童。看到这个聪明的民族一直在受人欺负,直到现在,很多以色列人还会被人所欺辱。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享受过和平的味道,也没有度过一天安静平淡的日子?
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在二战那个时候纳粹党对犹太人还是有着非常大的敌意。那时候的希特勒手段极为残忍,将犹太民族视为一个性格非常卑劣的民族,并且不知道为什么他一直对这个民族抱有戒心,就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样,希特勒对犹太民族赶尽杀绝。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集中营纷纷建立起来,到处都可以听到让人心惊肉跳的枪声,伴随着从来都没有停止的枪声,整个欧洲的上空笼罩着死神般恐怖的气息。
他们视犹太人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把他们赶尽杀绝,无论是身强体壮的年亲人,还是手无腹肌之力的老人,小孩,妇女,他们都将他们赶到地狱里面。
虽然现在我们对那一段黑暗的历史已经没有多少清晰的认识,但是通过这一部影片,我可以看到那个时候人性的扭曲。就仅仅是一部影片,我们的都能看到纳粹的恶劣。要是真实情况更是难以想象他们到底会怎么样对待这些人?这部影片为了尽量还原真实的情况,采集了多方的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虽然影片就短短的三个小时,但是,在那一段漫长的屠杀史来说还真的是缩短了很多呢。
其实我们人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辛德勒,总是会时不时的想要帮助那些遇难的人,他本来就只是一介商人管好商业上的事情就够了,但是他不满足,总是心怀天下,想要给世界带来一点温暖都没好。同时,影片中展现的那些聪明乐观的犹太人,也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反观纳粹军官的残忍,野蛮,真是令人发指。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们好像穿越过了历史的重重迷雾,回到了那个空气都令人窒息的时代。
导演的高明之处不在于通过正面的手法表现出主人公完美的人格形象,反倒是通过侧面的方式,一点点的展现人物真实的全貌,因为这部电影本来就是一部纪实片,所以他更注重故事的描述,而不是夸大人物的形象。因此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辛德勒先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我们能够看到他的立体的形象。导演告诉我们心得的先生并不是完美的,作为一名商人,他有商人大多都具有的特点,比如说喜欢占小便宜,总是钻空子,而且身上还有一般的商人都具有的奸诈狡猾的特点。 他一开始也是非常冷漠的,对犹太人的生死毫不关心。我们刚开始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应该能知道他大概是个怎么样的人,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在我们国内的一些讲人物传记的电影里面,往往就通片都夸转主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还有一些闪光点。完全把他们性格上的卑劣之处抹去。这样拍出来的电影看起来只有一种虚华浮躁的特点,但是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跟他们完全不一样,为了表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特地的从几个方面一起表现。不管是坏的还是好的,通通都说,毫无保留的加主角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只有这样塑造出来的主角形象才是真正有血有肉的。
同时,在这部片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到犹太女性的果断,勇敢,她们的一些表现也是非常的出色。比如说在那一幕要体检的时候,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体还很健康,苍白瘦弱的她们咬破自己的手指,用血给自己化了一个妆。所以远远的看起来她们的面色红润,就像是新嫁娘一样。对活下去这个信念的坚持还有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让她们能够走下去。 那么,反思一下我们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上?为什么要选择自杀,而不考虑父母亲人的感受。曾经有人说过身体发肤授之父母,又怎么能够说要就不要呢?在那一个片段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犹太女性对生命的重视。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他们依然能够充满信心地活下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敬佩的事啊。
曼德勒作文篇5
一只皮箱,一身西装,一顶礼帽,还有一枚纳粹胸针。这就是辛德勒给人的第一印象。
在德国军官的眼里辛德勒只是一个想发战争财的商人,但他们绝想不到辛德勒先生的心中闪着一团如火的红。
那是一抹怎样的红啊!只是轻轻的一瞥,一个五六岁小女孩衣服上的色彩已经灼痛了他的心。在无边无尽的黑白底上,一抹小小的红是最耀眼最鲜艳的颜色。它是生命的红色,是希望的火炬,是太阳遗落在人间地狱的一线光亮,是辛德勒先生的心。
他用他的心换来了几千犹太人的重生,虽说对于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但那是先生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这些犹太工人们的生命。“当你拯救了一个人的时候,你就拯救了整个世界”。没有话语,没有泪水,只有充满诚意的心。
?辛德勒的名单》不能只说它是一个悲剧,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扯碎给人看,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更是心灵的冲击与震撼。当纳粹要撤出集中营时,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送进焚尸炉,载着尸体的手推车上,赫然闪现出一个强烈的特写镜头,那正是小女孩儿和她鲜艳的红上衣。此景不由得使人心头一紧,在内心深处发出压抑不住的颤抖。电影海报上的两只手,是小女孩和辛德勒的,说是辛德勒对犹太人的救赎,其实也是小女孩对辛德勒的救赎,换来了他救赎的心。红衣小女孩最终没能逃脱死神的魔爪,正是战争非人性的、残酷的、反人类的体现。
伤感,震撼,为战争的暴虐,也为人性的伟大。战争给人们带来伤害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人间大爱。
同一背景的还有一部电影——《美丽人生》,一如片名,战争背景下的美丽,像和煦温暖的阳光,可在这阳光下,主人公基度被纳粹枪杀,把美好撕碎了。基度说:“爱是我们临死时唯一能带走的东西,它使死亡变得如此从容。”也许辛德勒正是怀着这样的一份救赎的爱从容的走完了一生。
一盏油灯,一部打字机,一个个名字,一份长长的名单。这是辛德勒坚定的救赎,换来了他们真实的灵魂。
奥斯卡-辛德勒,他是一个人,一个有救赎之心的人,他拯救了那个时代的灵魂与良知。
一曲悠远古老的犹太牧歌传来,依旧低沉而婉转,诉说着过去,一个有关救赎的故事……
曼德勒作文篇6
静静地,三个小时无声无息、平静地溜走了,我的内心却始终无法平静。
起初看《辛德勒的名单》,不甚疑惑,93年拍的画面怎么是黑白的,不仅要忍受缓慢沉重的叙事,还要忍受单调无趣的黑白。后来才明白黑代表黑暗,白代表阳光;黑代表绝望,白代表希望;黑代表罪恶,白代表善良。也或许只有这黑白才能象征那个时代。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悲惨事件。辛德勒,一个奥地利商人,开始对他的印象并不好,贪财好色,利用德国战争时期,逼犹太商人投资,然后和犹太会计stern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搪瓷用具卖给,大赚了一笔钱。但后来当他目睹犹太人被集中惨杀,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他以生产军火需要大量劳力的名义,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费佛堡、费雪……辛德勒的名单救下了1100多名犹太人。战争结束了,工人们获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则破产了,并因“战犯”罪名必须逃亡。但是他不曾后悔,而是遗憾自己未救出更多的人。看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先前的想法而感到惭愧。曾听地理老师说过,犹太人聪明勤奋,在世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甚至连他们的面容都十分美丽,女生那深邃的大眼睛里,总是闪烁着温柔而智慧的光芒。犹太人在面对悲惨境遇里的所表现出的坚强与乐观,和纳粹军官在杀戮中忘记自我的强烈对比令我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才能如此残杀同类,而在处于软弱处境的犹太人如何挣扎着渺小希望,目睹伸向他们的魔爪?死亡的恐惧渐渐被淡化,但被纳粹军官践踏的人性和犹太人产生的绝望,反而令我更加深刻。通过这部电影,辛德勒无私的拯救行为,犹太人的顽强、乐观的美好秉性,纳粹军官的残忍都历历在目,好似回到了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引用万千观众的一句话:这部电影的感人,并不在于情节,而是在于可以唤起所有观者心底的良知。
曼德勒作文篇7
万物生发的季节,阳光明媚的午后,忧郁沉重的心情,所以选择看一部迟迟不忍观看的大片,《辛德勒的名单》。三个多小时,一帧帧的画面,如同缓缓向前流淌的河水,沉静诉说着真实的历史,积压太久的泪水还是滚了下来,也不知是始于哪一帧画面。
一段悲惨的历史,一个错误世界观下的人间地狱,六百多万的犹太人在这段历史中丧生,那些杀人无数的纳粹党都是怎样的妖魔呢?在影片中,看不到妖魔,看到的只有正常人,这,才是历史,可怕,而又真实。
01
恶之平庸
恶之平庸,是学者汉娜·阿伦特提出的观点,她认为绝大多数纳粹分子,并非什么恶魔或变态,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而让他们无动于衷杀人无数的根本原因是:不假思索地执行命令。于他们而言,他们只是在执行命令,上级的命令传达过来时,就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它。
在影片中不难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镜头,而其中最触动我的,是枪声与钢琴声的混合,文明之声与邪恶之声的碰撞,让人无言…… 德国军队开始执行清洗犹太区的命令,在搜寻是否还有人留在建筑物内时,德军发现了藏匿在窗帘后的一群犹太人,一阵扫射后,看见楼梯旁边的钢琴,一军官饶有兴趣地在钢琴上弹奏一曲,而后来赶到的士兵还在猜测,弹奏的是巴赫还是莫扎特……
音乐,是心底的语言,爱意的流淌,而枪声,是死亡之声。两种声音,竟然交织在一起,在空荡荡的犹太区上空回荡。这些士兵,在“士兵不要思想,有领袖替他们思想”的训练之下,已经成了没有思想的“合格”士兵。然而,他们并不是恶魔,他们是正常的人,他们的军人角色,让他们成为了一台疯狂运作的罪恶战争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虚有着追求真善美的本性,却只能在角色之中沉睡。
执行命令
02
人性觉醒的一点点闪光
辛德勒先生这样评价他的朋友,德军指挥官阿蒙葛斯少尉,一个并不太坏的人,只是战争让他变成这样了,要是换作平时,他绝对不是这样的人。战争,往往把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引出来,却从不会激发光明的那面。
阿蒙葛斯少尉喜欢把犹太人当成活人靶子,喜欢无缘无故地杀人。辛德勒先生企图影响他,在一次聚会之后,他这样启发阿蒙:“什么是权力?如果一个人是因为犯了重罪遭到惩罚,那是他罪有应得,如果我们让他被处死,那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又如果我们自己亲手杀了他,那更是大快人心,但那些并不是权力,那是制裁…… 所谓的权力是当我们有绝对的理由去杀生,但我们选择不这么做。这是古代帝王的风范。”
阿蒙少尉有所触动,因为他停下来,想了想。长期在中国农村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说:“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阿蒙把“宽恕”一词记在了脑中,他宽恕了把马鞍掉在地上令他大怒的男孩,宽恕了在工作时吸烟的犹太妇女。然而,人性觉醒的闪光只是在他身上微微显现,又被极端的民族主义纳粹思想所吞噬,“去征服、剥削、掠夺乃至___________,乃是我无可推卸的职责与特权”,他在镜中想起了他的身份,于是,转瞬之间,他又成了一名杀人恶魔。
03
代表至善的名单
辛德勒先生完全可以裹挟着他一辈子也用不完的财富离开战区。他原本就是一名投机商人,他出入夜总会结交德军高级将领是为了寻找商机、获得生意场上的绿色通道;他雇佣犹太人只是因为他们的工钱低;他不无得意地告诉他的女友,他的生财之道,是战争。世界一片黑暗,而他却在发战争财,他挥霍无度,他沉溺女色,他住着犹太富翁的豪宅,过着从未有过的好日子。然而,是什么改变了他?答案在影片中,在一帧帧的画面里……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辛德勒先生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哲学上的三个难题。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
战争的残酷让辛德勒先生的人性觉醒,一个个生命的瞬间消亡让他痛彻心扉。他散尽千金,那曾是他作为一名投机商人的至高追求,在每一个刻不容缓的当下,帮助了最需要帮助的人,救下了一千二百多名犹太人的生命。
至善的名单,是辛德勒先生用一箱箱厚重的德国马克换得。名单上的犹太人,免除了被送往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命运,来到了辛德勒的家乡布伦利兹。布林兹武器工厂,是辛德勒先生庇护犹太人的场所,在工厂全面开工的七个多月时间内,没有生产出一件可以使用的武器,而与此同时,辛德勒先生花了数百万德国马克用以维持工厂,贿赂德国官员军官,他濒临破产的边缘……
在战争正式终结的时刻,他因为纳粹党员的身份成了通缉犯。在和他所保护的犹太人分别时,他得到了一枚戒指,上面刻着取自《塔木德》上的希伯来文,意为:当你拯救了一条生命时,你就拯救了全世界……
曼德勒作文篇8
看完《辛德勒的名单》,眼泪又一次不住的落下,尽管不是第一次看,可是仍然有种揪心的感觉。看着喻示犹太人悲惨命运的黑白画面,听着夹杂在犹太儿童清澈无比的圣歌歌声极其不协调的枪声,整个影片默默地展示着那段哀伤的过往。特别是那个红衣小女孩懵懂地穿行于人群,与再次出现在运尸车上的对比更是让人悲伤。犹太民族遭遇的是一段阴暗的历史。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根据粗略统计,约600万犹太人、数千万其他人因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杀。每次读到那段历史,我读有种莫名的恐惧。但是这种恐惧却并非来自于大规模屠杀本身,而是屠杀是在极其有秩序的组织之下进行的,尽管屠杀对于人类来说确是恐怖的梦魇。不仅仅屠杀是流水线作业式的,就连从区分犹太人到送入集中营的所有程序都是国家机器高效率运转的结果。而最悲哀的是,每张把犹太人送进死亡工厂的证件都有法官的许可。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纳粹时期的司法机关都无法摆脱助纣为虐这一污点。因为纳粹所有残酷对待犹太人的法律都是在司法机关的运作中得以顺利的执行。也许有人会辩解到,因为德国法官所受到是实证主义法学的严格训练,所以只能依照法律严格执行,哪怕有违本性。可是真实中的德国法院却经常跨越制定法的界限适用法律,如1939年4月法兰克福地方法院判处仅看了一德国少女一眼的犹太画商马克斯构成“进行侮辱和当众伤害”罪,其侮辱仅由看了一眼构成,远远超越了其司法依据《保护德国血统和德国荣誉法》里对于侮辱的界定。也许还会有人辩解说,在纳粹的思想宣传下无法辨别这样的法律是不正义的恶法,更无法拒绝适用违背正义的法律,因为没有一个足以使其忽视自身可能遭受迫害的危险,义无反顾进行公正审判的环境。无可否认在很多时候确实是形势比人强,不得已而为违心之举。然而这个理由可以用于普通的德国人,却无力抹去司法的污点。的确,当时架构于优生学基础上的纳粹法学理论对于屠杀有着充分的理由,但是作为正义守护者的司法机关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对于人类个体的尊重,这一法律的终级价值目标。在强权之下,也许无法拒绝不正义之法,却至少可以逃避,至少可以选择不同流合污。明明知道纳粹进行的是屠杀,却仍然助纣为虐,这比直接杀人者更加恶劣。无论有着怎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使是作为执法者在执行实实在在的法律,依然最终要为此承担责任,接受制裁。
曼德勒作文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