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成果记录在事迹材料中,事迹材料能够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下面是精品文档站小编为您分享的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8篇,感谢您的参阅。
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篇1
李桓英,1921年出生于北京,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如今99岁高龄的她依然坚守岗位,任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进行麻风病相关的课题研究。
李桓英的父亲毕业于德国柏林科技大学,因此,她的小学时代有两年在柏林度过。那时德国的医学已经很发达,中国的医学相对落后。祖父和父母建议李桓英去学医,于是她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麻风寨一般都山高路险,地处偏僻,李桓英长年奔波于下乡的途中,曾多次遭遇翻车、翻船等危险,数度骨折,最严重的一次从汽车前窗玻璃飞出去,肋骨7根骨裂,双侧锁骨断裂,却依然坚持不放弃。在走村串寨的过程中,她总结出一个小窍门:让小学生们每天都回家检查父母的双手、双脚,看身上有没有不痛不痒的浅色斑块或凸起的肿块;若有异常马上报告老师,由老师通知村里的麻风病防治人员,进行确诊病情记录和追踪、诊治。她大胆创新,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短短几年,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魔成了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国麻风病人从11万人降至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0.03%,远低于国际组织小于1%的标准。这一巨大成功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注意,经考察论证后于1994年向全世界推广,使全世界数万名麻风病人受益。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她开展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被誉为全球最佳治疗行动。1998年,国际麻风会议首次在北京召开,这是对中国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做出的成就和贡献的肯定,李桓英教授被推选担任本次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教授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20__年,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是李桓英的人生理想。20__年12月27日,95岁高龄的李桓英在北京友谊医院整理好颈间珍爱的大红色羊绒围巾,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举起右拳。她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以笃定的声音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圆了党员梦,“我要用我的余热,为党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篇2
她常说:街道的工作是“骨头顶着皮”,来不得半点虚假、半点拖沓!作为一名街道干部,唯有真抓实干,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话是这么说,她也是这样带头做的。她把学习教育融入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中心工作中,大力推动街道科室优化重组,成立10个“功能型”服务办公室,与1个社区捆绑,负责1个一级网格。
在她带领下,所有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全部身穿“黄马甲”、佩戴党员标识,每天巡查网格,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连续7年常态化开展“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连万家心”的“四万走访”活动,今年结合大走访大落实,走遍辖区所有驻街单位和居民家庭,建立“一户一档”,动态掌握需求,跟踪提供服务,差别化帮助解决为老为小、助残助困、招工就业等方面7300多个难题。坚持打开大门,把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服务承诺等,统一制作成公示牌,在所在网格内的驻街单位、小区楼栋上墙,接受监督。选聘退休党员居民志愿者组建“盯得紧”督导考核队,每天到网格逐个“找茬”,每周参加社区工作周小结会议,经常性列席街道工委会议,提出问题,督促整改。评选表彰网格“最美十大员”、仙林“最美的人”、网格“特别贡献单位”,已奖励3750名党员群众、310个驻街单位。现在,每年的1月3号和7月1号,街道都召开上千人规模的党员群众大会,街道报告工作、作出承诺,党员群众自编自演红色节目,现场洋溢着“其乐融融一家亲”的氛围。
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篇3
成功之路从来都是布满荆棘的。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李桓英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到上百万美元防治经费,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镇,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李桓英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1989年李桓英去四川西昌,汽车翻越雪山时突然打着滚掉进了十几米深的山沟里,等她苏醒过来,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她的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
伤成这样,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继续投入了工作。她不是没有在心里叫过苦,只是她始终觉得,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无比坚定地走下去。
李桓英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取得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成绩,可她仍然精神矍铄地奋斗在麻风病防治研究第一线,为的就是早日实现彻底消灭麻风病的理想。
她带领麻风病研究课题组的同志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旨在通过对麻风病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在麻风病的传播方式、发病机理、检测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突破,在麻风病传播链的研究、麻风病高发区预防措施的研究以及麻风病基因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新的成果,为彻底消灭麻风病而不懈努力……
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篇4
对学生:“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已经行不通了
人民小学校有一个小小的书吧,花花绿绿的书海中,柔和的灯光映照在暖色的布沙发上,这里是孩子们和杨校长的“秘密会议室”。
每隔一段时间,杨浪浪就会随机抽取十几名五六年级的学生,在书吧的沙发上开展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会。“每次都有一个交流主题,这些主题或围绕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或是当下孩子们最关注的新鲜事。”对学生而言,杨浪浪不仅是校长,更是可以一起谈天说地的好朋友。
要想了解孩子的世界,就要去学习。“现在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前,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多元化,效率大大提高,我们该怎样和未来的教育对象相处呢?”杨浪浪选择“永远保持好奇”,用不断地学习来应对这一挑战,包括了解孩子们关注的网络热点,甚至是一些新潮的“网言网语”。她说,“这样才能和学生们有亲近的共同语言。”
在杨浪浪看来,“好奇”是人民小学校最宝贵的精神之一,也浸润在学校每一名教师的心中。“现在,‘我吃的饭比你吃的盐还多’这句话已经行不通了,老师和学生应该是相互的学习者,要真正了解孩子们才能教育他们。”
对老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永远不会改变
“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我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理念。同时,传承建校70多年来的红色基因,用文化浸润人。”杨浪浪认为,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固然重要,但她更为看重的是品德修养。
对教师发展和成长,人民小学校也是常抓不懈。近几年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教师结构、师训模式、评价系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板,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新时期对优质办学的要求。
为解决这一难题,杨浪浪带领学校一班人不断研究探索,提出“以结构变革的魄力重塑人力供给、以重构学习的力量重塑教师发展、以多维评价的尺度驱动教师发展”三大举措,提升学校办学活力。
一系列改革组合拳打出后,效果立竿见影。目前,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占70%,现有20余个国家级、省市级名师工作室,年均课题产出十余项,年均撰写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多项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并在全国交流。
对教育事业:“办有意义、有意思的教育”是永恒的课题
多年来,身处教育事业第一线,杨浪浪深刻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的决心和力度。
人民小学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带动乡村学校共同发展作为重要责任。
1994年,作为骨干教师,杨浪浪第一次跟随人民小学校教师团队到垫江县五洞小学参加送课下乡活动,与乡村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没想到,这一“送”,就送了近30年。从人民小学校到五洞小学260公里的路,也成了杨浪浪每年必走的路。除了送课支教,杨浪浪还带领学校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深入调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发展情况,实施“一校一品、一校一策”的结对帮扶模式,与全市百余所乡镇学校建立联系机制,因地制宜开展师资队伍培训、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科研联动、办学资源共享等。
2015年,杨浪浪入选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首批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并被授牌“杨浪浪校长工作室”,她依托工作室联合多个省份开展校长培训,带动千余位乡村校长的专业成长,一大批乡村教师和学生从中直接受益。
“教育要为国家计深远,为民族计深远,为未来计深远,可教育的实践是在细微处点灯。办有意义、有意思的教育是我永恒的课题,而我所做的一切工作,一言以蔽之——俯身拥抱每一个孩子。”杨浪浪说。
作为党_杨浪浪感到十分激动和骄傲:“教育是既基础又伟大的事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履行党代表的光荣职责,把党的温暖送下去,把基层的声音带上去,在平凡的点滴中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篇5
宋晓玲于1970年3月出生,女,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3月出生,甘肃武山县人,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她长期致力于氯碱化工和煤化工领域的技术研发,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项目、重点科技攻关、国家火炬计划、兵团重大科技攻关等课题30余项,攻克30余个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难题。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杰出工程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工作经历
宋晓玲是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她长期致力于氯碱化工和煤化工领域的技术研发,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多项技术列入国家清洁生产标准和重点鼓励发展的清洁生产技术。
变废为宝 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
改革开放后,pvc生产企业在全国不断涌现。然而,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电石渣却是重大的污染源,如何处理电石渣成为世界级难题。在天业集团,数万吨电石渣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心头。
时任生产副厂长的宋晓玲想:如果将电石渣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这样既可以变废为宝,又可以消除重大的污染源。这在当时的氯碱行业还没有先例。宋晓玲敢想敢干,主动承担起电石渣制水泥的小试试验,率领团队走向攻克世界级难题的战场。
宋晓玲走访多家水泥厂,最终决定在石河子南山水泥厂进行试验。来回70多公里的路,她转乘四趟班车天天跑一个来回。在原有石灰石制水泥传统工艺中,从添加5%电石渣试验起,再到10%,最后到20%的电石渣能生产同等质量的水泥。这证明她的想法可行,但她并不满足。当得知江西有家水泥厂用50%的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的水泥生产线将试车投产,她立即坐了三天火车,又搭乘四五个小时蹦蹦车赶到厂家。下车后她不顾双脚肿胀,就直奔生产现场。通过7天的现场技术交流,她又找到了新的突破点。
回来后,通过查阅水泥工艺等资料和不断的现场试验,最终完成了电石渣制水泥小试实验。随后,在充分吸收国内湿磨湿烧电石渣水泥技术的基础上,她带领团队采用干法乙炔和干磨干烧电石渣水泥工艺,不让一粒废渣“走”出天业厂房半步,创造了国内外以电石渣为原料生产水泥的奇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5年,国内乃至世界第一条100%电石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线在天业投产,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电石法聚氯乙烯的难题,颠覆了传统电石法聚氯乙烯的格局。天业的经验与工艺迅速在全国推广,天业集团成为中国氯碱行业的领军企业。
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篇6
吴蓉瑾,女,汉族,1974年8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教师。她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色传人,依托中共一大纪念馆,十余年来累计培养了近千名小学生讲解员,在学生心中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坚定了他们从小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她扎根基础教育、潜心教书育人,矢志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创新德育方法手段,真情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有力促进了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她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与郊区小学合作共建,为偏远地区培训教师,以实际行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作出了突出成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
因为爱生如子,吴蓉瑾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云朵妈妈”。吴蓉瑾所在的卢湾一中心小学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这里毗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共一大会址,有着独一无二的红色底蕴与丰厚的的学习资源。16年前,吴蓉瑾发起成立了专门志愿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第一个吹响了红色文化传播弘扬的“红喇叭”。如今,这支“红喇叭”社团已培养了千余名小讲解员,志愿讲解场次超千场,已拓展出了沪语讲解、英语讲解、快板演出、连环画展示等多种形式。她带领学生们用互动学习、深度参与的方式,吸引小学生走进红色场馆,传承红色精神,树牢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
作为特级校长,她受组织派遣流动到上海市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担任校长。通过3年的努力,将这所乡村学校真正办成了家门口的好学校。
吴蓉瑾作为教育专家,多次来往于上海和中西部教育薄弱地区之间,为各地教师开展培训。她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提出“云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十余年里,她带领师生积极投身于“云课堂”的探索实践,她探索的智慧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室”概念,随时、随地、随需助力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堂进度、学习习惯等,用数据读懂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提供个性化指导。
吴蓉瑾把爱与尊重灌溉在孩子们的心尖,她更用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师们,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字——爱!
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篇7
在交流过程中,孙金娣反复提及“信任”这个词,这两个字对她而言有沉甸甸的分量。
“组织上把这一亩三分地交给我,我必须做到守土负责、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只有这样做,才能对得起组织的信任。”
“居民有问题,不是想到找社区、街道,而是直接找到区里,这就是基层战斗力不强,群众不信任我们。”
如果说前者是作为一名党员“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的践诺,那么后者就是一名基层工作者对“新时代如何走好群众路线”的积极思考。
“2010年6月5号,区委安排我担任仙林街道书记,没多久就有200多个老百姓,拉着横幅、喊着喇叭,把区政府堵了起来,这件事让我感觉天都塌了下来。”
即使已经过去11年,再谈起当时的事,孙金娣还是历历在目。
“这个矛盾已有三个多月了,这些老百姓所住的小区与街道就一路之隔,与社区也只有几十米,这个大规_,街道社区事先一点都不晓得,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如果再这样下去,党还要我们街道社区党组织干什么,还要我们街道社区书记干什么?”
在孙金娣看来,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街道社区党员干部眼睛没有往“下”看,身子没有往“下”沉,劲头没有往“下”使。
“过去在我们街道,有的党员干部坐等上门多、主动问需少,在位不在岗,有事找不着人;有的用上网代替上门、用通话代替见面,对待群众态度不好,遇到矛盾绕道走。”
那么,要如何去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呢?
“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我们社区的老百姓都知道我的手机号。老百姓给我打电话、发信息我一定是第一时间回复。而且陌生电话、没储存的电话一定要接。”
顿了一下,孙金娣又笑着补充到,“刚开始到这个街道的时候,电话不断,现在,偶尔会接到一些陌生电话,还基本都是广告。”
孙金娣摇了一下自己的手机——这是她能走进群众心里的第一个“锦囊”。
第二个“锦囊”就是职工食堂——那是孙金娣的办公地点。为了能够方便群众上门、离群众更近一些,孙金娣很早就将自己“办公桌”搬到了位于办公楼一楼的职工食堂。
“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锦囊中涵着的“真情”和网格中蕴着的“智慧”共同打通了仙林街道的“最后一公里”。
“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_出街道,矛盾不上交。”11年来,仙林街道实现进京、到省、去市、来区“四个零上访”,被誉为新时代城市版“枫桥经验”。
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篇8
中宣部近日决定,授予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连日来,李桓英毕生精力献给麻防事业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校师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她的由衷敬佩。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她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和生命至上、护佑苍生的医者仁心,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李桓英说,回国不后悔、治麻风不后悔,如果不入党会后悔。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辛有清看来,李桓英是具有人民情怀的公共卫生专家,她敢于面对麻风病,用科学判断麻风病不可怕,通过接触病人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歧视,用人间大爱为麻风病病人和社会营造了科学战胜疾病的力量。“她更是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把国外的先进医学知识带回祖国,她把中国防治麻风病的方案贡献给世界,为实现没有麻风的世界作出了特殊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百岁老人李桓英用她的故事给我上了宝贵的一堂党课。麻风病严重侵蚀病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李桓英满怀热诚,视病人为亲人,面对面接诊麻风病人。她用自己开创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治疗病人,年复发率0.03%,低于当时who的麻风病治疗复发率。”全国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内科副主任米荣表示,李桓英几十年如一日践行医者仁心、生命至上的誓言,用忘我的工作诠释生命的意义,挺起了民族脊梁。人的一生如何度过才有意义?百岁党员李桓英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找答案。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基础运行处工作人员张斌斌表示,李桓英放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薪聘请,舍弃家人的陪伴,毅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投身卫生健康事业,令人动容。“57岁开始研究麻风病,常人唯恐避之不及,她却不戴口罩、不穿防护服为病人检查身体,这是科学的自信,更是对病人的真诚和满腔热情,她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李桓英赤诚报国、护佑生命的事迹也影响着继往开来的杏林晚辈。
“她主动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归国奉献,并选择麻风病防治作为终身事业,这是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的赤子之心,是不畏艰难、护佑苍生的医者仁心。她通过实践考察,求真务实地建立高效治疗方案和防治体系,堪称科学精神指导临床实践的经典范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副主任医师秦启元表示,作为医学后来人,将以李桓英同志为榜样,尊科学济人道,为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而努力奋斗。
“初心可鉴超凡风骨,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很荣幸能在此生同这样一位优秀的医者在一个医院共同工作。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向‘时代楷模’李桓英老师学习,是我今后的目标。我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医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护士龚妍说。
在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张竣玮看来,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正体现在李桓英一次次深入麻风寨,与患者密切接触,并努力消除社会歧视的行动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李老师毅然决然回国工作,给我很大触动。如今,在祖国需要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更好推进中西医结合时,作为一名中医学子,更要努力奉献自己的青春,把中医发扬光大。我将全力以赴,哪怕是一辈子。”
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