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案5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写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提前准备好详细的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合理分配学习任务,精品文档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统计》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统计》教案5篇

《统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依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推测。

3.渗透统计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合理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依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用具准备:

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小亚生病了,小胖和小丁丁根据记录的数据分别画出了描述小亚体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小胖和小丁丁画的折线统计图。

[说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与生活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统计与生活紧密联系。

二、探究新知

1.用你的已有知识来分析、评判一下这两张折线统计图。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1)这两张折线统计图画出的小亚体温变化是一样的,但是小丁丁画得更直观,更容易看出。

(2)小丁丁画出的折线统计图中有。

表示什么?

用表示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省略不重要的数据,能更清晰地反映小亚体温变化的情况。)

2.观察两幅统计图,说说使用表示的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体现在哪里?说出你的理由。

小丁丁的图更精确更清晰。

3.你能否预测以下小亚的病情,是好转还是加重。

4.总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去空白部分。

[说明]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的'好处并根据体温变化的特点,对小亚的病情进行合理的推测。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病人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

(3)病人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4)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5)从体温上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好转?

2.某地区1991年~20xx年每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如下图:

(1)哪一年沙尘暴总天数最多?哪一年沙尘暴总天数最少?

(2)13年来沙尘暴总天数的整体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3)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3.某地区1997~20xx年每百户家庭彩电平均拥有量如下图:

(1)纵轴上的1小格代表多少台?

(2)哪年到哪年增长的幅度最小?

(3)哪年到哪年增长的幅度最大?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说明]:通过几天的学习,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较好的了解。通过独立完成练习,让学生对自己这几天的学习作出一个自我评价。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7篇《《折线统计图》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统计》教案篇2

教学目的: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重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难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项目?我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很好地表示出这些情况?

2、收集和整理数据,统计全班最喜欢的各项运动项目的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

二、新授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3、生成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游泳的数学信息?(学生甘居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4、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5、回顾知识生成,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做一做: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分析后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核对)

三、应用练习

1、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四、总结

学生总结、比较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相比有何特点。

五、教学追记: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我主要联系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例题看到:在表示全班人数的圆中,用扇形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并提出问题,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

《统计》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

2、了解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3、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

4、在调查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以及对数据调查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实例,读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引导:老师知道,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身体,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呢?

学生围绕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讲究卫生与预防疾病等多方面展开交流、讨论。

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睡眠时间”的问题。

二、正确计算睡眠时间。

1、讨论:你每天睡眠几小时?是怎样算出来的?

2、交流:

(1)以某某同学晚上9时睡觉,早上6时起床,午休1小时为例。

从晚上9时到12时是3时,从晚上12时到早上6时是6时。3+6+1=10(时)

(2)以某某同学晚上8:30开始睡觉,

早上5:30起床,午休30分为例。

从晚上8:30到12:00是3十30分,从晚上12:00到早上5:30分是5时30分。3时30分+5时30分+30分=9时30分。

3、计算。

请学生按正确的方法重新计算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并写下来。

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1、数学“分段时间记录法”。

时间段的规定可以是这样的:11时以上,含11时;10

《统计》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提高学生看统计图和分析统计图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绘制等活动,经历了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3.通过统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感受统计在成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应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式来阐述观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难点:经历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从统计图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条形统计图

1.引入:二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几幅。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三幅图分别出示)。

2.提问:从统计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观察纵轴每格表示的单位量是多少?

3.小结:看来在绘制统计图时,要根据数据的特点,设计每格表示的单位量?

4.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

活动2【导入】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1.观察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第一小组学生身高体重统计表

姓名

身高(厘米)

体重(千克)

李明

141

35

王鹏

138

33

张明

139

32

高洁

143

40

田凡

142

36

2.用什么方式能更清楚直观地看出同学们身高和体重的情况?

活动3【讲授】出现矛盾,学习新知

1、猜想:

观察这个统计图,横轴表示什么?纵轴应该表示什么?

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厘米?(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如:5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50厘米)

板书:每格表示

2、验证:

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先在纵轴上标出每格表示的数量,再画出条形统计图。

3、分析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分析

(1)每格表示单位量为10、20……情况?

这种方法画图时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把每个格平均分太麻烦)

我们用电脑帮忙,看看用这些方法画出的统计图,看到这样的统计图你们有什么想法?(课件出示按学生想法做好的统计图。分别是每格10、20、30、50厘米)

因为同学们身高都比较接近,所以当我们选择每格表示单位量大时,条形的差距就不明显了。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位量大 差距不明显

(2)每格表示单位量1、2、5……情况

我们再看看1厘米、2厘米、5厘米的情况,选择这些数量的同学画出的统计图是什么样的?

老师帮你们完成了这样的统计图。看到这样的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因为同学们的身高数量都比较大,所以选择每格表示的单位量小时,条形就会很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位量小 条形太长

4、思考:

有什么好方法既能清楚表示同学们身高间的差距,又不需要画这么长的条形?观察这幅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下面很长的部分都是相等的,只观察上面的部分就能比较出身高的差距了,这些相等的部分可以不可以省略呢?

(1)出示准备好的'已经折叠一部分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折叠部分:老师把统计图怎样了?为什么折叠起来?折了多少厘米?上面的部分每格表示多少厘米?

板书: 137厘米 1厘米

(2)折叠的部分在统计图中怎样表示呢?

(折叠的部分从侧面看就是一条折线,所以条形统计图的第一个格就用折线来表示省略的长度。)

我们把这个格叫做统计图的“起始格”。板书:起始格

这个格表示多少厘米?为什么用折线表示?其他格表示多少厘米?板书:其他格

(3)完善统计图

5、对比:

今天我们使用的统计图和以前使用的有什么区别?

板书: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单位量不同

要根据数量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统计图中每格表示的单位量。

活动4【练习】应用新知,尝试画统计图

1、制作体重统计图

(1)现在我们观察几个同学的体重在什么范围内?最轻的体重和最重的体重之间相差多少?

(2)根据这样的特点,你能用今天学习的这种统计图来表示五位男同学的体重情况吗?起始格表示多少千克?

其他格表示多少千克?(如果每格表示1千克,格数不够,所以上面每格表示2千克)(课件出示数据)

学生应用白板画图工具补充完成体重统计图。

2、分析数据

(1)观察身高和体重统计图,能观察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2)我们发现同学们身高和体重有些差异,我们国家公布了10岁学生身高和体重的标准值,为了能清楚直接地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在统计图上用虚线,表示标准身高和体重,请你对比观察,有什么发现?你想对哪些同学提出建议?

3、对比归纳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应用这样的统计图?

活动5【测试】巩固应用

我们了解了同学们的身体情况,我还知道他们都喜欢游泳,这是他们的游泳成绩,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将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1、学生边填空,边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这幅图起始格表示多少?其他格表示多少?

3、思考:观察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他们之中谁最有可能入选校游泳队?

(六)拓展总结

1、出示其他内容的条形统计图。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中,经历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都能积极大胆地克服困难,学到跟多的本领。

《统计》教案篇5

活动生成

作为一线教师,管理班级物品不丢失是常规工作。到了大班后,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强,我们经常会请他们帮忙来数数量较少的东西。虽然每次都是请一两个孩子,可总会有许多孩子积极地来帮忙。看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便想到通过统计班级物品,让孩子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便于比较多少,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物质的、直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同时也就意味着开始了与隐藏在直观的现实世界背后的数学世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他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数学的世界,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穿线板12个,小机器人9个,套筒7套;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白纸。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好几天没有清点我们最喜欢的玩具了,今天我请全班小朋友都来帮忙数一数,愿意吗?

幼儿:愿意。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玩具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平时老师请一两个孩子帮忙数玩具就已经让多数孩子羡慕不已了,所以,我的这个求助马上得到了全班孩子的强烈回应,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感知探索,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1)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玩具的数量。

师:不过我今天是有要求的,请小朋友认真听好哦:每组小朋友数一数自己桌上的玩具有几个,然后把你数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2)交流统计结果,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请小朋友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记录结果:点点、照样子画下来、画对勾等。)

总结统计方法:先画出标记,再记录出数量。

(了解幼儿的前经验及当前的想法,是支持幼儿探究学习的基础。这个环节中让幼儿尝试记录玩具的数量,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正确判断幼儿的水平和需要。而幼儿在原有经验和想法上发展和建构的新经验或概念,往往更具有生命力。这个环节中幼儿的表现就有很大差别,有的幼儿可以较为完整地记录出玩具的数量,如:画出一个套筒,在它的后面点了7个点或7个对勾,这是来自中班时一节统计图形数量的活动的经验。也有的孩子将数学的记录概念表现为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如:在一张纸上满满地画了12个穿线板、9个机器人、7个套筒。也有的幼儿没有完成记录任务。陈鹤琴先生的教育观认为:儿童也可成为传授者,即“儿童教儿童”。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这些孩子从同伴那里获取到了新的经验,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了基础。)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同伴的统计方法。

我们刚刚的记录中哪种玩具最多?哪种最少?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张图上记录了谁的数量?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各有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谁的数量最多?谁最少?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穿线板比机器人多几个?谁能不用点数就看出了套筒有几个?

(2)讨论总结:这种记录表和你刚做的记录表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录表?这种记录表有个名字叫条形统计图。

(在师幼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明确和支解,将其放大抛给幼儿,聚拢幼儿的探究视点,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引发幼儿进行新的探究。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由于孩子没有书写数字的经验和能力,对记录出的玩具数量还要再通过点数来比较数量,这时我的一个问题“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让孩子的探究欲望再次燃起,并将孩子的视点引入到条形统计图上。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引导幼儿自己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通过讨论两种记录表的不同,自己找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孩子将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说出自己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以促进幼儿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2)幼儿自由选择任务,动手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为幼儿提供统计的物品有:幼儿的男女人数和客人老师数,教室的桌子、小椅子和玩具框。

(以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学习,进一步感知、体验了条形统计,使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获得简单的数学经验。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很棒!回到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家里的物品好吗?统计好了明天带过来贴到展示墙上,大家互相看看,讲讲。

(幼儿园的延伸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延续,为孩子更好地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契机。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活动反思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在幼儿的一日生活里到处充满数学。我们教师的数学教育目标便是,将幼儿在生活中零散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通过本节教育活动的进行,我得到以下反思:

1、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并且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幼儿生活问题的解决方式,让幼儿在尝试、交流、探索中快乐地学习,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在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的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统计方法的获得来自于孩子之间的交流,没有教师生硬的传授。幼儿在同伴的互动中学会了统计、记录的最基本方法。

3、本次活动中最成功的环节是认识、学习条形统计图。我的提问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幼儿充分感知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优点和制作方法,让幼儿丝毫没有被动学习的感觉,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通过幼儿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使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在他们的大脑中建构起来,为下一步动手制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4、课后的延伸活动再次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孩子们带回的统计表展示在墙上,成为孩子们活动之余的交流焦点。更有孩子提出问题:“我们家里的筷子很多,一张纸上画不下那么长的条条,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和小朋友一起来讨论,让幼儿更加深入地学习统计更多物品时条形统计图的运用。

《统计》教案5篇相关文章:

做统计的述职报告最新5篇

街办统计站工作总结优质5篇

统计类工作总结通用5篇

统计类工作总结最新5篇

街办统计站工作总结精选5篇

2023统计师述职报告5篇

统计师的工作总结范文5篇

贸经统计工作总结优质5篇

贸经统计工作总结通用5篇

2024年乡镇统计工作个人总结5篇

《统计》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7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