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的教案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更快地找到应对突发情况的办法,教师在教学前需要详细撰写教案,以确保课堂顺利进行,精品文档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逛菜园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逛菜园教案篇1
【设计理念】
本设计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想像父亲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的。学习父亲不怕艰辛和困难、坚持不懈的好品质。
3、有感情的读文。知道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理。
重点难点:能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他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课时安排】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亲情导入,激发情趣
1. 同学们都见过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菜地,田里的菜地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你觉得在山坡种地会有问题吗?(学生发表看法)
2. 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但子女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种人生精神。是什么精神呢?
3. (板书课题: 父亲的菜园)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到底谁的推测正确呢?让我们快速读课文。
[设计意图]
用动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十分亲切自然,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测课题,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 出示提纲,指导自读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②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想法。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二、提出疑问,梳理问题
1. 同桌之间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2. 读第一、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开垦新菜园?
3. 父亲要开垦新菜园家人态度如何?用一个词语来说明,父亲的态度如何?也用一个词语来说明。
4. 哪部分具体介绍了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他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学生默读,在书本上批注)
5. 思考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圈画批注,看你能找到几条原因。(同桌或小组内交流。)
6. 全班讨论,理清课文的思路。
①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设计意图]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此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资助学习和探究。
三、合作探究,初步感悟
1. 指名读课文。注意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2.出示生词,指导读准确:婴儿、疑惑、坚毅、平坡、边缘、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
3. 联系上下文,指导理解词语。
坚毅:坚定有毅力。文中指在山区找一块菜地是相当困难的,家人都觉得不可能,面对家人的疑惑,父亲却非常有信心有决心。
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文中指父亲刚开出的菜地,被暴雨冲走泥土,露出了无法种植的岩石。
气馁:失掉勇气和信心。
贫瘠:土地薄,不肥沃。
疑惑不解:心里不明白,不理解。
4. 讨论感悟,指导理解句子。
①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父亲的对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不仅了解,而且热爱,用“难为”和“拼了命”,说出了这块菜地的贫瘠与荒凉,所以父亲才不顾眼前利益,决定把这一季豌豆翻进土里,育肥土地。
②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这块菜地经过父亲的精心伺候后,由原来的贫瘠变得土质肥沃,菜蔬茁壮,与周围荒凉的景色相比,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这正是父亲坚持不懈的成果。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理解课文,扫清了感悟体验的障碍。
四、交流感悟,解决问题
1. 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精神
师生共同交流最受感动的语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a.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
b.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c.第八自然段,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了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如,执著的精神,坚忍不拨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勤劳,为了理想竭尽全力地付出等)
3. 结合学生的句子谈谈哪些话语很感人?原因是什么?注意抓住动词。
4. 经过父亲的努力结果如何?
5. 读了课文你受到什么?在同大自然搏斗中,古有愚公移山,今天,这位普通的农民以同样的精神在荒凉的山坡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6. 下面就请同学们任选一段你认为最能体现父亲这种精神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读给大家听。
7. 探究写法;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这种精神的?(典型事例,具体描写人物的言行)
8. 请你用自己的话夸夸这位父亲。
(预设如:您的身上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土,没有肥,您都想办法解决,真了不起。做任何事如果都像您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肯定会取得成功。您下定了决心就不辞劳苦地付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您虽然平凡,却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才创造了荒凉中的奇迹)
[设计意图]
对现有的文本进行“活化”处理,能化静为动,引导学生讨论,让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挖掘文本中知识、言语、情感等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的契合点,引导学生交流探究所悟,对现有的文本进行“活化”处理,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学习课文的语言,体会人物精神。
五、布置作业
1. 积累语言:选择你最受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2. 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赞美爸爸的话
28课 父亲的菜园
山坡开地
起早贪黑
精心侍候
菜蔬茁壮
四季常青
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
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逛菜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能用说、唱、表演等游戏形式,表现歌曲中的小菜园。(重点)
2、幼儿通过讨论交流,能大胆创编第二段歌词。(难点)
3、幼儿喜欢、乐于参与音乐游戏,感受创编的快乐。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5、能愉快地参与集体演奏活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菜园》ppt;黑板;钢琴;兔子玩偶一个;小兔子头饰师幼每人各一个;青菜、萝卜、蘑菇、毛豆头饰各一个;事先安排大班5个小朋友帮助活动。
2、经验准备:小兔子是怎么走路的?小兔子喜欢吃什么?小兔子是怎样吃东西的?
【活动过程】
一、教师组织谈话,幼儿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有一只可爱的小兔子要去小菜园了,我们要不要和它一起去啊?
2、分发小兔子头饰,出示小兔子玩偶。
小兔子:“今天天气真好,咕噜噜,肚子饿了,我要去我的小菜园逛逛,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3、师:哇,有这么多好吃的呀,我们和小兔子一起去吧。
二、教师创设情境,幼儿在情境中学习歌曲。
1、出示ppt,播放青菜、萝卜、蘑菇、毛豆的图片,一边预习歌词。
2、请上带着小兔子头饰的大班小朋友随教师表演情景。
3、师:小兔子跑跑跳跳的来到小菜园(引导孩子跟念歌词:小兔子跑跑,小兔子跳跳,跑跑跑,跳跳跳,来到小菜园),我们一起来说,让小兔子赶快去小菜园好不好?
4、师:小兔子看见了什么?(青菜、萝卜、蘑菇、毛豆)它刚刚肚子饿了对不对,小朋友,你肚子饿了的时候是怎么吃东西的?(引导孩子模拟大口的吃东西,发出"啊呜啊呜"的声音)
5、教师弹钢琴演唱歌曲,请大班小朋友表演情景,幼儿小声跟唱。
三、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大胆创编第二段歌词。
1、师:哎呀怎么办,小兔子不小心把小菜园的蔬菜都吃光了,以后就不能吃了,小朋友你们帮小白兔想想办法好不好?
2、引导幼儿说出种上吃掉的蔬菜。
3、教师弹钢琴和幼儿一起回忆第一段歌词,大班小朋友表演情景。
4、幼儿创编第二段歌词,教师弹琴,幼儿演唱第二段歌词。
5、师:小朋友你们真棒,看,你们种下的青菜、萝卜、蘑菇、毛豆都长高了,我们又可以吃了,哪只小兔子想去吃?(请几位幼儿上台表演唱)
6、师:小兔子们真棒,你们吃完后都知道再种上,蔬菜又长出来了,我们一起去小菜园吃跑肚子吧。
7、教师播放ppt,教师组织幼儿离开座位,播放音频,幼儿一边表演,一边演唱歌曲四、课后延伸:
师:小兔子把小菜园种到了我们的表演区,哪只小兔子想去小菜园美美的吃上一顿啊?我们还可以在小菜园里种上其他蔬菜呢,出发吧!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丰富幼儿的知识。而在蔬菜种植、成长过程中,幼儿学会了用爱去关心、爱护别人,培养了孩子们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整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享受了种植的乐趣,还直接观察和感受植物生长的过程,增长蔬菜和水果种植方面的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虽然课前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但在实际活动中还是明显感觉自己对农作物生活环境的匮乏,对幼儿的提问不能及时给予全面的回答,以后要更加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逛菜园教案篇3
一、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劳动,在荒凉的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着、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决心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认识“婴、毅、肿”等8个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自信和执著等品质 。
3.学习并积累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三、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勾画、批注、朗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从而体会父亲的品质;
2、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谈话法 情境创设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孩子们,咱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农村,相信大家都见过菜园吧,说说菜园是做什么用的?你都在菜园见过什么菜?今天老师想请大家一起去一个菜园看看,那会是谁的菜园呢?出示课件,教师板题:父亲的菜园 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读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把书本打开让我们一起走进父亲的菜园。孩子们谁愿意为大家读读课前的导语?明确要求。
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力争把它读通顺。
2、思考父亲是怎样开垦菜地的?
3.出示生词:婴儿、坚毅、可怖、红肿、榨干、诱人、箢箕、铁锨、莴笋、气馁、信心十足、憋急了、荒凉的山坡、贫瘠的土地、狰狞的岩石、可怖的岩石
三、研读课文,感悟品质。
父亲是怎样开垦这块菜地的呢?请大家快速地读课文,找一找描写父亲开垦菜地的言行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或体会。
出示课件:
1.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
生说体会我体会到父亲的勤劳教师板书:勤劳。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父亲的勤劳呢?指导读句子重读词语 扛着 挑着 生:我还体会到父亲的辛苦,每天天不亮 直到傍晚
生:我还体会到了父亲的坚持不懈 一个星期板书:坚持不懈
师:三四分黄土地,大概多大呢?二百多平方米,我们的教室大概七十平方米,
相当于我们这样的几个教室,这么大点的地方,父亲从早到晚足足干了一个星期是多么不容易呀!齐读句子。
第一天, 当天边还闪烁着星星,人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父亲就生读句。 第二天, 当月亮还挂在西天的时候父亲就??生读句
第三天, 当天边还泛着鱼肚白的时候,父亲就??生读句
第四天, 一直到第七天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生读句
此时,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父亲?吃苦耐劳
2.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
生:我从这句中体会到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心只想抢救菜园奋不顾身
师:父亲冲进暴雨中有个省略号,大家想象一下,父亲冲进暴雨中会是什么样子呢?他会想些什么呢?
过渡:当父亲冲到菜地,看到了自己辛苦了一个星期才开辟出的菜地被大雨冲走的惨状,此时的父亲心情是怎样的?生读句。师:父亲被打倒了吗?父亲放弃了吗?
3.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生 :体会到父亲没有气馁执着的靠自己的身体,与自然环境作斗争,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师:你能读出父亲的坚持不懈执着的精神吗?师:大雨冲毁了父亲的菜园,但冲不垮父亲对这块菜地的热爱,在坚持不懈的与困难做斗争中,终于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菜园。
4.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语言的呢?出示课件:
(1)望着我们疑惑的神情,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板书:坚毅
(2)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板书:信心十足
(3)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就用来肥土吧。”生:父亲不是光顾眼前利益,是个眼光长远的热爱土地的人。
师:父亲为了我们一家有新鲜的蔬菜吃,不辞辛苦坚毅执着的使原本荒凉的山坡变成了碧绿的翡翠板书创造了这荒凉的山坡上的奇迹。
5.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同学们学到这让我们再一次看看课题父亲的菜园,而不是我家的菜园?谁来回答一下?因为他是父亲一手开辟出来的,为了我们一家人有新鲜的蔬菜,父亲不辞辛苦,坚持不懈,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他的高尚的品质,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热爱。
6.这篇课文学完了,说说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四、课外延伸,深化
父亲在生活中就是我们的依靠,在成长的历程中,时时给我们鼓励和支持,他的精神也常常鼓舞着我们,有了目标,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最终你会收获成功的。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个小故事《愚公移山》,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五、作业
1、熟读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体会情感,注意朗读的语气。
2、写一段你与一个熟悉的人的对话。(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
六、板书设计:
28 父亲的菜园
自信
勇敢
坚毅
坚持不懈
逛菜园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懂得劳动创造了美,培养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懂得正因为父亲付出了辛劳,贫瘠的土地才变得肥沃,是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幸福,培养学生要热爱劳动。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围绕“父亲的菜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三、自学生字,汇报交流
注意强调:“簸箕”的“箕”在词中读轻声。
“翠”字“羽”不带钩。
“盛”是多音字,本文中读“chéng”,“茂盛”中读“shèng”
四、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从“正确、流利、声音洪亮”的角度评一评。
2、指三名学生“掐头去尾”分工读课文,共他生想:课文哪些内容分别回答了“父亲为什么重开菜园?父亲怎么重开菜园?父亲重开的菜园是什么样?
3、尝试着把课文分成三段,概括段意。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抓重点词
父亲是怎样重开菜园的呢?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概括父亲怎样重开菜园的一个重点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找到重点词“精心伺候”
二、理清层次
请大家仔细读文,看看课文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写父亲精心伺候菜园的。
(1)(第2段)细心翻地。(2)(第3-6段)豌豆肥土。(3)(第7段)四处拾粪。
三、逐层精读
1、读第一层,其他学生思考:从哪些语句看出父亲“精心伺候?
(1)幻灯片出示两个重点句子:每天天色未明…………一小片刚翻过的'黄土地。
(2)文中只写了作者看到父亲早出晚归,看到父亲辛劳一周后的成果——一小片刚翻过的黄土地,并没有直接具体写父亲是怎样翻地的,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父亲是怎样细心翻地的吗?
2、学生分角色读第二层,教师指导学生读读人物对话的语气、感情。
3、父亲都做了什么?我有什么反应?父亲是怎么说的?事实证明父亲做的说的有没有道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种豌豆:似信非信;翻豌豆:疑惑不懈。
幻灯出示:撒了种子,就会有收获的,我们不能光顾眼前。
4、指读第三层,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谈父亲怎样精心伺候菜园。
5、指读后,回答:父亲重开的菜园究竟什么样呢?幻灯片出示: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一片诱人的翠绿。指名读幻灯片上的文字。
6、教师相机出示课后积累的名言。
四、再读课文,回忆整体。
为什么课题是“父亲的菜园”,而不是“我家的菜园”呢?
生谈自己的理解:因为父亲为重开菜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五、作业
1、写词语。
2、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父亲的菜园
精心伺候
细心翻地 豌豆肥土 四处拾粪
种豌豆 似信非信 翻豌豆 疑惑不懈
逛菜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能看图谱用好听的声音连贯地演唱歌曲。
2、能大胆创编第二段歌词。
3、体验创编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谱一张,幼儿参观过菜园
活动过程:
一、发音练习
二、以谈话引起幼儿的兴趣
昨天我们去那里参观的?菜园里有那些菜?(教师同时出示这些菜。)
完整地说一说(用菜园里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联系说完整话)
有节奏地边拍手边说一说。
三、以故事引入教学活动,熟悉歌词。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本书,上面有什么?有谁?
1、教师带有边看图谱边讲故事
2、教师提问:
(1)谁来到小菜园了?
(2)小兔子是怎样来的?是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小兔子跑(跳)?
(3)小菜园里有哪些蔬菜?
(4)小兔子是怎样吃蔬菜的?它用了几口吃掉蔬菜的?小菜园怎样了?
3、有节奏地念歌词。
三、学习歌曲
教师:老师把儿歌变成了一首歌曲,我们来听一听(教师范唱)
1、提问:在这首歌里,什么地方是唱的?什么地方是有节奏地念出来的?
2、完整地演唱第一段歌曲,要求在念唱的部分边念边拍手。
四、学习创编第二段歌词
(小兔子把小菜园搞坏了它的心情非常的难过,小朋友,你知道小兔子为什么难过吗?可是小兔子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它想让小菜园变会原来的样子,你们能帮它想个好办法吗?)
教师在幼儿创编时操作图谱。
五、把幼儿创编的歌词唱到歌曲里。
教师:让我们大家唱唱自己的编好的歌。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运用故事情境创设,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中图谱的运用也比价的好。第一段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吃蔬菜的情境,第二段重点让幼儿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中蔬菜的情境。
逛菜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土壤的乐趣,养成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探究精神。
2、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探究土壤里的成分,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比较能力。
3、通过观察和实验,利用各种工具分离土壤中的不同颗粒,寻找土壤中的水与空气等成分。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通过游戏、操作、实验等掌握了分离不同物质的方法及感受空气存在的经验。
2、教师准备:干燥的土壤、小勺、一次性纸杯制成的筛子(洞眼大小不同)、搅拌棍、纸碟(标明大、中、小)、量杯、卫生纸、透明水杯。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谈话:我见过的土壤。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曾经在各种不同的地方采集过各种土壤,你们都在土壤里发现过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干燥的土壤,发现土壤中颗粒大小不同
(1)教师提问: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土壤里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2)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将这些大小不同的颗粒分离开?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颗粒。
(1)看一看:桌上有些什么工具?
(2)想一想:可以怎么用?
(3)做一做:幼儿在舒缓的音乐中,分成三组,分别用小勺、筛子和水来分离土壤的大小颗粒。
(4)说一说: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5)比一比: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引导幼儿从操作完成速度及质量方面进行比较。
4、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探索土壤中里看不见的东西。
(1)引导幼儿讨论:土壤里还有什么看不见的秘密?
(2)想一想:怎样让土壤里的这些秘密都显示在我们的面前?
(3)试一试:提供水和纸巾,鼓励幼儿探索土壤中的秘密。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5、师幼讨论:土壤里还有什么秘密?怎样发现这些秘密?
逛菜园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体验作品中愉快幽默的谐趣。
2.认识主要角色的自然属性。
3.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豇豆、芹菜及图中相关蔬菜已有所认识。
2.物质准备:挂图14号。
活动过程:
一、豇豆、芹菜去跳绳
1.出示挂图一,引导幼儿观察、描述。
2.教师生动描述挂图一的内容。
二、豇豆、芹菜去赛跑
1.出示挂图二、引导幼儿观察、描述。
2.教师生动描述挂图二的内容。
三、豇、芹菜做体操
1.出示挂图三,引导幼儿观察、描述。
2.教师描述挂图三的内容。
3.请个别幼儿尝试连贯讲述三幅挂图。
活动反思:
我对整个活动准备充分,孩子们大多都是农村孩子,对蔬菜已有经验,在教学中我是将图片一张一张出示的,是完整的讲述,做到欣赏完整性。首先让小朋友看挂图的时候,尽量让幼儿讲述,幼儿自主讲述的部分比较多,其次,在让幼儿观察挂图由我讲述故事的阶段,环节紧凑条理清晰。通过按教案设计幼儿能仔细观察图片,能初步学会看图讲故事,但是在我完整地讲述故事的时候小朋友完全不能和我一起讲,但都能和老师一起说一说主要内容。在教师的提问上,结合认识特点,提问具体明确,拓展幼儿的思维。例如在问到长豇豆和芹菜输了比赛时,心情会怎么样?孩子们各抒己见,故事最后:“长豇豆和芹菜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终于成功了”,教师可以适当点透:成功离不开朋友们的帮助,而成功的意义也不是一心的想要赢得比赛,成为快乐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逛菜园教案篇8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不怕艰辛和困难、坚持不懈的好品质,要知道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知道课文中写了父亲什么事,表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能找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
能力要求: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想像父亲遇到的困难和怎样克服的;有感情的读文。
重点难点:能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他的作用。
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菜地,田里的菜地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你觉得在山坡种地会有问题吗?
学生发表看法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 学习生字新词
1、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2、 汇报学习情况解决了哪些问题
四、 理解课文内容
1、 读第一、二段。小组讨论为什么要开垦新菜园?
2、 父亲要开垦新菜园家人态度如何?用个词语来说明,父亲的态度如何?也用个词语来说明。
3、 哪部分具体介绍了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他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学生默读在书本上批注)
4、 全班讨论
5、 结合学生的句子谈谈哪些话语很感人?原因是什么?注意抓住动词。
6、 经过父亲的努力结果如何?
7、 读了课文你受到什么?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 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 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 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
5、 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 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 《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上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 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 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任务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 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 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5、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 各组代表轮流说,劝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得内容是否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浑厚。
2、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建议,重说某一部分,也可以椐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 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报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愤怒学习的人,这节棵课,让我们把这些任务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精彩回顾
1、 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 回忆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习作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按照要求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评议
1、 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
2、 与组内同学互相习作,写几句评语。
3、 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推选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 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 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 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 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 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 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 指名朗读。
3、 交流读后的启示,练习造句。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a 案
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子、1 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b 案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生词。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5.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小组同学接龙讲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清楚,流畅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逛菜园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