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撰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教案中需要包含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精品文档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图形2教案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图形2教案篇1
一、1、同学们,这是数学王国的小猴子给大家送数学宝贝来了,你们想不想看?
2、这些东西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3、玩游戏:谁能举出我说的名字的图形越多我就发给他一个智慧娃娃。
好!同学们都想,那这样自己拿手中的图形说这是什么图形?
4、检测一下是不是会认人,我举起图形的面,你说面的名字,(学生汇报贴在黑板上,再问一个,并写上名字)
5、摸一摸你们手中的图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告诉大家(平平的,平平的面,也叫平面,他们就叫平面图形,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1、用手指着“边”这是什么?边,请大家跟着老师说三遍。
2、用尺子碰碰你的手,说说什么感觉,为什么会觉得疼呢?尖尖的叫角,念三遍。
3、下面数学王国的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大家帮他们解决,你们愿意吗?
a、长方形有()条边,()条长边,()条短边,两条长边,两条短边,()个角,角都是()的。
b、正方形有()条边,()个角,四条边都(),角都是()的。
c、三角形有()条边,()个角。
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个,哪个组说得最多就奖给他们组一个智慧人。
4、生汇报师填空。
5、发现有不会的,对边相等,让学生对折纸片,长方形,上下对齐折,比一比上边和下边谁长?左边和右边呢?
对于正方形,让学生摆火柴棒,用四根小棒摆出1个正方形,再把这四根小棒折下来比一比它们四条边谁长,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6、玩游戏找朋友(出示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角是直的并板书。
7、听听数学宝贝的自我介绍,好吗?(放录音)
8、闭眼摸图形。
9、你们帮数学王国的朋友解决了问题,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那考考你们是不是认真观察的孩子,请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0、这节课,数学王国的朋友看到大家学得这么好,送来了一份礼物,想看吗?这是什么?(蜻蜓)对了,它是由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拼出来的,谁能说出来,谁说得多,我就给它奖励,注意还要说出有几个图形。
11、那你们回送一个礼物,好吗?看谁用得最多,摆得最像,最漂亮。
三、1、你学会了什么?
2、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数学,回家后,找一找家里或教室里有没有学过的图形的物品,给爸爸妈妈说说看。
认识图形2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知道它们的名称。
2.能在很多的图形中辨认这几个立体图形。
活动准备:
课件,不同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1.出示小朋友搭好的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
2.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说的平面图形与搭建作品中的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
二.简单认识立体图形
1.认识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的积木,请幼儿找一找和图片中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叫什么?在桌上顺着一个方向滚动,对幼儿进行提问,发现了什么?
(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分别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请幼儿找出和图片上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们叫什么?找一找它们都有几个面?(6个平平的面)
(2)请幼儿找出它们的不同点。(长方体:长长方方的,大小不一;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大小一样)
三.帮助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1.分别出示不同的立体和平面图形幼儿说说名字。
2.教师描述一种图形的特征,幼儿猜出相应图形的名字。
四.幼儿操作
1.分发幼儿操作用书,请幼儿翻到第14-15页。
2.请幼儿看看14页画面上的积木有哪几种,并进行点数,将玩具卡上的数字取下,贴到方框里。
3.再请幼儿看第15页的画面,引导幼儿从数量和积木种类上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积木造型。
认识图形2教案篇3
活动目的:
1、通过此次集体备课,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
2、通过彼此的讨论和交流,确定数学活动《认识图形》的目标、流程与各环节。
3、使集体备课的过程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从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活动过程:
一、介绍活动内容
主持人:今天我们研讨的内容为《认识图形》,这是一节数学活动。首先请林园老师来介绍一下这节活动的原始教案,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它的目标与各环节、流程是否适合我们现在小班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它的基础上做哪些更改和修缮?
二、确定活动的重难点目标
问题1: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大家讨论一下《认识图形》这节活动的重难点目标应该定位在哪里?(教师讨论)
目标更改为:
1、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重点目标)
2、学习用圆点进行点数,感知数与量的对应。(难点目标)
三、讨论教学过程
问题1: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导入比较合适?(教师讨论:出示实物)
问题2: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话对四种图形的特征进行概括?
小结: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他们感兴趣的物品,包括吃的、玩的,在《纲要》中指出可以挖掘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蕴含的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一般来说孩子们对所热衷得事物感兴趣的程度更大些,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从生活学习中学习物品的形状,这种游戏化的形式能更促进幼儿参与活动。
问题3:根据我们开始定的重难点目标,我觉得原始教案的后半部分与我们的目标脱离,因此我们应该增加哪些环节来巩固重点目标,突破难点目标呢?
(大家畅所欲言)
小结:刚才大家的讨论都很激烈,通过讨论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就是将后面的环节进行替换,换成幼儿用书的操作,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来加深幼儿对于4种图形的认知。
四、确定更改后的教案
问题1:活动的重难点目标?
1、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重点目标)
2、学习用圆点进行点数,感知数与量的对应。(难点目标)
问题2:活动的导入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各环节?
1、通过复习圆形和三角形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3、幼儿用书的操作。
问题3:活动的延伸部分?
到区角,用四种图形来变一变,看看可以变出什么东西?
五、模拟上课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集体备课,大家明确了数学活动《认识图形》的目标与教学环节,我们指导并不是所有的教案都适用于我们的孩子,我们要根据班级孩子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更改和修缮后才能达到更好的目的。
认识图形2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7一138页,练习三十一的第l一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所学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具准备:教师把教科书第137页上的图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些图形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指名说 出每个图形的名称。
各图形中的每个字母表示什么?
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它们的每个面都是平面;圆柱、圆锥和球*是一类,它们都有一个面是曲面。)
教师: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复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正方体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什么形?(都是正方形。)
正方体的12条棱有什么特点?(长度全部相等。)
教师可以把上面的复习整理成下表。
教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和圆锥。
教师:圆柱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每个面各是什么形状?(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平面叫做底面,大小相等,另一个曲面叫做例面。)
圆锥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每个面各是什么形状?(圆锥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教师简单板书:
圆柱:3个面,2个大小相等的圆和1个曲面。
圆锥:2个面,1个圆和1个曲面。
3.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37页做一做的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讨
论。特别是第2题,要让学生想是怎么展开的,可能有不同的情况。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也可以课前准备类似的教具,让学生实际拼一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2题: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十一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集体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对说的比较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使学生明确:这个长方体不同的三个面的长、宽分别是10厘米、8厘米,10厘米、7厘米,8厘米、7厘米,而正方形木板洞的边长是;厘米.所以不管怎样摆,这个长方体都不会从这个木板洞中漏下去。
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1.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教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一个立体图形所有的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让学生用周围的实物举例说明。计量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用什么计量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
计量立体图形的体积用什么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三、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计算?先让学生思考一下, 然后,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8页中间的图自己写出计算的公式。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要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计算公式板书在黑板上。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5题:先指名说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题。
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应该怎样计算?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8页下面的图,自己写出计算公式。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汁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计算公式板书在黑板上。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6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以使他们更明确是怎么错的。必要时,教师可适当演示。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让学生想一想: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略)
六、作业
练习三十一的第7、8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思考练习三十一的第17题。
认识图形2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认识图形2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巩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创造想象以及动手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能用平面图形拼图。
教学难点:
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关键:
弄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本质上的区别 课前准备 水彩笔及各种立体图形的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础知识
1、复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你知道哪些立体图形?哪些平面图形?
二、完成书中相关习题
1、36页1说说这图中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请你按书上的颜色图色。
2、36页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图形?填上个数。四人小组自由用立体图形搭积木,交流自己用了几个什么立体图形?
3、3 6页3数一数各平面图形有几个?你是怎么数的?教学生要按一定顺序数,才不会漏数。
4、3 7页4自由拼平面图形,看谁拼得漂亮,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是用什么几个平面图形拼成的。
5、3 7页5一组一组出示图形,圈出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出示实物来验证。
提问式复习学过的知识,勾起回忆。
辨认及操作中进一步巩固知识。
交流中学会数的方法。
加深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联系的认识。
三、出示实物,动手操作。
1、出示立体图形,说说你能看到哪些平面图形?
2、同桌自己摆各种图形,请对方数数各有几个什么图形?
3、做习题册中练习。
四、小结
拼摆中加深。
认识图形2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
1苯岷仙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2痹谌鲜锻夹蔚墓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备惺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圆柱的学具和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
出示。
学生辨认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辨认的。
教师:你在上节课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
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以下的板书。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图形分类—物体与图形的联系—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这节课就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三角形和圆。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根据我们前一节课的学习方法,我们还是从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开始。
出示例2。
教师: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分别是硬币、红领巾、钟面、锦旗。
教师: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是什么图形吗?如果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说出硬币和钟面的形状是圆,红领巾和锦旗的形状是三角形,教师则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圆或三角形的?”促使学生说己判断的依据;如果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形状,教师则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教师:能把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吗?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教师抓住学生按形状分这种分法进行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让学生说出硬币、钟面都是圆圆的,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红领巾、锦旗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
教师:像这样圆圆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这种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在图形的下面板书圆、三角形。
教师:看看这些学具,你能在这些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吗?
引导学生在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
教师:把这些学具放在桌面上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和圆都有平平的面。
教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说三角形有直直的边,而圆的边是弯弯的。
教师:这是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最大的不同,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直直的边,而圆却是弯弯的边。下面我们应该从物体与图形的联系中来认识圆和三角形了。想一想,圆和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有联系?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我们学过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意识到圆和一年级上期学习的圆柱的联系,圆柱的上面和下面就是圆;没有学过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
教师:拿出你们的圆柱看一看,它的上面和圆吗?你能够圆柱来画圆吗?
指导学生圆柱“印”在纸上画圆,学生画曲线可能有困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画完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示,全班集体。
出示下图。
教师:你能判断左边的物体能画出右边哪个图形吗?
学生判断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朋友们会圆柱画圆了,你会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吗?想一想,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和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不一样?
引导学生说出围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要围四条边,而围三角形只围三条边。
教师:围一围试试,看你们围出来的三角形是一样的吗?
学生围三角形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出不同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展示出来。
教师:看看你们围的三角形,它们的`大小、样子都完全一样吗?
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图形的大小和样子是有区别的。
教师:但是它们为什么都叫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都有三个角。
教师:对了,虽然这些图形的样子有些不同,但它们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呀,所以它们都叫三角形。
教师:我们已经讨论了物体与图形的联系,按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方法,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出下一步是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三角形和圆吗?我们看这两个小朋友找到了哪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圆?
出示第50页最下面的“议一议”。
教师:除了有的交通标志牌的面是三角形,圆桌的面是圆形外,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说几个例子来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你们在说的时候都到一个“面”字,能说一说这个“面”字是什么意思吗?不要这个“面”字对不对呢?
让学生理解圆桌的面是指上面的一个图形,而整个圆桌不是一个平面图形,而是一个物体了。
教师:这样一来,小朋友对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一些了。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第52页第3题、第4题、第6题,其中第4题和第6题只要求学生完成三角形和圆的作业内容,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导学生完成第51页第4题“拼一拼”的活动,拼好后学生相互参观,相互。
(3)指导学生思考第53页思考题中的第2小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看的。要求学生这样看,单独的三角形有3个,两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2个,三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1个,一共是“3+2+1=6个”三角形。
四、课堂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第53页第7题。
认识图形2教案推荐7篇相关文章:
★ 图形教案优秀5篇
★ 立体图形教案5篇
★ 图形教案模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