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5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中的活动设计应具备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教案中的内容若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的理解与应用,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5篇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篇1

?桥之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调动审美体验,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读课文,从语言表达角度品味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句。

3.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从语言表达角度品味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难点:

以审美视角形成对桥之美的系统认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桥之美》这篇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在标题后加上一个字,使之构成一个短语。

(桥之美态、桥之美蕴、桥之美感、桥之美境、桥之美形、桥之美趣……)

美态、美蕴、美感、美境这些词语我们都可以把它视作美学的范畴,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领域中美的规律,探讨美的本质的科学,下面我们就跟随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去感受“桥之美”,进行一趟美学之旅。

二、桥之美态——美态寻踪

(一)进入文本

1.先熟悉课文,请大家轻声的、自由的朗读起课文,随着画家的构图框,脑海中再现出美的画面。

2.美词美读。

前瞻后顾(zhān) 纤细(xiān) 点缀(zhuì)

飞瀑流泉 晓风残月 险峻 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二)浏览全文,提炼归纳

指导学生对“桥之美态”进行提炼概括。

1.读完文章,我们先来推敲这样一个词语:美态。

(美态即为美好的、美丽的姿态。)

2.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寻并勾画出文中描写桥的美态的语句,读语句,并以“桥之美态,美在 ”的句式说话。

(1)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踏实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桥之美态,美在对比,美在形式变化,美在线面转变。)

(2)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桥之美态,美在形式,美在结构。)

(3)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桥之美态,美在和谐、得体,美在合拍。)

(4)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桥之美态,美在对照,美在映衬。)

(5)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桥之美态,美在形象的重叠和角色的交错,美在形与色的搭配。)

(6)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

(桥之美态,美在衬托、呼应,美在构图的画面。)

三、桥之美境——美境体味

(一)引导深入

对比、搭配、衬托、呼应这些足以构成一个画面和层次和结构,但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对于中国画来说,这样的画面未免缺乏一点诗意,缺乏一点灵动。所以画家更着眼于什么?

(着眼于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写作重点、写作意图。此句中的“作用”作何解释?

(结合全文,此句中的作用应是指桥在不同环境中带给人美的感受和体会。)

(二)精读语段,表达运用

指导学生对“桥之美境”进行体味。

1.我们再来推敲这样一个词语:美境。

(优美的环境,美好的意境。)

2.请同学们精读课文第四、第五段,看看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桥,美美地朗读语句,并以诗意的语言再现这种美。“桥之美境,美在 ”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桥之美境,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疏密有致、张弛有度,这是一种疏朗开阔之美。)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桥之美境,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动静结合,这是一种刚柔并济之美。)

(3)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桥之美境,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这是一种丰富想象之美。)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桥之美境,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气定神闲窥山水,这是一种安闲自若之美。)

(5)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桥之美境,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一种生活情趣之美。)

四、桥之美蕴——美蕴涵咏

(一)引导深入

作者是一位画家,着眼于画意去描述桥的景致,桥之美态、桥之美境带给我们一种宁静、淡美的境界,同时画家的审美慧心、人们的审美感受又使得这些桥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富于浓浓的情味,这情味便是“桥之美蕴”。

(二)涵咏美句,品味欣赏

指导学生对“桥之美韵”进行品味涵咏。

请同学们勾划出最能引起你审美体验的语句,品读语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欣赏文字美和手法妙,去品味“桥之美蕴”。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这是拟人的修辞,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也是作者移情的表现,把人的感受投射到芦苇身上,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此境令人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石桥”“细柳飘丝”“纤细”“拂”“坚硬的石块”一系列词语,勾画了一副小巧玲珑而又古朴典雅的画面,细柳拂石桥,刚柔相济、厚重轻盈、宁静鲜活。)

(用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化用宋词名句,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桥与流水的配合比作一支乐曲一样,写出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色的搭配,动与静的结合,显得神奇而壮观。)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说明了画家对桥的热爱,是桥的美吸引了画家们在追寻着桥的身影。)

美态、美境、美蕴,这些都是桥之美的表现形式,或是姿态,或是情境,或是意蕴,其实只要有审美的慧心参与其中,也就具备了桥之美。用文中的话说,就是——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句话收束全文,是全文的文眼,也是全文的总结。

五、课堂小结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句话真是别有深意啊,是因为人的审美慧心赋予了桥之美,换而言之,只要有了审美的眼光,生活中凡是能够与之构成关联作用的形象也就具备了美。愿今天的美学之旅能够伴我们一生,让我们的生活也呈现出一种美态、一种美境、一种美蕴。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 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 .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 “郊,步,或,散,敢,者”

2. 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 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 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 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 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 )

2) 令人惋惜。 ( )

3) 抬着头向上看。 ( )

2 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 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 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 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 )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 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 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想什么?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 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篇3

?课课练】

a 组

一、选择加粗字的正确读音(在正确的音节下面打“√”)。

隋朝(shuísuí) 洨河(jiāoxiáo) 参加(cānchān)

而且(ěrér) 而且(qièqiě) 雕刻(kēkè)

二、看拼音写词语。

zhàoxiàn chuàng jǔ jiǎnqīng chnghu

( ) ( ) ( ) ( )

jiāngù lán bǎn lìshǐ yíchǎn

( ) ( ) ( ) ( )

三、多音字组词。

爪zhǎo( ) 似sì( )

zhuǎ( ) shì( )

四、形近字组词。

抵( ) 垮( ) 使( ) 砌( ) 县( ) 匠( )

底( ) 跨( ) 史( ) 彻( ) 具( ) 匹( )

五、查字典,按要求填表。

要查的字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字义

创举

坚固

遗产

六、选词填空。

坚定 坚强 坚固

1.小红军充满着革命必胜的( )信心。

2.这座房子看起来很( )。

3.王程是个( )的孩子。

七、造句。

1.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

b 组

一、把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不同的新字,再组词。

咸______( ) 兰______( ) 夸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二、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财富。( )

2.牢固,结实,结合得紧密,不易被破坏。( )

3.在正式动工前,根据预定的目的、要求,制定的办法、图纸等。(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坚固— 减轻— 节省—

四、扩词练习。

( ) ( ) ( ) ( )

计 ( ) 栏 ( ) 固 ( ) 史 ( )

( ) ( ) ( ) ( )

五、模仿例句,用加粗词造句。

1.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文填空。

赵州桥非常( )。桥长50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 ),两旁(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 ),下面没有( ),只有一个( )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 )上。大桥洞顶上的( )两边,还各有两个( )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 )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4个( )流过。这种设计,在( )史上是一个( ),既( )了流水对( )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 ),又减轻了桥身的( ),节省了( )。◆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篇4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想化石的来历。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2个生字、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并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教学构想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学生自学、自悟、讨论、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内容,提高想象能力,增长科学知识。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1)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出示投影,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完整(特点)

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

老象陷进淤泥 来历

变成化石

1973年 甘肃(发现、挖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按要求复述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2、指名回答。

3、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他们这样假想有什么依据?

4、黄河象骨骼化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二、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5、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复述?

(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2)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五、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作业设计

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黄河象

推想 发现 发掘 命名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朗读和勾画圈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

教学难点:

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5分钟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入,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二、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15分钟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

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20分钟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四、课堂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

b组(中等生):完成书后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10分钟

1、陈从周:

(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2、作者对“屏”的感情:

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3、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二、授课过程:20分钟

1、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3、研读赏析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三、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

将《说“屏”》与《文房四宝》比较阅读。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b组(中等生):完成练习册。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5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案6篇

小学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上册教案6篇

人教版1年级美术上册教案8篇

七上作文教案6篇

七上语文工作计划8篇

七上语文工作计划最新7篇

七上语文工作计划精选7篇

七上语文工作计划优质7篇

七上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模板7篇

七上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参考8篇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