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比例教案5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科知识和教学目标来制定教案,详细的教案设计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反思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保持课堂秩序,精品文档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比例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比例教案5篇

数学比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 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数学比例教案篇2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

师:我们学过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网络)

预设

生1:比的意义。

生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生3:比的基本性质。

生4:求比值和化简比。

生5:比例尺。

生6:按比分配。

2.揭题。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有关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和比例(一)]

⊙回顾与整理

1.比的意义。

(1)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

①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②“∶”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比和分数、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值相当于商。

生2: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生3: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1)求比值的方法。

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2)化简比的'方法。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

(3)求比值与化简比的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

生1:方法不同,求比值是根据比值的意义,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生2: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比。

4.按比分配。

(1)按比分配的意义。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叫做按比分配。

(2)按比分配的方法。

首先求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分别求出总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4∶36(2)0.25∶(3)2吨∶450千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求比值的能力。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可求出各比的比值,求比值时应注意比的前项与后项的单位要统一,且比值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但不能是一个比。

解答(1)24∶36=24÷36=

(2)0.25∶=÷=

(3)2吨∶450千克=20xx千克∶450千克=20xx÷450=4

数学比例教案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4页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六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用投影片出示下面的题:

(1)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①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⑨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②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①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时间和加工零件总数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二、导入新课

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样的变化.关系怎样?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

让学生观察这个表,然后每四人一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所需的加工时间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变化?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发言。然后每个小组选代表回答上面的问题。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

10 × 60 =600。

30 × 20 =600。

40 × 15 =600,

“这个积600。实际上是什么?”在“加工时间”后面板书:零件总数

“积一定,就说明零件总数怎样?”在零件总数后面板书:(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这三种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我门可以看出。表中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所需的加工时间是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3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小时加工的零件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的积都等于600,即总是一定的:我们把这种关系写成式子就是:每小时加工数×加工的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2.教学例5。

用小黑板出示例5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呢?请你先填写下表。

(1)理解题意,填写装订本数。

“谁能说说表中第一栏数据的意思?”(用600页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练习本15页,可以装订40本。)

“这40本是怎么计算出来的?”(用600÷15)

“如果每本练习本是20页,你能计算出可以装订多少这样的练习本吗?如果每本是25页呢?……请你把计算出来的本数填在教科书第23页的表中。”教师把学生报出的数据填在黑板上的表中。

(2)观察分析表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表中有哪两种量?”(板书:每本的页数装订的本数)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的?”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每本的页数 装订的本数

15 40

20 30

25 24

一’然后让学生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1.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前两节课分别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初步学会判断

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发现有些同学判断时还不够准确。这节课我

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三、新课

1.教学例7。

出示例7的两个表:

表1 表2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表,然后根据两个表所提的问题,分别在教科书上填空。订正时。指名说出自己是怎样填的,教师板书:

在表l中: 在表2中:

相关联的量是路程和时间. 路程随着相关联的量是速度 路程随 时间变化,速度是 和时间,速度随着时间变化

一定。因此,路程和时间 ,路程是一定的。因此,速

成正比例关系。 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然后提问:

(1)从表1,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你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从表2,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你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教师: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速度

教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2.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教师: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比较——下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试试看。组织讨论,教师归纳并板书:

四、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2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自己填,并说一说为什么。

2.做练习七的第1—2题。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最后订正。

五、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说说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数学比例教案篇4

教学内容:p50第3——8题,正反比例关系练习。

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正确判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知识练习

1、正、反比例意义

提问: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判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2、练:950第4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成什么比例?

三、综合练习

1、练习:p50第5题

想一想:这三种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口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2、做练习十二第6题、第7题

第7题评讲时追问:在一个乘法关系式里,什么情况下某两个数成反比例:什么情况一某两个数或正比例?

3、做第8题

提问:从直线上看,支数扩大或缩小时,钱数分别怎样变化?

四、延伸练习

下面题里的数量成什么关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0千米,2.5小时到达。

2、某工厂3小时织布1800米,照这样计算,8小时织布x米。

五、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练习与测试》p25第五、六题。

数学比例教案篇5

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 计算电费

(1) 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 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 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2) 其实小明这个小主人,当得还是挺合格的。他告诉王叔叔,他们三户居民都装了分电表。上个月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显示下表)

(3) 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一算吗?

3、分配奖金

我们运动队的队员们每天都进行刻苦训练。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收的果实。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他们夺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下面是运动员的参赛项目个数和得分情况:(显示表格)

学校决定共给这几位同学1200元的奖金。假如让你来分配,你将怎么分配这些奖金呢?

(5) 小结:到底学校会怎么奖励运动员们,我们下午见分晓。不过,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奖励运动员,重要的不在于奖金的多少,而在于对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以及赛场上的奋力拼搏的一种肯定。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比例教案5篇相关文章:

排序小班数学教案7篇

数学认识时钟教案推荐8篇

数学认识0教案优质8篇

对称数学教案8篇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6篇

中班数学《找图形》教案8篇

数学认识0教案模板7篇

大班数学远近教案6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7篇

数学认识时钟教案模板7篇

数学比例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