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0”教案优秀6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我们在实际的课堂上才能更加笃定,教师准备教案是备课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精品文档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0”教案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0”教案优秀6篇

认识“0”教案篇1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 ),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 t )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 )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板书

吨的认识

1千克= 1 0 0 0克

1吨= 1 0 0 0千克

认识“0”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6和7的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的过程,并会用6和7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了解6和7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与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6和7的数据。

(2)小棒、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各7个。在黑板上画田字格,准备数字磁性的。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老师:同学们都喜欢小动物吗?老师也特别喜欢,瞧,它们飞过来了,

1、一共有几只小鸟?

2、你能给他们排队吗?你是怎么排的?还有不同的排法吗?

3、这时,又飞来两只鸟,你知道它们分别排第几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数字6和7。

二、学习6和7的基数含义

1、电脑出示教学主题图:六位同学在教室打扫卫生的场面。

老师:这两天,文明单位验收检查,老师和同学们都忙碌起来,看屏幕,图上都画有什么?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是6?

老师:图上有6位小朋友;6把椅子;6张课桌。它们的数量都是6,都用数字6来表示。

2、在以上主题图的基础上再出示一位教师擦讲桌的情景。

计算器上有数字6和7

师:同学们打扫卫生很高兴,老师过来也帮忙。现在一共多少人打扫卫生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师:图中还那些物体的数量是7?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一共7个人、7张桌子,7把椅子,用数字7来表示。

3、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数字?

我家电话号码是8975667

计算器上有数字6和7

诗中有数字6和7: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我家住6楼,小红家住7楼

老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看屏幕:电话号码、计算器、楼房、诗歌中处处有数字。现在你看,计算器上拨了几颗珠子?

三、学习6和7的顺序

1、出示计算器,拨好5个珠子

师:再添上1颗是几颗?(生回答)

师:现在再添上几颗珠子就是7颗了?

(电脑出示直尺图)

到现在,我们认识的数字有0到7,他们的顺序怎样的?看,尺子的起点是几?0到1有几段?看清楚,1到5有几段?再添一段是几段?5后面该排几?6的前面是几?7在谁的后面?请从小到大读一遍,再从大到小读一遍。

四、 学习6和7的大小比较

看下面的点子图,有几个点子?分别用几表示?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谁比谁大?谁比谁小?请你填写在书上。谁来对答案?哪位聪明的小朋友全部正确。

五、理解基数与序数意义

出示书上的插图:7个鱼缸里,分别放着数量不同的金鱼。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交流自己的发现 。)

老师:同学们学的很不错,小金鱼也来凑热闹。

(1) 从左向右看,第2个鱼缸里有几条鱼?第7个鱼缸里有几条鱼?

(2) 从右向左看,第2个鱼缸里有几条鱼?第6个鱼缸呢?

(3) 最多的缸里几条鱼?从左往右数排第几?最少的缸几条鱼?从右向左数排第几?

请打开课本,用小铅笔点着下面的话,你填写的是第几?谁和他不一样。

小结:看来,6、7不仅表示有6个,有7个,还表示第六个,第七个,它们该怎么写呢?

六、教学6、7的写法

老师:先想一想6和7分别像什么?看黑板:在上线中间靠右的地方起笔,想下来,离左线一笔尖的距离,拐弯,收笔,封口。写7的时候,离坐线、上线分别一笔尖,写横,左上角拐弯,斜到离右下角两笔尖的距离。教师在日字格中板书6、7。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6、7。

认识“0”教案篇3

?千米的认识》教学计划及反思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4.师:如果要测量小圩到大圩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习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小圩到大圩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1.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2.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设计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乡镇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认识“0”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平平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课件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练习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于我来说是堂遗憾的课,不得不说,同学们并没有在这节课中成长。会的依旧会着,不会的依旧不会,即便是我也想办法教了他们,可不会的还是不会。其实,这节课,我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应该借助上学期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准备好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让同学们想办法得出黑板上的平面图形,其实这样的过程是有必要的,更易于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我想我必须再重新上一节动手操作课,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展开从实际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没有过程的学习,何来生成呀?

认识“0”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巩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创造想象以及动手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能用平面图形拼图。

教学难点:

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关键:

弄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本质上的区别 课前准备 水彩笔及各种立体图形的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础知识

1、复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你知道哪些立体图形?哪些平面图形?

二、完成书中相关习题

1、36页1说说这图中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请你按书上的颜色图色。

2、36页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图形?填上个数。四人小组自由用立体图形搭积木,交流自己用了几个什么立体图形?

3、3 6页3数一数各平面图形有几个?你是怎么数的?教学生要按一定顺序数,才不会漏数。

4、3 7页4自由拼平面图形,看谁拼得漂亮,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是用什么几个平面图形拼成的。

5、3 7页5一组一组出示图形,圈出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出示实物来验证。

提问式复习学过的知识,勾起回忆。

辨认及操作中进一步巩固知识。

交流中学会数的方法。

加深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联系的认识。

三、出示实物,动手操作。

1、出示立体图形,说说你能看到哪些平面图形?

2、同桌自己摆各种图形,请对方数数各有几个什么图形?

3、做习题册中练习。

四、小结

拼摆中加深。

认识“0”教案篇6

设计意图:

数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幼儿虽然会说数字1、2、3、4、5……但他们却对数字表示的意义表现的模糊不清,为了让幼儿理解数字与物体数量的关系,真正理解数字的意义,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认识数字4、5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4、5,理解数字与物体的数量关系。

2、能够积极愉快地参加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数字2、3、4、5的'圆点衣服卡片各一张。4和5的数字卡片各一张。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雪花片每人若干,不少于5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数卡,引导幼儿说说卡片上是数字几?(由于本班幼儿对数字4、5的字形有一定的了解,此环节的设计帮助幼儿复习认识4、5数字。

二、学习按数字匹配实物

(1)、复习认识数字宝宝1、2、3.

(2)、引导幼儿观察ppt上的图片,说说那些实物的数量为4,哪些数字数量为5。

(3)、出示4、5的数卡,引导幼儿根据数字进行匹配拿出雪花片积木等。

(4)、教师小结:有几个实物可以用数字进行表示,数字几表示有几个实物(图片)(此环节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的方式进行感知数量,从而真正理解数字与物体数量的关系)

三、游戏:找朋友师:现在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操作材料,帮助这两个小朋友穿上花衣服,让她们更加漂亮。(此环节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地学习氛围,让幼儿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知识。)

四、评价活动引导幼儿相互好朋友是不是把衣服穿正确了。

延伸活动区域学习(1)、小猫钓鱼(2)、拼龙

认识“0”教案优秀6篇相关文章:

认识蔬菜小班教案7篇

认识情绪教案5篇

认识数字19的教案5篇

认识数字19的教案模板5篇

认识桥的教案优质5篇

认识数字19的教案推荐7篇

认识时钟活动教案8篇

对数字的认识教案8篇

认识数字51~60教案5篇

认识桥的教案最新7篇

认识“0”教案优秀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