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化的教案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量身定制学习内容,个案化的教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化学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化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a.78升b.78%c.21升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 b.1∶4 c.1∶5 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a.一类b.两类 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a 3.b 4.b 5.c 6.c
7.人体 作物8.保护环境 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 b.是氧气 c.是空气 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化学教案篇2
1、加聚反应的类型
加聚反应是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重要类型。参加反应的单体一般都要求有双键。(通常为c==c,有时也可为c==o)。常见加聚反应的类型有:
(1)单双键加聚
(2)醇羟基和羧基酯化而缩聚
二元羧酸和二元醇的缩聚,如合成聚酯纤维:
(3)氨基与羧基的缩聚
氨基酸的缩聚,如合成聚酰胺6:
由高聚物推单体的方法
(1)判断聚合类型
综合能力训练题
1、写出下列单体发生聚合反应,所形成的高聚物的化学式。
2、下列原料或形成的产品中,若出现破损不可以进行修补的是
a、聚氯乙烯凉鞋 b、电木插座 c、自行车内胎 d、聚乙烯塑料膜
解析:所列产品能否进行修补,关键是判断其构成材料是热塑性材料还是热固性材料,其中热塑性材料一般是线型材料,是可修补的,而热固性材料是体型材料,是不可修补的。
其中聚氯乙烯、聚乙烯及自行车内胎是聚异戊二烯,是线性高分子材料,而电木是酚醛树脂所形成的体型高分子材料。
3、人造羊毛的主要成分为 ,此物质可以由以下三种途径合成,已知a是
石油分馏的一种产品
(1)写出a的分子式________,d的结构简式________。
(2)在反应①~⑥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3)写出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 。
(4)从能源和环保的角度看,你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是________,其理由是
2ch2==ch—ch3+2nh3+3o2 2ch2==ch—cn+6h2o
答案:(1)c4h10 (2)①
(3)2ch2==ch—ch3+2nh3+3o2 2ch2==ch—cn+6h2o
(4)途径(Ⅲ);①原料来源丰富。②生产过程能耗低、产品产率高。③生产过程污染少。
化学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明确反应原理、确定反应装置、实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三、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大试管、带导管的胶塞、酒精灯、水槽、集气瓶、火柴高锰酸钾药匙棉花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9月20日天舟三号载物飞船发射升空,你知道发船发射用的助燃剂一般用的是什么吗?空气行不行?而纯净的氧气又是如何制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取氧气。
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黑板上的资料卡片,总结归纳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二)实验探究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探究
(1)发生装置
a固固加热型b固液常温型
(2)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
a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b排水集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排水法
(3)实验步骤:
查装定点收离熄
(4)实验现象:
a导管口有气泡产生,集气瓶中的水逐渐减少,产生无色气体。
b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5)实验注意事项: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c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稍微露出橡皮塞
d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e收集气体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
f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六、小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七、课堂小测
八、拓展
板书设计:
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
(物理变化)富氧膜法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化学教案篇4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化学教案篇5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教学重点: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本节教学难点: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化学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